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516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是涉及内装沿厚度方向层叠的多个半导体 元件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引线架的半导体装置中,配置有岛和多个岛的周围设置了其 一端的引线。而且,在该岛的上面固定有半导体元件,该半导体元件的焊盘 和引线由金属细线连接(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按照引线的端部露出的方 式将岛、引线、半导体元件及金属细线由绝缘性树脂密封。在此,在引线上, 被绝缘性树脂密封的部分被称作内引线,自绝缘性树脂露出的部分被称作外 引线。而且,根据需要将该外引线折曲,上述引线的另一端通过焊锡等安装 在印刷线路板等上。
另外,也实现了在岛上层叠多个芯片而成的堆栈型半导体装置。这是在 母片上层叠尺寸比母片小的子芯片而成的,无论母片还是子芯片,都由金属 细线电连接。
专利文献l:特开2007 - 5569号公报
上述那样构成的半导体装置可通过目前的轻薄短小的技术而小型化。但 是,子芯片的上面与母片的上面相比,配置于距岛的表面更高的位置。因此, 当在子芯片的上面连接金属细线时,金属细线的顶部更高,从而具有半导体 装置的厚度即封装的厚度更厚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不增大作为该封装的厚度而能够内装多 个芯片的半导体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备层叠配置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和与所 述半导体元件电连接且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引线,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 作为上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下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一岛、 一端接近所述第一岛的第一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一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一引线电连接的 第一半导体元件、具有作为下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上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二岛
、 一端接近所述第二岛的第二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二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 所述第二引线电连接的第二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一岛的侧面和所述第二岛的 侧面自侧面看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平行于所述都有半导体元件及所述第二半导 体元件的 一侧边的方向重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备层叠配置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和与所
述半导体元件电连接且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引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 作为上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下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一岛、 一端接近所述第一岛 的第一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一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一引线电连接的 第一半导体元件、与所述第一岛相反的具有作为下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上面
的第二主面的第二岛、 一端接近所述第二岛的第二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二岛 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二引线电连接的第二半导体元件、与所述第一半 导体元件的电离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 一 岛的同平面上具有接合部的第三引线 、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的电离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二岛的同平面上具有接 合部的第四引线,所述第一岛的侧面和所述第二岛的侧面自侧面看至少一部 分重合。
根据本发明,将安装第一半导体元件的第一岛和安装第二半导体元件的 第二岛相对于平行于半导体元件的一侧边的方向重叠。由此,可通过岛更稳 定地支承半导体元件。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图,(A)是立体图,(B)(C)是平面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图,(A)及(B)是剖面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取出一部分表示的图,(A)及(B)是立 体图4是将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取出一部分表示的图,(A)及(B)是立 体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构成的半导体装置的构成的图,(A) ~ (C) 是平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A)是平面图,(B) 是立体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A)是平面图,(B) 是立体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A)及(B)是立体图。
标记i兌明
10、 IOA、 IOB、10C半导体装置
12第一半导体元件14第二半导体元件16 第一岛
18 第二岛
20A、 20B、 20C、,20D、 20E、 20F、
22接合部
24接合部
26接合部
28 接合部
30、 30A、 30B、30C 金属细线
31A、 31B、 31C金属细线
32 电极
34A、 34B、 34C金属细线
36 电极
38密封树脂
40 倾斜部
42 露出部
50引线架
52 单元
54夕卜才匡
56 导孔
58 连"f妻部
60引线架
20G、 20H 引线62 单元
64 外框
66 导孔
68 连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 ~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10。图1及图2是表示半导 体装置IO的图,图3及图4是将构成半导体装置的引线架取出一部分表示的 图,图5是表示其它形态的半导体装置的构成的图。
参照图l说明半导体装置10。图1 (A)是表示半导体装置IO的立体图, 图1 (B)是自上方看到的半导体装置IO的平面图,图1 (C)是自下方看到 的半导体装置IO的平面图。
参照图1,半导体装置IO是将多个半导体元件树脂密封的树脂密封型封 装。外观上半导体装置IO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或大致正方体形状,上面和下 面为^f皮此平行的平坦面,侧面成为上部比下部更朝向内侧倾^f的倾斜面。而 且,与内装的半导体元件电连接的引线的端部自将整体一体密封的密封树脂 38的侧面下部向外部突出。另外,露出向外部的引线的下面和密封树脂38 的下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半导体装置IO的安装通过将付着于露出的引线上的 焊锡膏(未图示)加热溶融的反流工序进行。
在半导体装置IO的内部,首先重叠内装多个半导体元件(第一半导体元 件12及第二半导体元件14)。参照图1的各图,第一半导体元件12固定于第 一岛16的上面(第一主面),第二半导体元件14固定于第二岛18的下面(第 一主面)。因此,第一半导体元件12和第二半导体元件14在半导体装置10 的厚度方向上,其载置的方向相反。即,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形成电极的面 朝上,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形成电极的面朝下。
参照图1 (B)及图1 (C),说明半导体装置10的平面构成。在这些图 中,密封树脂38的周边部由虚线表示,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周边部由点划 线表示。另外,该图中,实施密阴影线的引线及接合面(第一引线架)是有 助于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安装和连接的部位,实施粗阴影线的引线及接合 面(第二引线架)是有助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安装和连接的部位。第一引线架的接合部24和第一岛16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另外,第二引线架的接合 部28和第二岛18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参照图1 (B),第一引线架的接合部 24及第一岛16位于第二引线架的接合部28及第二岛18的上方。
密封树脂38具有覆盖各半导体元件及引线架,并且将它们一体支承的功 能。密封树脂38的树脂材料釆用通过传递膜模制形成的热硬型树脂(例如环 氧树脂)及通过注入膜模制形成的热塑性树脂(例如丙烯树脂)。另外,为降 低热电阻等,也可以采用充填有氧化金属等填料的树脂材料作为密封树脂38。 在此,密封树脂38将引线、岛、半导体元件及金属细线一体覆盖。另外,各 引线的端部自密封树脂38露出向外部,该部分作为外部连接用端子起作用。
图1 (B)是自上方看到的图1 (A)所示的半导体装置IO的平面图。参 照该图,固定于第一岛16上面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2经由金属细线30A等与 引线20D等的上面连接。在此,经由三条金属细线30将各引线和第一半导体 元件12电连接。具体而言,经由金属细线30A将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电极 32与引线20D的接合部22的上面连接。再有,经由两条金属细线30B、 30C 将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两个电极32与引线20H的接合部24的上面连接。例 如,在第一半导体元件12为MOSFET时,设于第一半导体元件12上面的一 个栅极电极(控制电极在此为电极32)经由金属细线30A与引线20D的接 合部22连接。另外,作为源极电^L (主电极)的两个电极32经由两条金属 细线30B、 30C与引线20H的接合部24连接。源极电极是较大的电流通过的 电极,因此,通过使用数量多于作为控制电极的栅极电极的金属细线进行连 接,可降低金属细线的电阻,减小接通电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半导体元 件12的背面例如作为漏极电极(主电极)电连接在第一岛16的上面。在此, 第一岛16的平面的面积比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小。
图1 (C)是自下方看到的图1 (A)所示的半导体装置IO的平面图。参 照该图,第二半导体装置14安装于第二岛18的下面。与上述第一半导体元 件12相同,设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下面的电极36经由金属细线与各引线的 接合部连接。第二半导体元件14例如是MOSFET。具体而言,设于第二半导 体元件14下面的电极36 (栅极电极)经由金属细线31A与引线20A的接合 部26连接。进而第二半导体元件的其它两个电极36 (源极电极)经由两条金 属细线31B、 31C连接于引线20E的接合部28下面。另外,设于第二半导体 元件14上面的漏极电极安装于第二岛18下面。在此,第二岛18的平面面积比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小。
上述构成的两半导体元件中, 一半导体元件跨过安装其它半导体元件的
岛重叠配置。即,参照图1(B),固定于第一岛16的上面的第一半导体元件 12跨过第二岛18的上方重叠而配置。另外,参照图1 (C),安装于第二岛 18的下面的第二半导体元件14跨过第一岛16的下面配置。由此,可在有限 的平面区域内部层叠配置多个半导体元件。在此,两半导体元件也可以不必 跨两个岛配置,而只是任一个半导体元件跨两岛配置。另外,两半导体元件 跨过接合部重叠而配置。
参照图1 (B)及图1 (C),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在相对于安装于其上 的半导体元件的一侧边平行的方向上重叠配置。在此,第一半导体元件12及 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平面形状为在纸面上沿横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侧边的长 方形形状。而且,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相对于该长度方向重叠。
具体而言,在通常的半导体装置中,安装半导体元件的岛具有比安装的 半导体元件大若干的四角形形状。但是,本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为外形尺寸 比内装的半导体元件大若干程度的小型的CSP。因此,当准备面积比安装的 半导体元件大的岛时,导致半导体装置大型化。另外,当为实现小型化,而 使岛比安装的半导体元件小时,也可能不能稳定地安装半导体元件。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安装半导体元件的岛的形状设为四角形形状以 外的不同形状。例如,参照图1 (B),第一岛16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形状。 具体进行说明时,第一岛16的形状为配置与左侧上端部成直角的角且纸面上 的横方向的边的长度比纵方向的边的长度短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另外,第一 岛16的右侧端部在与正确的直角三角形的形状相比较时,向右侧突出。另外, 第一岛16的面积比安装的第一半导体元件的面积小。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 可利用小的面积的第一岛16更稳定地支承第一半导体元件12。
另外,第二岛18的形状与上述构成的第一岛16点对称。即,当以纸面 上的某一点为中心使第一岛16旋转180度时,构成第二岛18的形状。因此, 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面积相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成为在相对于第一半导体 元件12的长度方向侧边平行的方向重合的构成。即,自图1 (B)所示的方 向Dl透视半导体装置10时,第一岛16和第二岛除去两端大部分是重叠的。 通过这样构成,更稳定地支承安装于各岛上的各半导体元件。例如即使将四角形状的岛沿横方向离开配置,也能够在两岛上安装全部半导体元件。但是, 在该配置方法中,当将长方形形状的半导体元件自接合面抽出安装时,难以 稳定地安装半导体元件。
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沿平行于半导体元件的侧边的
方向使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重叠。具体而言,参照图1 (B),纸面上大部 分靠左配置的第一岛16的右端端部P1其大部分比配置于右侧的第二岛18的 左侧端部P2靠右侧配置。再有,第一岛16的右端Pl位于第二岛18的右端 或其附近。另外,第二岛18左侧的端部P2位于第一岛16的左侧侧边的下方 或其附近。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岛16的上面以稳定的状态安装第一半导体 元件12,同时在第二岛18的下面稳定地安装第二半导体元件。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半导体元件的宽度方向(纸面上为上下方 向),也可以使岛彼此之间重叠。即,自图1 (B)所示的方向D2透视半导体 装置10时,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重叠。具体而言,在纸面上位于上方的第 一岛16的下端Ql比位于下方的第二岛18的上端Q2更靠下方配置。
如上所述,在内装的半导体装置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这两方向,将第 一岛16及第二岛18的形状设为两岛重叠的形状,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固定半 导体元件。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设于半导体元件的主面上的电极配置于安装的岛 的区域内。具体而言,参照图1 (B),设于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上面的三个 电极32配置于与第一岛16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保护第一半导体元件12 不受引线接合时的冲击。具体而言,在将金属细线30A等与电极32连接的引 线接合工序中,即使在电极32上作用接合能量(热能量、按压力、超声波振 动),该能量也会被第一岛16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因接合能量而引起的第 一半导体元件12的破损。这样的技术事项对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也是相同 的,设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下面的电极36配置于第二岛18的区域内。
其次,参照图2说明半导体装置IO的剖面的构成。图2(A)是图1(A) 的A-A,线的剖面,图2 (B)是B-B,线的剖面图。
参照图2 (A)在第一岛16的上面固定第一半导体元件12,第一半导体 元件12上面的电极经由金属细线30B与引线的接合部24连接。而且,在第 二岛18的下面固定第二半导体元件14,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电极经由金属 细线31B与引线的接合部28的下面连接。在此,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在厚度方向错开配置,同时相对于厚度方
向局部重叠地配置。在此,第一岛16在密封树脂38的内部稍靠上方配置。 而且,第二岛18比第一岛16靠下方配置。在此,两者既可以局部重叠,也 可以全部重叠。
在此,作为之一例,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的厚度例如为0.5mm程度。 另外,两者重叠的厚度L1比其厚度短,例如为0.2mm程度。此外,第一岛 16的下面和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上面离开的距离L2为0.3mm程度。再有, 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下面和第二岛18的上面离开的距离L3为0.3mm程度。
通过将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在厚度方向上局部重叠,能够减薄半导体 装置10的厚度,同时能够确保岛和半导体元件的绝缘。例如与在一个岛的上 下主面安装了两个半导体元件的情况相比,半导体装置IO的厚度减薄岛彼此 之间在厚度方向重叠的长度量(Ll )。
进而在第一岛16的上面配置第一半导体元件12,其背面及侧面由密封整 体的密封树脂38覆盖。另外,在第二岛18的下面固定有第二半导体元件14, 其上面及侧面由密封树脂38覆盖。另外,通过将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错开 配置,从而第一岛16和第二半导体元件14离开,且第二岛18和第一半导体 元件12离开。因此,即使在小型的半导体装置IO上层叠内装较大型的半导 体元件,也能够防止半导体元件和岛的短路。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岛16的下面和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上面 的间隙、第二岛18的上面和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下面的间隙内充填有密封 树脂38。在此,若难以在该间隙中充填含填料的密封树脂38,则也可以在树 脂密封工序之前,在该间隙中充填流动性优良的树脂材料(例如填料的混入 量较少的树脂)。另外,也可以在上述间隙中充填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粘接剂。
此外,上述半导体元件若为背面通过电流的元件,则通过导电性粘接剂 或共晶接合而分别固定在安装的岛的主面上。另外,若这些半导体元件的背 面不需要导通,则也可以使用绝缘性粘接剂将半导体元件安装在岛上。
参照图2(B),引线20C由与第一岛16连续地向外侧朝下倾斜的倾斜部 40、自密封树脂38露出到外部且下面位于与密封树脂38的下面同一平面上 的露出部42构成。该构成对于其它引线而言也是相同的。
图3及图4是将图1所示的半导体装置IO局部取出表示的立体图。
参照图3说明安装或连接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第一岛16等的构成。图3(A)是在图1 (A)所示的构成中自上方看到的第一半导体元件12及第一岛
16等的立体图,图3 (B)是自下方看到的上述部件的立体图。
参照图3 ( A)及图3 (B),图示有安装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第一岛16、 自第一岛16导出向外部的两条引线20B、 20C。另外,在近人侧表示引线20H 和引线20D。引线H的接合部22经由金属细线30A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2连 接。引线20D的接合部24经由金属细线30B、 30C与第一半导体元件12连 接。
这些图所示的第一岛16及自此导出的引线20H、 20D在制造工序中以一 体接合的一个引线架的状态供给。
参照图4说明安装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第二岛18及引线20G等的构成。 图4的两图的视点与上述的图3相同。
参照图4 (A)及图4 (B),将引线20G、引线20F自安装第二半导体元 件14的第二岛18导出到外部。另外,引线20E的接合部26的下面经由未图 示的金属细线31A与设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下面的电极连接。引线20A的 接合部28经由金属细线30C及金属细线30B与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电极连 接。
这些图所示的第二岛18、引线20E及引线20A在制造工序中以一体连接 的一个引线架的状态供给。在此,在制造工序中,含有图4所示的第二岛18 等的引线架与含有图3所示的第一岛16的引线架分体准备。
参照图5说明其它形态的半导体装置的构成。图5的各图是自上方看到 的其它形态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这些图所示的半导体装置的构成与上述 的构成的半导体装置IO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些图所示的半导体装置和上述的 半导体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的平面的形状不同。
在图5 ( A)所示的半导体装置10A中,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呈梳齿形 状。换言之,按照彼此呈〕形状的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啮合的方式配置该 形状。通过将两岛设为这样的构成,可增大由岛支承的区域,因此,能够更 稳定地载置载置的半导体元件。
图5 (B)所示的半导体装置10B中,第一岛16及第二岛的形状为比上 述的半导体装置IO的形状更近似于三角形的形状。通过这样的形状,也可以 由岛稳定地支承载置的半导体元件。
图5 (C)所示的半导体装置10C中,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彼此呈键型形状。而且,呈键型形状的第一岛16的折曲部位于第一半导体元件12的上
面形成的电4及32下方。
参照上述的图5中各图,也可以平面上观察在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之 间存在将两者分离的缝隙。
参照图6~图8,其次说明上述构成的半导体装置10的制造方法。在本 实施例中,在两个引线架(图6所示的引线架50及图7所示的引线架60)上 个别进行小片接合及引线接合,在将两者层叠后进行树脂密封,制造半导体 装置。
参照图6说明引线架50的构成。图6 (A)是局部表示引线架50的平面 图,图6 (B)是将单元52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参照图6(A),引线架50由铜等金属构成,为将厚度0.5mm程度的一片 导电箔进行加工(蚀刻加工及冲孔加工)而成形为固定形状的结构。在此, 引线架50大致具有长方形形状。在引线架50的四角侧边,额缘形状地设有 外框54,在该外框54的内侧,连接部58才各子状地延伸。
另外,将外框54沿厚度方向贯通,设有导孔56。该导孔56在各工序中 用于输送及定位。另外,通过将设于图6所示的引线架50上的导孔56和图7 所示的引线架60的导孔66重叠,能够将各引线架上所含的单元准确地定位。
参照图6(B),在连接部58的内侧设有单元52。单元52是构成一个半 导体装置的要素单位。在此, 一个单元52在图1 (B)中对应实施了密的阴 影线的部分。具体而言,三条引线(引线20D、引线20C、引线20B)自纸面 上进深侧的连接部58向内侧延伸。引线20C及引线20B与第一岛16连续。 另外,在引线20D的前端部设有接合部22。而且,前端部具有接合部24的 一条引线20H自纸面上近人侧的连续部58向内部延伸。再有,各引线含有图 2 (B)所示的倾斜部40及露出部42。另外,各引线的单元52内侧的前端部 及第一岛16在引线架50的其它部位(外框54及连接部58 )的上方位于同一 平面上。
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引线架50和引线架60重合而构成 一个半导体装置。在此,观察制造的半导体装置10 (参照图1)时,各引线 的露出部的下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在引线架50的各引线和连接部58 的接合部位,也可以按照使各引线向上方(厚度方向)突出的方式进行压力 加工。由此,可使引线架50上含有的引线的端部和引线架60上含有的引线的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该事项也可以与下面详述构造的引线架60相同。
参照图7说明引线架60的构成。图7 (A)是引线架60的平面图,图7 (B)是表示单元62的立体图。在此,引线架60为图1 (B)所示的实施了 粗的阴影线的部位。另外,图6所示的引线架50和在此图示的引线架60只 是单元62的内部构成不同,其它构成基本上是相同的。
参照图7 (A ),引线架60为自外框64向内侧格子状设置了连接部68的 形状。而且,在由连接部68包围的一个开口部配置有两个单元62。在此,也 沿厚度方向贯通引线架60的外框64,设置导孔66。
参照图7 (B ), 一条引线20A自进深侧的连接部68向内側延伸,前端部 成为平坦的接合部26。另外,三条引线20G、 20F、 20E自近人侧的连接部 68向内侧延伸。两条引线20G、 20F的前端部与第二岛18连续。另外,引线 20E的前端部成为接合部28。
参照图6 (B)及图7 (B),单元52和单元62的岛的形状和引线沿厚度 方向突出的朝向不同。第一岛16和第二岛18为当以某点为中心旋转180度 时成为相同形状的点对称的形状。另外,图6 (B)所示的单元52中,引线 向安装半导体元件的方向(纸面上为上方向)突出。另一方面,图7(B)所 示的单元62中,引线向与安装半导体元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纸面上为上方 向)突出。
参照图8,其次说明小片接合及引线接合的工序。图8(A)是表示两工 序结束后的引线架50的单元52的立体图。图8 (B)是表示同样的状态的引 线架60的单元62的立体图。
参照图8(A),在第一鸟16的上面安装有第一半导体元件12。而且,形 成于第 一半导体元件12上的电极经由金属细线与接合部22或接合部24连接。 该工序相对于引线架50所含的全部的单元52 —并进行。
参照图8(B),在第二岛18的下面安装有第二半导体元件14。另外,设 于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下面的各电极经由未图示的金属细线连接于接合部 26或接合部28的下面。实际上在将引线架60上下反转的状态下(即以安装 第二半导体元件14的面为上面的状态下)进行该工序。
上述工序结束之后,将引线架50及引线架60重合进行接合。由此,接 合后的引线架的各单元成为图1所示的构成。另外,将引线架的各单元个别 收纳于模制模型中进行树脂密封的工序。具体而言,在树脂密封的工序中,各单元的半导体元件、岛、金属细线及引线由树脂密封。进而经由在自密封 树脂露出的引线的表面覆盖镀敷膜的工序、将树脂密封后的各单元自引线架 个别分离的工序、测定各单元的良否及电特性的工序、盖章工序等完成图1 所示的构成的半导体装置10。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备层叠配置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和与所述半导体元件电连接且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引线,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作为上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下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一岛、一端接近所述第一岛的第一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一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一引线电连接的第一半导体元件、具有作为下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上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二岛、一端接近所述第二岛的第二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二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二引线电连接的第二半导体元件,所述第一岛的侧面和所述第二岛的侧面自侧面看至少一部分重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岛及所述 第二岛的形状为三角形形状、梳齿形状或键型形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岛和所述 第二岛具有彼此对称的平面形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岛和所述 第二岛在厚度方向错开配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和所述第二岛的侧面自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及所述第二-方向的侧面看是重合的。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半导体元 件的主面上形成电极,所述第一岛的侧面 -半导体元件的长度的内侧形成。
7、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备层叠配置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和与所述半导 体元件电连接且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引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作为上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下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一岛、 一端接近所 述第一岛的第一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一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一引线 电连接的第一半导体元件、具有作为下面的第一主面及作为上面的第二主面的第二岛、 一端接近所 述第二岛的第二引线、固定于所述第二岛的所述第一主面且与所述第二引线电连接的第二半导体元件、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的电极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岛的同一平面上 具有接合部的第三引线、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的电极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二岛的同一平面上 具有接合部的第四引线,所述第一岛的侧面和所述第二岛的侧面自侧面看至少一部分重合。
全文摘要
一种半导体装置,不增大封装厚度而能够内装多个芯片。在半导体装置(10)的内部重叠内装有多个半导体元件(第一半导体元件(12)及第二半导体元件(14))。具体而言,第一半导体元件(12)固定于第一岛(16)的上面,第二半导体元件(14)固定于第二岛(18)的上面。进而在本发明中,为将安装半导体元件的岛(第一岛(16)及第二岛(18))的形状设为不同形状,同时沿安装的半导体元件的侧边重叠的构成。
文档编号H01L23/488GK101290926SQ200710153469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6日
发明者漆畑博可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