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637879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间隔排列,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且第二触控电极线和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和相同列的第二触控电极间形成互电容,又由于第二触控电极线和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从而使得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间隙较小,进而提高了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的灵敏度。
【专利说明】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电极层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On-cell技术是将触摸屏嵌入到显示屏的彩色滤光片和偏光片之间的技术。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On-cell触摸屏00为单层多点模式,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条形驱动电极01和多个纵向排列的条形感应电极02,其中,所述条形驱动电极01和所述条形感应电极02分别位于不同纵列,且所述条形驱动电极01与所述条形感应电极02间隔排列,以保证所述驱动电极01和所述感应电极02之间可以形成互电容,实现电容检测。而且,为了实现多点触控,每列的条形驱动电极又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块状驱动电极,每列感应电极又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块状感应电极。但是,现有技术中触摸屏的灵敏度较差,如何提高触控屏的灵敏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层及一种触控装置,以增加相邻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及同一触控下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及触控装置的灵敏度。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的交界线为曲线或折线。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且所述驱动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感应电极的面积。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极沿该列电极延伸方向两端的最大长度与所述感应电极沿该列电极方向两端的最短长度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1-3:1】。
[0012]优选的,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列电极,其中,不同列电极中的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二触控电极线。
[0013]优选的,所述多列电极包括相邻的第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的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列电极中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第一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列触控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0015]一种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层,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电极层。
[0016]优选的,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和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显示单元。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8]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
[0019]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和相同列的第二触控电极间形成互电容,又由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即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间隙内不存在电极线,从而使得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只需一条刻缝的宽度来保证相邻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绝缘即可,间隙较小,从而提高了各个触控点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及同一触控下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提高了所述触控电极层及包括该触控电极层的触控装置的灵敏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一列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一列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一列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一列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中一列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28]图8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29]图9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30]图10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31]图11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32]图12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的俯视图;
[0033]图13为触控电极层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宽度不变,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其相邻的四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随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间距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0034]图14为触控电极层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宽度不变,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随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间距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0035]图1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6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触摸屏的灵敏度较差,如何提高触控屏的灵敏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038]发明人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现有技术中触摸屏为了便于给各块状驱动电极和各块状感应电极提供驱动信号,每个块状驱动电极均通过一根驱动电极引线03与驱动电路相连,每个块状感应电极均通过一跟感应电极引线04与驱动电路相连,从而导致相邻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电极线较多,使得相邻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间距较大,相邻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较小,所述触摸屏的触控灵敏度较差。
[0039]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
[0040]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层,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上述的触控电极层。
[0041]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和触控装置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和相同列的第二触控电极间形成互电容,又由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在列电极的延伸方向,即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间隙内不存在电极线,从而使得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只需一条刻缝的宽度来保证相邻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绝缘即可,间隙较小,从而提高了各个触控点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及同一触控下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提高了所述触控电极层及包括该触控电极层的触控装置的灵敏度。
[004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43]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44]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层,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I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4,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I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3,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4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3的延伸方向(即图中的Y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
[00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单层触控电极层,即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均位于同一层。
[0046]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形状为矩形,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形状为梯形,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交界线为曲线或折线(如图4所示),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0047]下面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交界线为折线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交界线为曲线时,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同样适用。
[0048]当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交界线为折线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
[0049]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增加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边界长度,从而增加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正对面积即可。
[005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为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为感应电极,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为感应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为驱动电极,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0051]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强度,从而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灵敏度,所述驱动电极的面积不小于所述感应电极的面积,更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感应电极的面积,但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005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极沿该列电极延伸方向两端的最大长度与所述感应电极沿该列电极方向两端的最短长度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1-3:1】,包括端点值,以进一步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信号强度,从而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灵敏度,更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极沿该列电极延伸方向两端的最大长度与所述感应电极沿该列电极方向两端的最短长度之间的比例范围为【2:1-3:1】,包括端点值,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005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触控电极层10包括多列电极,其中,不同列电极中的第二触控电极2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二触控电极2线。
[0054]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列电极包括相邻的第一列电极A和第二列电极B,且所述第一列电极A中第一触控电极I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B中第二触控电极2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列电极A中第二触控电极2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B中第一触控电极I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以使得各列电极中的第一触控电极不仅可以与相同列的第二触控电极形成互电容,还可以与相邻列的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以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10中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正对面积,从而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10的触控灵敏度。
[005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
[0056]如图9所不,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所述第二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
[0057]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
[0058]如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所述第二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
[0059]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列触控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凹部内。
[0060]同理,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朝向所述第一列触控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一侧具有凹部,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的凹部内。
[0061]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第二触控电极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同理,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只要可以增加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正对面积,从而提高所述触控电极层的触控灵敏度即可。
[0062]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中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I和第二触控电极2宽度不变,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其相邻的四个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互电容随第一触控电极I与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间距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图14中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I和第二触控电极2宽度不变,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随第一触控电极I与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间距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为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为感应电极。从图13和图14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一触控电极I与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间距的减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互电容增大,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I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2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小幅增加。
[0063]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如图15所示,所述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基板20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0上的触控电极层10,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10为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
[006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和所述第一基板20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30,以及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的多个显示单元40,以使得所述触控装置在具有触控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显示功能。
[0065]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层和触控装置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既可以和相同列的第二触控电极间形成互电容,又可以和相邻列的第二触控电极间形成互电容,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4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3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使得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间隙内不存在电极线,即位于相同列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只需一条刻缝的宽度来保证相邻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绝缘即可,间隙较小,从而提高了各个触控点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及同一触控下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提高了所述触控电极层及包括该触控电极层的触控装置的触控灵敏度。
[0066]本说明书中各个部分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部分的不同之处,各个部分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6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列电极,该列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间隔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一根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一触控电极线,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该列电极的延伸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的交界线为曲线或折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且所述驱动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感应电极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沿该列电极延伸方向两端的最大长度与所述感应电极沿该列电极方向两端的最短长度之间的比例范围为[1:1-3: Ho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列电极,其中,不同列电极中的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不同的第二触控电极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列电极包括相邻的第一列电极和第二列电极,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的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列电极中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第一触控电极沿垂直于该列电极延伸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朝向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具有凸部,且所述第一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所述第二列电极中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列触控电极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凹部内。
1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层,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电极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和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显示单元。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4391604SQ201410748787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9日
【发明者】李嘉灵, 符鞠建, 吴天一 申请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