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2771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触控面板、一功能膜以及一黏着件。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面对显示面板。功能膜设置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功能膜具有一外侧边缘。黏着件设置于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边缘,黏着件黏合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黏着件具有一内侧边缘,内侧边缘与功能膜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是介于0至10毫米之间,以此提供一种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
【专利说明】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显示设备,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使得各种信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及卫星导航等。除了 一般以键盘或滑鼠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信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接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装置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介面,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信息设备。
[0003]一般而言,触控显示装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于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一感测电极层,以成为一内嵌式触控(in cell touch)显示装置,另一种是在显示面板的上另设置一包含有感测电极层的触控面板,以成为一外嵌式触控(on cell touch)显示
>J-U装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显示装置,是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触控面板、一功能膜以及一黏着件。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是面对显示面板。功能膜设置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功能膜具有一外侧边缘。黏着件设置于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边缘,黏着件黏合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黏着件具有一内侧边缘,内侧边缘与功能膜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是介于0至10毫米之间。
[0006]在一实施例中,黏着件的内侧边缘与功能膜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是介于0.1至5毫米之间。
[0007]在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及一光学膜,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光学膜设置于第二基板的表面,第二基板的表面面对触控面板。
[0008]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与光学膜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介于0至0.3毫米之间。
[0009]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是包含一第一绝缘层及一黏合层。
[0010]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具有一防爆功能。
[0011]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三醋酸纤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组合。
[0012]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导电层,导电层覆盖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
[0013]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层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0014]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接地导电层,导电层通过接地导电层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0015]在一实施例中,接地导电层是通过一导电黏着材料与导电层电性连接。
[0016]在一实施例中,导电黏着材料设置于导电层的边缘而与导电层接触。[0017]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具有一通孔,导电黏着材料由通孔延伸至导电层的表面。
[0018]在一实施例中,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具有一通孔,导电层是通过通孔与接地导电层电性连接。
[0019]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静电防止层,其邻设于接地导电层的边缘,并与另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0020]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具有一第二绝缘层及一导电结构层。
[0021]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静电防止层,其邻设于功能膜的边缘,并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0022]承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功能膜设置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而黏着件设置于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边缘,且黏着件黏合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其中,黏着件具有一内侧边缘,内侧边缘与功能膜的一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是介于0至10毫米之间。以此,与已知相较,本实用新型是为一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
[002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功能膜包含第一绝缘层及一黏合层,而第一绝缘层通过黏合层贴合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且功能膜具有防爆功能,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防爆的功能。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除了功能膜具有防爆功能之外,触控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一导电层,导电 层覆盖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因此,通过功能膜与导电层的设置,可使触控显示装置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具有一第二绝缘层及一导电结构层,且导电结构层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与功能膜之间,使触控显示装置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A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5]图1B至图1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不同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又一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0028]图4A至图4D分别为图3的直线A-A的不同态样的剖视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Ia~Ic:触控显示装置13:功能膜
[0031]11:显示面板131:外侧边缘
[0032]111:第一基板132:第一绝缘层
[0033]112:第二基板14:黏着件
[0034]113、114:光学膜141:内侧边缘
[0035]12:触控面板15:电路连接板
[0036]121:第一表面16:导电黏着材料
[0037]122:第二绝缘层17:导电层
[0038]123:导电结构层18:金属层
[0039]19:透明导电层A、B:距离[0040]A-A:直线AESD:静电防止层
[0041]C、P:电性连接件H、0:通孔
[0042]PS:保护层SR:接地导电层
[0043]T:触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态样的图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与比例。此外,以下内容所提到的尺寸或面积是代表由触控面板之上往触控显示装置俯视时所得到的面积。
[0045]请参照图1A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Ia的剖视示意图。
[0046]触控显示装置Ia包括一显示面板11、一触控面板12、一功能膜13以及一黏着件14。
[0047]显示面板11具有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及一光学膜,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设置。其中,显不面板11可为一液晶显不面板(IXD)或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0LED)。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是以一液晶显示面板为例。显示面板11的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及触控面板12的材质可包含玻璃,且玻璃的材质可为相同或不相同。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的尺寸关系。换言之,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可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于此,是以第二基板112侧边长度等于触控面板12的侧边长度为例。
[00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是为一薄膜晶体管基板,而第二基板112是为一彩色滤光基板为例,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black matrix)及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111成为一 B0A(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 COA (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于此,均不加以限制。此外,显示面板11还可具有一液晶层(图未显示),液晶层是夹置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
[0049]另外,光学膜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表面,而第二基板112的表面是面对触控面板
12。换言之,光学膜设置于第二基板112的表面上,并位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本实施例的显不面板11是以具有二光学膜113、114为例。于此,光学膜113为一下偏光板,而光学膜114为一上偏光板。其中,光学膜为113 (下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远离第二基板112的一侧,光学膜114 (上偏光板)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于此,光学膜113位于第一基板111的下侧表面,而光学膜114位于第二基板112的上侧表面。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若显示面板11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时,光学膜的数量只有一,并例如但不限于为1/4 X的圆偏振片,且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上,并位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
[0050]另外,光学膜113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而光学膜114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光学膜113的面积可等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而光学膜114的面积也可等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
[0051]触控面板12设置于显示面板11之上。于此,触控面板12具有触控基板及设置于触控基板上的感测电极层(图未显示),并不包含控制触控面板12的控制1C。触控面板12与显示面板11是相对而设,并以胶合方式设置于显示面板11之上。其中,触控面板12具有一第一表面121,而第一表面121是面对显不面板11。
[005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触控面板12与光学膜114没有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黏着件14设置于显示面板11及触控面板12的边缘,以通过黏着件14黏合显示面板11及触控面板12。于此,触控面板12及显示面板11是通过口型连结(air bonding)的方式结合。可于第二基板112的上表面的四个侧边设置一圈黏着件14或只在部分侧边设置黏着件14,也可以点胶方式设置黏着件14,以将触控面板12黏合于显示面板11上,使得显示面板11与触控面板12之间形成一空隙。由于光学膜114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故光学膜114是位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的空隙,而黏着件14位于光学膜114的外侧周围。于此,黏着件14具有一内侧边缘141。
[0053]功能膜13是设置于触控面板12的第一表面121,且功能膜13具有一外侧边缘131。在本实施例中,功能膜13是包含一第一绝缘层132及一黏合层(图未显不)。其中,功能膜13为一防爆膜(Anti scatterig film, ASF)层而具有防爆功能,且第一绝缘层132是通过黏合层贴合于触控面板12的第一表面121上。本实施例的功能膜13的第一绝缘层132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包含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三醋酸纤维(Triacetyl Cell ulose, 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其组合。由于触控面板12的第一表面121具有一功能膜13 (具防爆功能),故当触控面板12因故不慎破裂时,可防止破裂的玻璃飞出而伤害触控显示装置Ia的其它零件(例如触控面板11或电路板)或使用者。
[0054]另外,如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黏着件14的内侧边缘141与功能膜13的外侧边缘131的最短距离A是可介于0至10毫米之间。较佳者,黏着件14的内侧边缘141与功能膜13的外侧边缘131的最短距离A是介于0.1至5毫米之间。另外,功能膜13与光学膜114之间的最短距离B是可介于0至0.3毫米之间。于此,若最短距离B为0毫米,是代表功能膜13与光学膜114连接。
[0055]另外,请参照图1B至图1C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不同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Ib?Ic的剖视示意图。
[0056]如图1B所示,与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Ia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Ib还包括一导电层17,导电层17覆盖功能膜13。于此,功能膜13及导电层17可依序设置于触控面板12的第一表面121上。其中,导电层17可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透明导电层或一金属网格(metal grid),并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图未显示)。于此,接地端可位于触控面板12上,或位于外部电路上。导电层17的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 IT0)、铟锌氧化物(ind ium-zinc oxide, IZ0)、或金属(例如纳米银)。于此,导电层17是以一透明导电层,且其材料以铟锡氧化物为例。通过功能膜13 (具有防爆功能)与导电层17 (具有信号屏蔽功能)的设置,除了可使触控显示装置Ic具有防爆的功能之外,又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触控面板12的正常操作,避免触控面板12的误动作。此外,触控显示装置Ib其它元件的技术特征可参照触控显示装置Ia的相同元件,不再赘述。
[0057]另外,如图1C所示,与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Ia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Ic的触控面板12还具有一第二绝缘层122及一导电结构层123。于此,导电结构层123位于第二绝缘层122与功能膜13之间。不过,第二绝缘层122及导电结构层123的位置也可互换。其中,当导电结构层123位于第二绝缘层122与功能膜13之间时,第二绝缘层122是为一钝化层,而导电结构层123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透明导电层。其中,导电结构层123的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 H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oxide, IZ0)。于此,导电结构层123是以一透明导电层,且其材料以铟锡氧化物为例。因此,通过导电结构层123的设置,使触控面板12本身即具有防止信号干扰的功能。另外,再搭配功能膜13的设置,使触控显示装置Ic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另外,当第二绝缘层122 (例如钝化层)位于导电结构层123 (例如电极层)与功能膜13之间时,则触控显示装置Ic具有防爆的功能。此外,触控显示装置Ic其它元件的技术特征可参照触控显示装置Ia的相同元件,不再赘述。
[0058]请参照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仰视示意图。于此,图2并未显示显示面板。另外,图2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12的第一表面121上依序具有功能膜13 (包含第一绝缘层及黏合层)及导电层17 (导电层17覆盖功能膜13)。其中,功能膜13具有防爆功能,而导电层17是为一透明导电层,使触控显示装置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另外,触控面板12的一触控面T即为触控面板12上可被触控的区域(触控面T与第一表面121相对)。
[005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一电路连接板15,电路连接板15与触控面板12电性连接。电路连接板15例如但不限于为软式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Circuit,FPC)板或软硬结合板。其中,驱动触控面板12的驱动电路(图未显示)可设置于电路连接板15,或通过电路连接板15与触控面板12电性连接,使驱动电路可控制触控面板12的作动。于此,电路连接板15是通过一电性连接件C与触控面板12电性连接。另外,导电层17 (透明导电层)是通过另一电性连接件P与电路连接板15电性连接,以将导电层17与电路连接板15的一接地端(图未显示)电性连接,以此,使导电层17具有防止信号干扰的功能。其中,电性连接件C及电路连接件P可分别包含一总线、一连接导线、一连接端子、导电银胶或焊锡,或其组合,并不加以特别限定。或者,也可不必使用电路连接件P,而是直接将导电银胶或焊锡,或其它导电材料设置于导电层17 (透明导电层)与电路连接件C之间,使两者电性连接。
[0060]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一静电防止(Ant1-ElectrostaticDischarge)层AESD,静电防止层AESD是邻设于功能膜13的边缘,并与一接地端(图未显示)电性连接。其中,接地端可位于电路连接板15或其它位置。通过静电防止层AESD的设置,可防止外界的静电破坏触控显示装置。
[0061]另外,请分别参照图3及图4A至图4D所示,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又一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仰视示意图,而图4A?图4D分别为图3的直线A-A的不同态样的剖视示意图。于此,图3及图4A至图4D并未显示显示面板及黏着件。另外,为了与图1C的触控面板相互对应,图4A至图4D仍显不功能膜13及导电层17位于触控面板12的下方。其中,功能膜13包含第一绝缘层及黏合层,并具有防爆的功能,而导电层17仍为一透明导电层。此外,图3并未显示功能膜13。
[0062]如图3及图4A所示,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接地导电层SR (shielding ring)。于此,接地导电层SR是邻设于功能膜13的边缘,且导电层17是通过接地导电层SR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其连接方式,以下会有详细说明)。于此,该接地端是位于电路连接板15上。另外,除了接地导电层SR之外,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一静电防止层AESD,静电防止层AESD是邻设于功能膜13的边缘,并位于接地导电层SR的外缘,且与另一接地端电性连接。其中,接地导电层SR与静电防止层AESD的材料可分别包含金属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层)或包含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或IZO),并可为单层或多层的结构。在图4A至图4D中,接地导电层SR及静电防止层AESD分别为一层金属层18与一层透明导电层19的组合。当然,于其它的实施态样中,接地导电层SR及静电防止层AESD的层数及材料可为相同或不同,并可为相同或不相同的导电材料。其中,静电防止层AESD可通过一低通滤波器(例如一电阻与一电容并联所形成者,图未显示)与接地端电性连接。低通滤波器可滤除外界的高频信号,以此,使触控面板12具有防止外界静电干扰的功能。不过,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使用一组背对背(back-to-back)的齐纳二极管作为一静电防止层,或除了上述的静电防止层AESD之外,再加装一组背对背的齐纳二极管,以加强触控显示装置的静电防护功效。此夕卜,接地导电层SR除了作为电连接至接地端的用外,其与静电防止层AESD的功能不同。接地导电层SR主要作为信号隔绝之用,并具有屏蔽外界的静电放电而跳火到触控面板12的线路的功能,或者屏蔽静电防止层AESD的静电放电而跳火到触控面板12的线路的功能。
[0063]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也可只于触控显示装置上单独设置静电防止层AESD,而不设置接地导电层SR,或单独设置接地导电层SR,而不设置静电防止层AESD,本实用新型均不加以限定。
[0064]此外,除了金属层18及透明导电层19之外,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保护层PS(为一绝缘层),而接地导电层SR、静电防止层AESD及导电层17之间是通过保护层PS而隔离。
[0065]于图4A中,功能膜13的第一绝缘层具有一通孔H,并通过于通孔H内填满一导电黏着材料16 (例如银胶或焊锡),使导电层17可通过通孔H与接地导电层SR电性连接。由于接地导电层SR已与接地端电性连接,故导电层17可通过接地导电层SR与接地端电性连接,使导电层17具有防止信号干扰的功能。
[0066]另外,如图4B所示,与图4A主要的不同在于,图4B的导电层17具有另一通孔0,通孔0与通孔H对应,故除了于通孔H内填满导电黏着材料16之外,通孔0也填满导电黏着材料16,使导电层17可通过位于通孔H、通孔0的导电黏着材料16及接地导电层SR与接地端电性连接,使导电层17具有防止信号干扰的功能。此外,图4B其它元件的技术特征可参照图4A的相同元件,不再赘述。
[0067]另外,如图4C所示,与图4B主要的不同在于,图4C于通孔0及通孔H内填满导电黏着材料16之外,导电黏着材料16由通孔H延伸至导电层17的表面,以此,使导电层17与接地导电层SR电性连接时的阻值更低,以达到更好的电性连接(接地)效果。此外,图4C其它元件的技术特征可参照图4B的相同元件,不再赘述。
[0068]另外,如图4D所示,与图4A主要的不同在于,图4D的静电防止层AESD上及静电防止层AESD与接地导电层SR之间并没有设置保护层PS及导电层17。另外,导电黏着材料16只设置于导电层17的边缘并延伸至导电层17的表面而与导电层17接触,使导电层17与接地导电层SR电性连接。此外,图4D其它元件的技术特征可参照图4A的相同元件,不再赘述。
[0069]综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功能膜设置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而黏着件设置于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边缘,且黏着件黏合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其中,黏着件具有一内侧边缘,内侧边缘与功能膜的一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是介于O至10毫米之间。以此,与已知相较,本实用新型是为一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
[007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功能膜包含第一绝缘层及一黏合层,而第一绝缘层通过黏合层贴合于触控面板的第一表面,且功能膜具有防爆功能,使触控显示装置具有防爆的功能。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除了功能膜具有防爆功能之外,触控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一导电层,导电层覆盖功能膜的第一绝缘层。因此,通过功能膜与导电层的设置,可使触控显示装置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具有一第二绝缘层及一导电结构层,且导电结构层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与功能膜之间,使触控显示装置同时具有防止信号干扰及防爆的功能。
[0071]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上述的权利要求书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一显不面板; 一触控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而设,所述触控面板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对所述显示面板; 一功能膜,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功能膜具有一外侧边缘;以及 一黏着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触控面板的边缘,所述黏着件黏合所述显示面板及所述触控面板,所述黏着件具有一内侧边缘,所述内侧边缘与所述功能膜的所述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介于O至10毫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黏着件的所述内侧边缘与所述功能膜的所述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介于0.1至5毫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及一光学膜,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光学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面对所述触控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光学膜之间的最短距离介于0至0.3毫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包含一第一绝缘层及一黏合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具有一防爆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的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三醋酸纤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 一导电层,所述导电层覆盖所述功能膜的所述第一绝缘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 一接地导电层,所述导电层通过所述接地导电层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导电层通过一导电黏着材料与所述导电层电性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黏着材料设置于所述导电层的边缘而与所述导电层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具有一通孔,所述导电黏着材料由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导电层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具有一通孔,所述导电层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接地导电层电性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 一静电防止层,邻设于所述接地导电层的边缘,并与另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具有一第二绝缘层及一导电结构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静电防止层,邻设于所述功能膜的边`缘,并与一接地端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386163SQ201320356099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林宽礼, 萨文志, 郭正夏 申请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