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543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依照其感测方式的不同而大致上区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声波式触控面板以及电磁式触控面板。此外,根据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的配置关系,触控面板又可大致上区分为外贴式与整合式/内建式(on-cell/in-cell) 两种。外贴式的触控面板通常是先将触控组件先制作于一辅助基板上(即为触控面板),再将此触控面板贴附于显示面板的外表面上。整合式的触控面板则是直接将触控组件整合于显示面板内部。以外贴式的触控面板而言,这种配置方式使得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可以分别地制作而有效地于降低制程的复杂度。不过,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贴附之后,由于塑料框架与触控面板之间具有高度差,因此当使用者欲触摸触控面板较接近塑料框架的边缘处时,易有无法触及边缘的触控区以及手指触感不佳的问题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可改善触控面板与框架之间产生落差的缺陷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框架、一触控面板、一显示模组以及一触控膜。框架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自上表面延伸的框边。上表面与框边具有一第一高度差以及一第二高度差,以定义出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第一高度差大于第二高度差。 触控面板配置于第一凹槽中。显示模组配置于框架中并对应组装于触控面板的下方。接触膜配置于第二凹槽中且位于触控面板的上方。接触膜与上表面相隔一间距。接触膜的厚度实质上略大于等于第二高度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间距小于等于0. 5公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触膜的厚度小于等于0. 268公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触膜的尺寸大于触控面板的尺寸。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触膜包括一第一硬涂层、一聚酯膜片、一第二硬涂层、一涂布层以及一光学胶层。光学胶层直接配置于触控面板上,且涂布层、第二硬涂层、聚酯膜片以及第一硬涂层依序堆栈于光学胶层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模组包括一背光模组以及一显示面板, 且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与触控面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一缓冲层以及一第二缓冲层。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与触控面板实质上位于背光模组的一金属框架的上方。 触控面板位于第一缓冲层上,且第二缓冲层的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一缓冲层的厚度加上触控面板的厚度。
3[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缓冲层,配置于第一凹槽中。触控面板位于缓冲层上,框边承载触控面板的至少两侧,且触控面板的厚度加上缓冲层的厚度实质上等于第一高度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的材质包括可塑性材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边一体成形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侧壁上。基于上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将接触膜配置于触控面板上且位于框架的第二凹槽内,其中接触膜的厚度实质上略大于等于第二高度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除了可改善触控面板与框架之间的落差问题外,意即可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全平面的设计外,触控膜亦具有高透光度与耐刮、耐磨及防爆的特性,可强化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为全平面的设计,因此当使用者触碰触控面板时,手指可触碰的范围更广,且操作手感较佳。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接触膜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I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IB为图IA的接触膜的剖面示意图。请先参考图1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IOOa包括一框架110a、一触控面板120、一显示模组130以及一触控膜140。详细来说,框架IlOa具有一上表面11 以及一自上表面11 延伸的框边114a, 其中上表面11 与框边IHa具有一第一高度差Hl以及一第二高度差H2,以定义出一第一凹槽116a以及一第二凹槽118a。特别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高度差Hl大于第二高度差H2。 此外,框架IlOa的材质例如是可塑性材质,且框边IHa —体成形于第一凹槽116a与第二凹槽118a的侧壁上。触控面板120配置于框架IlOa的第一凹槽116a中,其中触控面板120例如是一电阻式触控面板、一电容式触控面板、一光学式触控面板或一表面声波式触控面板,在此并不加以限制。显示模组130配置于框架IlOa中并对应组装于触控面板120的下方,其中显示模组130包括一背光模组132以及一显示面板134,且显示面板134位于背光模组132与触控面板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接触膜140配置于框架IlOa的第二凹槽116a中且位于触控面板 120的上方。其中,接触膜140与框架IlOa的上表面11 相隔一间距D,而间距D小于等于0. 5公厘。此外,接触膜140的厚度T实质上略大于等于第二高度差H2,且接触膜140的厚度T小于等于0. 268公厘。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接触膜140的尺寸大于触控面板120
4的尺寸。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一般来说,框架IlOa的上表面11 皆会进行喷漆,因此当接触膜140的尺寸略大于第二高度差H2时,可透过喷漆的厚度,较佳地,例如是0. 1公厘,来使得框架IlOa的上表面11 实质上切齐接触膜140的外表面,而使得触控面板120与框架IlOa之间无落差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请参考图1B,本实施例的接触膜140是由一第一硬涂层141、一聚酯膜片143、一第二硬涂层145、一涂布层147以及一光学胶层149所组成。其中,光学胶层 149直接配置于触控面板120上,且涂布层147、第二硬涂层145、聚酯膜片143以及第一硬涂层141依序堆栈于光学胶层149上。此外,第一硬涂层141的厚度例如是0. 005公厘,聚酯膜片143的厚度例如是0. 188公厘,第二硬涂层145的厚度例如是0. 005公厘,涂布层 147的厚度例如是0. 02公厘,而光学胶层149的厚度例如是0. 05公厘。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IOOa还包括一缓冲层156,其中缓冲层156配置于第一凹槽116a中,且缓冲层156例如是由海棉与双面胶所组成。详细来说,触控面板120 位于缓冲层156上,其中框边IHa承载触控面板120的至少两侧,且触控面板120的厚度 Tl加上缓冲层156的厚度T2实质上等于第一高度差HI。较佳地,触控面板120的厚度例如是0. 7公厘,而缓冲层156的厚度例如是1. 3公厘。因此,当接触膜140配置于框架IlOa 的第二凹槽life中时,可具有较佳的平坦度。再者,由于接触膜140的厚度实质上略大于等于第二高度差H2,意即接触膜140的表面实质上可切齐框架IlOa的上表面112a,因此本实施例的接触膜140与框架IlOa之间的设计,可使得触控显示装置IOOa达成全平面式的设计,可有效改善公知触控面板与框架之间所产生落差的缺陷问题。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触控膜140具有99%的穿透度以及耐刮、耐磨与防爆的特性,因此触控膜140可强化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IOOa的结构强度。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IOOa为全平面式的设计,因此当使用者(未绘示)触碰触控面板120时,手指(未绘示)可触碰的范围更广,且操作手感较佳。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组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组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2,图2的触控显示装置IOOb与图1触控显示装置IOO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2的触控显示装置IOOb的触控面板120实质上是位于背光模组132的一金属框架13 的上方。详细来说,触控显示装置IOOb包括一第一缓冲层152以及一第二缓冲层154,其中第一缓冲层152以及第二缓冲层154皆配置于背光模组132的金属框架13 上。触控面板120位于第一缓冲层152上,且第二缓冲层154的厚度T3实质上等于第一缓冲层152的厚度T2加上触控面板120的厚度Tl,意即第二缓冲层巧4亦具有支撑接触膜140的功能。 故,当接触膜140配置于触控面板120上且位于第二凹槽118b中时,可具有较佳的配置平坦度。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接触膜140的尺寸大于背光模组132的尺寸。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将接触膜配置于触控面板上且位于框架的第二凹槽内,其中接触膜的厚度实质上小于等于第二高度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除了可改善触控面板与框架之间的落差问题外,意即可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全平面的设计外,触控膜亦具有高透光度与耐刮、耐磨及防爆的特性,可强化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为全平面的设计,因此当使用者触碰触控面板时,手指可触碰的范围更广,且操作手感较佳。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前述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自该上表面延伸的框边,该上表面与该框边具有一第一高度差以及一第二高度差,以定义出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其中该第一高度差大于该第二高度差;一触控面板,配置于该第一凹槽中;一显示模组,配置于框架中,并对应组装于该触控面板的下方;以及一接触膜,配置于该第二凹槽中且位于该触控面板的上方,其中该接触膜与该上表面相隔一间距,且该接触膜的厚度实质上略大于等于该第二高度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间距小于等于0.5公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膜的厚度小于等于0.268公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膜的尺寸大于该触控面板的尺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触膜包括一第一硬涂层、一聚酯膜片、一第二硬涂层、一涂布层以及一光学胶层,该光学胶层直接配置于该触控面板上, 且该涂布层、该第二硬涂层、该聚酯膜片以及该第一硬涂层依序堆栈于该光学胶层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模组包括一背光模组以及一显示面板,且该显示面板位于该背光模组与该触控面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缓冲层以及一第二缓冲层,该第一缓冲层、该第二缓冲层与该触控面板实质上位于该背光模组的一金属框架的上方,其中该触控面板位于该第一缓冲层上,且该第二缓冲层的厚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一缓冲层的厚度加上该触控面板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缓冲层,配置于该第一凹槽中,其中该触控面板位于该缓冲层上,该框边承载该触控面板的至少两侧,且该触控面板的厚度加上该缓冲层的厚度实质上等于该第一高度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材质包括可塑性材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边一体成形于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的侧壁上。
专利摘要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框架、一触控面板、一显示模组以及一接触膜。框架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自上表面延伸的框边。上表面与框边具有一第一高度差以及一第二高度差,以定义出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第一高度差大于第二高度差。触控面板配置于第一凹槽中。显示模组配置于框架中,并对应组装于触控面板的下方。接触膜配置于第二凹槽中且位于触控面板的上方。接触膜与上表面相隔一间距,而间距小于等于0.5公厘。接触膜的厚度实质上略大于等于第二高度差,且接触膜的厚度小于等于0.268公厘。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1984449SQ20112001315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7日
发明者林子斌, 陈永坚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