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340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 board, FPC board),且特别是涉及ー种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现今已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上,尤其是目前许多显示面板上配置有触控面板,让使用者得以直接以手指或操作笔点选、按压荧幕画面。举例而言,电阻式触控面板的驱动原理是利用电压降的方式来感应受压位置的座标点;而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形成均匀的电场在面板上并感应受压位置的电流以计算其座标点。之后,便可通过软性电路板及控制电路根据此座标点进行数据处理,而于显示面板上产生影像,以提供使用者更为便捷且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请參照图I及图2,其分别绘示传统上一种触控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及组装结构图。触控显示模块100由一显示面板110、一触控面板120以及ー主机板130组成。显示面板110具有一第一软性电路板142以及ー连接器144。触控面板120具有一第二软性电路板140。ー盖板150覆盖于触控面板120之上。触控面板120设置于显示面板110之上,可通过接合胶将触控面板120及显示面板110贴合起来。组装时,第二软性电路板140通过连接器144与第一软性电路板142连接之后,第一软性电路板142再通过主机板130上的连接器132与主机板130电连接。上述的组装结构中,必须使用两条软性电路板140、142,且通过连接器144相互连接,因此组装エ时增加,且必须预留较大的空间以方便组装软性电路板。也由于软性电路板的数量为ニ,势必增加成本及制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废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模块,其可简化多模块的组装エ吋,井能有效地消减组装软性电路板所需的空间,以达到薄形化的要求。此外,软性电路板由单一片薄膜制作,故成本降低并减少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ー种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包括一薄膜、至少ー第一线路以及至少ー第二线路。薄膜具有一第一模块连接部、一第二模块连接部以及一第三模块连接部。至少ー第一线路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与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至少一第二线路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与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ー种触控显不模块,包括一第一模块、一第二模块、一第三模块以及ー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第二模块配置于第一模块上。第三模块邻近于第一模块,第一模块位于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之间。单片式软性电路板连接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以及第二模块。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及图2分别为传统上ー种触控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及组装结构图;图3A 图3C分别为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图5A 图为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流程图;图6A 图6C分别为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结构图;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8A 图8C为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流程图;图9A 图9B分别为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触控显示模块110:显示面板120 :触控面板130 :主机板132 :连接器140:第二软性电路板142:第一软性电路板144 :连接器200、300 :触控显示模块210,310 :第一模块220、320 :第二模块222、322 :透明导电层230,330 :第三模块232、332:连接器240、340、440 :单片式软性电路板241、341、441 :薄膜242、342、442 :第一模块连接部242a、342a、442a :第一信号连接部242b、342b、442b :第二信号连接部243、343、443 :第一线路244、344、444 :第二模块连接部245、345、445 :第二线路246、346、446 :第三模块连接部248:反折部447 :延伸部
BI :第一接合垫B2 :第二接合垫B3 :第三接合垫LI :第一侧L2 :第二侧S、S1、S2:开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是利用単一薄膜的设计,来连接三 个或更多个模块,譬如是显示面板、触控面板与主机板,以传递相关的电子信号。在ー实施例中,单片式软性电路板通过反折连接的设计,使其薄膜上的线路电连接于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之间。在另ー实施例中,单片式软性电路板通过分岔连接的设计,使其薄膜上的线路电连接于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之间。因此,仅需一条软性电路板,不需再通过额外的连接器来连接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因而能简化多模块的组装エ吋,井能有效地消减组装软性电路板所需的空间,以达到薄形化的要求。以下是以触控显示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第一实施例请參照图3A 图3C及图4,其中图3A 图3C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结构图。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不意图。触控显不模块200包括一第一模块210、一第二模块220、一第三模块230以及ー单片式软性电路板240。单片式软性电路板240连接第一模块210、第二模块220以及第三模块230。第一模块210例如为显不面板。第二模块220例如为触控面板,配置于第ー模块210上。第三模块230例如为主机板,可邻近于第一模块210。较佳地,第一模块210设置于第二模块220与第三模块23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可贴附在盖板250的下表面(如图3A所示),其为外挂方案(Out cell solution)的触控面板,或是在盖板250上制作触控感测的透明导电层222 (如图3B所示),成为单片整合方案(One glass solution)的触控面板,或是将触控感测的透明导电层222整合至显示面板上或内嵌于彩色滤光片中(如图3C所示),成为嵌入方案(On cell/In cell solution)的触控显示面板。请參照图4,单片式软性电路板240具有単一薄膜241。此薄膜241具有一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一第二模块连接部244、一第三模块连接部246、一反折部248以及ー开槽S。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例如是显示面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一接合垫BI,例如为金手指,各个第一连接垫可通过导电胶连接至第一模块210,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第二模块连接部244例如是触控面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二接合垫B2,例如是金手指,各个第二接合垫B2可通过导电胶连接至第二模块220,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此外,第三模块连接部246例如是主机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三接合垫B3,例如是金手指,各个第三接合垫B3可通过第三模块230上的连接器232与第三模块230电连接,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除了连接器232之外,第三接合垫B3也可以其他方式电连接至第三模块230。请參照图4,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依据信号来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242a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242b,并分别与第一线路243以及第ニ线路245电连接。多条第一线路243 (至少一条)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与第二模块连接部244之间,用于传输第一类型的信号,例如是触控感应的信号,此信号可经由显示面板内的控制芯片根据触碰位置的感测数据进行座标点计算。此外,多条第二线路245 (至少一条)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与第三模块连接部246之间,用于传输第二类型的信号,例如是显示面板的驱动信号,以于显示面板上产生影像,而完成触控显示的操作。请參照图5A 图其绘示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流程图的ー实施例。在图5A中,将位于薄膜241的第一侧LI的第一模块连接部242接合至第一模块210上。在图5B中,将位于薄膜241的第二侧L2的第二模块连接部244接合至第二模块220上。由于开槽S分隔于第二模块连接部244与第三模块连接部246之间,且反折部248位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244之间,因此,第二模块连接部244可经由反折设计而叠置于部分第一模块连接部242之上。此时,位于薄膜241的第二侧L2的第三模块连接部246并未受到反折。在图中,再将第三模块连接部246接合至第三模块230的连接器232。如此,即完成触控显示模块200的组装制作エ艺,以简化多模块的组装エ吋。上述的组装流程 仅为ー实施例,本发明对组装流程的步骤不加以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组装流程中,第二模块220不限定叠置于第一模块210之上,也可叠置于第一模块210之下,或与第一模块210在垂直方向上保持ー适当间距。若第ー模块210与第二模块220不相互叠置,也可平行并列,并也可在水平方向上保持一适当间距。此外,第一模块连接部242的第一接合垫BI不限定连接于第一模块210的上方,也可连接于第一模块210的下方。第二模块连接部244的第二接合垫B2不限定连接于第二模块220的下方,也可连接于第二模块220的上方。第三模块连接部246的第三接合垫B3不限定连接于第三模块230的上方,也可连接于第三模块230的下方。另外,也不限制于图4所示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240的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举例而言,薄膜241可往第二模块连接部244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块连接部246的方向作区域性延イ申,或是可往左侧或右侧或两侧作区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的任意组合,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弹性。另外,开槽S的长度与宽度可根据设计或应用需求而定,譬如虽然以上所示的开槽S具有宽度,然实际上可仅切出一条线(亦即开槽S的宽度将近为零),或是开槽本身的形状或宽窄作出变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转折。另外,根据设计需求,也可设计更多的开槽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弹性。因此,上述的组装流程可依照实际需求调整并组合,本发明不加以限制。第二实施例请參照图6A 图6C及图7A 图7B,其中图6A 图6C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ー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结构图。图7A及图7B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两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分别皆可应用于图6A 图6C的组装结构。触控显示模块300包括一第一模块310、一第二模块320、一第三模块330以及ー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第一模块310例如为显示面板。第二模块320例如为触控面板。第三模块330例如为主机板。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可贴附在盖板350的下表面(如图6A所不),其为外挂方案(Out cell solution)的触控面板,或是在盖板350上制作触控感测的透明导电层322 (如图6B所示),而成为单片整合方案(One glass solution)的触控面板,或是将触控感测的透明导电层322整合至显示面板上或内嵌于彩色滤光片中(如图6C所示),而成为嵌入方案(On cell/In cell solution)的触控显示面板。请參照图7A及图7B,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具有単一薄膜341。此薄膜341具有一第一模块连接部342、一第二模块连接部344、一第三模块连接部346以及ー第一开槽SI。第一模块连接部342例如是显示面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一接合垫BI,例如为金手指,各个第一接合垫BI可通过导电胶连接至第一模块310,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第二模块连接部344例如是触控面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二接合垫B2,例如是金手指,各个第二接合垫B2可通过导电胶连接至第二模块320,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此外,第三模块连接部346例如是主机板连接部,其具有多个第三接合垫B3,例如是金手指,第三接合垫B3可通过第三模块330上的连接器332与第三模块330电连接,以传输相关的电子信号。除了连接器332之外,第三接合垫B3也可以其他方式电连接至第三模块330。请參照图7A及图7B,第一模块连接部342依据信号来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342a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342b,并分别与第一线路343与第二线路345电连接,以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例如是触控感应信号及驱动信号,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 述。图7A与图7B的主要差异在于于图7A中,薄膜24341还具有一第二开槽S2,位于薄膜24341的第二侧L2,且第二开槽S2分隔于第一线路24343与该第二线路24345之间,以增加薄膜24341的可挠性。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位于薄膜24341的不同侧,而两者各自的长度可依设计或应用需求来决定,两者的长度可相同或不同。举例而言,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的长度分别可约为薄膜长度的一半,方以增加薄膜241的可挠性。另外,于图7B中,虽然未具有第二 S2开槽,然而薄膜341可往第二模块连接部346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的可挠度。请參照图8A 图SC,其绘示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流程图的ー实施例。虽然其以图7A所示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为例来作说明,但可类推至图7A所示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的情況。在图8A中,将位于薄膜341的第一侧LI的第一模块连接部342接合至第一模块310上。在图SB中,将位于薄膜341的第一侧LI的第二模块连接部344接合至第二模块320上。此时,第二模块320叠置于第一模块310之上。由于第一开槽SI分隔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342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344之间。因此,第一模块连接部342与第二模块连接部344可经由分叉设计而分别位于第一模块310及第ニ模块320之上。此外,在图SC中,再将位于薄膜341的第二侧L2的第三模块连接部346接合至第三模块330的连接器332。如此,即完成触控显示模块300的组装制作エ艺,以简化多模块的组装エ吋。上述的组装流程仅为ー实施例,本发明对组装流程的步骤不加以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组装流程中,第二模块320不限定叠置于第一模块310之上,也可叠置于第一模块310之下,或与第一模块310在垂直方向上保持ー适当间距。若第一模块310与第二模块320不相互叠置,也可平行并列,并也可在水平方向上保持ー适当间距。此外,第一模块连接部342的第一接合垫BI不限定连接于第一模块310的上方,也可连接于第一模块310的下方。第二模块连接部344的第二接合垫B2不限定连接于第二模块320的上方,也可连接于第二模块320的下方。第三模块连接部346的第三接合垫B3不限定连接于第三模块330的上方,也可连接于第三模块330的下方。另外,也不限制于图7A与图7B所示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340的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举例而言,薄膜341可往第一模块连接部342 (342a或342b或两者)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或往第二模块连接部344的方向或反向作区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块连接部346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或是可往左侧或右侧或两侧作区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的任意组合,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弹性。另外,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的长度与宽度可根据设计或应用需求而定,譬如虽然以上所示的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皆具有宽度,然实际上可仅切出一条线(亦即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的宽度将近为零),或是开槽本身的形状或宽窄作出变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转折。另外,根据设计需求,也可设计更多的开槽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弹性。因此,上述的组装流程可依照实际需求调整,本发明不加以限制。第三实施例图9A 图9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两实施例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单片式软性电路板440具有単一薄膜441。此薄膜441具有一第一模块连接部442、一第二模块连接部444、一第三模块连接部446、一第一开槽SI以及ー第二开槽S2。此·两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近,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位于薄膜441的同ー侧,且第二模块连接部444位于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之间。在此两实施例中,第一模块连接部442依据信号来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442a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442b。其中,第一开槽SI分隔于第一信号连接部442a与第二模块连接部444之间,第二开槽S分隔于第二信号连接部442b与第二模块连接部444之间。第一信号连接部442a与第一线路443电连接,以传输第一类型的信号,例如是触控感应信号。第二信号连接部442b与第二线路445电连接,以传输第二类型的信号,例如是显示面板的驱动信号。图9A与图9B的差异在于在图9B中,第二模块连接部444更具有一延伸部447,凸出于薄膜441的该第一侧LI,以使第一线路443向外延伸,以增加薄膜441的可挠性。此夕卜,第一线路443也可配合薄膜441的尺寸设计向左或向右延伸适当长度,让第二模块连接部444不会因过度的挠曲而变形,并可准确地固定在第二模块220上,以提高组装的可靠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图7A及图7B中,第二模块连接部344也可采用相同的设计而延伸出薄膜341之外。另外,也不限制于图9A与图9B所示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440的矩形,而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举例而言,薄膜441可往第一模块连接部342 (342a或342b或两者)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或往第二模块连接部344的方向或反向作区域性延伸,或是往第三模块连接部346的方向作区域性延伸,或是可往左侧或右侧或两侧作区域性延伸,或是上述各延伸方向的任意组合,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弹性。另外,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的长度与宽度可根据设计或应用需求而定,譬如虽然以上所示的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皆具有宽度,然实际上可仅切出一条线(亦即第一开槽SI与第二开槽S2的宽度将近为零),或是开槽本身的形状或宽窄作出变化或延伸方向作出转折。另夕卜,根据设计需求,也可设计更多的开槽以增加单片式软性电路板的可挠度或应用/组装弾性。另外,关于图9A与图9B相关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组装结构以及组装流程可由第二实施例的说明类推而得,在此为简明起见不多加赘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是利用単一薄膜的设计,来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模块,以传递相关的电子信号。由于仅需一条软性电路板,不需再通过连接器连接于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组装上更方便,以简化多模块的组装エ吋。此外,软性电路板以単一薄膜制作,在设计尺寸吋,可用最小化的尺寸来制作数量最多的薄膜,故可減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废料,进而減少成本。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包括 薄膜,具有第一模块连接部、第二模块连接部以及第三模块连接部; 至少一第一线路,配置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以及 至少一第二线路,配置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至第三模块连接部分别为显示面板连接部、触控面板连接部以及主机板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一侧,该第二模块连接部及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开槽,该开槽分隔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反折部,该反折部位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并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线路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一侧,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分隔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并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线路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二开槽,位于该薄膜的该第二侧,该第二开槽分隔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与该至少一第二线路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二开槽,位于该薄膜的该第一侧,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开槽以及该第二开槽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一开槽分隔于该第一信号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该第二开槽分隔于该第二信号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第二模块连接部具有延伸部,凸出于该薄膜的该第一侧,以使该至少一第一线路向外延伸。
14.一种触控显不模块,包括 第一至第三模块;以及 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第一至第三模块连接部分别连接至该第一至第三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二与第三模块分别位于该第一模块的上下两侧。
16.—种触控显不模块,包括 第一模块;第二模块,配置于该第一模块上; 第三模块,邻近于该第一模块,该第一模块位于该第二模块与该第三模块之间;以及 单片式软性电路板,连接该第一模块、该第二模块以及该第三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一模块为显示面板,该第二模块为触控面板,该第三模块为主机板。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包括 薄膜,具有第一模块连接部、第二模块连接部以及第三模块连接部,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一侧,该第二模块连接部及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 至少一第一线路,配置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以及 至少一第二线路,配置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开槽,该开槽分隔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其中该薄膜还具有反折部,该反折部位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并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线路电连接。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一侧,该第三模块连接部位于该薄膜的一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对。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分隔于该第一模块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一模块连接部区分为第一信号连接部以及第二信号连接部,并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以及该至少一第二线路电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二开槽,位于该薄膜的该第二侧,该第二开槽分隔于该至少一第一线路与该至少一第二线路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薄膜还具有第二开槽,位于该薄膜的该第一侧,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开槽以及该第二开槽之间。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一开槽分隔于该第一信号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该第二开槽分隔于该第二信号连接部与该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中该第二模块连接部具有延伸部,凸出于该薄膜的该第一侧,以使该至少一第一线路向外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模块。该连接多模块的单片式软性电路板包括一薄膜。薄膜具有一第一模块连接部、一第二模块连接部以及一第三模块连接部。第一模块连接部位于薄膜的一第一侧,第二模块连接部及第三模块连接部位于薄膜的一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至少一第一线路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与第二模块连接部之间。至少一第二线路配置于第一模块连接部与第三模块连接部之间。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833944SQ201110276790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蔡竣杰, 林清淳, 张岑玮, 卢佑宗, 罗子仁, 黄浩然, 邓永佳 申请人: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