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3869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有具有利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盘驱动装置的马达。例如,日本特开2003-56555号公报公开的马达包括托架、轴、转子、和两个推力板。轴的下端被固定于托架的中央开口处。转子包括供轴插入的套筒部。套筒部被支撑为经由润滑流体相对于轴能够自如旋转。两个推力板在套筒部的贯通孔的两端的开口附近,通过压入和粘接被固定于轴的外周面。在套筒部的上部和位于套筒部的上侧的推力板之间构成介入有润滑流体的推力轴承部。
在推力板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位于压入面及压入面的下侧的环状凹部。在环状凹部与轴之间保持有粘接剂。另外,例如日本特开2003-61295号公报公开的主轴马达包括轴、滚珠轴承(ballbearing)、帽、和转子轮毂。滚珠轴承的内圈与轴嵌合。转子轮毂与滚珠轴承的外圈嵌合。帽位于滚珠轴承的上侧,并覆盖滚珠轴承。在帽的内缘和外缘分别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环状的内侧突起和外侧突起。内侧突起与轴或者滚珠轴承的内圈嵌合。外侧突起位于在滚珠轴承的外圈和转子轮毂之间形成的凹部内。在外侧突起与凹部之间构成有微小间隙。帽与滚珠轴承的上部之间的空间经由微小空间连通到外部。利用微小间隙的毛细管密封效果,防止了被填充到滚珠轴承中的润滑脂泄漏到马达外部。另外,例如日本特开平08-275435号公报包括滚珠轴承、被固定于滚珠轴承的外周面的套筒、和覆盖滚珠轴承的上部的帽。在从帽的圆盘部的外周向下方延伸的外壁部与位于外壁部的内侧的套筒的上部之间,形成毛细管密封构造。可是,在主轴马达(下面简称为“马达”)中,有的马达在被固定于轴部的环状部件与位于环状部件的下侧的旋转部的套筒部之间构成有间隙。在这种马达中,有时在环状部件的周围构成有形成润滑油的界面的密封部。密封部例如由被固定于环状部件的帽部件覆
至JHL ο在装配马达时,在将环状部件压入轴部时,有时在轴部的外周面或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产生损伤。如果产生损伤,则环状部件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内的润滑油有可能沿着损伤处而泄漏到环状部件的上侧。因此,需要将环状部件与轴部之间密封的作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一方面的盘驱动装置用的主轴马达包括旋转部和具有定子的静止部。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并隔着润滑油相对于静止部旋转。静止部包括轴部、环状部件、和环状的帽部件。轴部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环状部件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的上部。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利用粘接剂固定于轴部及环状部件。旋转部包括套筒部和大致圆筒状的密封形成部。密封形成部位于环状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沿轴向延伸。在环状部件的外周面与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之间的上密封间隙中,构成上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上密封部。帽部件覆盖上密封部的上方。轴部与环状部件接触的固定区域的下端与润滑油接触,固定区域的上端在整周范围被粘接剂覆盖。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从轴部与环状部件之间泄漏。本发明在推力部的上端面相对于轴的外周面的垂直度方面实现了改良。参照附图,基于后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论述,关于上述以及其他的本发明的要素、构件、步骤、特征以及优点,将会更加清楚。


图I是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4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5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6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7是套筒部的剖视图。图8是轴部和上推力(thrust)部的仰视图。图9是下推力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内筒部的另一个示例的图。图11是表示另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的图。图12是表示又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的图。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14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15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密封帽的另一个示例的图。图17是表示密封帽的又一个示例的图。图18是表示密封帽的又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是指实际在设备中装配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I是具有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I实施方式的主轴马达(下面简称为“马达”)的盘驱动装置I的纵剖视图。盘驱动装置I是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I例如包括3个盘11、马达12、访问部13和机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11旋转。访问部13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另外,访问部13也可以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出及写入这两种处理。机壳14包括杯状的第I机壳部件141和板状的第2机壳部件142。在第I机壳部件141的内侧收容有盘11、马达12和访问部13。第2机壳部件142嵌入在第I机壳部件141中,由此构成机壳14。优选盘驱动装置I的内部空间是灰尘和尘埃极少的清洁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I内填充有空气。另外,也可以填充氦气或氢气,还可以填充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3个盘11通过夹具151和垫片152沿马达2的中心轴线Jl方向以相等间隔被卡紧在马达12的转子轮毂上。访问部13包括6个头部131、6个臂部132、和头移动机构133。头部131接近盘11来磁性地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臂部132支撑头部131。头移动机构133使臂部132移动,由此使头部131相对于盘11进行相对移动。根据这些结构,头部131在接近旋转的盘11的状态下对盘11的必要位置进行访问。另外,盘11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I个或者2个以上。
图2是马达12的纵剖视图。马达12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由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为“轴承机构”)标注标号4。旋转部3被支撑成能够隔着润滑油45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进行旋转。静止部2包括作为基座部的基座板21、定子22、轴部41、作为环状部件的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基座板21和图I中的第I机壳部件141利用一个部件构成,基座板21是机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被固定在基座板21的圆筒状的支架211的周围。在支架211的内侧形成有孔部。另外,基座板21和第I机壳部件141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轴部41在上部具有螺纹孔。图I所示的第2机壳部件142的中央部143朝向下方凹陷。螺钉161被插入到中央部143的贯通孔和轴部41的螺纹孔中,由此第2机壳部件142和轴部41被固定在一起。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和转子磁铁32。转子轮毂31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盖部311和圆筒部312。套筒部5、盖部311和圆筒部312是连成一体的部件。盖部311从套筒部5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32被固定在圆筒部312的内侧。转子磁铁32在径向上与定子22相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扭矩。另外,套筒部5也可以利用与盖部311及圆筒部312不同的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套筒部5被固定于盖部311。在驱动马达12时,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5相对于轴部41、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而旋转。图3是将轴承机构4放大示出的图。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2、下推力部43、套筒部5、作为帽部件的密封帽44、和润滑油45。如前面所述,轴部41、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是静止部2的一部分,套筒部5是旋转部3的一部分。轴部41被插入到套筒部5中。轴部41的下部被压入到形成于下推力部43的内侧的孔部中并固定于此,并且沿着中心轴线Jl朝向上下方向地进行配置。上推力部42从轴部41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上推力部42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41的上部。上推力部42在过盈配合状态下通过压入被固定于轴部41的上部。下面,把上推力部42的内周面与轴部41的外周面相接触的区域称为“固定区域46”。把上推力部42中被固定于轴部41的部位称为“紧固部 420”。上推力部42的上部包括环状的凹部423。紧固部420的位于凹部423内侧的上部424是沿着轴部41的外周面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下面,把上部424称为“圆筒部424”。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例如利用不锈钢等形成。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包括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另外,过盈配合状态也可以是例如热压配合等方式。下推力部43包括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下推力部43例如利用铜或高强度黄铜等形成。下板部431从轴部41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外筒部432从下板部43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在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上部设有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 433。在装配马达12时,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利用粘接剂被固定在基座板21的支架211的内周面上。因此,与压入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筒部432相对于基座板21在上下方向的定位,马达12的高度的精度提高。 套筒部5包括内筒部51、凸缘部52、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内筒部51被配置在外筒部432与轴部41之间的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内。凸缘部52从内筒部5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下面,把凸缘部52的内周部而且也是内筒部51的上部的部位作为内筒部51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在轴向上,优选凸缘部52的厚度为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的高度的1/2以下。优选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和下表面522构成为与中心轴线Jl大致垂直。凸缘部52包括贯通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及下表面522的连通孔61。上轮毂筒部53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上轮毂筒部53位于上推力部42的径向外侧。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包括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下轮毂筒部54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下轮毂筒部54位于下推力部43的外筒部432的径向外侧。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包括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另外,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也可以利用与凸缘部52分体的部件构成。图4是将轴承机构4的上部放大示出的图。密封帽44包括帽盖部442和帽圆筒部441。帽圆筒部441位于帽盖部4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并且向下方延伸。帽盖部442的下 表面440包括朝向径向内侧且朝向下方的环状的台阶部443。下面,把台阶部443称为“环状台阶部443”。帽盖部442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444通过压入和粘接被固定于轴部41的外周面,并通过粘接被固定于上推力部42的圆筒部424的上端部424a。帽盖部442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444指的是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圆筒部424的上端部424a的外缘具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424c。粘接剂48被保持于保持间隙47中,该保持间隙47构成在上推力部42的上端部424a的上表面424b、轴部41的外周面、以及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之间。帽盖部442的径向外侧的外缘部445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轮毂筒部53的上端相对置。在外缘部445与上轮毂筒部53之间构成有沿径向扩展的径向间隙663a。优选径向间隙663a在轴向的宽度约为O. 05mm以上且在O. 2mm以下。帽圆筒部441在径向上与沿轴向延伸的上轮毂筒部53的外周面相对置。在帽圆筒部441与上轮毂筒部53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间隙663b。优选轴向间隙663b在径向的宽度约为O. 05mm以上且在O. 2mm以下。图5是表示轴承机构4的图。轴部4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与套筒部5的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相对置。在轴部41和内筒部51之间构成有径向间隙62。优选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约为2 4μπι。如图3所示,在轴向上,在内筒部51的下端与下板部431之间构成有间隙63。下面,把间隙63称为“下端间隙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62指的是第I间隙。如图5所示,在内筒部51的外周面512与外筒部432的内周面434之间形成有圆筒状的间隙64。下面,把间隙64称为“圆筒间隙64”。如图3所示,圆筒间隙64经下端间隙63与径向间隙62连通。圆筒间隙64在径向的宽度大于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且小于连通孔61的直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间隙64表示第2间隙。如图5所示,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中比连通孔61靠内侧的区域与上推力部 42的下表面421之间构成有间隙651。下面,把间隙651称为“上推力间隙651”。在上推力间隙651与径向间隙62之间,轴部41与上推力部42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下端462与润滑油45接触。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中比连通孔61靠内侧的区域与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之间构成有间隙652。下面,把间隙652称为“下推力间隙652”。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通过连通孔61相连通。在轴承机构4中,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上推力间隙651、下推力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按照该顺序朝向径向外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推力间隙652表示第3间隙。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在径向上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相对置。在上轮毂筒部53与上推力部42之间构成有间隙661。优选间隙661位于比径向间隙62、上推力间隙651以及连通孔6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间隙661的宽度朝向上方即朝向间隙661的开口而逐渐增大。下面,把间隙661称为“上密封间隙661”。并且,上密封间隙661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中心轴线Jl侧即图5中的左侧倾斜。在上密封间隙661内构成润滑油45的界面所在的上密封部661a。在上密封部661a中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优选图4所不的径向间隙663a在轴向的宽度小于上密封间隙661在径向的最大宽度。上密封间隙661在径向的最大宽度是指在俯视观察时,位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的上侧的倒角面422a的上端的边缘、与位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侧的倒角面531a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径向宽度。另外,在上密封间隙661的上部,当在上推力部42和上轮毂筒部53没有设置倒角面422a、531a的情况下,上密封间隙661在径向的最大宽度是指外周面422的上端的边缘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径向宽度。同样,轴向间隙663b在径向的宽度小于上密封间隙661在径向的最大宽度。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径向间隙663a和轴向间隙663b统称为“连通间隙663”。上密封部661a经由连通间隙663与马达12外部连通。在马达12中,连通间隙663的宽度非常狭小,因而抑制了上密封部661a内的包含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马达12外部移动。并且,连通间隙663是包括径向间隙663a和轴向间隙663b的迷宫式构造,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包含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的移动。结果为,能够抑制润滑油45的蒸发,延长轴承机构4的寿命。优选在位于比上密封间隙661的界面靠上侧的位置的内周面531和外周面422上构成有憎油膜。憎油膜也可以构成于上轮毂筒部53的上端部和上推力部42的上部。密封帽44覆盖上密封部661a的上方。在密封帽44的帽盖部442中,在下表面440的比环状台阶部44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整周范围内构成有憎油膜。憎油膜也可以构成于环状台阶部443。在轴承机构4中,在密封帽44、上推力部42和上轮毂筒部53构成有憎油膜,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45从上密封部661a泄漏。如图5所示,沿轴向延伸的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在径向上与外筒部432的倾斜面433相对置。在下轮毂筒部54与外筒部432之间形成有间隙662。间隙662位于比径向间隙62、图3中的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下推力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间隙662的宽度朝向下方即朝向间隙662的开口而逐渐增大。下面,把间隙662称为“下密封间隙662”。并且,下密封间隙662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图5中的左侧倾斜。下密封间隙662通过连通孔61与上密封间隙661连通。在下密封间隙662中构成有润滑油45的界面所在的下密封部662a。如上所述,在套筒部5中,上轮毂筒部53作为构成上密封部661a的密封形成部发挥作用。并且,在套筒部5中,下轮毂筒部54作为构成下 密封部661b的另一个密封形成部发挥作用。在位于比下密封间隙662的界面靠下侧的位置的内周面541和倾斜面433上构成有憎油膜。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间隙62的长度短。并且,连通孔61的长度比轴向上的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短。在此,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的上端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并且,如图3所示,优选上密封间隙661的直径与下密封间隙662的直径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与中心轴线Jl大致平行地构成连通孔61。在此,上密封间隙661的直径指的是上密封间隙661中靠上推力间隙651侧的部位的直径。并且,下密封间隙662的直径指的是下密封间隙662中靠下推力间隙652侧的部位的直径。如图6所示,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b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b的直径大致相同。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下端531c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上端541c的直径大致相同。即,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径向的存在范围Hl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径向的存在范围H2在轴向上大致重叠。因此,在马达12旋转时,在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中,分别对润滑油45作用大致相同程度的离心力。并且,防止了由转子轮毂3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在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中大不相同的情况。结果为,能够恒定地保持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平衡。在马达12中,在径向上,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b的位置也可以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b的位置错开。优选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的上端531b的直径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的下端541b的直径之差,小于上密封部661a在径向的最大宽度。在图3所示的轴承机构4中,在从上密封间隙661经由上推力间隙651、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以及下推力间隙652到达下密封间隙662的区域6中、以及连通孔61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在装配轴承机构4时,在使下密封间隙662朝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状态下,从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45。通过观察确认下密封间隙662中的界面的高度,能够管理润滑油45的量。另外,所说观察确认可以是目视确认,也可以利用显微镜等设备将下密封间隙662放大进行确认。并且,还可以利用设备将下密封间隙662的放大图像放映在屏幕上进行确认。图7是套筒部5的剖视图。在图7中,还示出了套筒部5的内周面的形状。内筒部51包括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上侧设置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下侧设置的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在图7中对动压槽附加阴影示出。下面,在其它附图中也对动压槽附加阴影示出。上径向动压槽列711是人字形状的槽、即沿着外周面的周向将多个大致V字朝向横向而形成的槽的集合体。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上侧的部位的轴向长度比下侧的部位的长度长。下面,把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上侧的部位称为“槽上部711a”,把下侧的部位称为“槽下部711b”。下径向动 压槽列712也是人字形状的槽。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槽上部712a的轴向长度比槽下部712b的轴向长度短。在轴向上,图5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的位置比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上部712a的上端位置靠上方。在径向间隙62中,利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构成径向动压轴承81,该径向动压轴承81针对润滑油45产生径向的流体动压。径向动压轴承81指的是动压轴承。下面,把与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对应的上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把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对应的下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如图3所示,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在径向上与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和基座板21的支架211之间的粘接区域436重叠。另外,下推力间隙652的位置只要比构成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至少一个动压槽靠上方即可,并且也可以比构成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全部动压槽靠上方。这些结构都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图8是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的仰视图。在图8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与连通孔61对应的位置。在图9中也相同。在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设有螺旋形状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设于圆731的内侧,该圆731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外切。但是,当在开口设有倒角的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设于与倒角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侧。并且,在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中,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部分重叠。在图5所示的上推力间隙651中,由上推力动压槽列721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1,该动压轴承部821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动压轴承部821称为“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另外,构成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至少一个动压槽被设于圆731的内侧即可,也可以是构成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的全部动压槽被设于圆731的内侧。这些结构都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图9是下推力部43的俯视图。在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设有螺旋形状的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设于圆732的内侧,该圆732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外切。但是,当在开口设有倒角的情况下,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设于与倒角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侧。并且,在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中,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部分重叠。在图5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中,由下推力动压槽列722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2,该动压轴承部822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下面,把动压轴承部822称为“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另外,构成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至少一个动压槽被设于圆732的内侧即可,也可以是构成下推力动压槽列722的全部动压槽被设于圆732的内侧。这些结构都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中。即使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和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部分重叠、下推力动压槽列722和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部分重叠,通过未重叠的部分,连通孔61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也会被消除。结果为,降低了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压力差。在驱动马达12时,利用径向动压轴承81,套筒部5的内筒部51相对于轴部41在径向方向被支撑。并且,利用由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构成的推 力动压轴承,凸缘部52相对于上推力部42和外筒部432在推力方向被支撑。此时,在图7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润滑油45在各个动压槽列的中央被泵送(pumping,引流)并产生足够的动压。如前面所述,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槽下部711b比槽上部711a短,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槽上部712a比槽下部712b短。在径向动压轴承81整体中针对润滑油45几乎不产生朝向上下方向的压力。并且,在图5所示的上推力间隙651中,利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轴部41的压力。在径向间隙62和上推力间隙651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防止了空气的析出。在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圆筒间隙64的压力。在径向间隙62和下推力间隙652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防止了圆筒间隙64和下端间隙63中的空气的析出。如上所述,在马达12中,能够在除连通孔61之外的润滑油45的循环路径整体对润滑油45提供压力,充分确保了轴承机构4的轴承性能。在装配轴承机构4时,上推力部42被压入到图4所示的轴部41的上部。在上推力部42和轴部41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在整周范围涂敷粘接剂48,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被安装在圆筒部424的上端部424a。根据这种结构,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利用粘接剂被固定于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另外,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没有与上推力部42的上端部424a的上表面424b接触。S卩,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隔着轴向间隙与上推力部42的上端部424a的上表面424b相对置。此时,在上推力部42的上端部424a的上表面424b、轴部41的外周面、以及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之间,构成有保持间隙47。并且,在保持间隙47中保持粘接剂48。在保持间隙47中保持从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连续的粘接剂48。另外,在圆筒部424的倾斜面424c与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之间,构成有后面叙述的保持空间47b。另外,也可以在安装密封帽44之前将粘接剂48涂敷于内端部444。另外,在将上推力部42压入轴部41时,存在在上推力部42的内周面以及轴部41的外周面产生损伤的情况。由于固定区域46的下端462与位于上推力间隙651和径向间隙62之间的润滑油45接触,因而润滑油45有可能顺着损伤处而移动到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在马达12中,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在整周范围被粘接剂48密封,因而防止了润滑油45从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的泄漏即漏油。以上对第I实施方式的马达12进行了说明,在马达12中,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利用粘接剂48被固定于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并且,上端461在整周范围被粘接剂48覆盖,因而容易地防止了润滑油45顺着固定区域46内的损伤处而移动到上端的、由于产生所谓迁移(migration)而造成的润滑油45的泄漏。这样,在马达12中,使用密封帽44的固定用的粘接剂48来密封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因而不需要另外密封固定区域46的作业,能够防止马达12的装配工时的增加。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短。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指的是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讲,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表示从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的槽上部711a的上端到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的槽下部712b的下端的长度。另外,在上端与下端之间可以存在不作为动压轴承发挥作用的部分。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其它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在轴向上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接近,能够降低上下密封部 661a、662a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的设计。另外,轴向上的连通孔61的长度比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轴向的距离短。因此,能够抑制连通孔61内的润滑油45的量,同时能够降低流路阻力。在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能够减小作用于连通孔61内的润滑油45的重力和因流路阻力的影响而形成的压力差。结果是能够抑制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的润滑油45的移动量,更容易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另外,作为第2间隙的圆筒间隙64与作为第I间隙的径向间隙62的下部连通,而且作为第3间隙的下推力间隙652比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靠上侧。因此,能够使下推力间隙652与上推力间隙651接近,能够容易地缩短将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连通的连通孔61的长度。结果能够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更接近。通过使连通孔61与中心轴线Jl大致平行,能够降低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口到上密封间隙661的距离与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口到下密封间隙662的距离之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上下密封间隙661、662之间的压力差。并且,在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中,由于开口朝向中心轴线Jl倾斜,因而在马达12旋转时,润滑油45借助离心力而朝向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的内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结果能够容易地实现马达12的设计。上推力动压槽列721以使其外缘部与连通孔61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设于径向外侧,因而能够高效地得到推力动压力,而且利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支撑凸缘部52的外缘附近。因此,套筒部5被稳定地支撑。这在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中也是同样的。在马达12中,下推力间隙652被设于轴承机构4的上部。因此,在下推力间隙652的下侧形成有空间,能够在该空间中配置外筒部432与基座板21之间的粘接区域436。因此,能够充分获得粘接区域436的轴向长度。在马达12中,优选径向间隙62构成为在轴向很长。径向动压轴承81的轴向的长度也能够构成为较长的长度,针对作用于旋转部3倾斜的方向的外力,能够提高轴承机构4的刚性。粘接区域436被配置成为至少与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结果为,在能够获得径向间隙62的轴向长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粘接区域436的轴向长度。并且,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下部的周围被基座板21包围。因此,径向动压轴承81的下部的周围的刚性得到提高。另外,能够使马达12整体在中心轴线Jl方向的厚度变薄。由于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是连成一体的部件,所以能够削减马达12的部件数量。在套筒部5中,连通孔61的轴向长度较短、而且与中心轴线Jl大致平行,因而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孔61。并且,能够抑制润滑油45整体的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抑制润滑油45的量,也可以使连通孔61的直径变细到圆筒间隙46的宽度程度。在马达12中,如图10的内筒部51的仰视图所示,也可以在内筒部51的下表面形成推力动压槽列723。由此,在图3中的下端间隙63构成在推力方向支撑内筒部51的推力动压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下推力间隙652中,也存在可以不构成作为推力动压轴承部发挥作用的动压产生部的情况。但是,优选在下推力间 隙中设有动压槽列,该动压槽列为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程度的动压产生部。在图10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轴向上,优选下推力间隙的宽度大于下端间隙的宽度。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第2实施方式。图11是表示另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4的图。在轴承机构4中,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与上推力部42的圆筒部424的上表面424b接触。并且,内端部444和轴部41通过过盈配合及粘接而被固定在一起。在位于圆筒部424的上端部424a的外缘的倾斜面424c与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之间,构成有环状的保持空间47b,该保持空间47b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增大。在保持空间47b中保持有从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连续的粘接剂48。通过保持空间47b,防止了在装配轴承机构4时粘接剂48借助毛细管现象而溢出到圆筒部424的径向外侧的情况。在密封帽44中,内端部444不一定相对于轴部41的外周面是过盈配合状态,也可以是在间隙配合状态下配置于轴部41的外侧,并利用与轴部41之间的粘接剂48进行固定。这同样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图12是表示又一个示例的轴承机构4的一部分的图。在轴承机构4的套筒部5设有环状的上内筒部55,该上内筒部55从内筒部51的上部起朝向上方延伸。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与上内筒部55进行区分时,将内筒部51称为“下内筒部51”。上推力部42a包括上板部425和上外筒部426,上板部425从轴部41的上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上外筒部426从上板部425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与上外筒部426进行区分时,将下推力部43的外筒部432称为“下外筒部432”。轴承机构4的其它构造与图5所示的马达12的轴承机构4相同。并且,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进行说明。在轴承机构4中,上板部425的紧固部420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41。为了便于图示,在图12中适当省略标号,而参照图4的标号,与图4相同,密封帽44的帽盖部442的内端部444通过粘接被固定于上板部425的圆筒部424,并通过压入和粘接被固定于轴部41的外周面。并且,轴部41与上板部425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在整周范围被粘接剂48密封。如图12所示,在轴向、即图12所示的上下方向,在上内筒部55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425的下表面425a之间构成有间隙671。下面,把间隙671称为“上端间隙671”。在上端间隙671与径向间隙62之间,固定区域46的下端与润滑油45接触。在轴承机构4中,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被密封,因而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5从固定区域46的下端462顺着存在于固定区域46的损伤处而泄漏到马达12外部。在径向上,在上内筒部55的外周面552与上外筒部426的内周面427之间构成有圆筒状的间隙672。下面,把间隙672称为“上圆筒间隙672”。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与上圆筒间隙672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下内筒部51的外周面512与下外筒部432的内周面434之间的圆筒间隙64称为“下圆筒间隙64”。在上推力部42a中,在上外筒部426的下表面426a设有与图8相同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由此,在下表面426a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之间的上推力间隙651中,构成有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在轴承机构4a中,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径向动压轴承81通过上圆筒间隙672和上端间隙671而连通。在上推力部42a的外周面429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之间构成有上密封
部661a。在下外筒部432的倾斜面433与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部662a。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通过连通孔61而连通。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的上端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下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比连通孔61长,而且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长度短。在轴承机构4中,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动压轴承81的长度短,由此能够降低上下密封部661a、662a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另外,连通孔61的长度比上密封部661a与下密封部662a之间的距离短,由此更容易地防止了润滑油45的泄漏。通过设置上圆筒间隙672和下圆筒间隙64,能够缩短连通孔61的长度。结果为能够使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更加接近。由此,更容易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并且,上端间隙671和上圆筒间隙672位于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与径向动压轴承81之间,因而在上端间隙671和上圆筒间隙672中,形成润滑油45的压力较高的状态,能够防止空气的析出。在轴承机构4中,也可以在上内筒部55的上表面551设有以图10为准的推力动压槽列。由此,在上端间隙671中构成有在推力方向支撑上内筒部55的推力动压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推力间隙651中,也存在可以不构成作为上推力动压轴承部发挥作用的动压产生部的情况。但是,优选在上推力间隙中设有动压槽列,该动压槽列为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程度的动压产生部。并且,优选上端间隙的轴向的宽度小于上推力间隙。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12a的剖视图。马达12a包括静止部2a、旋转部3a和轴承机构4a。静止部2a包括作为基座部的基座托架21a、和环状的定子22。旋转部3a包括转子轮毂31、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转子磁铁32、和护铁(backiron)321。转子磁铁32隔着护铁321配置于转子轮毂31的圆筒部312的内侧。图14是将轴承机构4a放大示出的图。轴承机构4a包括轴部41、套筒部5a、作为环状部件的上锥形部件23、作为另一个环状部件的下锥形部件24、上密封形成部件33、下密封形成部件34、和密封帽44a。套筒部5a被插入到图13中的转子轮毂31的中央的孔部中。轴部41被插入到套筒部5a中。轴部41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包括朝向上方而缩径的台阶部411。轴部41的下部被固定于图13中的基座托架21a的孔部。优选上锥形部件23是纺锤形。上锥形部件23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41的外周面的上部。上锥形部件23的上部包括上倾斜面231。上倾斜面23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上锥形部件23的下部包括下倾斜面232和连通孔233。下倾斜面232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连通孔233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利用上倾斜面231和下倾斜面232构成上锥形部件23的外周面。下锥形部件24是将上锥形部件23上下反转而形成的形状,下锥形部件24在比上锥形部件23靠下侧的位置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41的外周面。下锥形部件24的上部包括上倾斜面241和连通孔243。上倾斜面24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连通孔243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锥形部件24的下部包括下倾斜面242。下倾斜面242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上密封形成部件33包括环状部331、和从环状部331的内端朝向上方的大致圆筒状的上密封形成部332。环状部331被安装于套筒部5a的上部,上密封形成部332位于上锥形部件23的径向外侧。上密封形成部332的内周面333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下密封形成部件34是将上密封形成部件33上下反转而形成的形状。下密封形成部件34包括环状部341、和从环状部341的内端朝向下方的大致圆筒状的下密封形成部342。环状部341被安装于套筒部5a的下部,下密封形成部342位于下锥形部件24的径向外侧。
·
密封帽44a包括帽圆筒部441和帽盖部442。如图15所示,帽盖部442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444在轴向上与轴部41的台阶部411接触,并利用粘接剂48进行固定。在密封帽44a被固定于轴部41的状态下,在上锥形部件23的上端面234与密封帽44a的下表面440之间构成有环状的间隙47a。间隙47a位于轴部41与上锥形部件23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的上侧。在间隙47a中保持粘接剂48。下面,把间隙47a称为“保持间隙47a”。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沿在整周范围被位于保持间隙47a内的粘接剂48覆盖。在图14所示的上锥形部件23的下倾斜面232与套筒部5a的内周面56的上部之间,构成有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I倾斜间隙681。在上锥形部件23的上倾斜面231与上密封形成部332的内周面333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间隙664。上密封间隙664随着朝向上方而向中心轴线Jl侧倾斜。在下锥形部件24的上倾斜面241与套筒部5a的内周面56的下部之间,构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2倾斜间隙682。在下锥形部件24的下倾斜面242与下密封形成部342的内周面343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间隙665。下密封间隙665随着朝向下方而向中心轴线Jl侧倾斜。轴承机构4a在上部和下部这两处保持润滑油45。在上密封间隙664、第I倾斜间隙681以及上锥形部件23的连通孔233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并且,在下密封间隙665、第2倾斜间隙682以及下锥形部件24的连通孔243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在上密封间隙664和下密封间隙665中,分别构成有润滑油45的界面所在的上密封部664a和下密封部665a。并且,润滑油45的界面也位于在轴部41的外周面与套筒部5a的内周面56的中央部之间形成的间隙669中。上锥形部件23与轴部41之间的固定区域46的下端462与润滑油45接触。在驱动马达12时,利用第I倾斜间隙681和第2倾斜间隙682构成产生润滑油45的流体动压的动压轴承831、832,套筒部5a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轴部41旋转。如图15所示,在帽盖部442的径向外侧的外缘部445与上密封形成部332之间构成有沿径向扩展的径向间隙666a。在帽圆筒部441与上密封形成部33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间隙666b。利用径向间隙666a和轴向间隙666b构成使上密封部664a与马达12a外部连通的连通间隙666。优选轴向间隙666b在径向的宽度约为O. 05mm以上且在O. 2mm以下。并且,优选轴向间隙666b在径向的宽度小于上密封间隙664在径向的最大宽度。上密封间隙664在径向的最大宽度表示在俯视观察时,上锥形部件23的上端面234与上倾斜面231之间的边缘235、同位于上密封形成部332的上侧的倒角面334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径向宽度。当在上锥形部件23的上端面234与上倾斜面231之间设有倒角面的情况下,上密封间隙664在径向的最大宽度表示在俯视观察时,该倒角面的上端的边缘与上密封形成部件33的倒角面334的上端的边缘之间的径向宽度。在连通间隙666中,通过使轴向间隙666b的宽度非常狭小,能够抑制上密封部664a内的包含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马达12a外部移动。 在第3实施方式中,固定区域46的上端461被粘接剂48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润滑油45从固定区域46泄漏。通过在上锥形部件23与密封帽44a之间构成保持粘接剂48的保持间隙47a,在装配轴承机构4a时,能够防止粘接剂48进入到上密封部664a内。在密封帽被固定于套筒部的上部、密封部朝向上锥形部件与密封帽之间的轴承机构中,需要在构成上密封间隙后注入润滑油,因而在帽盖部设有用于注入润滑油的开口。与此相对,在轴承机构4a中,能够在注入润滑油45后将密封帽44安装在轴部41上,因而能够容易地观察确认润滑油45的注入量。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形能够适当地组合。虽然在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要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的情况下,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确定。在第I实施方式中,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也可以是如图16所示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还可以是如图17所示朝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由此,能够增加内端部444与轴部41的接触面积,能够利用轴部41牢靠地固定密封帽44。这同样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图5所示的保持粘接剂48的构造也可以适用于图15所示的轴承机构4a,反之图15所示的保持粘接剂48的构造也可以适用于图5所示的轴承机构4。另外,在图15中设有朝向上方而缩径的台阶部411,但朝向上方而缩径的台阶部也可以设于轴部41或者能够视为轴部的部位,并使密封帽44的内端部444的上表面与该台阶部的下表面接触。如图18所示,也可以在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设置缺口状的环状的微小凹部465,换言之,设置微小的环状的台阶部。微小凹部465比图5所示的上密封部661a靠径向内侧。在密封帽44的下表面440,以微小凹部465为标记,在比微小凹部46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有憎油膜。也可以在密封帽44a的下表面设置环状的微小凸部。这样,在密封帽44a的下表面存在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上方或者下方的环状台阶部,由此能够在比该环状台阶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恰当地构成憎油膜。上推力部42或上锥形部件23等环状部件只要以过盈配合状态固定于轴部41,则不一定需要压入。例如,也可以通过热压配合进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润滑油45从轴部41与环状部件之间的微小间隙泄漏。
在第I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上推力部42、42a与轴部41是同一部件。下推力部43也可以利用与基座板2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削减部件数目。并且,也可以是下推力部43利用与轴部4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可以是分体的部件。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上锥形部件23与轴部41是同一部件。在图7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也可以在槽上部之间设置沿着槽上部倾斜的多个倾斜槽。并且,也可以使槽上部的深度比槽下部深。由此,增大能够对润滑油45的朝向下方的压力。这同样适用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下部。并且,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也可以使上侧的部位的长度与下侧的部位的长度大致相同。动压槽的槽长度、槽深度、槽宽度等能够在不脱离发明范围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和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也可以是人字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和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中,通过使径向外侧的部位的长度比径向内侧的部位的长度长,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另外,也可以在推力动压槽的 径向外侧的部位之间设置多个倾斜槽。还可以使推力动压槽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的槽深度比内侧的部位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规定润滑油45的循环方向,但也可以在图5中将润滑油45的循环方向规定为逆时针方向或者顺时针方向。在图5中,在确保了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的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远离连通孔61的位置设置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同样,在确保了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的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远离连通孔61的位置设置下推力动压槽列722。在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中,也可以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和下表面522分别设置上推力动压槽列和下推力动压槽列。并且,也可以在轴部41的外周面设置径向动压槽列。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向间隙663b、666b的宽度也可以局部减小,至少使轴向间隙663b的最小宽度小于上密封间隙661的最大宽度,由此抑制了上密封部661a内包含气化的润滑油的空气向马达12外部移动。上密封间隙661的宽度也可以大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上推力部42、42a的外周面422、429或者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中至少一方设置动压槽列,构成了所谓的泵送密封(pumping seal)。由此,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上密封间隙661的内部的动压,润滑油45得到保持。这同样适用于下密封间隙662。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不一定需要与中心轴线Jl大致平行地设置,也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Jl大幅倾斜。上述实施方式及各个变形例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则可以进行适当组合。本发明能够用作盘驱动用的马达。
权利要求
1.ー种主轴马达,其特征在干, 该主轴马达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旋转部,其具有转子磁铁并隔着润滑油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进行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备 轴部,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 环状部件,其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所述轴部的上部;以及 环状的帽部件,其径向内侧的端部利用粘接剂固定于所述轴部及所述环状部件, 所述旋转部具备 套筒部,其供所述轴部插入;以及 圆筒状的密封形成部,其位于所述环状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沿轴向延伸, 在所述环状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之间的上密封间隙中,构成上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上密封部, 所述帽部件覆盖所述上密封部的上方, 所述轴部与所述环状部件相接触的固定区域的下端同润滑油接触,所述固定区域的上端在全周被所述粘接剂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上端部的上表面、轴部的外周面以及帽部件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保持间隙, 所述粘接剂被保持于所述保持间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没有与所述环状部件的上端部的上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部设有台阶部, 所述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台阶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件包括圆筒部,该圆筒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向上方延伸, 所述圆筒部的上端部的外缘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傾斜,在所述帽部件与所述倾斜面之间构成有环状的保持空间,该保持空间保持从所述固定区域的上端连续的粘接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环状部件的上端部的上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件包括圆筒部,该圆筒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向上方延伸, 所述圆筒部的上端部的外缘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傾斜,在所述帽部件与所述倾斜面之间构成有环状的保持空间,该保持空间保持从所述固定区域的上端连续的粘接剂。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件包括圆筒部,该圆筒部沿着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向上方延伸, 所述圆筒部的上端部的外缘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傾斜,在所述帽部件与所述倾斜面之间构成有环状的保持空间,该保持空间保持从所述固定区域的上端连续的粘接剂。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过盈配合状态是压入。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包括在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帽圆筒部, 在所述帽圆筒部与所述密封形成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轴向间隙,该轴向间隙将所述上密封部和外部连通,所述轴向间隙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上密封间隙的最大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的下表面包括环状台阶部,该环状台阶部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上方或者下方, 在所述帽部件的下表面的比所述环状台阶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全周构成有憎油膜。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环状部件的上部包括上倾斜面,该上倾斜面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外侧傾斜, 所述环状部件的下部包括下倾斜面,该下倾斜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傾斜, 在所述上倾斜面与所述密封形成部的所述内周面之间构成有所述上密封部, 在所述下倾斜面与所述套筒部之间构成有动压轴承。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构成为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构成为朝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静止部还包括 下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 外筒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套筒部包括 内筒部,其包括内周面和外周面,在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第I间隙,在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第2间隙; 凸缘部,其从所述内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该凸缘部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环状部件的下表面之间构成上推力间隙,在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下推力间隙;以及 圆筒状的另ー个密封形成部,其位于所述外筒部的径向外側,并沿轴向延伸, 在所述外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另ー个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下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下密封部, 润滑油连续填满在所述上密封部、所述上推力间隙、所述第I间隙、所述第2间隙、所述下推力间隙以及所述下密封部中, 在所述第I间隙构成有动压轴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中, 所述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包括朝向上方并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所述另ー个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包括朝向下方并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 所述密封形成部的所述内周面在径向上的存在范围和所述另ー个密封形成部的所述内周面在径向上的存在范围,在轴向上重叠。
17.—种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盘驱动装置具有 使盘旋转的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轴马达; 访问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机壳,其容纳所述盘、所述主轴马达和所述访问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主轴马达具有静止部和包括密封形成部的旋转部。静止部包括轴部、以过盈配合状态被固定于轴部的上部的环状部件、和帽部件。帽部件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利用粘接剂固定于轴部及环状部件。在环状部件的外周面与密封形成部的内周面之间的上密封间隙中,构成上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该上密封部。帽部件覆盖上密封部的上方。轴部与环状部件相接触的固定区域的下端同润滑油接触,固定区域的上端在整周范围被粘接剂覆盖。
文档编号G11B17/00GK102694435SQ201210021490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山本孝, 渡边地嗣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