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000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从Compact Disc (压缩盘)等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从CD (Compact Disk,压缩盘)、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盘)、 BD(Blu-ray Disc,蓝光盘)等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 1)具备设备主体、通过插入口使记录介质出入该设备主体的搬送单元、设置在设备主体内且钳夹(clamp)记录介质并从该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钳夹再现单元、以及联动单元。搬送单元被设置为彼此自如地接近远离,且具备在彼此接近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上加力的盘引导器、以及搬送辊。搬送单元通过在彼此接近的盘引导器与搬送辊之间夹住记录介质,由电动机旋转驱动该搬送辊,从而使记录介质出入设备主体。钳夹再现单元具备输送底架(carriage chassis),通过橡胶、阻尼器等弹性部件相对于设备主体移动自如地设置;以及夹臂,以一端部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该输送底
^K O输送底架中设置有旋转自如地设置的转台;使转台与前述记录介质一起旋转的主轴电动机;以及读取记录在前述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光学拾取器。夹臂在其另一端部设置有用于与设置在输送底架的转台之间夹住记录介质的夹持器,并且以一端部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输送底架,以使该另一端部自如地接近远离输送底架。钳夹再现单元在彼此接近的输送底架的转台与夹臂的夹持器之间夹入记录介质, 光学拾取器从该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联动单元使搬送单元与钳夹再现单元联动,以使在搬送单元的盘引导器与搬送辊彼此远离时,钳夹再现单元的输送底架的转台与夹持器彼此接近,在搬送单元的盘引导器与搬送辊彼此接近时,钳夹再现单元的输送底架的转台与夹持器彼此远离。信息处理装置当将记录介质收容在设备主体内时,在记录介质位于钳夹再现单元的输送底架的转台与夹持器之间时,联动单元使它们彼此接近以在它们之间钳夹记录介质,并且使搬送单元的盘引导器与搬送辊彼此远离。而且,信息处理装置在转台与夹持器之间钳夹记录介质,转台使记录介质旋转,光学拾取器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另外,信息处理装置当将记录介质排出到设备主体外时,联动单元使钳夹再现单元的输送底架的转台与夹持器彼此远离之后,使搬送单元的盘引导器与搬送辊彼此接近以在它们之间夹住记录介质,通过搬送单元将该记录介质排出到设备主体外。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29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收容前述记录介质的盒体,使用具备如下单元的盒体盒体主体;与该盒体主体之间夹住并收容所述记录介质的盖体;以及从盒体主体的里面凸出且侵入所述记录介质的中央孔内,卡止该记录介质的卡止部件。这种盒体的卡止部件由海绵等弹性变形自如的材料构成,而且有时通过具有粘着性的粘着剂安装于所述盒体主体的里面。这种情况下, 当从盒体中取出记录介质时,卡止部件有时会在仍卡止于从盒体主体中取出的记录介质的中央孔的状态下从盒体主体的里面剥离。这样,如果将记录介质插入设备主体内,则卡止部件被夹在转台与夹持器之间,由于前述的粘着剂而与转台贴紧。如此一来,有如下情况该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与正常由转台与夹持器夹住的记录介质不同,不仅无法从该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而且即使想要通过搬送单元将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也会由于前述的卡止部件与转台贴紧所以导致无法排出。假设卡止部件与转台贴紧的状态下,即使将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当再次将记录介质插入设备主体内时,该记录介质会按压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被压入输送底架与夹臂之间,妨碍钳夹再现组件的动作,最差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装置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例如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仍卡止在中央孔内的状态下收容记录介质,也能够将该记录介质可靠地排出设备主体外。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具备设备主体;以及转台,旋转自如地设置,且与夹持器之间夹住记录介质并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旋转,从而使该记录介质旋转,所述转台具备台主体,在表面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以及侵入凸部,从所述台主体的表面凸出且侵入所述记录介质的中央孔内,所述侵入凸部的与所述夹持器相对的表面相对于载置在所述台主体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倾斜形成。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⑶播放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⑶播放器的底架主体和钳夹再现组件等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⑶播放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⑶播放器的转台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CD播放器的聚焦失败时排出CD的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⑶播放器插入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所示的⑶播放器的设备主体内插入的⑶在盘引导器与搬送辊之间夹住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所示的⑶播放器插入的⑶位于输送底架与夹臂之间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所示的⑶播放器插入的⑶被钳夹于钳夹再现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9所示的CD播放器的钳夹再现单元解除CD的钳夹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放大表示图10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0所示的⑶播放器的搬送组件正在将⑶排出设备主体外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2所示的⑶播放器的搬送组件将⑶排出设备主体外之后的状态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⑶播放器(信息处理装置)2 CD (记录介质)2a中央孔3设备主体4 μ COM (控制单元)5搬送组件(搬送单元)6钳夹再现组件(钳夹再现单元)17盘引导器(夹持部件)18辊臂(夹持部件)20搬送辊23输送底架(第二夹持部件)24夹臂(第二夹持部件)26 转台28台主体28a 表面29侵入凸部29a 表面
32主轴电动机(驱动源)34夹持器100卡止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转台的侵入凸部的表面相对于载置在转台的台主体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倾斜形成。因此,例如在随着侵入凸部的表面趋向插入口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的状态下,转台被定位,则当一对夹持部件彼此接近时,侵入记录介质的中央孔内的卡止部件与该转台的侵入凸部的表面所形成的角度增大。因此,当一对夹持部件解除记录介质相对于转台的载置时,从该侵入凸部的表面缓慢地剥离卡止部件。然后,能够通过搬送辊的驱动力将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因此,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仍卡止在中央孔内的状态下收容记录介质,也能够可靠地将该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另外,在搬送单元无法将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时,也可以由控制单元再次使转台旋转之后,使搬送单元排出记录介质。这种情况下,反复进行多次排出动作,直到成为随着侵入凸部的表面趋向插入口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的状态,从而能够从转台剥离卡止部件并将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因此,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仍卡止在中央孔内的状态下收容记录介质,也能够可靠地将该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实施例下面,根据图1至图13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的CD播放器1进行说明。图1等所示的CD播放器1为如下的装置安装于作为移动体的汽车的仪表盘等,收容一张作为记录介质的CD2 (图2所示),读出(再现)记录在该CD2中的信息并作为声音输出。当然,CD2形成为圆板状即盘状,是记录了能够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读取的信息的记录介质。另外,CD2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孔2a。此外,CD2被收容在盒体中,该盒体由盒体主体、与该盒体主体之间收容该CD2的盖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盒体主体的里面并在所述中央孔2a内卡止的卡止部件100 (图7等中用剖面示出)构成。所述卡止部件100形成为外径比所述中央孔2a大若干的圆板状且由海绵等弹性变形自如的材料构成,并且通过具有粘着性的粘着剂安装于盒体主体的里面。卡止部件100在安装于该盒体主体的里面的状态下,卡止在CD2的中央孔2a内,从而将该CD2固定于盒体主体即盒体。如图1和图2所示,⑶播放器1具备设备主体3(图1所示);作为搬送单元的搬送组件5 ;作为钳夹再现单元的钳夹再现组件6 ;作为联动单元的联动机构;未图示的信号处理部;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yC0M4(图3所示)等。此外,下面,将与⑶2的表面和搬送组件5的⑶2的搬送方向这双方平行的图1中的箭头Y记为⑶播放器1的进深方向,将与 ⑶2的表面平行且与所述进深方向Y正交的箭头X记为⑶播放器1的宽度方向,将与⑶2 的表面、进深方向Y、以及宽度方向X都正交的箭头Z记为⑶播放器1的厚度方向。设备主体3具备由合成树脂或金属等构成的图1所示的外侧盒体8、以及图2所示的底架主体9。外侧盒体8形成为扁平的箱状。在外侧盒体8的安装于前述仪表盘时与乘客相对的前表面8a (图1所示)设置有一个可出入⑶2的插入口 10。此外,前表面8a为外侧盒体 8即CD播放器1安装于仪表盘时,露出于该仪表盘的外侧的外侧盒体8的一个面。插入口 10贯穿外侧盒体8的外壁。插入口 10能够在内侧通过⑶2。通过插入口 10,所述⑶2或被收容在外侧盒体8即设备主体3内,或从该设备主体3内排出。S卩,插入口 10使⑶2自如地出入设备主体3。进而,在前述的前表面8a上设置有显示面板11、以及各种开关12。显示面板11露出于前表面8a,具备作为对使用者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显示面板11在显示面显示再现中的节目名等信息。各种开关12构成用于使用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由使用者等操作开关12,从而例如进行钳夹再现组件6再现的CD2的节目的选择或CD2的出入等。如图2等所示,底架主体9由多个弯曲的板金等相互安装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底架主体9具备大致平坦的底壁13、与该底壁13隔开间隔相对的大致平坦的顶壁15、 以及连接于这些底壁13与顶壁15的多个周壁14。为了确保所述底架主体9的轻量化和刚性,在这些壁13、14、15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开口部。另外,在底架主体9的插入口 10的附近设置有作为探测单元的开关16(图3所示)。多个该开关16配置在插入口 10附近,检测插入口 10内是否插入了⑶2、向插入口 10外是否排出完CD2。开关16向μ COM4输出检测的结果。如图3等所示,搬送组件5具备辊臂18以及盘引导器17。辊臂18配置在插入口 10的附近。辊臂18具备由板金等构成的臂主体19、以及搬送辊20。臂主体19形成为其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带状。臂主体19以该臂主体19 自身的宽度方向的一个边缘部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底壁13。臂主体19的旋转中心与宽度方向X平行。臂主体19在该臂主体19自身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边缘部远离底壁13 的方向上,被未图示的线圈弹簧加力。搬送辊20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臂主体19的所述另一个边缘部。搬送辊20的旋转中心与宽度方向X平行。在搬送辊20的一端部安装有未图示的齿轮。在臂主体19的所述另一个边缘部远离底壁13的状态下,搬送辊20的齿轮与通过作为驱动源的搬送用电动机 30(图3所示)等旋转驱动的齿轮31(图3所示)啮合。搬送辊20经由所述齿轮31等,通过搬送用电动机30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此外,在臂主体19的所述另一个边缘部接近底壁13的状态下,搬送辊20的齿轮不与前述的齿轮31啮合。盘引导器17具备由板金等构成的引导器主体21、以及安装于该引导器主体21的平板状的滑动部件22。引导器主体21形成为引导器主体21自身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X 平行的带状。引导器主体21通过未图示的突出销以及该突出销侵入的引导孔,沿着铅直方向滑动自如地支撑于底架主体9。滑动部件22由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构成。滑动部件 22形成为薄板状。滑动部件22安装在引导器主体21的位于底架主体9的内侧的表面。前述结构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被设置为彼此自如地接近远离,且彼此接近并在彼此之间夹住⑶2,搬送辊20由搬送用电动机30旋转驱动,从而使⑶2出入设备主体3。 另外,前述结构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形成本说明书记载的夹持部件。因此,搬送组件5 具备一对夹持部件,作为一个夹持部件的辊臂18具备搬送辊20。如图3等所示,钳夹再现组件6具备输送底架23以及夹臂24。输送底架23具备由板金等构成的底架主体25、安装于该底架主体25的转台26 (图4所示)、作为驱动源的主轴电动机32、以及安装于底架主体25的未图示的拾取器。底架主体25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转台2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底架主体25。如图4 所示,转台26—体具备形成为厚圆盘状的台主体28、以及从该台主体28的表面28a凸出形成的侵入凸部29。台主体28在其表面28a上载置⑶2。侵入凸部29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圆形,且与台主体28同轴配置。侵入凸部29形成为从台主体28的表面28a凸出的接头圆锥状。侵入凸部29配置在与后述的夹持器34沿着厚度方向Z相对的位置。侵入凸部29的与夹持器34相对的表面29a形成为平坦,且相对于载置在台主体28的表面28a上的⑶2的表面倾斜。侵入凸部29侵入载置在台主体28的表面28a的⑶2的中央孔2a内以卡止该⑶2。前述结构的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侵入中央孔2a内且在台主体28的表面28a上载置⑶2。然后,转台26通过安装于底架主体25的主轴电动机32的驱动力,围绕其轴芯旋转,从而使⑶2旋转。主轴电动机32安装于输送底架23。拾取器具备产生对CD2的表面照射的激光的激光二极管、对CD2的表面照射来自于激光二极管的激光的物镜、通过来自于信号处理部的支持为了对准焦点或循迹而驱动物镜的致动器以及接收从CD2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器,根据来自于信号处理部的指示对准焦点或循迹,同时读取记录在CD2中的信息。夹臂24具备由板金等构成的臂主体33、以及夹持器34。臂主体33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以远离插入口 10的端部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输送底架23的底架主体25。臂主体33的旋转中心与宽度方向X平行。在臂主体33接近底架主体25的状态下,底架主体 25与臂主体33大致平行。夹持器34配置在与转台26相对的位置。夹持器34形成为圆板状,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臂主体33。夹持器34在臂主体33与底架主体25处于大致平行的状态时,能够与转台26之间夹住CD2。进而,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加力单元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被加力。另外,前述结构的钳夹再现组件6通过由未图示的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阻尼器和线圈弹簧等,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3移动自如地支撑在底架主体9内。钳夹再现组件6通过夹臂24的臂主体33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输送底架23,从而被设置为这些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自如地接近远离。钳夹再现组件6中,夹臂24与输送底架23彼此接近,在转台 26与夹持器34之间夹住CD2 (即彼此之间夹住CD2进行钳夹),由主轴电动机32和转台26 使CD2旋转,由拾取器读出记录在该CD2中的信息。然后,即使因所述汽车在行驶中的振动导致设备主体3振动,钳夹再现组件6也通过所述阻尼器与线圈弹簧相对于底架主体9移动。如此,所述阻尼器与线圈弹簧等防止所述汽车在行驶中的振动等对读出所述CD2的信息的作业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前述结构的夹臂24与输送底架23形成本说明书记载的第二夹持部件。因此,钳夹再现组件6具备一对第二夹持部件。作为一个第二夹持部件的输送底架23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台26且设置有使该转台26旋转的主轴电动机32。作为另一个第二夹持部件的夹臂24旋转自如地支撑夹持器34。联动机构在将⑶2收容到设备主体3内之前,如图3和图6所示,使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接近,使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远离。然后,联动机构在设备主体3内插入⑶2并搬送用电动机30旋转驱动时,在输送底架23的转台26与夹臂24的夹持器34之间插入CD2。此后,联动机构在将CD2收容到设备主体3内时,如图9所示,使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远离,使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接近。如此,联动机构使钳夹再现组件6与搬送组件5彼此联动,以使在钳夹再现组件6 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接近时,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远离,并且在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接近时,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 24彼此远离。信号处理部由周知的放大器、伺服信号处理部、声音信号处理部、存储器、转换器等构成。信号处理部将从拾取器输出的信号增幅到规定的值之后,根据该增幅的信号进行拾取器的焦点和循迹的控制,使得准确地读出记录在CD2中的信息。进而,信号处理部按照来自μ COM4的命令,进行搬送用电动机30和主轴电动机32等的控制。进而,信号处理部对包含记录在CD2中的信息的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将包含记录在CD2中的信息的信号解调为声音信号,进行纠错等之后,再次从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向扬声器等外部设备输出。另外,对信号处理部连接有图3所示的驱动器35。该驱动器35与搬送用电动机 30、主轴电动机32、以及拾取器连接。驱动器35对从信号处理部输入的表示命令的信号进行增幅,并输出到搬送用电动机30、主轴电动机32、以及拾取器。μ COM4中内置有根据程序进行各种处理的中央处理器(CPU);存储CPU进行处理的程序等的读取专用的存储器ROM ;以及具有CPU中的各种处理过程中所利用的工作区域、存储各种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域等的读写自如的存储器RAM等,通过总线相互连接这些。μ COM4与搬送组件5、钳夹再现组件6、联动机构、以及信号处理部等连接,根据从开关12输入的命令或从开关16输入的表示插入了 CD2等的信息,控制它们的动作,负责CD 播放器1整体的控制。μ COM4在将⑶2收容到设备主体3内之前,即钳夹再现组件6钳夹⑶2之前,如图 6所示,使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接近,并且使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远离。然后,如图7所示,μ COM4在⑶2被插入到设备主体3内,并从开关16接收到表示该⑶2插入到插入口 10内的信号时,通过搬送组件5的搬送用电动机 30旋转驱动搬送辊20,使该⑶2向设备主体3内移动。然后,如图8所示,μ COM4在⑶2位于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之间时,使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缓慢地接近,如图9所示在它们之间钳夹⑶2。进而,如图9所示,μ COM4使搬送组件5的盘引导器17与辊臂18彼此远离。如此,μ COM4在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之间夹住⑶2来使钳夹再现组件6钳夹该 ⑶2。另外,μ COM4在使钳夹再现组件6钳夹⑶2的状态下,使搬送组件5的辊臂18与盘引导器17彼此远离,限制它们与通过钳夹再现组件6被读出信息的CD2相接触。这种状态下,由于μ COM4在图5所示的步骤Sl中开始读取存储在⑶2中的信息 (再现⑶2的信息),所以进入步骤S2。μ COM4在步骤S2中复位计数器(C = 0),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中,μ COM4命令信号处理部进行聚焦。在聚焦中,经由驱动器35向拾取器输出控制信号,以使物镜停止到从拾取器的受光器的输出成为S曲线的波形的焦点错误信号的零交叉点附近。然后,在步骤S4中,μΟ)Μ4判断聚焦是否成功,聚焦成功时进入S7, 失败时进入步骤S5。聚焦的成功、失败是指能否使物镜停止到前述的零交叉点的附近。在步骤S7中,μ COM4命令信号处理部读出循迹等的调整(setup)以及记录在⑶2 中的信息。然后,在步骤S7中,使主轴电动机32等旋转等,来进行来自于CD2的通常的信息的读出动作。在步骤S5中,μ COM4判定步骤S2中的计数器数C是否是预先规定的次数N,在判定为不是规定的次数N时,在步骤S6中使计数器的数为C = C+1,并返回步骤S3,在判定为是规定的次数N时进入步骤S8。如此,聚焦失败时,以规定的次数N反复进行该聚焦,直到聚焦成功。此时,前述的中央孔2a内卡止有卡止部件100的状态的⑶2插入设备主体3内, 如图9所示,被夹在转台26与夹持器34之间时,该CD2的厚度方向Z的位置与在标准状态下被钳夹的CD2不同,因此前述的聚焦确实会失败。在步骤S8中,μ COM4复位计数器(使R = 0),进入步骤S9。在步骤S9中,μ COM4 启动定时器,并且对联动机构如图10所示,使搬送组件5的辊臂18的搬送辊20与盘引导器17彼此接近而在它们之间夹住⑶2,且使钳夹再现组件6的输送底架23与夹臂24彼此远离。然后,盘引导器17和搬送辊20为了解除CD2相对于转台26的载置而使CD2远离转台26。此时,如图11所示,在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 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的情况下,当盘引导器17与搬送辊20彼此接近时,侵入⑶2的中央孔2a内的卡止部件100与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所形成的角度增大。这样,由于杠杆原理在卡止部件100与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彼此接触的顶点部A(图11所示)集中剥离两者的力,并从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缓慢地剥离卡止部件100。然后,μ COM4通过搬送用电动机30沿排出⑶2的方向旋转驱动搬送辊20,进入步骤S10。这样,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时,如图12和图13所示,通过搬送辊20的驱动力将CD2排出设备主体3夕卜。 此外,即使在使⑶2远离转台26时卡止部件100未从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完全剥离,由于两者贴紧的面积减少,所以也能够通过搬送辊20的驱动力使卡止部件100从侵入凸部29 的表面29a完全剥离。之后,在步骤SlO中,判定能否排出CD2,在能够排出CD2时,进入步骤S16完成CD2的排出动作,在不能排出CD2时进入步骤S11。然后,在步骤Sll中,μ COM4判定从开始前述的搬送辊20的旋转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在判定为未经过规定时间时返回步骤S10,在判定为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进入步骤 S12。这样,μ COM4判定从开始了前述的搬送辊20的旋转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排出⑶2。 此外,在步骤SlO中,μ COM4根据来自于前述的开关16的信息,判定能否排出CD2。另外, 将前述的中央孔2a内插入有卡止部件100的CD2夹在盘引导器17与搬送辊20之间时,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远离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时, 该卡止部件100因前述的粘着力贴紧于转台26,搬送组件5不能排出该CD2的可能性高。在步骤S12中,μ COM4停止搬送用电动机30,进入步骤S13。在步骤S13中,μ COM4 在暂时使搬送组件5的盘引导器17与辊臂18的搬送辊20彼此分离,且在转台26与夹持器 34之间夹着⑶2和卡止部件100的状态下,通过主轴电动机32使转台26沿一个方向以规定角度旋转,进入步骤S14。在步骤S14中,μ COM4判断步骤S8中的计数器的数R是否是预先规定的次数Μ,在判断为不是规定的次数M时,在步骤S15中使计数器的数为R = R+1, 并返回步骤S9,在判定为是规定的次数M时进入步骤S17,在显示面板11显示错误消息,完成CD2的排出动作。这样,CD2的排出失败时,以规定的次数M反复进行该CD2的排出,直到⑶2的排出成功。然后,μ COM4再次返回步骤S9,旋转驱动搬送辊20,以将⑶2排出到设备主体3 外。此外,在步骤Sll中,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排出CD2时,在步骤S13中,使主轴电动机32 即转台26以与之前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如此,μ COM4在使搬送组件5将⑶2排出设备主体3内而没能将该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时,使钳夹再现组件6旋转⑶2,之后再次使搬送组件5排出设备主体3内的⑶2。 因此,以前述规定的次数M次反复进行步骤S9至步骤S14的动作时,至少一次是能够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从而一边从转台26缓慢地剥离卡止部件100,一边将该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此外,μ COM4 在再次排出CD2时,可以不以规定角度旋转转台26,而是例如控制为以规定时间旋转。这种情况下,虽然旋转后的侵入凸部29的状态每次不同,但是由于达到规定的次数M次之前,至少一次是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 被定位的可能性高,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排出CD2。根据本实施例,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相对于载置在转台26的台主体 28上的⑶2的表面倾斜形成。因此,如果例如在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则当盘引导器17与搬送辊20彼此接近时,侵入⑶2的中央孔2a内的卡止部件100与该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所形成的角度增大。因此,卡止部件100易于从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剥离,能够一边通过搬送辊20的驱动力从转台26缓慢地剥离卡止部件100,一边将⑶2排出设备主体3 外。因此,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100仍卡止在中央孔2a内的状态下收容⑶2,也能够可靠地将该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另外,在搬送组件5不能将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时,μ COM4使转台26再次旋转之后,使搬送组件5再次排出CD2。因此,反复进行多次排出动作,直到成为随着侵入凸部 29的表面29a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从而能够从转台26剥离卡止部件100并将CD2排出设备主体3外。因此,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 100仍卡止在中央孔2a内的状态下收容⑶2,也能够可靠地将该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根据前述的实施例,得到下面的CD播放器1。(附记)一种⑶播放器1,其具备设备主体3;以及转台26,旋转自如地设置且与夹持器34之间夹住CD2并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3旋转,从而使该CD2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26具备台主体28,在表面28a上载置所述⑶2 ;以及侵入凸部29,从所述台主体28 的表面28a凸出且侵入所述CD2的中央孔2a内,所述侵入凸部29的与所述夹持器34相对的表面29a相对于载置在所述台主体28上的⑶2的表面倾斜形成。根据附记,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相对于载置在转台26的台主体28 上的⑶2的表面倾斜形成。因此,例如在随着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趋向插入口 10而缓慢地远离夹持器34的状态下转台26被定位时,当盘引导器17与搬送辊20彼此接近时,侵入⑶2的中央孔2a内的卡止部件100与该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所形成的角度增大。因此,卡止部件100易于从转台26的侵入凸部29的表面29a剥离,一边通过搬送辊20的驱动力从转台26缓慢地剥离卡止部件100,一边能够将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夕卜。 因此,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100仍卡止在中央孔2a内的状态下收容 ⑶2,也能够可靠地将该⑶2排出设备主体3外。本发明并不限于⑶2,也可以作为从各种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信息处理装置。当然并不限于CD2,还可以作为收容多个各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在搬送组件5的一对夹持部件的双方设置搬送辊20。此外,前述的实施例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代表性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即,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具备 设备主体;以及转台,旋转自如地设置,且与夹持器之间夹住记录介质并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旋转,从而使该记录介质旋转,该信息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台具备台主体,在表面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以及侵入凸部,从所述台主体的表面凸出且侵入所述记录介质的中央孔内, 所述侵入凸部的与所述夹持器相对的表面相对于载置在所述台主体上的记录介质的表面倾斜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搬送单元,具有一对夹持部件,所述一对夹持部件在所述设备主体内彼此接近远离自如地设置,且在彼此之间夹入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旋转驱动设置在至少一方的搬送辊,从而使所述记录介质出入所述设备主体;钳夹再现单元,具有一对第二夹持部件,所述一对第二夹持部件在所述设备主体内彼此接近远离自如地设置,且一个第二夹持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转台且设置有使该转台旋转的驱动源,并且另一个第二夹持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夹持器;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搬送单元与所述钳夹再现单元的动作,所述控制单元在使所述搬送单元排出所述设备主体内的记录介质而不能将该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时,使所述钳夹再现单元旋转所述记录介质,之后使所述搬送单元排出所述设备主体内的记录介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即使在盒体的具有弹性和粘着性的卡止部件仍卡止在中央孔内的状态下收容记录介质,也能够可靠地将该记录介质排出设备主体外。CD播放器(1)具备设备主体(3)、以及钳夹再现组件(6)。钳夹再现组件(6)具备转台(26),旋转自如地设置且与夹持器(34)之间夹住CD(2)并相对于设备主体(3)旋转,从而使该CD(2)旋转。转台(26)具备在表面(28a)上载置CD(2)的台主体(28)、以及从台主体(28)的表面(28a)凸出且侵入CD(2)的中央孔(2a)内的侵入凸部(29)。侵入凸部(29)的与夹持器(34)相对的表面(29a)相对于载置在台主体(28)上的CD(2)的表面倾斜形成。
文档编号G11B17/051GK102227772SQ200880132128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
发明者古庄崇, 日野贤治, 细田刚 申请人: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