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件和有该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047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件和有该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连接件和有该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
通常,某些移动通信装置中,诸如便携式电话中,用有改变信道的交换功能的表面贴装型同轴连接件。这些同轴连接件的已知构形中,树脂件和信号引出端是分开制造的,之后,信号引出端分别装入树脂件中。为了把信号引出端装入树脂件中,某些情况中,采用信号引出端夹在两个树脂件之间的结构。另外一些情况下,采用信号引出端在加压下插入树脂件中的结构。
采用引出端夹在两个树脂件之间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组装过程中输送零件因振动和碰撞会造成信号引出端有时会从树脂件脱出。
而且,采用信号引出端加压插入树脂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要在加压下插入信号引出端,若设在组装设备中的信号引出端与树脂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偏差,就会刮伤树脂件。而且会产生树脂粉尘和烧焦树脂,因而损坏了产品质量。为了防止出现这些缺点,组装工艺中的控制项目数量增加,需要用很多时间来调节制造设备的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件,其中,信号引出端相关于树脂件能准确定位和固定。并提供有该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
按本发明,所提供的同轴连接件包括有凹进部分的第1树脂件,与它配对的同轴连接件的中心插头插入所述的凹进部分中;第2树脂件,它与第1树脂件一起构成绝缘外壳;安装在绝缘外壳里边的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和外部引出端,它安装在绝缘外壳的外边,并电连接到配对的同轴连接件的外导体。其中,第1和第2树脂件之一设有分别为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引出端定位的多个凸头。
上述结构中,在一个树脂件上构成分别为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定位用的凸头,用凸头使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引出端准确定位。
凸头最好能热变形,以使用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固定互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上。在第1和第2树脂件之一上设圆帽形的热变形的凸头而在另一树脂件上设倒圆帽形的凸头脱出部分更好。
上述结构中,热变形的凸头把是信号引出端的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固定到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树脂件上。而且,在组装中输出零件时的振动和碰撞不会造成信号引出端从树脂件错误地脱出。
设有上述结构的同轴连接件的本发明的通信装置有高可靠性。
图1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连接件的零件分解透视图;图2是说明图1所示同轴连接件的组装流程的透视图;图3是说明继图2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侧视图;图4是说明继图3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侧视图;图5是说明继图4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6是说明继图5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7是说明继图6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8是说明继图7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9是说明继图8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10是说明绝缘外壳之间的自对准作用的局剖视图;图11是说明继图9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12是说明继图11所示流程之后的流程的透视图;图13是展示图1所示同轴连接件的外观的透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同轴连接件的剖视图;图15是装入图12所示同轴连接件中的与它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剖视图;图16是按本发明的通信装置的实施例的方框图;以下将参见


按本发明的同轴连接件的实施例和通信装置。
图1是展示按本发明的同轴连接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的零件展示透视图。同轴连接件(同轴插座1)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外壳,该绝缘外壳能分成下边绝缘外壳2A和上边绝缘外壳2B;金属制成的固定金属引出端21,可移动的引出端31和外部引出端(外导体)41。
下边绝缘外壳2A基本上是矩形。外壳2A的上面(分开平面)上的四个角中设有给上边绝缘外壳2B定位的定位凸头3。各定位凸头3附近设有使上边绝缘外壳2B的凸头18(见图2)脱出的凸头脱出部分4。每个凸头脱出部分4都是凹进的平板形,即,是倒圆帽形,见图10。而且,下边绝缘外壳2A的两个相对边的中心分别形成矩形切口6和7。切口6中接收固定引出端21的引线24。另一方面,切口7中接收可移动的引出端31的引线34。
上边绝缘外壳2B包括基本上是矩形的盖11,并在盖11的上面的中心形成圆柱形插入部分12。圆柱形插入部分12的上部开口,形成圆锥形,并有横截面为圆环形的插入孔13,插入孔13穿过上边绝缘外壳2B延长。与它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中心接头从圆锥形开口边插入插入孔13。
而且,上边绝缘外壳2B的底面(分开平面)上的四个角中设圆柱形凸头18,如图2所示。形成这些凸头18用于定位固定金属引出端21和可移动的引出端31。凸头18的顶加工成C形平面,因而容易给引出端21和31定位。在插入孔13和上边绝缘外壳2B的侧边之间形成其横截面为V形的槽15,固定引出端21从该槽15引出。槽15按垂直于金属固定引出端21的引出方向的方向延伸。
冲切金属平板并折弯构成金属固定引出端21。金属固定引出端21包括与可移动的引出端31接触的接触部分22;和固定地夹在绝缘外壳2A和2B之间的固定部分23,和弯成L形的引线24。接触部分22有按预定角折弯的两个侧边部分,水平面22a和水平面22a两边上的倾斜平面22b。
固定部分23的两侧上设有半圆形凹坑26,凹坑26分别装到上边绝缘外壳2B的凸头18上,由此把固定引出端21位置高度准确地装入上边绝缘外壳2B中。这时,固定引出端21用水平面22a装入,接触部分22的固定部分23与上边绝缘外壳2B紧密接触。在固定引出端21与槽15的交叉区域中形成间隙。
之后,如图3所示,焊机的焊头劈刀81从固定引出端21的定位凸头18的上边下降朝凸头18按下。图3是按图2中箭头K指的方向看的同轴连接件的侧视图。焊头劈刀81的顶面81a是凹进的平面形,即倒圆帽形。这时,焊头劈刀81在凸头18能热变形的温度充分加热,如图4所示,焊头劈刀81的末端81a使凸头18热变形成圆帽形。然后,升高焊头劈刀81。同样地,固定引出头21的其它定位凸头热变形成圆帽形。因此,如图5所示,用热变形的圆帽形凸头18把固定引出端21热压焊固定到上边绝缘外壳2B的底面。
把有弹性的金属板冲成预定形状,并弯曲冲切件,构成可移动的引出端31,见图1。所形成的可移动引出端31有弹性可移动功能,包括与固定引出端21接触的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固定地夹在绝缘外壳2A和2B之间的固定部分33,和弯成L形的引线34。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弯成向上升高的弧形。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的两端上设弹性支架37,并在其中心设弹性接触部分38。
固定部分33的两边上形成半圆形凹坑36。如图6所示,凹坑36分别固定到上边绝缘外壳2B的凸头18上,使可移动的引出端31按高的位置准确度装入上边绝缘外壳2B。这时,可移动的引出端31装入,固定部分33与上边绝缘外壳2B的底面紧密接触。
之后,用与图3和4所述流程的相同流程,焊机的焊头劈片81对着可移动引出头31的两个定位凸头18按下,使凸头18热变形成圆帽形。因此,如图7所示,用热变形成圆帽形的凸头18把可移动的引出端31焊接固定到上边绝缘外壳2B的底面。
冲切黄铜,弹簧用磷青铜等制成的金属板,并弯曲和压延金属件,制成与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外导体接触的外部引出端41,见图1。板体中心构成的平板部分42覆盖上边绝缘外壳2B的上面,平板部分42的四个角中分别构成腿43。而且,在平板部分42的中心形成圆柱通孔部分45,该通孔42与上边绝缘外壳2B的圆柱形插入部分12同心。圆柱形通孔部分45装入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外导体中。通常外部引出端41接地。如果需要,可镀覆外部引出端41的外表面。
如图8所示,其上固定有引出端21和31的上边绝缘外壳2B装入外部引出端41。即,上边绝缘外壳2B的圆柱形插入部分12装进外部引出端41的圆柱形通孔部分45中。之后,如图9所示,下边绝缘外壳2A覆盖和安装在上边绝缘外壳2B上。
如图10所示,通常把上边绝缘外壳2B的尺寸a设置成小于下边绝缘外壳2A的尺寸b,由此提高下边绝缘外壳2A装入上边绝缘外壳2B的加工效率。图10是沿图9中X-X向剖开的同轴连接件的局部剖视图。
但是,如果尺寸a和b的关系是a<b,那么,安装的下边绝缘外壳2A会晃动。即出现安装不稳定的现象。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中,上边绝缘外壳2B的凸头18热变形成圆帽形,下边绝缘外壳2A的凸头脱出部分4有倒圆帽形。即,当凸头18和凸头脱出部分4组合在一起时,产生了自对准作用,因此能以高的位置准确度把下边绝缘外壳2A装入上边绝缘外壳2B中,而且能防止装配晃动,见图11。
之后,如图12所示,外部引出端41的腿43沿组件的侧面和底面弯曲,组件包括引出端21和31,和绝缘外壳2A和2B。而且,组件有牢固的结构。
图13是从同轴连接件1的上面看的按上述方法组装的有交换功能的同轴连接件1的透视图。同轴连接件1中,在用作下边绝缘外壳2A的底面的平面上形成引出端21,31和41的引线24,34的顶部,和腿43的引线的顶部。因此同轴连接件1有能进行表面贴装的结构。而且,外部引出端41中形成圆柱形通孔部分45,因此能稳定而可靠地连接到匹配的同轴连接件。
如图14所示,绝缘外壳2A和2B组合构成的绝缘外壳的内腔中设固定引出端21和可移动的引出端31,并把固定引出端21放在可移动的引出端31上面。同轴连接件1中,固定引出端21的接触部分22的尺寸和可移动的引出端31的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的尺寸都较小。因此,准确确定接触部分22和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的接触位置,是提高同轴连接件1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设置用于给上边绝缘外壳2B定位的凸头18,能准确确定引出端21和31的位置,因此,能准确确定可移动的引出端31的可移动接触部分32和固定引出端21的接触部分22之间的接触位置。因此能制成高质量的同轴连接件。
而且,圆帽形凸头18把引出端21和31固定到上边绝缘外壳2B。因此,不会出在组装中输送零件时的振动和碰撞引起的引出端21和31脱出或从上边绝缘外壳2B偏移的危险,而且,由于用焊机使引出端21和31的定位凸头18热变形,使凸头18的高度降低。因此,在绝缘外壳2A和2B重叠时,能降低重叠的引出端21和31的总高度,并能降组件的总厚度。因此,能生产出厚度减小了的同轴连接件1。
以下参见图14和15说明同轴连接件1的操作。
如图14所示,没安装匹配的同轴连接件时,可移动接触部分32处于它的中心部分向上升高的状态。由此,在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的弹性产生的弹力作用下,可移动引出端31与固定引出端21接触。因此,引出端21和31相互电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安装了匹配的同轴连接件时,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中心接头65穿过位于同轴连接件1的上边上的插入孔13,把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的中心部分向下推。因此,中心部分翻转,进入中心部分向下伸出成弧形的状态。由此,可移动的引出端31的弹性接触部分38从固定引出端21的接触部分22脱开,使固定引出端21和可移动的引出端31之间的电连接断开,而中心接头65和可移动的引出端31相互电连接。同时,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外导体(没画)装入外部引出端41中,使外导体和外部引出端41相互电连接。
匹配的同轴连接件从同轴连接件1脱出时,可移动的接触部分32利用它的弹性再回到其中心部分向上升高的状态。由此,固定的引出端21和可移动的引出端相互电连接,而中心接头65和可移动的引出端之间的电连接断开。
以下将说明作为按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便携式电话。
图16是移动电话120的RF电路部分的电路方框图。图16中画出了天线122,天线共用器123,转换开关125,传输端隔离器131,传输端放大器132,传输端级间带通滤波器133,传输端混频器134,接收端放大器135,接收端级间带通滤波器136,接收端混频器137,电压控制振荡器(VCO)138,和局部带通滤波器139。
这里,用第1实施例的同轴连接件1作转换开关125。例如,在移动电话120的制造中,2人检测RF电路部分的电特性时,连接到测试仪的测试探针(匹配的同轴连接件126)插入同轴连接件1,由此,从RF电路部分到天线122的信道变成从RF电路部分到测试仪的信道。测试探针126从同轴连接件1取出时,信道再加到从RF电路部分到天线22的信道。因此,通过安装同轴连接件1能制成高可靠的便携式电话120。
按本发明的同轴连接件和有该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限于上述实施例,但在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内还会有不同的改进。绝缘外壳上设的凸头也可以设在上边绝缘外壳上,如上所实施例所述,也可以设在下边绝缘外壳上。而且,绝缘外壳的外形,凹进部分的形状,可按规范要求选择任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如矩形和圆形。从以上的说明发现,按本发明,由于在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树脂件上形成定位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引出端的凸头,因此,能用凸头18给引出端准确定位。因此,能制成高质量的同轴连接件和通信装置。
而且,热变形的凸头把是信号引出端的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固定到第1和第2树脂件中之一上,因此不会出现组装中因输送零件时的振动和碰撞造成信号引出端脱出或从树脂件偏移的危险。为此,不必进行多余的反向测试来防止生产设备中的振动和碰撞。因此,能降低生产设备的费用。而且能防止在生产中因信号引出端脱范而产生的不合格产品。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第1和第2树脂件组合在一起时,热变形的凸头变成圆帽形,与有倒圆帽形的凸头脱出部分同时操作,因而能校正第1和第2树脂件之间的相对位移。
权利要求
1.同轴连接件,包括第1树脂件,它有凹进部分,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中心接触部分插入该凹进部分中;第2树脂件,它与第1树脂件一起构成绝缘外壳;安装在绝缘外壳里边的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和外部引出端,它安装在绝缘外壳的外边,并电连接到匹配的同轴连接件的外导体;其中,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树脂件设有分别给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引出端定位的凸头。
2.按权利要求1的同轴连接件,其中凸头热变形,把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固定到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树脂件上。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同轴连接件,其中,在第1和第2树脂件中的一个树脂件上设圆帽形的热变形凸头,在另一树脂件上设到圆帽形的凸头脱出部分。
4.包括按权利要求1的同轴连接件的通信装置。
全文摘要
上边绝缘外壳,在它的四个角中设有圆柱形凸头。设置的这些凸头用于给固定引出端和可移动的引出端定位。凸头的顶加工成凸形平面。固定引出端的两边形成半圆形切口。切口装到上述绝缘外壳的凸头上。使固定引出端按高度准确的位置安装到上边绝缘外壳上。之后,用焊机使凸头热变形成圆帽形,把固定引出端固定到上边绝缘外壳上。
文档编号H01R13/405GK1335736SQ01125199
公开日2002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1日
发明者浦谷力, 岛和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