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718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特别是指一种由二种不同种类的电连接器堆叠在一起而形成的单一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已广泛地使用在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上,作为不同的部份或组件间的电气联结。但是,随着电子产业一日千里的发展,小型化已成为目前电子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各种电子零件尺寸的缩减即为各种零件开发所必须加以考虑的。将数个电连接器叠置在一起以缩减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所占用的面积也因此而成为电连接器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市面上已可见到各种型式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如美国专利第6,162,089号所揭示的即为其中之一。在该美国专利中,其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是将一个所谓组合插座(Modular Jack)式电连接器叠置在二个叠置的通用汇流总线(USB)型电连接器上;然而其在结构上是将二种型式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材质本体模制成单一组件,再将二种型式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分别插入此单一本体内,此种设计虽有减少组件数量及组装步骤的好处,但其绝缘本体的结构却相对较为复杂,制造较困难,且在端子的组装等过程上也有其不利的限制。
另外这种制作为单一本体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在其中一个电连接器受损或有暇疵时,必须要整个更换或丢弃,对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其不利的影响。
再者上下叠置的电连接器在制作成单一本体后,二者间并无法针对电磁干扰加以相互隔离开,极易造成相互间的信号干扰。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在制造及组装上较为简易,同时也能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易大量生产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绝缘本体是多个绝缘构件简易组合而成的,当其中一部分受损时可以仅更换受损部份,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在绝缘构件间设置有遮蔽装置,以减少二者间的电磁干扰。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和叠置在第一电连接器上的第二电连接器,其中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二个上下重叠的通用汇流总线型电连接器,具有一个单一的绝缘本体,其顶面上设有二凹入部,并由一内遮蔽壳加以包覆;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一RJ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其底面靠贴在第一电连接器组本体的顶面上,且设有二组固持突起装置,可穿过内遮蔽壳上相对应的孔而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置于凹入部内,而将二绝缘本体固定在一起;二导光件设置在第二电连接器本体的顶面上,可将固定在第二电连接器后面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导引至第二电连接器前面,并投射出去。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电连接器的本体顶面设置固持装置,在第二电连接器的本体底面设置固持突起装置,通过固持装置与固特突起装置的干涉配合使第一电连接器叠置于第二电连接器上,而在两电连接器的本体之间设置有遮蔽壳,从而不但可使该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组装简单、成本降低,又可提供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特别是图1和图2,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在本文中用参考编号10加以标示。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12及第二电连接器14,其中第二电连接器14是叠置在第一电连接器12上方。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12是所谓的通用汇流总线(USB)型电连接器,而第二电连接器14则为RJ型式的电连接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二种电连接器的组合。
另请参阅图4,第一电连接器12包括有第一本体16,它是由绝缘材质所制成。在图中所示,第一本体16呈六面体的形状,具有顶面、底面、前面、后面、左面及右面。此第一本体16的前面形成二个开口18,上下叠置排列并分别对应于一个USB型电连接器,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12本身即为二个USB型电连接器叠置而成。在第一本体16的后面处设有一凹入部20,由左右二侧的侧壁22加以界定。在每一开口18内设置多根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端子24或26,分别形成为二个USB型电连接器。这些端子24和26均具有尾端28和30,自这些端子24和26向后延伸进入至设在第一本体16后面的凹入部20内,并在此凹入部20内向下延伸至超出此第一本体16的底面之外以供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如有必要可在其后面凹入部20内设置端子固定部32及34,其上设有上下延伸的槽道36,用以容纳及固定并有效分隔开各个端子的尾端28和30,由于这项技术上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本体16的顶面上设有二个凹入部部40和42,此二凹入部40和42之间夹置一平台部44,此平台部44与凹入部40和42相邻处分别形成一侧壁46和48,大致上是与第一本体16的顶面相垂直。平台部44具有预定的宽度;也即其二侧壁46和48之间具有预定的距离。上述凹入部、平台部及侧壁构成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固持装置。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12包括有一个以导电材质制成的内遮蔽壳50,包覆住第一本体16的顶面、左面、右面和前面。此内遮蔽壳50的前面设有二开孔52,配合于第一本体16的前面二开口已而在内遮蔽壳50的底面设有向内突出的突片54,用以扣紧第一本体16的底面,以将内遮蔽壳50固定在第一本体16上。此外,在第一本体16的左右每一面上均设有至少一突块51,在此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6的左右面上各设有二个突块51。这些突块51可卡扣于内遮蔽壳50侧面的开孔56内,而更加稳固地将内遮蔽壳50加以固定在第一本体16上。
配合于第一本体16顶面上的凹入部40和42,内遮蔽壳50的顶面上也没有相应的二穿孔58(图2中仅可看到一个)。
第二电连接器14包括有一第二本体62,是由绝缘材料制成,呈六面体形状,具有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顶面及底面。此第二本体62是叠置在第一电连接器12的第一本体16的顶面上,而以第二本体62的底面靠置于第一本体16的顶面上。在第一电连接器12包括有内遮蔽壳50包覆着第一本体16的情形下,第二本体62是设置在此内遮蔽壳50的顶面上,而将内遮蔽壳50的顶面夹置在第一本体16和第二本体62之间。
请参阅图5,第二本体62的底面设有二组相对设置且可与第一本体16的固持装置相配合的固持突起装置64和66,每一组的固持突起装置64或66均具有一平直壁面68或70,两平直壁面68和70相互面对,而平直壁面68和70间的距离略小于第一本体16顶面上所设置的平台部44的二侧壁46和48间的距离。在第二本体62叠置于第一本体16顶面上时,第二本体62底面的二组固持突起装置64和66分别穿过内遮蔽壳50的顶面穿孔58而插入至第一本体16顶面上的凹入部40和42内。由于固持突起装置64和66的平直壁面68和70间的间距略小于平台部44的二侧壁46和48间的间距,固持突起装置64和66的平直壁部68和70将会与平台部44的二侧壁46和48产生干涉配合,而有效地将第二本体62固定在第一本体16上。
在此实施例中,每一组固持突起装置64或66均包括有二个分隔开的突块,以更有效地将第二本体62固定在第一本体16上,然而自此可推知,每一组固持突起装置64或66可以包括有更多个突块,以获得稳固固持的效果。
第二本体62的前方设有一开口72,其内设有多根导电的端子74,每一端子74具有一尾端76,自第二本体62的底面伸出,以供结合至电路板上,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本体62底面的后方设有一向下突出的支撑部78,设有多道开放槽道(未图示),可供容置及固定这些端子74的尾端76。
在第二本体62的顶面上设有二个长条状的导光件80,分置在顶面的左右二侧,自第二本体62的后面延伸至前面。导光件80是由透光材料所制成,具有前方及后方末端,其前方末端邻近于第二本体62的前方,设有光出射端口82,而其后方末端则是突出于第二本体62的后方,设有一个约45度的斜面84,作为入射光线的反射面。
第二电连接器14包括有二个发光源86,在本实施例中,二发光源86为发光二极管(LED),每一者具有二根导线88,向下延伸超出第一本体16的底面,以供连接至电路板上。在第二本体62的后面设有二个光源固定部,其内设有一或二道沟槽91(见图3),用以容纳固定这些导线88,而将发光源86固定在第二本体62的后方,这些光源固定部90的设置方式是可使得发光源86在由光源固定部90加以固定住后,恰位于导光件80的后方末端的下方,并正对于其反射面84,而使得发光源86发出的光线可由反射面84加以反射而沿着导光件80传播至导光件80前方末端的光出射端口82。
在本实施例中,为能有效地将第二电连接器14的端子74电性联结至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有一辅助固持件92,其包括有一绝缘的第三本体94,内设有多个通孔96,可供容纳并固定住多根端子98,端子98的底端突出超过第一本体16的底面,以供结合至电路板上,而端子98的顶端是位于通孔内而形成有接触部位100。在第三本体94的上方设有一槽102,与各通孔96相通,而使各端子98的接触部位100位于此槽102内。槽102的尺寸大小恰可供第二本体62底面的支撑部78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入其内,以供稳固地将第二本体62与第三本体94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第二电连接器14的端子74的尾端76固定在支撑部78上,可借助支撑部78插入槽102内,而使得端子尾端76分别接触到端子98的接触部位100,进而在其间形成电气联结。
第三本体94的前方突设有一突出部104,其可插入至第一本体12后面的二侧壁22间所界定的凹入部20底端部位内,而在突出部104的二侧分别设有突点105,可卡扣于设在侧壁22的内表面上的凹陷部(未图示)内,以结合二者。如有需要,在突出部104上也可设有导引突肋(未图示),而在侧壁22上可相对设置导引槽(未图示),以有助于导引第三本体94与第一本体16间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有一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外遮蔽壳106,包覆在第一电连接器12、第二电连接器14及辅助固持件92的外面。此外遮蔽壳106具有突片108自底缘突出而向内延伸,可卡合在第一本体12的底面上,而将外遮蔽壳106结合于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10上。另在外遮蔽壳106的二侧面上形成有向内的突出110,可穿过内遮蔽壳50上相对应的孔111而卡扣在设于第一本体16的左右面上的凹部112内,而更稳固地固定外遮蔽壳106。
参阅图3,辅助固持件92的第三本体94上可针对发光源86的每一导线88设置至少一夹槽114,用以容置并固定住此导线88,以更牢固地固定住此发光源86及导线88。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电连接器12和第二电连接器14的绝缘本体分别制作后,再加以个扣结合在一起,可有效地避免制作复杂的一体式绝缘本体,同时通过在第一电连接器12的第一本体16外包覆内遮蔽壳50,可有效地避免第一电连接器12与第二电连接器14间的信号相互干扰,特别是在高频的应用,更有其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和叠置在第一电连接器上方的第二电连接器,两电连接器分别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二本体组装于第一本体上,第二本体设有二组固持突起装置,每一组固持突出装置均至少包括有一个突块,且两组固持突起装置上的突块互相面对而间隔设置,每一突块均具有一大致上平直并可与第一本体产生干涉配合的壁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一内遮蔽壳,它是由导电材料制成并大致上包覆在第一本体上,此内遮蔽壳有一部份夹置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并在此内遮蔽壳体的此部份上设有可供第二本体的固持突起装置的突块穿过的穿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本体具有一顶面,可供第二本体的底面靠置于其上,此第一本体顶面上设有二个分隔开的凹入部,分别对应第二本体底面上的二组固持突起装置,且每一凹入部均具有一侧壁,可与相应的固持突起装置的突块的平直壁面产生干涉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本体的每一组固持突起装置均具有二突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本体设有二个开口,它们上下叠置,每一开口内均设有导电端子,而分别构成二个通用汇流总线型电连接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本体设有一个开口,内设有导电端子,而构成一个RJ型电连接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个导光件,它装设在第二本体的顶面上而与第一本体相对,此导光件由透光材质制成并呈长条状,且自第二本体后面延伸至前面,此长条状导光件具有前方末端,形成一个光射出端口并邻近于第二本体的前面处,此导光件具有后方末端,形成一倾斜反射面并突伸于第二本体的后面外,一发光源固定在第二本体后面上而对齐于此反射面,使得自此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可由此反射面反射至导光件内,并自导光件的光射出端口射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有二导光件,分置于第二本体顶面的二侧,以及二个发光源,固定在第二本体的后面上,分别对应于二导光件。
9.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在绝缘本体上设置有可使其它连接器组装于其上的固持装置,固持装置包括有设在绝缘本体顶面的凹入部和位于凹入部内的平台部,其中平台部具有与本体顶面相垂直并可供其它连接器干涉配合的侧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内遮蔽壳上对应于绝缘本体平台部的侧壁处具有穿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组件,它包括有第一电连接器和叠置在第一电连接器上方的第二电连接器,其中第一电连接器包括有二个上下叠置的通用汇流总线型电连接器,其顶面上具有二凹入部,并由内遮蔽壳加以包覆,而第二电连接器则包括有一RJ型的电连接器,其本体的底面贴靠在第一电连接器组本体的顶面上,且设有二组固持突起装置,可穿过内遮蔽壳上相对应的孔而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置于凹入部内,而将二绝缘本体固定在一起。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523058SQ01277608
公开日2002年1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17日
发明者殷德麟, 郑焯耀 申请人:台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