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52102发布日期:2020-10-09 18:2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血清分离装置进行血清检验时,血清的顶端会存在一层由纤维蛋白和油脂形成的杂质,会对抽取的血清质量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检验效果,会在分离装置的侧部设置一个分管,并对血清抽取。然而,这种分离装置在血清注入时,血清与分管的过滤网接触,导致部分杂质残留在过滤网上,会影响血清质量。

此外,由于分管的盖部无法盖紧,导致内部的血清洒出,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分离装置,提高血清质量,避免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包括:

管体;

盖部,所述盖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管体的上端;

分管,所述分管设置在所述管体的一侧;

分盖部,所述分盖部设置在所述分管的第一端;

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分管的第二端;

上挡板,所述上挡板位于所述管体的内部,并斜向下设置在所述分管的第二端的上端;

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挡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第二端与所述分管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

橡胶体,所述橡胶体设置在所述分管内并位于所述分管的第一端。

优选地,还包括:

下挡板,所述下挡板位于所述管体的内部,并斜向下设置在所述分管的第二端的下端;

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挡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挡板的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挡板的水平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上挡板与所述分管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挡板与所述分管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

优选地,还包括:

下挡板,所述下挡板位于所述管体的内部,并斜向上设置在所述分管的第二端的下端,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挡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挡板的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挡板的水平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上挡板与所述分管的第二端形的锐角大于或等于所述下挡板与所述分管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

优选地,所述分盖部包括:

通孔,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分盖部的中部;

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对称地滑动设置在所述分盖部的两侧;

所述分盖部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分盖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防护板向远离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并露出所述通孔,当所述分盖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防护板向靠近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并覆盖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分盖部还包括:

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分盖部的内部,所述弹性复位件与所述防护板连接;

当所述分盖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复位件被压缩;当所述分盖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弹性复位件被伸展。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利用斜向下设置的上挡板,使得在血清注入时,不会直接接触到分管;在第一过滤网的外侧设置第二过滤网,对血清进行二次过滤,进一步提高抽取的血清的纯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未显示注射器)。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管体1、盖部2、分管3、分盖部4、第一过滤网5、上挡板6、第二过滤网7、橡胶体8、下挡板9、通孔10、防护板11、弹性复位件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包括管体1、盖部2、分管3、分盖部4、第一过滤网5、上挡板6、第二过滤网7、橡胶体8和下挡板9。

盖部2可拆卸地设置在管体1的上部。

进一步地,盖部2的内侧设置有弹性凸起,管体1的外侧设置有弹性凸起,当盖部2与管体1连接时,盖部2的弹性凸起位于管体1的弹性凸起的下侧,用于防止血清溢出。

分管3设置在管体1的一侧,分管3垂直于管体1设置或分管3斜向上设置。

分盖部4可拆卸地设置在分管3的第一端。

在分管3的内部设置有橡胶体8,其位于分管3的第一端。

第一过滤网5设置在分管3的内部,并位于分管3的第二端,用于防止杂质进入分管3的内部。

上挡板6位于管体1的内部,并斜向下地设置在分管3的第二端的上端,用于在血清注入时,隔绝血清与第一过滤网5的接触,防止杂质残留在第一过滤网5上。

下挡板9位于管体1的内部,并斜向下地设置在分管3的第二端的下端。

其中,上挡板6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下挡板9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即从俯视视角观察,下挡板9至少被上挡板6完全遮挡。

进一步地,上挡板6与分管3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α大于或等于下挡板9与分管3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使得上挡板6、下挡板9与分管3形成一由下向上弯曲的通道,使得血清由下部进入分管3的内部,进一步减少血清表面的杂质进入分管3的内部。

进一步地,上挡板6与下挡板9之间的开口的内径小于分管3的内径,使得在抽取血清时,利用“狭管效应”,加速血清的流速。

第二过滤网7的两端分别与上挡板6和下挡板9进行连接,用于对血清进行过滤。

利用第一过滤网5和第二过滤网7,对血清进行二次过滤,进一步减少血清中的杂质,提高血清质量。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网7的网孔孔径大于第一过滤网5的网孔孔径。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血清从分管3溢出,避免污染环境,分盖部4包括通孔10、防护板11和弹性复位件12,通孔10贯穿地设置在分盖部4的中部,防护板11滑动设置在分盖部4的内部,用于露出以及封闭通孔10,弹性复位件12设置在分盖部4的内部并分别与防护板11和分盖部4连接。

其中,分盖部4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分盖部4处于第一状态时,防护板11向远离通孔10的方向移动,防护板11压缩弹性复位件12,以露出通孔10;当分盖部4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复位件12伸展,向防护板11施加压力,使防护板11向靠近通孔10的方向移动,以覆盖通孔10。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血清注入至管体1的内部;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通孔10的外部,并对防护板11施加压力,使得防护板11压缩弹性复位件12,从而露出通孔10,其状态如图3所示,注射器的针头继续深入通孔10的内部,并插入橡胶体8内,并进入分管3,进行血清抽取操作;抽取完成后,移除注射器,将针头抽出,此时,在弹性复位件12的作用下,防护板11重新覆盖通孔10,避免血清从分管3溢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5所示,一种新型干细胞用血清分离装置,包括管体1、盖部2、分管3、分盖部4、第一过滤网5、上挡板6、第二过滤网7、橡胶体8和下挡板9。

其中,管体1、盖部2、分管3、分盖部4、第一过滤网5、上挡板6、第二过滤网7和橡胶体8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下挡板9位于管体1的内部,并斜向上地设置在分管3的第二端的下端。

其中,上挡板6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下挡板9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即从俯视视角观察,下挡板9至少被上挡板6完全遮挡。

进一步地,上挡板6与分管3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α大于或等于下挡板9与分管3的第二端形成的锐角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使得上挡板6、下挡板9与分管3形成一由下向上弯曲的通道,使得血清由下部进入分管3的内部,进一步减少血清表面的杂质进入分管3的内部。

进一步地,上挡板6与下挡板9之间的开口的内径小于分管3的内径,使得在抽取血清时,利用“狭管效应”,加速血清的流速。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同实施例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