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8924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触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外壳,属于电气负载控制的零部件的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现有的接触器外壳多采用紧固件连接,如一种空调用两极交流接触器(专利号CN02217167.3),防护盖采用增强阻燃塑料制成,通过自攻螺钉与基座连接,快速连接端头与导电板铆接后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基座上。触头支持采用增强阻燃塑料,并通过铆钉与衔铁铆牢。短路环直接放入磁轭(铁心)槽内并通过线圈两臂压紧,底板通过自攻螺钉紧固于基座上。
上述结构存在装配烦琐,生产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大,影响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方便,生产成本较低,容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小,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好的接触器外壳,解决了现有接触器外壳采用紧固件连接存在的装配烦琐,生产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大,影响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中继壳和设于中继壳上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有若干个上卡钩,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下卡钩,所述中继壳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上卡部钩相配的上卡部和与下卡钩相配的下卡部。其中,上卡钩与顶盖一体成型,下卡钩与底座一体成型,上卡部和下卡部一体成型,装配时,通过上卡钩与上卡部配合将顶盖与中继壳连接为一体,通过下卡钩与下卡部配合将中继壳与底座连接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接触器外壳的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速度而降低了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顶盖、中继壳和底座容易配合定位,减小了装配误差,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其中的上卡钩和下卡钩可以凸台结构或三角形凸台结构或平台支架结构或凸筋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中继壳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所述底座上形成与中继壳的凸壁配合的定位缺口。通过定位凸壁与定位缺口的配合,易于中继壳和底座的配合定位,提高了中继壳和底座的配合质量,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
作为优选,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一围壁形成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第一围壁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输入接线柱安装孔和输出接线柱安装孔;所述中继壳包括1-3个第一围壁形成1-3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可分别用于一极接触器或两极接触器或三极接触器,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设置在外侧第一围壁的外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其中,电磁系统主要由线圈和铁心构成,下卡钩优选应均匀分布在第二围壁上端。
作为优选,所述顶盖基本呈板状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其中,上卡钩优选应均匀分布在顶盖板状结构的下边边缘。
作为优选,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一围壁形成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设于第一围壁的另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所述第二围壁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的横板相配;所述顶盖基本呈与第一围壁的上端开口相配的板状结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导向凸体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体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通过顶盖上的窃口可观察安装在动触头支架的动触头位置情况,可通过该窃口测试动触头的通断性能,方便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为孔状结构或凸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顶盖呈板状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顶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导向凸体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体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1-3个第一围壁形成1-3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1-3个围壁形成的轮廓与顶盖的板状结构配合,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为孔状结构并设置在外侧第一围壁的外侧壁上,所述中继壳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所述第二围壁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的横板相配,底座上形成与中继壳的凸壁配合的定位缺口,底座内设有若干个对称设置的复位弹簧定位槽孔,底座底部外侧设有安装孔。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方便,生产成本较低,容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小,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好等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座26,设于底座26上的中继壳27和设于中继壳27上的顶盖28,顶盖28呈板状构,板状结构的下部边缘设有四个均匀布置的上卡钩51,顶盖28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52,导向凸体52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导向凸体52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53;中继壳27由横板54和上部开口的1个第一围壁55形成1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第一围壁55形成的轮廓与顶盖28的板状结构配合,孔状结构的上卡部56和和孔状结构的下卡部57设置在第一围壁55的两相对侧壁上,中继壳27的两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58;底座26由底板59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60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第二围壁60的上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下卡钩61,第二围壁60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27的横板54相配,底座26上形成与中继壳27的方形定位凸壁55配合的方形定位缺口62,底座26内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复位弹簧定位槽孔63,底座26的底板59外侧设有安装孔。
装配时,通过上卡钩与上卡部配合将顶盖与中继壳连接为一体,通过下卡钩与下卡部配合将中继壳与底座连接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接触器外壳的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速度而降低了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顶盖、中继壳和底座容易配合定位,减小了装配误差,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
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底座26,设于底座26上的中继壳27和设于中继壳27上的顶盖28,顶盖28呈板状构,板状结构的下部边缘设有四个均匀布置的上卡钩51,顶盖28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52,导向凸体52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导向凸体52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53,窃口的数目为2个,每个窃口对应一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室;中继壳27由横板54和上部开口的2个第一围壁55形成2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2个第一围壁55形成的轮廓与顶盖28的板状结构配合,孔状结构的上卡部56和和孔状结构的下卡部57设置在两个围壁55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中继壳27的两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58;底座26由底板59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60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第二围壁60的上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下卡钩61,第二围壁60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27的横板54相配,底座26上形成与中继壳27的方形定位凸壁55配合的方形定位缺口62,底座26内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复位弹簧定位槽孔63,底座26的底板59外侧设有安装孔。
装配时,通过上卡钩与上卡部配合将顶盖与中继壳连接为一体,通过下卡钩与下卡部配合将中继壳与底座连接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接触器外壳的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速度而降低了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顶盖、中继壳和底座容易配合定位,减小了装配误差,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
实施例3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底座26,设于底座26上的中继壳27和设于中继壳27上的顶盖28,顶盖28呈板状构,板状结构的下部边缘设有四个均匀布置的上卡钩51,顶盖28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52,导向凸体52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导向凸体52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53,窃口的数目为3个,每个窃口对应一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室;中继壳27由横板54和上部开口的3个第一围壁55形成3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3个第一围壁55形成的轮廓与顶盖28的板状结构配合,孔状结构的上卡部56和和孔状结构的下卡部57设置在两个围壁55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中继壳27的两侧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58;底座26由底板59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60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第二围壁60的上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下卡钩61,第二围壁60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27的横板54相配,底座26上形成与中继壳27的方形定位凸壁55配合的方形定位缺口62,底座26内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复位弹簧定位槽孔63,底座26的底板59外侧设有安装孔。
装配时,通过上卡钩与上卡部配合将顶盖与中继壳连接为一体,通过下卡钩与下卡部配合将中继壳与底座连接为一体,大大简化了接触器外壳的装配步骤,提高了装配速度而降低了接触器的生产成本,顶盖、中继壳和底座容易配合定位,减小了装配误差,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和质量的一致性。
权利要求1.一种接触器外壳,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中继壳和设于中继壳上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有若干个上卡钩,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下卡钩,所述中继壳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上卡部钩相配的上卡部和与下卡钩相配的下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壳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所述底座上形成与中继壳的凸壁配合的定位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一围壁形成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第一围壁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输入接线柱安装孔和输出接线柱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壳包括1-3个第一围壁,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设置在外侧第一围壁的外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基本呈板状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一围壁形成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设于第一围壁的另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所述第二围壁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的横板相配;所述顶盖基本呈与第一围壁的上端开口相配的板状结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导向凸体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体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为孔状结构或凸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呈板状构,所述上卡钩设于板状结构的下部,顶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凸体,导向凸体呈中空结构形成与动触头支架配合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凸体上端开有贯通外界和导向槽的窃口;所述中继壳由横板和上部开口的1-3个第一围壁形成1-3个容设触头系统的腔体,所述1-3个第一围壁形成的轮廓与顶盖的板状结构配合,所述上卡部和下卡部为孔状结构并设置在外侧第一围壁的外侧壁上,所述中继壳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凸壁;所述底座由底板和上部开口的第二围壁形成容设电磁系统的腔体,所述下卡钩设于第二围壁的上端,所述第二围壁的上端开口与中继壳的横板相配,底座上形成与中继壳的定位凸壁配合的定位缺口,底座内设有若干个对称设置的复位弹簧定位槽孔,底座底部外侧设有安装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器外壳,属于电气负载控制的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它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中继座和设于中继座上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有若干个上卡钩,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下卡钩,所述中继座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上卡部钩相配的上卡部和与下卡钩相配的下卡部。它装配方便,生产成本较低,容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小,提高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好,解决了现有接触器外壳采用紧固件连接存在的装配繁琐,生产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易配合定位,装配误差较大,影响了接触器的通断性能,产品的一致性较差等问题。
文档编号H01H45/00GK2879404SQ200620102478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0日
发明者兰秋生, 刘伯民 申请人:兰秋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