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488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导电端子,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连接器中并利用一锡球接合于一电路板、以供一电子组件与该电路板相互传送信号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参考图1、图2及图3,为中国台湾专利第087216147号、公告编号392975的《电连接器》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供一电子组件及一电路板间相互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1,这种电连接器1实际的使用例为一种应用在计算机设备当中供一中央处理器(CPU)与一主机板相互电性连接的一零插入力电连接器,而电连接器1包括有一绝缘基座10及若干个导电端子2,各导电端子2的一端通过锡球23的方式,以表面粘着技术(SMT)与电路板30产生电性接合。
绝缘基座10呈板状,位于下方的底面形成用来接近电路板30的接合面12,而位于上方的顶面则形成用来供电子组件靠接的承接面11,另外,绝缘基座10内设有若干个贯穿地连通接合面12与承接面11的通孔13。
各导电端子2是分别位于对应的通孔13内,使得导电端子2向承接面11方向延伸的部份形成一接触端20、而相反延伸至接合面12处形成一尾端21,使得尾端21的底面22可用以与对应的锡球23焊接固定。
而为了提高锡球23与导电端子2尾端21的焊接成功率,其尾端21形成一平面圆盘状并大约与接触端20形成九十度的弯折,使得尾端21与绝缘基座10的接合面12位于同一平面上,平面圆盘状的尾端21提供一较大的用来焊接锡球23的面积,以达到锡球23稳定焊接的目的。此外,其尾端21边缘处还一体地设有若干个凸块25,而用以防止锡球23自尾端21的底面22上脱离。
由此可知,为了配合焊接锡球23的表面粘着技术(SMT),导电端子2的一端必须具有方便锡球23定位与结合的结构,而上述的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式,在配合整体导电端子2结构的前提下,导电端子2供锡球23定位结合所设计的端部结构将具有各种不同的型态。为此,申请人前于92.1.30已提出三种不同型态的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结构,并分别获中国专利编案号为92201940、92201941及92201942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在案,而本实用新型更提出另外一种供锡球定位结合的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型态。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如何提高现有电连接器中锡球23与导电端子的尾端的焊接成功率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锡球方便定位的导电端子,以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电端子,定位于一绝缘壳体所设的一端子信道内,以供一电子组件与一电路板间传递信号,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与该电子组件电性接触的接触端及一与该电路板藉一锡球电性连接的接合端,该导电端子具有依序以一角度侧向邻接的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及第三片体,使该第一片体与该第三片体间隔地相对以形成该接触端,而该接合端包括一由该第二片体接近该电路板的一端向一侧延伸而与该第二片体夹有一锐角角度的第一壁,及一连接该第一壁且朝远离该第二片体方向以一角度弯折延伸的第二壁,使该第一壁与该第二壁分别在两不同方向上与该锡球焊接。
所述的第二壁是与该端子信道延伸方向呈垂直状。
所述的第二壁是由该第一壁朝该端子信道外部斜向地延伸。
所述的接触端包括一设于该第一片体一端的第一弹臂,及一设于该第三片体上对应于该第一弹臂位置的第二弹臂,使得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共同形成一与该电子组件电性接触的弹性夹持结构。
所述的第二片体一端设有一柄部。
另,一种电连接器,是供一电子组件与一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由若干个锡球接合于该电路板上,而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具有一接近该电路板的接合面及一供该电子组件接近的承接面,该绝缘壳体并设有若干个连通该接合面与该承接面的端子信道;若干个导电端子,是分别容置于该对应的端子信道内,该导电端子是由侧向依序连接的一第一片体、一第二片体及一第三片体所冲压弯折构成,使该第一片体与该第三片体间隔地相对以形成一可电性连接该电子组件的接触端,而该第二片体接近该接合面的一端向一侧弯折延伸出一与该第二片体呈锐角夹角的第一壁,再由该第一壁一端朝远离该第一壁方向延伸出一第二壁,使该第一壁与该第二壁构成一供该锡球稳固定位的接合端。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与该绝缘壳体的端子信道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位于该端子信道内而与该接合面所在平面有一间隔距离。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由该第一壁朝该端子信道外部斜向地延伸。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一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臂,而该第三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亦设有一第二弹臂,使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共同构成该接触端。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设有一柄部。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片体相反两侧各设有一干涉部,而该绝缘壳体则设有一与该对应的端子信道连通而供该干涉部插入的插置部,使该导电端子进入该对应的端子信道后,藉由该干涉部与该插置部产生的干涉作用而定位。
所述的导电端子的干涉部为若干个突出于该第二片体侧边的楔形齿,而该绝缘壳体的插置部为一插槽,使该等楔形齿因压迫而咬合定位于形成该插槽的内侧壁上。


图1是现有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立体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电连接器侧面部份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结构立体图,并说明其与绝缘壳体的一端子信道的组装型态。
图5是第一较佳实施例与一锡球的结合型态的剖视图。
图6是图4的组合后仰视角度的立体图,并说明导电端子的接合端与绝缘壳体组合后的外观。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锡球的结合形态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1电连接器10.绝缘基座11.承接面12.接合面13.通孔2..导电端子20.接触端21.尾端22.底面23.锡球25.凸块30.电路板4...导电端子401接合端402接触端41.第一片体42.第二片体421楔形齿43.第三片体45.第一壁46.第二壁47.第一弹臂48.第二弹臂49.柄部5...绝缘壳体51.接合面52.承接面53.端子信道
54.插槽6锡球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4通常应用于一电连接器内,电连接器以供一电子组件(图未示)与一电路板(图未示)产生电性连接,而导电端子4一端则供焊接一锡球6。
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5及若干个导电端子4。
绝缘壳体5具有一接近电路板(如计算机的主机板)的接合面51及一供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器)接近的承接面52,绝缘壳体5并设有若干个连通接合面51与承接面52的端子信道53。为便于说明,图中仅画出单一端子信道53的绝缘壳体5。
各导电端子4是分别容置于对应的端子信道53内。导电端子4是由侧向依序连接的一第一片体41、一第二片体42及一第三片体43所冲压弯折构成,第一片体41与第二片体42相邻接并构成九十度夹角,而第三片体43则与第二片体42的另一相反侧边邻接呈大约九十度的夹角,使第一片体41与第三片体43均位于第二片体42相同一侧且间隔一固定距离而相互呈面对面的状态。当导电端子4容置在对应的端子信道53后,导电端子4接近接合面51的一端部为一接合端401,而导电端子4接近承接面52的一端部则为一接触端402。
接合端401的构成主要是在第二片体42直立方向上接近接合面51的一端以小于九十度的锐角角度向远离第二片体42的方向斜向地回折延伸出一第一壁45,再由第一壁45一端同样以远离第二片体42的方向弯折延伸出一第二壁46,第二壁46也与第一壁45呈具有一夹角型态相连,在本例当中,如图5所示,第二壁46基本上与端子信道53直立的延伸方向呈垂直,同时与绝缘壳体5的接合面51所在平面平行但具有一间隔距离、且稍陷入于端子信道53内,使得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构成一承接对应锡球6的结构。
另外,接触端402则包括两部份,一是在第一片体41接近承接面52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臂47,另一则是在第二片体42接近承接面52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弹臂48,第一弹臂47与第二弹臂48的自由端可相互接近而共同构成一弹性夹持结构,以供电子组件的一插脚(图未示)插入。由于接触端402并非本实用新型讨论的重点,且其电性接触的原理与大部份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对应的结构相似,在此即不详细说明。
参照图4及图6,组装时,为便于导电端子4定位于对应的端子信道53内,导电端子4的第二片体42相反两侧缘各设有一干涉部,此处干涉部是采用若干个突出于第二片体42侧缘的楔形齿421,而绝缘壳体5则设有一与对应的端子信道53连通而供干涉部插入的插置部,此处插置部为一接近接合面51的插槽54,当导电端子4由承接面52外侧插入对应的端子信道53内时,楔形齿421也可同时进入插槽54内,由于楔形齿421一般为金属材料而强度较高,且两侧楔形齿421末端相距的宽度通常稍大于插槽54宽度,以压迫的方式可使得楔形齿421咬合定位于形成插槽54的内侧壁上,达到导电端子4不易反向脱离绝缘壳体5的效果。另外,为便于夹持导电端子4与绝缘壳体5进行组装的目的,可在第二片体42对应于第一弹臂47与第二弹臂48的一端另设有一供组配时夹持导电端子4移动用的柄部49。
又如图4及图5所示,应用时,导电端子4的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所构成的接合端401是用以承接锡球6,由于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是形成有一夹角的型态,当锡球6接触第二壁46的表面时,第一壁45可在第二壁46表面延伸方向的一侧上形成如一斜面般防止锡球6移动的阻挡功能,因此只要使锡球6进入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所构成的空间内,即可使锡球6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分别接触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形成定位的作用,故不需要相当精确地控制锡球6对准第二壁46的表面,如此可使锡球6在对位的过程上较为简易。同时,由于本例中的第一壁45并没有与绝缘壳体5的接合面51位于同一平面,而是略陷入端子信道53内,使得构成端子信道53的内侧壁如同围绕于第二壁45周侧、以限制锡球6移动范围的挡墙,可进一步提供锡球6在定位操作上的容易性,增加其定位效果。
再如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在于,导电端子4的第二壁46改由第一壁45一端向端子信道53外部的方向斜向延伸,使得第二壁46与第一壁45由侧视的角度看来形成如二斜壁面相连的杓状型态,此型态亦同样提供了锡球6定位的功能,造成锡球6受到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彼此形成斜向渐缩的作用影响,使其更易于停留定位于第一壁45与第二壁46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4,由第一片体41、第二片体42与第三片体43冲压弯折构成,并延伸自第二片体42而与第二片体42呈锐角角度弯折的第一壁45、与延伸自第一壁45而与第一壁45亦呈一角度弯折的第二壁46共同形成一锡球6的定位空间,大幅度简化锡球6与导电端子4的定位过程,所以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数个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是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自当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导电端子,定位于一绝缘壳体所设的一端子信道内,以供一电子组件与一电路板间传递信号,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与该电子组件电性接触的接触端及一与该电路板藉一锡球电性连接的接合端,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具有依序以一角度侧向邻接的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及第三片体,该第一片体与该第三片体间隔相对地形成该接触端,而该接合端包括一由该第二片体接近该电路板的一端向一侧延伸而与该第二片体夹有一锐角角度的第一壁,及一连接该第一壁且朝远离该第二片体方向以一角度弯折延伸的第二壁,该第一壁与该第二壁分别在两不同方向上与该锡球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壁是与该端子信道延伸方向呈垂直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壁是由该第一壁朝该端子信道外部斜向地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端包括一设于该第一片体一端的第一弹臂,及一设于该第三片体上对应于该第一弹臂位置的第二弹臂,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共同形成一与该电子组件电性接触的弹性夹持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片体一端设有一柄部。
6.一种电连接器,是供一电子组件与一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由若干个锡球接合于该电路板上,而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体,具有一接近该电路板的接合面及一供该电子组件接近的承接面,该绝缘壳体并设有若干个连通该接合面与该承接面的端子信道;若干个导电端子,是分别容置于该对应的端子信道内,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是由侧向依序连接的一第一片体、一第二片体及一第三片体所冲压弯折构成,该第一片体与该第三片体间隔相对地形成一可电性连接该电子组件的接触端,而该第二片体接近该接合面的一端向一侧弯折延伸出一与该第二片体呈锐角夹角的第一壁,再由该第一壁一端朝远离该第一壁方向延伸出一第二壁,该第一壁与该第二壁构成一供该锡球稳固定位的接合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与该绝缘壳体的端子信道延伸方向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位于该端子信道内而与该接合面所在平面有一间隔距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壁是由该第一壁朝该端子信道外部斜向地延伸。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一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臂,而该第三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亦设有一第二弹臂,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弹臂共同构成该接触端。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片体接近该承接面的一端设有一柄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片体相反两侧各设有一干涉部,而该绝缘壳体则设有一与该对应的端子信道连通而供该干涉部插入的插置部,该导电端子进入该对应的端子信道后,藉由该干涉部与该插置部产生的干涉作用而定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干涉部为若干个突出于该第二片体侧边的楔形齿,而该绝缘壳体的插置部为一插槽,该等楔形齿因压迫而咬合定位于形成该插槽的内侧壁上。
专利摘要一种导电端子及应用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是使导电端子定位于该电连接器的一绝缘壳体所设的一端子信道内,以供一电子组件与一电路板间传递信号,导电端子包含依序以一角度侧向邻接的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及第三片体,使第一片体与第三片体间隔地相对以形成接触端,而接合端包括由第二片体接近电路板的一端向一侧延伸而与第二片体夹有一锐角角度的第一壁,及连接第一壁且朝远离第二片体方向以一角度弯折延伸的第二壁,使第一壁与第二壁分别于两不同方向上与锡球接合以达到准确稳固定位的效果,大大方便锡球定位与结合。
文档编号H01R12/55GK2617050SQ0323889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4日
发明者殷豪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