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623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具有扣持机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该扣持机构扣持对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用高密度电连接器在两电子设备间构建若干信号传输路径。每一所述电连接器提供若干电路板以改善通过电连接器的具有不同电子特性的信号传输。这些高密度电连接器,例如线缆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路由器的内部连接系统以及需要高速数据处理与传输的领域。
如申请于公元2001年4月17日的专利权人为Miskin et al.的美国专利第6,217,364号,其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端接高速传输线缆的若干导线的线缆连接器和与所述线缆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在其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扣持件,所述插头连接器设有具有扣持部的两导引柱用来在两电连接器对接时配接所述扣持件。然而,导引柱的扣持部为导引柱外表面的凹槽。显然,当电连接器反复插接或处于对接状态的电连接器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向后的拉力时,扣持件与导引柱之间的扣持将会不稳固。进一步地,每一扣持件由弹性金属板材制成,其不具有供使用者向后有效地拉动扣持件与电连接器的特定部位。
美国专利第5,924,899号(下称′899号专利)和第6,102,747号(下称′747号专利),二者的专利权人皆为Paagman,每一件都揭示了具有端接若干线缆的线缆连接器和直角插头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这两件专利中,皆使用了固持于直角插头连接器的遮蔽体上的扣持结构用来将所述线缆连接器固持于所述遮蔽体上。请参阅′899号专利的图3a、3b和′747号专利的图15,扣持结构仅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遮蔽体的一侧,当所述电连接器连续插接时,两电连接器之间的扣持会不稳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扣持机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该扣持机构使相互配接的电连接器稳定固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扣持机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该扣持机构使相互配接的电连接器可方便地配接与脱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路模块、与绝缘本体一起固持电路模块的由两部分组成的盖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一对扣持件。每一电路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电路板及机械电性连接电路板的若干线缆。每一扣持件具有可分离地与对接连接器的固持部配接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位于第一、第二端部之间并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中间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扣持件,线缆连接器组件可方便地与对接连接器配接或脱离;通过分离的盖体设计,可使盖体方便地安装至绝缘本体。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立体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盖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扣持件的立体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扣持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1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14中C-C线的剖视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14中D-D线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电路模块20、与绝缘本体10一起固持电路模块20的由两部分组成的盖体30及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一对扣持件40。
如图5和图6所示,绝缘本体10大体呈矩形。绝缘本体10具有位于朝向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前对接面100内的对接口11和位于后部面102内的后腔12。绝缘本体10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若干通道14,通道14与对接口11、后腔12及与通道14对齐的若干槽道16相连通。绝缘本体10设有分别位于顶面104与底面106内的若干凹槽17和自相应凹槽17向下凹陷的凹陷170。绝缘本体10的顶面104、底面106内设有与凹陷170交错设置的若干缺口18。绝缘本体10在垂直于通道1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贯穿相对的侧面108设有若干开口19。请参阅图7所示,若干收容腔15设置于绝缘本体10的顶面104、底面106的后端。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每一电路模块20结构上是相同的,每一电路模块20包括电路板22和机械电性连接电路板22的若干线缆23。电路板22包括由传统电路板基体材料制成的绝缘基体、设于基体两侧用来提供贯穿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导电路径的若干导电信号回路(未标号)及设于基体两侧用来接地的若干接地回路(未标号)。每一电路模块20的若干线缆23皆位于同一平面内并具有焊接于电路板22的信号回路的导电芯线(未标号)。电路模块20进一步包括接地片24和应用于线缆23的线缆夹25。关于接地片24和线缆夹25的详细描述可以参阅中国专利申请第03243234.8号。
如图8所示,盖体30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每一部分31、32具有顶面板330、底面板332及形成于顶面板330、底面板332之间的侧面板334。每一部分31、32设有自顶面板330与底面板332的前边缘向前延伸的一对扣持臂336、若干销337及用来连接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相应销孔338。盖体30贯穿侧面板334设有若干通孔300。需要说明的是,任何适合的连接方式都可以用来连接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该分离设计使盖体30组装至绝缘本体10变得容易。进一步地,每一部分31、32横贯顶面板330、底面板332设有狭槽339。
请参阅图9至图10所示,所述扣持件40分别置于绝缘本体10的顶面104、底面106。扣持件40是由金属板材冲压而成,每一扣持件40包括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及连接第一端部41与第二端部42的中间部43。第一端部41设有用来配接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配接部的若干爪部410,这些爪部410可在连接器处于对接状态时稳定固持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第二端部42的末端设有把手420,通过把手420线缆连接器组件1可被向后拉动而与对接连接器脱离。中间部43包括形成于中部向内延伸的若干钩爪431、靠近第一端部41冲压而成的若干弹片432及靠近第二端部42彼此向对方延伸的一对弹性臂433。每一弹性臂433设有形成于其末端的增大部434,增大部434的功能将会在后面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3与图4并结合图5至图10所示,组装时,电路模块20自后部面102插入绝缘本体10的通道14内直至电路板22的前端靠近绝缘本体10的对接面100和电路板22的顶端、底端固持于槽道16内。第二固持件50进一步固持绝缘本体10以使在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电路模块20保持在其初始位置而不被向后推动。
由此,扣持件40组装于盖体30的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上,相应弹性臂433分别收容于盖体30的狭槽339内。同时,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通过销337与销孔338之间的干涉配合连接。是以,盖体30和扣持件40组装至绝缘本体10。盖体30的扣持臂336与绝缘本体10的凹槽17的凹陷170机械配接。电路模块20的线缆夹25被盖体30包围。第二固持件60插入盖体30的相应通孔300内用来固持盖体30的线缆夹25。
请参阅图11至图16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其揭示了扣持件40与绝缘本体10配接的详情。扣持件40的中间部43的向内延伸的钩爪431凸伸入绝缘本体10的收容腔15内用来防止扣持件40自绝缘本体10脱离。同样地,扣持件40的弹片432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缺口18内用来防止扣持件40的第一端部41自绝缘本体10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由此将扣持件40稳定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进一步地,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处于对接状态时,每一扣持件40的所述对弹性臂433在弹性拉紧状态部分收容于盖体30的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的狭槽339内;当通过朝向绝缘本体10压紧第二端部42而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脱离时,弹性臂433完全收容于狭槽339内。每一弹性臂433的增大部434收容并限位于相应狭槽339内以使弹性臂433仅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可与具有至少一个固持部的对接连接器配接,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电路模块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个扣持件,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通道,每一所述电路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相应通道内的电路板和机械电性连接电路板的若干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包括可分离地与对接连接器的固持部配接的第一端部和可操作地使第一端部与对接连接器脱离的第二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端部包括形成于其末端的把手,该把手向后拉动线缆连接器组件使其脱离对接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端部包括用来配接对接连接器的固持部并固持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的至少一个爪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扣持件设有向内凸伸的若干钩爪,绝缘本体包括设有用来固持所述钩爪的若干收容腔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扣持件靠近第一端部设有冲压而成的若干弹片,绝缘本体的顶面设有用来收容所述弹片的若干缺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有若干狭槽的盖体,扣持件包括于相应狭槽内延伸的一对弹性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盖体包括彼此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和固持该两部分于一起的固持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电路模块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线缆连接的线缆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固持件,每一电路板设有供所述固持件延伸穿过的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扣持件位于与电路板垂直的平面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路模块(20)、与绝缘本体一起固持电路模块的由两部分组成的盖体(30)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一对扣持件(40)。每一电路模块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电路板(22)及机械电性连接电路板的若干线缆(23)。每一扣持件具有可分离地与对接连接器的固持部配接的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及位于第一、第二端部之间并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中间部(43)。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660728SQ0327291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8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