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识别驱动电路、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指纹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129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指纹识别驱动电路、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指纹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指纹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因此指纹识别技术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使得指纹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各种领域,尤其是显示技术领域,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的电脑、数码相机等。

在此基础上,为了指纹识别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可以将用于实指纹识别元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如图1所示,多个指纹识别元件100呈矩阵形式排布于显示面板101的显示区域A中,以达到全屏指纹识别的目的。在此情况下,每一行指纹识别元件100连接一条第一扫描线G_f,用于逐行开启指纹识别元件100,以对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且每一列指纹识别元件100连接一条读取信号线RL,用于将纹识别元件100采集到的指纹识别信息输出至控制芯片102。

为了使得控制芯片102能够对上述第一扫描线G_f进行逐行扫描,上述第一扫描线G_f需要连接至控制芯片102,由于第一扫描线G_f水平设置,因此每一条第一扫描线G_f均需要在显示区域A以外的非显示区域进行弯折,从而使得第一扫描线G_f由沿水平走线方向布线变更为沿竖直走线方向布线,并最终与设置于显示区域A下方(或上方)的控制芯片102相连接。

然而,随着显示面板101尺寸的增加,为了实现上述全屏指纹识别,第一扫描线G_f也不断增加,使得所有的第一扫描线G_f均需要在非显示区域设置拐角B,以进行布线方向的改变。而过多的拐角B数量会占用较大的布线空间,从而增加了非显示区域的布线空间,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指纹识别方法。能够避免第一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设置拐角,导致占用较大布线空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包括用于向n行第一扫描线输入扫描信号的行驱动子电路;所述n行第一扫描线划分为m个信号线组,每一个所述信号线组包括s条所述第一扫描线;其中,s×m=n,s、m、n为正整数;任一第一扫描线被划分至唯一信号线组;所述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包括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分布于所述第一扫描线的延长线方向上,且每一个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与一个所述信号线组相连接,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还与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指纹起始信号端相连接,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指纹起始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

优选的,每一个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包括s个级联的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每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一行所述第一扫描线;每一个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中的第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指纹起始信号端,上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下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入端,最后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复位信号端。

优选的,所述行驱动子电路还包括起始信号驱动单元;所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驱动信号端,并与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的指纹起始信号端相连接,所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驱动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依次输入至所述指纹起始信号端。

优选的,所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级联的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每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一个所述指纹起始信号端;第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信号端,上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下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入端,最后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复位信号端。

优选的,还包括指纹处理子电路;所述指纹处理子电路连接所述驱动信号端,用于向所述驱动信号端输入驱动信号;且所述指纹处理子电路还连接复位信号端,用于向所述复位信号端输入复位信号。

优选的,还包括指纹处理子电路;所述指纹处理子电路连接指纹起始信号端,用于向所述指纹起始信号端输入指纹起始信号。

优选的,所述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包括上拉控制模块、上拉模块、下拉控制模块、下拉模块以及复位模块;所述上拉控制模块连接第一电压端、信号输入端以及上拉节点,用于在所述信号输入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电压输出至所述上拉节点;所述上拉模块连接所述上拉节点、第一时钟信号端以及信号输出端,用于在所述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信号输出端;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连接第二电压端、第三电压端、所述上拉节点以及下拉节点,用于在所述第二电压端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下拉节点,或者,用于在所述上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下拉节点的电位下拉至所述第三电压端的电位;所述下拉模块连接所述下拉节点、所述上拉节点、所述信号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三电压端,用于在所述下拉节点的控制下,将所述上拉节点以及所述信号输出端的电位下拉至所述第三电压端的电位;所述复位模块连接所述复位信号端、所述上拉节点以及所述第四电压端,用于在所述复位信号端的控制下,将所述上拉节点的电位下拉至所述第四电压端的电位。

优选的,所述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还包括初始化模块;所述初始化模块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初始化电压端以及所述第三电压端,用于在所述初始化电压端的控制下,将所述信号输出端的电位下拉至所述第三电压端的电位。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所述的阵列基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方法,包括:对触控位置进行检测;根据所述触控位置,通过指纹行驱动单元对与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线组中的第一扫描线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以开启所述触控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元件;所述指纹识别元件对指纹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结果输出至读取信号线。

优选的,当触控位置与第j个信号线组的位置相对应时,其中,j≤m,j为正整数;在行驱动子电路还包括起始信号驱动单元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触控位置,通过指纹行驱动单元对与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线组中的第一扫描线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以开启所述触控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元件包括:所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在驱动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的信号依次输入第一至第j个指纹起始信号端;第一至第j-1个指纹行驱动单元,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与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其中,第一时钟信号端输出非扫描信号,以使得非触控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元件关闭;第j个指纹行驱动单元,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与所述指纹行驱动单元相连接的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其中,第一时钟信号端输出所述扫描信号,以使得触控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元件开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指纹识别方法。该指纹识别电路包括用于向n行第一扫描线输入扫描信号的行驱动子电路。上述n行第一扫描线划分为m个信号线组,每一个信号线组包括s条第一扫描线。其中,s×m=n,s、m、n为正整数,任一第一扫描线被划分至唯一信号线组。此外,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包括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该指纹行驱动单元分布于第一扫描线的延长线方向上,且每一个指纹行驱动单元与一个信号线组相连接。在此基础上,指纹行驱动单元还与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指纹起始信号端相连接,该指纹行驱动单元用于在指纹起始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

这样一来,由于指纹行驱动单元能够在指纹起始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因此,可以通过指纹行驱动单元可以直接对于其相连接信号线组中的第一扫描线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且该指纹行驱动单元分布于第一扫描线的延长线方向上,从而使得第一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仍然可以保持原有布线方向,无需因为改变布线方向而设置拐角,从而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于非显示区域的指纹识别驱动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指纹识别元件在图2所示的显示区域的方式位置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指纹识别元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指纹行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于非显示区域的指纹识别驱动电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于非显示区域的指纹识别驱动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起始信号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的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或图8中的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指纹识别方法中各个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步骤S102中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附图标记:

10-信号线组;20-行驱动子电路;201-指纹行驱动单元;2011-上拉控制模块;2012-上拉模块;2013-下拉控制模块;2014-下拉模块;2015-复位模块;2016-初始化模块;30-指纹处理子电路;40-起始信号驱动单元;50-显示驱动单元;100-纹识别元件;101-显示面板;102-控制芯片;111-手指;A-显示区域;B-拐角;C-触控位置;D-驱动信号端;STV-指纹起始信号端;CLK1-第一时钟信号端;CLK2-第二时钟信号端;CLK3-第三时钟信号端;CK-时钟信号输入端;G_f-第一扫描线;G_d-第二扫描线;RL-读取信号线;RS_f-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用于向n行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输入扫描信号的行驱动子电路20。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n行第一扫描线划(G_f1、G_f2……G_fn)分为m个信号线组10,每一个信号线组10包括s条第一扫描线G_f。其中,s×m=n,s、m、n为正整数。并且任一第一扫描线G_f,被划分至唯一信号线组10,使得任一相邻的两个信号线组10中的第一扫描线G_f不同,从而可以从上至下,或者从下至上依次将每S条第一扫描线G_f划分为一个信号线组10。

此外,每一个指纹识别驱动电路20包括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分布于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的延长线方向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的大部分设置于显示区域A,而行指纹行驱动单元201设置于上述显示区域A周边的非显示区域中,由于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分布于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的延长线方向上,从而使得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可以设置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的至少一端,从而使得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在非显示区域仍然可以保持原有布线方向。其中,图2是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在第一扫描线(G_f1、G_f2……G_fn)的两端均设置为例进行的说明,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显示区域A的左、右两端的非显示区域布线空间对称。

本文中,“左”、“右”、“水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具有上述显示区域A和非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板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显示面板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与一个信号线组10相连接。且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还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和指纹起始信号端STV相连接。基于此,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用于在指纹起始信号端STV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10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G_f上。

在此情况下,当触控位置C处的第一扫描线(例如G_f(s+1)至G_f(2s))接收到的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用于将与上述第一扫描线相连接的指纹识别元件100(如图3所示)开启时,上述指纹识别元件100可以对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结果通过触控位置C处的读取信号线RL输出。此时,当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包括设置于显示区域A下方或上方的指纹处理子电路30时,上述读取信号线RL与该指纹处理子电路30相连接,从而通过该指纹处理子电路30对采集结构进行处理并实现指纹识别。其中,多条上述读取信号线RL可以直接与指纹处理子电路30相连接,也可以通过多路器(mux)与指纹处理子电路30相连接。

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全屏指纹识别,上述指纹识别元件100需要设置于显示区域A中,具体的,可以设置于任意两个相邻的亚像素之间。或者,如图3所示,可以在相邻两个像素单元110之间设置上述指纹识别元件100。该像素单元110由至少三个亚像素构成,该三个亚像素可以为红色(R)亚像素、绿色(G)亚像素以及蓝色(B)亚像素。或者,上述三个亚像素还可以为青色亚像素、品红色亚像素以及黄色亚像素。上述亚像素中的TFT与第二扫描线(G-d1、G-d2……)相连接。

当然上述仅仅是对指纹识别元件100设置于显示区域A中的举例说明,其它示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为了实现较佳的触控以及显示效果,只要能够保证显示区域A中相邻两个指纹识别元件100之间的距离在50μm~70μm之间即可。因此,当上述距离小于50μm时,指纹识别元件100在显示区域A中的设置密度较大,会降低显示分辨率,而当上述距离大于70μm时,指纹识别元件100在显示区域A中的设置密度较小,会降低指纹采集的精度。

基于此,上述指纹识别元件100包括开关TFT和光敏二极管。其中光敏二极管具有如图4所示的PIN结构,该PIN结构能够产生光电效应。在此情况下,当第一扫描线G_f输入扫描信号时,上述读取信号线RL施加高压,使得光敏二极管反偏。此时,当手指111与显示面板101相接触时,背光源提供的光线透过显示面板101照射至手指111的表面,并通过手指111表面反射至上述光敏二极管。其中,反射至光敏二极管的光线越强,光敏二极管向读取信号线RL输出的电流越大。由于手指111表面的脊线和谷线反射至光敏二极管的光线强度不同,从而使得脊线和谷线位置处的读取信号线RL读出的电流的大小不同,以实现手指指纹谷线或脊线的检测。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电路包括用于向n行第一扫描线输入扫描信号的行驱动子电路。上述n行第一扫描线划分为m个信号线组,每一个信号线组包括s条第一扫描线。其中,s×m=n,s、m、n为正整数,任一第一扫描线被划分至唯一信号线组。此外,该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包括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该指纹行驱动单元分布于第一扫描线的延长线方向上,且每一个指纹行驱动单元与一个信号线组相连接。在此基础上,指纹行驱动单元还与第一时钟信号端和指纹起始信号端相连接,该指纹行驱动单元用于在指纹起始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

这样一来,由于指纹行驱动单元能够在指纹起始信号端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的信号逐行输入至该信号线组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上。因此,可以通过指纹行驱动单元可以直接对于其相连接信号线组中的第一扫描线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且该指纹行驱动单元分布于第一扫描线的延长线方向上,从而使得第一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仍然可以保持原有布线方向,无需因为改变布线方向而设置拐角,从而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问题。

以下,对上述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具体的,如图5所示,每一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包括s个级联的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RS_f2……RS_fs),每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器单元(例如RS_f1)的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一行第一扫描线(例如G_f1)。

每一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中的第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的输入端INPUT连接指纹起始信号端STV,上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下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入端INPUT,最后一级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s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复位信号端RESET。其中,上述指纹处理子电路30可以连接每一个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的复位信号端RESET,从而可以向上述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复位信号。

在此基础上,如图2所示,上述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可以级联在一起,这样一来,下一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连接上一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中向与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最后一行第一扫描线输出扫描信号的信号输出端OUTPUT。例如,图2中与第二组信号线组10相连接的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为第二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其指纹起始信号端STV2连接第一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中向与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最后一行第一扫描线G_fs输出扫描信号的信号输出端OUTPUT。这样一来,在第一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的控制下,指纹识别驱动电路20依次向每一行第一扫描线输入扫描信号。

然而,上述方式是对第一扫描线逐行输入扫描信号,因此会降低逐行扫描指纹识别元件100的效率,增加驱动功耗,所以优选的,可以先确定触控位置C,然后根据触控位置C开启该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例如,图2中触控位置C位于第二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处,只需要使得第二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向与该第二级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第二组信号线组10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即从G_f(s+1)至G_f(2s))进行逐行扫描,从而实现开启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识别元件100即可。

基于此,如图6所示,上述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可以均连接于指纹处理子电路30,该指纹处理子电路30可以向上述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输入指纹起始信号,以开启指纹行驱动单元201。

然而,由于指纹处理子电路30设置于显示区域A的下方,因此当各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与指纹处理子电路30通过引线相连接时,上述引线需要改变布线方向,从而需要设置拐角B,从而占用较大布线空间,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7所示,该行驱动子电路还包括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该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也分布于第一扫描线G-f的延长线方向上,且该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连接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驱动信号端D,并与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相连接。该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用于在驱动信号端D的控制下,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依次输入至上述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

其中,图7中仅画出了设置于显示区域A一侧的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和指纹行驱动单元201。本发明对显示区域A的另一侧是否设置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和指纹行驱动单元201不做限定。

在此情况下,当指纹识别驱动电路还包括指纹处理子电路30时,上述指纹处理子电路30连接该驱动信号端D,用于向驱动信号端D输入驱动信号。这样一来,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的驱动信号端D可以仅通过一条引线与指纹处理子电路30相连接,从而在接收到指纹处理子电路30输出的驱动信号后,可以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依次输入至上述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以达到依次开启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目的。由于各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无需通过引线单独与指纹处理子电路30相连接,因此可以避免上述引线在连接过程中需要设置拐角B,导致占用布线空间较大的问题。

基于此,为了使得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能够逐个向m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STV2……STVm)输入信号,上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如图8所示,包括多个级联的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1、RS_q2……RS_qm),每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例如RS_q1)的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一个指纹起始信号端(例如STV1)。

第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1的信号输入端INPUT连接上述驱动信号端D,上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下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的信号输入端INPUT,最后一级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m的信号输出端OUTPUT连接复位信号端RESET。其中,上述指纹处理子电路30连接该复位信号端RESET,用于向该复位信号端输入复位信号。

以下对如图5所示的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或RS_f2……RS_fs)以及如图8所示的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1或RS_q2……RS_qm)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以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或RS_f2……RS_fs)为例,如图9所示,包括上拉控制模块2011、上拉模块2012、下拉控制模块2013、下拉模块2014以及复位模块2015。

其中,上拉控制模块2011连接第一电压端VDD、信号输入端INPUT以及上拉节点PU,用于在信号输入端INPUT的控制下,将第一电压端VDD的电压输出至上拉节点PU。

具体的,上述上拉控制模块2011可以包括晶体管M1,该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信号输入端INPUT,第一极连接第一电压端VDD,第二极连接上拉节点PU。

上拉模块2012连接上拉节点PU、时钟信号输入端CK,该时钟信号输入端连接图5所示的第一时钟信号端。此外,上述上拉模块2012还连接信号输出端OUTPUT,用于在上拉节点PU的控制下,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输出至信号输出端OUTPUT。

具体的,上述上拉模块2012可以包括晶体管M3和电容C,其中,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上拉节点PU,第一极连接时钟信号输入端CK,第二极连接信号输出端OUTPUT。

下拉控制模块2013连接第二电压端VGH、第三电压端VGL、上拉节点PU以及下拉节点PD,用于在第二电压端VGH的控制下,将第二电压端VGH的信号输出至下拉节点PD,或者,用于在上拉节点PU的控制下,将下拉节点PD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的电位。

具体的,上述下拉控制模块2013包括晶体管M5、晶体管M6、晶体管M8以及晶体管M9。其中晶体管M5的栅极连接晶体管M9的第二极,该晶体管M5的第一极连接第二电压端VGH,第二极连接下拉节点PD。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上拉节点PU,第一极连接第三电压端VGL,第二极连接下拉节点PD。晶体管M8的栅极连接上拉节点PU,第一极连接第三电压端VGL,第二极连接晶体管M5的栅极。晶体管M9的栅极和第一极连接第二电压端VGH。

下拉模块2014连接下拉节点PD、上拉节点PU、信号输出端OUTPUT以及第三电压端VGL,用于在下拉节点PD的控制下,将上拉节点PU以及信号输出端OUTPUT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的电位。

具体的,下拉模块2014包括晶体管M7和晶体管M10。晶体管M7的栅极连接下拉节点PD,第一极连接第三电压端VGL,第二极连接信号输出端OUTPUT。晶体管M10的栅极连接下拉节点PD,第一极连接第三电压端VGL,第二极连接上拉节点PU。

复位模块2015连接复位信号端RESET、上拉节点PU以及第四电压端VSS,用于在复位信号端RESET的控制下,将上拉节点PU的电位下拉至第四电压端VSS的电位。

在此基础上,上述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或RS_f2……RS_fs)还包括初始化模块2016。该初始化模块2016连接信号输出端OUTPUT、初始化电压端Vint和第三电压端VGL。用于在初始化电压端Vint的控制下,将信号输出端OUTPUT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的电位。

具体的,该初始化模块2016包括晶体管M7,该晶体管M7的栅极连接初始化电压端Vint,第一极连接第三电压端VGL,第二极连接信号输出端OUTPUT。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晶体管可以为N型晶体管,也可以为P型晶体管。该晶体管的第一极可以为源极,第二极为漏极,或者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源极。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当上述晶体管均为N型,且第一电压端VDD、第二电压端VGH输入高电平,第三电压端VGL和第四电压端VSS输入低电平时,对上述指纹移位寄存子单元(RS_f1或RS_f2……RS_fs)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的一帧指纹行驱动扫描时间可以包括初始化阶段、充电阶段、扫描信号输出阶段、复位阶段、降噪阶段。

其中,在初始化阶段,初始化电压端Vint输入与第一电压端VDD相同的电压,晶体管M7导通,从而将信号输出端OUTPUT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以对信号输出端OUTPUT进行初始化。初始化阶段以后,始化电压端Vint输入与第四电压端VSS相同的电压,从而使得晶体管M7处于截止状态。

在充电阶段,信号输入端INPUT输入高电平,晶体管M1导通,将第一电压端VDD的电压输出至上拉节点PU,以对上拉节点PU进行充电。

在扫描信号输出阶段,在上拉节点PU的控制下将晶体管M3导通,时钟信号输入端CK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输出至信号输出端OUTPUT,当该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输出高电平时,信号输出端OUTPUT可以向与该信号输出端OUTPUT相连接的第一扫描线G_f输入扫描信号,以开启与该第一扫描线G_f相连接的指纹识别元件100,从而对指纹信息进行采集。

在此情况下,上拉节点PU控制晶体管M6和晶体管M8导通,从而通过晶体管M6将下拉节点PD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的电位。通过晶体管M8将晶体管M5的栅极拉低。

在复位阶段,复位信号端RESET输入高电平,晶体管M2导通,从而将上拉节点PU的电位下拉至第四电压端VSS的电位。

在降噪阶段,晶体管M5导通,将第二电压端VGH的高电平输出至下拉节点PD,从而使得晶体管M10和晶体管M11导通。通过晶体管M10将上拉节点PU的电位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通过晶体管M11将信号输出端OUTPUT下拉至第三电压端VGL。

需要说明的是,起始信号移位寄存子单元(RS_q1或RS_q2……RS_qm)也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时钟信号输入端CK连接如图8所示的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其中,各个模块以及晶体管的工作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为了实现显示,显示区域A的至少一侧还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显示驱动单元50,用于对显示区域的第二扫描线G_d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以逐行开启显示区域A中的亚像素。其中,显示驱动单元50包括多个级联的显示移位寄存子单元,该显示移位寄存子单元的同样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时钟信号输入端CK连接其它时钟信号端,例如第三时钟信号端CLK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指纹识别驱动电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指纹识别驱动电路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实施例已经对指纹识别驱动电路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阵列基板,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该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还包括与第一扫描线G_f交叉设置的读取信号线RL。该第一扫描线G_f与读取信号线RL交叉界定指纹识别单元,每一个指纹识别单元内设置有指纹识别元件100。该指纹识别元件100的结构和指纹识别过程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方法,如图10所示,包括:

S101、在第一时间段T1,在如图11所示的触控信号Touch2输出高电平,对如图2所示的触控位置C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显示过程中,显示信号和如图11所述的触控信号(Touch1、Touch2以及Touch3)之间发生干扰。可以在显示的相邻两图像帧之间的消隐时间(Blank Time)内插入触控时间段T,以使得上述触控信号(Touch1、Touch2以及Touch3)能够在上述触控时间段T内输出高电平。在此情况下,上述触控信号Touch2输出高电平之前,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中的控制软件,在消隐时间(Blank Time)内控制触控信号Touch1输出高电平,以实现触控时间段的T插入。

此外,本发明对触控位置的检测方法不做限定,可以采用电容式,例如自电容或者互电容的触控基板对指纹位置进行检测,还可以采用红外方式等等。

S102,在第二时间段T2,触控信号Touch3输出高电平,根据上述触控位置C,通过如图2所示的指纹行驱动单元对201与该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信号线组10中的第一扫描线G_f逐行输入扫描信号,以开启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识别元件100。

S103、在第二时间段T2触控信号Touch3输出高电平,该指纹识别元件100对指纹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结果输出至读取信号线RL。

其中,第一时间段T1与第二时间段T2均位于触控时间段T内。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当触控位置C与第j个信号线组(以第二个信号线组为例)的位置相对应时,其中,j≤m,j为正整数。且在行驱动子电路还包括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的情况下,上述步骤S102包括:

首先,起始信号驱动单元40在如图12所示的驱动信号端D的控制下,例如驱动信号端D输入高电平,将第二时钟信号端CLK2的信号依次输入第一至第j个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至STVj);

接下来,在上述指纹起始信号端(STV1至STVj)的控制下,第一至第j-1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逐行输入至与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信号线组10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G_f上。其中,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输出非扫描信号,即输出低电平,以使得非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识别元件100关闭。

最后,接下来,在第二时间段T2,即指纹检测时间段内,第j个指纹行驱动单元201,将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的信号逐行输入至与指纹行驱动单元201相连接的信号线组10中的每一条第一扫描线G_f上。其中,第一时钟信号端CLK1输出扫描信号,即高电平,以使得触控位置C处的指纹识别元件100开启,以在上述第二时间段T2内对指纹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检测结果通过读取信号线RL输出至指纹处理子电路30,以对指纹进行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当触控位置C发生变化后,可以再一次依次执行上述三个步骤,以实现指纹识别。

这样一来,通过上述起始信号驱动单元以及指纹行驱动单元对控制信号进行移位和缓存,从而使得第一扫描线在非显示区域仍然可以保持原有布线方向,无需因为改变布线方向而设置拐角,从而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