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658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互电容式触摸屏为外挂式,即触摸屏与显示屏分开制作然后贴合在一起。这种技术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光透过率较低、模组较厚的缺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嵌触摸屏技术逐渐成为研发新宠,其是指: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设置在显示屏的基板上。采用内嵌触摸屏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相比外挂式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厚度更薄、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优势。以触摸屏内嵌于ADS(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高级超维场转换,简称ADS)模式显示屏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例,将阵列基板上的部分狭缝电极作为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驱动电极线,在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和黑矩阵之间设置与驱动电极线交叉分布的探测电极线,驱动电路对狭缝电极分时驱动,狭缝电极分时工作于不同的状态,例如,在第一时间段作为狭缝电极与板状电极形成多维电场,在第二时间段作为驱动电极线与探测电极线之间产生互感电容。为了防止静电电荷对ADS模式显示屏的影响,通常在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与偏光片之间设置一面状的透明导电屏蔽层,这样,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屏蔽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然而,面状屏蔽层在将静电电荷接地的同时,也阻挡了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互感电容信号的穿出,极大地影响了触控效果的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触控显示屏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的互感电容信号被面状屏蔽层阻挡,触控效果较难实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接地设置。优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防指纹薄膜,设置于所述保护罩的上表面;[0015]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涂覆于所述防指纹薄膜的基膜下表面。优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防炫目薄膜,设置于所述保护罩的下表面;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涂覆于所述防炫目薄膜的基膜下表面。较佳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底部的金属外框,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通过导电胶带与所述金属外框导电连接。可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可选的,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所述金属连接脚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金属连接脚导电连接。可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导电封框胶,所述导电封框胶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导电封框胶导电连接。优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包含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控显示屏。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所组成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接地设置。较佳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透明光学胶,粘接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保护罩之间;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保护罩,或者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透明光学胶。可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或者当彩膜基板的黑矩阵层位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所组成结构的上方时,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黑矩阵层。优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底部的金属外框,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通过导电胶带与所述金属外框导电连接。可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可选的,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所述金属连接脚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金属连接脚导电连接。可选的,该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导电封框胶,所述导电封框胶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导电封框胶导电连接。优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掺入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无论是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还是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均具有较高的阻值,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此外,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和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均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该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第一实施例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保护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第二实施例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第三实施例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第四实施例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第一电极线13-第二电极线1`4-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5-保护罩16-透明基板17-油墨框18-防炫目薄膜19-金属外框20-导电胶带21-FPC22-金属连接脚23-导电封框胶24-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5-透明光学胶26-接地引脚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触控显示屏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的互感电容信号被面状屏蔽层阻挡,触控效果较难实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的上方设置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或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由于这些层具有高阻特性,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穿出,同时由于这些层具有导电特性,这样可以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因此,进一步了提高了显示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12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13,与一组第一电极线12交叉排布;[0061]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接地设置。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的相对位置关系不限,分别既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也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1上,只要相互交叉能够形成互感电场即可。作为实现触控功能的部分,第一电极线12可以为驱动电极线,则第二电极线13为探测电极线,或者,第一电极线12为探测电极线,第二电极线13为驱动电极线。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具有较高的阻值,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与此同时,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也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该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位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所形成的对盒结构的上方,并依附于某一具体结构层上,但其具体位置不限。这样在兼顾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的同时,无需单独设置该结构层,不但有利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进一步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15,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防炫目薄膜18,设置于保护罩15的下表面;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涂覆于防炫目薄膜18的基膜下表面。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防指纹薄膜,设置于保护罩的上表面;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涂覆于防指纹薄膜的基膜下表面。保护罩15通常包括透明基板16 (通常为钢化玻璃)和位于透明基板16下表面周边的油墨框17,油墨框17用于遮挡内部走线,其俯视结构如图2所示。防炫目薄膜18的基膜和防指纹薄膜的基膜可以选用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简称PET)。从以上两个实施例可以看出,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依附于某一具体结构层上,无需单独组装,触控显示屏的制造工艺较为简便。为实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的防静电屏蔽特性,需要将其接地设置。接地设置可以通过多种结构形式,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10底部的金属外框19,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通过导电胶带20与金属外框19导电连接。该实施例中,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通过导电胶带20,进而通过金属外框19将电荷导向大地。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 (Flexible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线路板,简称FPC),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与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该实施例的一具体结构为:阵列基板10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金属连接脚与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与金属连接脚导电连接。该结构形式与图4所示的结构形式原理类似。该实施例的另一具体结构为: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
11之间的导电封框胶,导电封框胶与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与导电封框胶导电连接。优选的,在选材上,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14包含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其阻值大于I欧姆/ □,小于1000欧姆/ 口。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原子单层绕同轴缠绕而成或由单层石墨圆筒沿同轴层层套构而成的管状物。其直径一般在一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则远大于其直径。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具有较佳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且符合当前的薄型化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12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13,与一组第一电极线12交叉排布;设置于一组第一电极线12和一组第二电极线13所组成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接地设置。与图1所示实施例同理,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具有较高的阻值,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与此同时,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也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该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位于一组第一电极线12和一组第二电极线13所组成结构的上方,与触摸显示屏的某一具体结构层为同一层,但其具体位置不限。这样在兼顾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的同时,无需单独设置该结构层,不但有利于触控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进一步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保护罩15,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透明光学胶25,粘接于彩膜基板11和保护罩15之间;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保护罩,或者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透明光学胶25(图3所示实施例中,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透明光学胶25)。透明光学胶25可以为固态的透明光学胶,也可以为可固化的液态透明光学胶(即使用时为液态,工艺完成后变为固态)。又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彩膜基板11的衬底基板,或者[0097]当彩膜基板11的黑矩阵层位于一组第一电极线12和一组第二电极线13所组成结构的上方时,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黑矩阵层。从以上两个实施例可以看出,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与某一具体结构层结合为同一层,无需单独组装,触控显示屏的制造工艺较为简便。与图1所示实施例同理,为实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的防静电屏蔽特性,需要将其接地设置。接地设置可以通过多种结构形式,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10底部的金属外框19,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通过导电胶带20与金属外框19导电连接。此外,也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形式: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21,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与FPC21的接地引脚26导电连接。该结构形式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为:如图4所示,阵列基板10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22,金属连接脚22与FPC21的接地引脚26导电连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与金属连接脚22导电连接。该结构形式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为: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之间的导电封框胶23 (导电封框胶23的位置参见图2所示),导电封框胶23与FPC21的接地引脚26导电连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与导电封框胶23导电连接(该连接结构图中未示出)。优选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24掺入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其阻值大于I欧姆/ □,小于1000欧姆/ □。以上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屏可以为IPS (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或ADS等多种显示模式,以ADS模式为例,该模式的阵列基板包括:板状电极和位于板状电极上方且具有多个条状电极单元的狭缝电极,一组第一电极线(或一组第二电极线)为狭缝电极中隔一分布的条状电极单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具有较佳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且符合当前的薄型化发展趋势。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接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 防指纹薄膜,设置于所述保护罩的上表面; 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涂覆于所述防指纹薄膜的基膜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 防炫目薄膜,设置于所述保护罩 的下表面; 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涂覆于所述防炫目薄膜的基膜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底部的金属外框,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通过导电胶带与所述金属外框导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FPC,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所述金属连接脚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金属连接脚导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导电封框胶,所述导电封框胶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与所述导电封框胶导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包含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广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
10.一种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所组成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接地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罩,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 透明光学胶,粘接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保护罩之间; 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保护罩,或者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透明光学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或者 当彩膜基板的黑矩阵层位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所组成结构的上方时,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为掺入高阻透明导电材料的黑矩阵层。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底部的金属外框,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通过导电胶带与所述金属外框导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FPC,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金属连接脚,所述金属连接脚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金属连接脚导电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导电封框胶,所述导电封框胶与所述FPC的接地引脚导电连接,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与所述导电封框胶导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Γ16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掺入层掺入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
18.一种触控显示 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Γ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形成的对盒结构上方的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接地设置。高阻透明导电材料涂层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该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2976029SQ20122072521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刘红娟, 董学, 王海生, 刘英明, 丁小梁, 杨盛际, 任涛, 赵卫杰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