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474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线缆连接器组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出口方向垂直于 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子设备的位置可能相对固定,因此有时需要线缆弯折一定角度使线缆两端的连 接器与电子设备中的连接器相对接,但是线缆在外部时往往将多组线缆用橡胶 等绝缘体包覆以起到保护作用,这样线缆的整体硬度较大,不易弯折。 一种简 单的解决方法是使线缆在连接器内部就改变方向。美国专利公告第US6,059,599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包 括外壳、电连接器、线缆、金属遮蔽壳体以及一对栓件。电连接器位于外罩的 第一开口,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另一端从第二开口穿出外罩,其中第一 开口与第二开口垂直,第一栓件自外罩一侧穿过外罩突伸出外壳另一侧,第二 栓件具有穿过外罩上表面的调节轮。该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位置与 线缆穿出外罩的位置分别位于外罩相互垂直的两侧,将线缆改变了方向,但是 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栓件从线缆所在位置穿过,使得金属遮蔽壳体需开口 供第二栓件穿过,这样金属遮蔽壳体的抗电磁波干扰(EMI, 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的性能不理想,并且第二栓件的调节轮只有小部份通过外壳上表 面的开口暴露于外部,可操作范围小,因此不方便使用者操作。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在线缆出口方向和电连接器延伸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防EMI效果和操:作性较好的螺旋锁固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 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 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
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 一端自第二 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 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线缆连接器 组件在线缆与电连接器垂直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外壳的内部空间,将螺旋锁固 结构与金属遮蔽壳体分离设置,使得金属遮蔽壳体的防EMI效果更好,同时 更方便操作。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另一一见角的^L图。图3为本发明线缆连"^妄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另一碎见角的4见图。图5为图1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电连接器10、与电连接器10相连的线缆20以 及包覆电连接器10与部分线缆的外壳30。外壳30包括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请参阅图4所示,上壳体31具有一主体部310,主体部310四周向上延 伸形成前侧壁311、后侧壁312、左侧壁313以及右侧壁314。前侧壁311具 有凹槽3111以及位于凹槽3111两侧的弧形缺口 3112,邻近前侧壁311内表面 处设有若千凸起3113以及一""^扣座315。主体部310相对左侧壁313 —定距 离处间隔平行设置一凸壁3131,与左侧壁313形成一收容槽3130,收容槽3130 的左侧壁313与凸壁3131之间设有若干与左侧壁313、凸壁3131垂直的支撑 壁3132,每个支撑壁3132靠近凸壁3131—侧分别具有一弧形缺口 3133。每
一缺口 3133的位置对应,形成一通道。主体部310的右侧壁314具有容置槽 3142和通槽3140,容置槽3142自右侧壁314与上壳体31的表面31a交界处 向内延伸形成并具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侧壁3141、 3143。侧壁3141、 3143具有 一弧形部3145。主体部310的左、右侧壁313、 314都具有一定宽度,其上表 面都具有一凹道400。主体部310设有若干柱状部316,该柱状部316中间有 一通槽3160。请参阅图3所示,下壳体32与上壳体31的整体形状镜像对称设置,其包 括主体部320,自主体部320四周向上延伸出的侧壁321、 322、 323、 324,侧 壁321、 322、 323、 324分别对应上壳体31的前侧壁311 、后侧壁312、左侧 壁313、右侧壁314镜像对称设置,侧壁323、 324都具有一定宽度,其上表 面都具有一凸肋500与上壳体31的凹道400相对应。主体部320具有与上壳 体31主体部310的凸起3113 、卡扣座315以及收容槽3130镜像对称设置的 凸条3213、卡扣座325以及收容槽3230,收容槽3230亦具有与上壳体31的 收容槽3130镜像对称设置的凸壁3231、支撑壁3232以及弧形缺口 3233。主 体部320还包括若干凸柱326,每一凸柱326由一大一小凸柱3262、 3261组 成,且与上壳体31的柱状部316对应设置,小凸柱3261的直径与柱状部316 的通槽3160配合,使小凸柱能够卡入通槽3160中,大凸柱3262的直径大于 通槽3160的直径。请参阅图3所示,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体11、对接部、若干端子13以 及卡持部14。绝缘体11包括纵长体111以及一对自纵长体111向后延伸出分 别位于纵长体111两侧的定位部112。纵长体111与卡持部14接合,且绝缘体 11上设有一较大的缺口 113以及一对分别位于缺口 113两侧的较小的缺口 112a、 112b。对接部12向后延伸出一矩形金属片121以及一对分别位于矩形 金属片两侧的弹片122。电连接器10连接一电路板15,该电路板15用以与若 干线缆相连。线缆连接器组件1具有螺旋锁固结构,其包括第一栓件60、第二栓件70。 第一栓件60为一体成型的螺杆,该螺杆包括一旋转部61以及一细长的杆部 62,杆部62上具有一凸环63,杆部62末端具有螺紋。第二栓件70包括一操 作部72以及一螺杆71。操作部72具有一横截面呈六边形的通槽721,螺杆
71具有一横截面呈六边形的柱状部711以及一具有螺紋的杆部712。柱状部 711可干涉插入通槽721中,使螺杆71与操作部72结合,螺杆71能够随着 操作部72的转动而转动。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为了防止电磁干扰(EMI),本实施例还包括一 金属遮蔽壳体80,该金属遮蔽壳体80包括互相配合的上片81以及下片82。 上片81具有若千倾斜一定角度的凸起811、自金属遮蔽壳体80延伸出的金属 片812以及在金属片812末端形成的U形固持壁813。固持壁813的末端相互 配合,可弯折形成环状以包覆固定线缆。下片82具有若干与上片81的凸起 811对应设置的开孔821,凸起811可卡口入开孔821中使上片81和下片82 形成一整体。上片81和下片82对应设置开口 816、 826。上片81、下片82 分别具有一固持部814、 824,该固持部814、 824配合电连接器10的绝缘本 体11设计,使固持部814、 824能够结合形成第一开口 800与电连接器10的 绝缘本体11结合,众所周知,金属遮蔽壳体80的缝隙越少,其防EMI的效 果就越好,而固持部814、 824与电连接器10的绝缘本体11配合,使得固持 部814、 824的前端能与电连接器IO的卡持部14接合。卡持部14是金属制成, 从而可与金属遮蔽壳体80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将线缆与电路板15连接的部分 包覆在其中,使得金属遮蔽壳体80具有较佳的防EMI效果。另外,开口 816、 826结合组成金属遮蔽壳体的第二开口 802供线缆从金属遮蔽壳体80穿出。组装时,线缆焊接于电路板15上,从而使线缆、电路板15以及电连接器 IO连接成一整体。然后将金属遮蔽壳体80的上片81、下片82扣合,从而将 焊接有线缆的电路板15包覆在上片81与下片82结合后形成的收容空间中。 上片、下片82结合后,开口 816、 826结合形成第二开口 802,线缆从第二开 口 802穿出金属遮蔽壳体80。将第一栓件60放置于绝缘本体10的下壳体32 的收容槽3230内,其中第一栓件60的旋转部61暴露于上壳体31后侧壁311 一端的外部,螺杆62放置于收容槽3130的缺口 3133形成的通槽中。螺杆62 上的凸环63的直径大于缺口 3133的直径,其暴露于收容槽3130与主体部310 的前侧壁311之间的空间内,当凸环63从前侧壁311向后移动到最靠近前侧 壁311的缺口 3133处时即停止,从而使螺杆62能移动一端距离而不会从绝缘 本体10内滑出。第二栓件70的操作部72与螺杆71干涉结合后,将操作部
72放置于上壳体31的容置槽3142内,螺杆71自#:作部72向前侧壁311延 伸,其末端暴露于上壳体31外部。当然,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将第一栓件60、 第二栓件70放置于外壳30的上壳体31,最后将上壳体31与下壳体32结合 使得上壳体31与下壳体32的凹槽形成壳体的第一开口 ,使包覆有连接了线缆 的电路板15的金属遮蔽壳体80收容在上壳体31与下壳体32结合后形成的收 容空间中。其中上、下壳体31、 32的通槽结合形成第二开口,容置槽结合形 成第三开口,第三开口将外壳30的上、下表面连通,使得操作部72位于外壳 上、下表面以及一个侧面的部分都能暴露于外壳外部,从而梯:作部62更易操 作。金属遮蔽壳体80位于第 一栓件60与第二栓件70之间,与第 一栓件60、 第二栓件70分隔一定距离。线缆从金属遮蔽壳体80穿出后又经由上壳体31 的通槽3140与下壳体32具有的通槽3240结合形成的第二开口穿出外壳30。 通过这种设计,第一栓件60的螺杆62与第二栓件的螺杆72突伸出外壳30 的部分位于壳体的第一开口两侧,壳体的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的距离大于壳体 的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的距离。本发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电连接器10的 轴线与线缆穿出外壳30位置的轴线位置垂直。这种情况下第二栓件70的设计 使得第二栓件70不会穿过金属遮蔽壳体80,这样使得金属遮蔽壳体80的防 EMI效果更好,而且,第二栓件70的位置避开了线缆20穿出的路径。同时通 过第二栓件70的搡作部的设计,使得螺旋锁固结构更易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一端自第二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其特征在于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连 通外壳的上、下表面以及第二开口所在的外壳的侧面,使得所述操作部位于外 壳上、下表面及外侧面的部分均暴露于外壳外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栓件包 括螺杆与旋转部,所述螺杆穿过外壳,其一端暴露于外壳第一开口一侧的外部, 另一端与旋转部相连,所述旋转部位于外壳相对于第一开口的另一侧的外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栓件为金属一体式螺栓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栓件包 括螺杆与组装在螺杆上的操作部,所述螺杆位于外壳所设的定位槽, 一端暴露 于外壳第 一开口 一侧的外部,与第 一栓件的螺杆分别位于第 一开口两侧。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组件还包括金属遮蔽壳体,该壳体位于外壳收容空间内用以遮蔽电连接器与线 缆的连接路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位 于所述金属遮蔽壳体的第一开口,线缆之一端与电路板相连,另一端从金属遮 蔽壳体第二开口穿出。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暴露于 外壳外部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方向。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 体还包括U型固持壁用以卡扣线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连的线缆以及一对长短不同的栓件,所述外壳内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外壳一侧设有与收容空间相通连的第一开口,其垂直第一开口一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线缆一端与电连接器相连,一端自第二开口穿出,所述第一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的一侧延伸穿过外壳所设的通道,第二栓件位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栓件的另一侧,第二栓件包括暴露于外壳外部的操作部,操作部位于外壳所设的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且与第二开口位于电连接器的同一侧。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01132091SQ20061008621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2日
发明者师后玉, 郭洲荣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