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951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端子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用端子。


图1所示为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3208396号“零插入力连接器用端子”,该端子1包括有一本体11、一弹性部12、一插接部13,本体11两侧设有干涉部14,插接部13由本体11下缘延伸而出,与本体11属同一平面,其用以与电路板(图中未示)相互焊接产生电气连接,而弹性部12是由本体11的上缘以倾斜一角度延伸而出,并与本体11及插接部13属不同的平面,且于弹性部12的自由端设有一接触部15,该接触部15具有一导入端151及一抵接端153。
参见图2所示,一零插入力连接器2包括有一滑座21、一底座22及一连动杆23,底座22上具有复数个设置孔220,滑座21上亦具有对应该等设置孔220的穿孔210,而该连动杆23是用以推动滑座21,使其在底座22上的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滑移,而该等复数个设置孔220内均插设有一端子1,端子1以其本体11两侧的干涉部14与设置孔220内壁面产生干涉固定,且端子1的插接部13是焊接于一电路板(图中未示)上,当一电子元件,譬如中央处理单元24插置于零插入力连接器2的滑座21上且欲与电路板电气连接时,将该中央处理单元24的复数个插脚241对应插入滑座21上的复数个穿孔210中,并深入该等设置孔220,此时连动杆23推动滑座21于第一位置(开启位置);而于连动杆23推动滑座21至第二位置(卡合位置)时,该插脚241会先接触端子1的导入端151而滑入抵接端153,且由于弹性部12与本体11上缘具有一倾斜角度,使得抵接端153能更紧密地抵压接触于插脚241,使得每一中央处理单元24的插脚241经由端子1而与电路板电气连接。
然而,此种端子1的设计虽能达到电气连接的目的,但对于现今电脑业所追求的轻、薄、短、小是完全无法配合的,因为若是电脑内部的零插入力连接器2使用该端子1的话,该零插入力连接器2的整体高度会因为端子1而增加,而该端子1无法降低高度是因为其本身必须具有一提供适当弹性的弹性部12,若弹性部12太长,则端子1无法适用于薄型电脑,若弹性部12太短,则端子1的刚性太强,会使每一中央处理单元24的插脚241由端子1的导入端151滑入抵接端153时,须使用更大的力,这样会使得一具有复数根插脚241的中央处理单元24与复数根端子1的接触变得更难,或是无法顺利接触,造成零件的损坏。
另外,中央处理单元24的每一插脚241经由端子1而与电路板电气连接,整个电气连接路径中端子1具有一导电路径,而且也是唯一的导电路径,使得所产生的电容、电感值亦无进一步的改善,因此,产生的电容、电感值大的话,造成端子内部讯号传递的延迟,整体效率的提升受到限制。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高度低的端子结构,使整个零插入力连接器的高度更适合于薄型电脑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电容及电感值,减低信号传递所产生的延迟,并使整个效率更好的端子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它是由一金属片体所构成,其具有一框体及一插接部,该框体具有一框面,该框面具有一第一边缘、一与该第一边缘相对之第二边缘及在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边缘之间的两相对侧缘,该框面上形成一开孔部,该两相对侧缘与该开孔部的周缘之间留有间隔分别形成一第一弹性部及一第二弹性部,该第一边缘与该开孔部的周缘间亦留有间隔并形成有一凸出该框面的接触部;该插接部是由该框体的第二边缘处向远离该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而出。
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更为适用于薄型电脑,且讯号经由两弹性部来传递,使得电容及电感值得以降低,减低讯号传递所产生的延迟。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式说明如下。附图中图1为习知端子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零插入力连接器与一中央处理单元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作动俯视示意图,其中,中央处理单元的插脚未与端子接触。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作动俯视示意图,其中,中央处理单元的插脚与端子接触。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首先,请参见图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组设于一零插入力连接器2之内,该零插入力连接器2包括有一滑座21、一底座22及一连动杆23,底座22上具有复数个设置孔220,当然,熟悉此项技术者皆知设置孔220必须依照所插置端子的外型而加以适当的改变,滑座21上具有对应该等设置孔220的复数个穿孔210,该等设置孔220具有一未接触区222及一接触区224,而连动杆23处于开启位置(第一位置)时,于本实施例中,连动杆23处于开启位置是指连动杆23呈直立状态,滑座21上的穿孔210是对准设置孔220的未接触区222,但于连动杆23旋转至扣压位置(第二位置)时,于本实施例中,连动杆23处于扣压位置是指连动杆23呈横卧状态,连动杆23会带动滑座21滑移,并使穿孔210滑移至对准设置孔220的接触区224,而该等复数个设置孔220内均插设有一端子5。
请再配合参见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端子5为金属片体经冲压所形成,其包括有一框体51及一插接部53,该框体51于本实施例中为略呈矩形,具有一框面501,该框面501具有一第一边缘57、一与该第一边缘57相对的第二边缘58、相对的左侧缘511及右侧缘513;在框面501上形成有一开孔部52,于本例中,该开孔部52上、下两侧缘520、522略呈弧形,于开孔部52的左、右两侧缘521、523与框面501的左侧缘511及右侧缘513之间留有间隔,分别形成为第一弹性部54及第二弹性部55,该第一边缘57与该开孔部52的上侧缘520间亦留有间隔并形成有一凸出该框面501的接触部56。
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接触部56是将金属片体的端子5经由冲压而凸出框面501,且其两端561、567固定连接于框面501,而其上、下侧边则因冲压而与框面501相互断开分离,接触部56由其一固定端561倾斜地与框面501形成一角度的往外延伸凸出一导引部563,延伸一段距离之后以平行框面501的方向形成一抵接部565,抵接部565再以其另一固定端567连接于框面501,该接触部56的作动关系及功效容后说明。
另,于框面501的左侧缘511及右侧缘513靠近第二边缘58处分别设有干涉部59,于本实施例中干涉部59是为一呈楔形状的凸块,干涉部59是在端子5插设于设置孔220时,用以与设置孔220的内壁面产生干涉进而固定端子5于设置孔220内。
插接部53是由框体51下缘58处向下延伸而出,于端子5组设于底座22的设置孔220内时,插接部53将会由底座22的底面外露,并可经由焊接而电气连接于一电路板(图中未示)上。
请配合参见图3所示,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于实施时是先将图2中的连动杆23位于开启位置(第一位置),连动杆23呈直立状态,此时滑座21上的穿孔210对准设置孔220的未接触区222,再将所欲置放的中央处理单元(于本例中,为一电子元件)24以其下方的插脚241直接对应地插放入滑座21的穿孔210中,并使每一插脚241经穿孔210而深入设置孔220的未接触区222,请配合参见图4所示,而于连动杆23旋转下压至扣压位置(第二位置)时,于本例中,连动杆23处于横卧状态,连动杆23会带动滑座21滑移,并使穿孔210滑移至对准设置孔220的接触区224,此时,中央处理单元24下方的插脚241也会跟着滑座21滑移,且插脚241藉由接触部56的导引部563的导引,并且推压端子5,使端子5的接触部56略为变形及框体51藉由第一弹性部54及第二弹性部55而略为往后弯曲,插脚241也因而导滑入设置孔220的接触区224处,并受接触部56的抵接部565顶抵接触,因为框体51的抵压让插脚241与抵接部565的接触更为紧密。
为了配合日渐薄型的电脑,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端子5的高度较一般端子为低,所以若框体51不具有开孔部52的话,将使得框体51的刚性太高,会使得中央处理单元24的插脚241与端子5的接触部56的接触压力太大,如此,当复数个端子5与复数根插脚241所产生的接触压力,会使实际的安装作业发生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于框体51内设有一开孔部52,使得端子5直接可藉由框体51两侧所形成的第一弹性部54及第二弹性部55提供适当的弹性,因为该两弹性部54、55的刚性较小,可提供适当的弹性。
于框体51内形成有一开孔部52的效果不只是降低端子5的高度及刚性而已,更具有提升讯号于端子5内传递的功效,因为讯号经过框体51两侧的第一弹性部54及第二弹性部55再整合后,其电容与电感值会降低,使得讯号受到电容与电感的影响减低,同样地当电容与电感值降低之后,会降低讯号传递的延迟,进而使效率提升。
请参见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接触部56的设置位置有所不同,本实施例的接触部56经冲压而凸出框面501,但接触部56的两固定端561、567则连接于开孔部52的左、右两侧缘521、523上,且靠近上侧缘520处,本实施例可更加利用端子5本身的空间,可使端子5的高度更为降低。另外,本实施例于该第一弹性部54及该第二弹性部55上分别增设有一辅助槽524,且两辅助槽524分别位于开孔部52的对角处,并与开孔部52连通,该两辅助槽524是用以配合该第一弹性部54及该第二弹性部55,而调整其挠曲度,使中央处理单元24下方的插脚241顶抵接触于导滑部563时,框体51会呈现更大的侧部弯曲,让插脚241更容易受到导引而进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能藉上述所揭示的构造,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功效1.在降低端子高度后,藉由框体内部形成一开孔部而使得框体的刚性降低,端子更适用于薄型电脑。
2.讯号经过框体两侧的第一弹性部及第二弹性部再整合后的电容与电感值会降低,降低端子内部讯号传递的延迟。
且本实用新型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条件,故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惟,上述所揭示的附图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大凡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士,其所依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范畴所作的其他等效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以下本案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结构,该端子是由一金属片体所构成,它包含一框体,该框体具有一框面,该框面具有一第一边缘、一与该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及在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边缘之间的两相对侧缘,该框面上形成一开孔部,该两相对侧缘与该开孔部的周缘之间留有间隔分别形成一第一弹性部及一第二弹性部,该第一边缘与该开孔部的周缘间亦留有间隔并形成有一凸出该框面的接触部;一插接部,是由该框体的第二边缘处向远离该第一边缘的方向延伸而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框体上的两相对侧缘且靠近该第二边缘处设有干涉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至少具有一个楔形凸块。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两端固定,且具有一导滑部及一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部与该第二弹性部中至少一弹性部上进一步设有一辅助槽,该辅助槽用以调整该两弹性部的挠曲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结构所用于的电连接器是一零插入力连接器,该零插入力连接器包括有一底座、一滑座及一连动杆,该连动杆带动该滑座于该底座上滑移,使该滑座于该底座上具有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结构,该端子可插置于一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座体上,具有一框体及一插接部,该框体凸设有一用以搭接一中央处理单元接脚的接触部,该插接部是插接于一电路板上,使该中央处理单元经由该端子而与该电路板电气连接,而为了降低端子的高度,且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于该框体上设有开孔部,框体具有适当的弹性,该开孔部的设计使电性路径分开于两侧边后再做结合,具有降低电容及电感值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R12/00GK2439728SQ0024271
公开日2001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2日
发明者王华利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