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743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易于定位而使 线缆与导电端子易于焊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目前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的理线装置一般只会用于整理线缆并不能很好的 卡持线缆而使其固定于理线装置,然而由于线缆的定位不佳,线缆内的导体与 导电端子焊接时容易受到外界的触碰而松动从而导致线缆与导电端子不易焊 接或焊接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产品组装的效率及产品良率。另外由于一般线缆 连接器组件内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也是收容于理线装置上而使线缆与导电端 子焊接部位于理线装置上,这样使理线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一种线缆易于定位而使线缆与导电端子易于 焊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理线块、 组设于理线块并与导电端子焊接的线缆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 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从主体部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支撑部,所述绝缘本体 支撑部上、下表面分別设有若干容置导电端子的上收容槽道及下收容槽道,所 述理线块组装于绝缘本体后部并与绝缘本体支撑部相对齐,所述理线块基部的 上、下表面上设有若干邻近所述支撑部的第 一通槽及与第 一通槽间隔设置的第 二通槽,所述线缆固持定位于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该线缆连接器 组件内的线缆定位并卡持于理线块的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使线缆在受到较大 力时不易松脱而使露于线缆外的导体与导电端子容易焊接,从而提高产品组装 效率及产品良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 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线缆与理线块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线缆与理线块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立体组装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立体组装图。 图8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 于绝缘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3、与绝缘本体2相配接的理线块4、组设于理线 块4的线缆5、组设于绝缘本体2对接部22外的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组设于 绝缘本体2主体部21及第一、第二侧壁24、 25外的第二金属遮蔽壳体7及组 设于第二金属遮蔽壳体7外的绝缘盖体8。请参阅图2至图3及图8,绝缘本体2包括主体部21、对接部22、支撑 部23、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5。绝缘本体2主体部21大致呈一矩形方块体,其设有一前端面211及与其 相对的后端面212, —上表面213及与其相对的下表面214,主体部21上设有 沿^f黄向排列并贯通前、后端面211、 212的若干上通孔215及下通孔216,主 体部21前端面211的左、右两侧端上设有对称分布的两对收容孔2111、 2112, 主体部21上、下表面213、 214中部分别设有一凹槽,凹槽底面设有向上延伸 的突起2131、 2141及由凹槽底面中部分别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2132、 2142。绝缘本体2对接部22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对接部22从主体 部21前端面211上沿对接方向延伸而成,该对接部22由顶壁221、底壁222 及连接顶壁221、底壁222的第一侧壁223、第二侧壁224围设而成并形成一 矩形收容空间,其中顶壁221的横向长度较底壁222短,第一侧壁223及第二 侧壁"4的下半部的厚度分别较上半部厚,而使对接部22的外围轮廓大致呈 "凸"字形。顶壁221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上端子槽道2211,底壁222内表面 上i殳有若干下端子槽道2221,上、下端子槽道2211、 2221分别与主体部21 的上、下通孔215、 216连通且——对应。绝缘本体2支撑部23从主体部21后端面212中部沿纵长方向向后延伸而 成,该支撑部23沿纵长方向上的截面呈"凸"字形,该支撑部23的上、下表 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上收容槽道231及下收容槽道232,上、下收容槽道231、 232分别与上、下通孔215、 216,上、下端子槽道2211、 2221相连通且—— 对应。绝缘本体2的第一、第二侧壁24、 25从主体部21的两侧端部分别向后延 伸相同长度而成,第一、第二侧壁24、 25上分别设有大致呈"U,,形状的凹 槽241、 251,凹槽241、 251沿横向方向分别贯通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5 且呈对称分布。第一、第二侧壁24、 25的内表面分别与支撑部23的两侧面间 有间隙。请参阅图2至图3,导电端子3由金属板冲压而成,其包括呈纵长板状的 基部31、从基部31下部向后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2及从基部31上部向前延伸 的接触部33。基部31相对两侧分别开设一纵向延伸的通孔311,基部31上部 凸伸形成倒刺312,接触部33包括连接基部31的连接臂331及位于连接臂331 末端的接触探头332,其中接触探头32的接触区域为落料面形成,连接臂.331 具有弹性作用。由于导电端子3基部31通孔311的存在使得相邻导电端子3 间电容值减小而提高导电端子的特性阻抗,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请参阅图2至图5,理线块4包括基部41、及/人基部41两侧面向外延伸 的第一侧部42及第二侧部43。基部41的上表面411及下表面412的中部分 别设有一凹槽413,基部41的上、下表面411、 412设有若干通槽,这些通槽 包括设于基部41前端上、下表面411、 412的若干第一通槽414及设于基部后 端上、下表面411、 412的若干第二通槽415,部分第一通槽414与第二通槽 415呈——对应的关系设置,部分第一通槽414与对应第二通槽415呈二对一 的关系设置,其中第一通槽414的槽宽较第二通槽415的槽宽窄,第一通槽 414的部分槽壁4141的两壁面上分别设有一倒角4142。第一、第二侧部42、 43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从基部41的左、右侧面向外、向前延伸形成的基板421、 431及分别从基板421、 431外表面向外延伸大致呈"U "形状的凸块422、 432, 凸块422、 432的上、下表面凸伸出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细长凸肋4221、 4321。请参阅图4至图5,线缆5为极细同轴线缆,其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导体54、 内绝缘层53、金属遮蔽层52及外绝缘层51,另外部分线缆5还可以是另一种 组成结构,其由内至外包括两根导体54'、分别包覆于导体54'外的内绝缘层53'、包覆于两内绝缘层53'外的一金属遮蔽层52'及包覆于金属遮蔽层 52'外的一外绝缘层51'。由于理线块41第一通槽414部分槽壁4141上倒 角4142的存在,使部分线缆5上的两内绝缘层53'易于被导引并收容于第一 通槽414内。请参阅图2至图3及图6至图7,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可由金属板冲压并 弯折而成,其包括一包覆部61、上、下扣持部64、 65及连接包覆部61与上、 下扣持部64、 65的连接部62、 63。包覆部61包括一顶壁611、与顶壁611 相对的底壁612及连接顶壁611与底壁612的第一侧壁613及第二侧壁614, 这些壁面611、 612、 613、 614围设形成大致呈"凸"字形的收容通道。顶壁 611上设有沿横向排列的两开口 6111 ,底壁612上设有沿横向排列的三个开口 6121。第一侧壁613后端缘上向后延伸形成卡持片6131、 6132,第二侧壁614 后端缘上向后延伸形成卡持片6141、 6142。连接部62、 63分别由顶壁611及 底壁612后端缘垂直向上、向下延伸而成。上扣持部64由连接部62末端水平 向后延伸而成,其设有两通孔641、两弹片642及一开口 643,下扣持部65 由连接部63末端水平向后延伸而成,其设有三通孔651及两弹片652。包覆 部61可贴合于绝缘本体2的对接部22的外围并扣持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第二金属遮蔽壳体7也由金属板冲压并弯折而成,其包括一上壳体71及 与其相配合的下壳体72。上壳体71包括一顶壁711、自顶壁两侧端向下弯折 形成的两侧壁712、自顶壁711前端两侧部向下弯折形成的前壁713及自两侧 壁712末端向内弯折而成的后壁714,顶壁711前部设有向下弯折的弹片7111, 侧壁712上设有两通孔7121。下壳体72包括一底壁721,自底壁721两侧端 向上弯折的两侧壁722、自底壁721前端两侧部向上弯折形成的前壁723及自 侧壁721末端向内弯折而成的后壁724,底壁721前部设有向上弯折的弹片 7211,侧壁722由其内表面向外凸伸出与通孔7121相对应的凸起7221。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8,绝缘盖体8包括预先成型的上盖体81及下盖 体82,上盖体81及下盖体82分别组装于第二金属遮蔽壳体7的上壳体71及 下壳体72外,并通过超音波融接将上、下盖体81、 82融接为一体。请参阅图1至图8,组装线缆连接器组件1时,首先将若干导电端子3分 成相对的上、下两排自后向前通过相互连通的绝缘本体2支撑部23的上、下 收容槽道231、 232,绝缘本体2主体部21内的上、下通孔215、 216及绝缘 本体2对接部22的上、下收容槽道2211、 2221而插置于绝缘本体2内。此时导电端子3基部31上部的倒刺312与绝缘本体2内的上、下通孔215、 216 的内壁相卡持而使导电端子3固定于绝缘本体2内,导电端子3接触部33则 收容于绝缘本体对接部22的上、下端子槽道2211、 2221内,其中导电端子3 接触部33的接触探头332凸出于对接部22顶壁221及底壁222的内表面,导 电端子3连接部32则设置于绝缘本体2支撑部23的上、下收容槽道231、 232 内。其次,将理线块4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2后部,理线块4第一、第二 侧部42、 43的凸块422、 432通过其上、下表面上的细长凸肋4221、 4321与 绝缘本体2的第一、第二侧壁24、 25上的"U"形凹槽241、 251相干涉配合 并定位卡持于内,基板421、 431的前部则收容于绝缘本体2第一、第二侧壁 24、 25内表面与支撑部23两侧面间所形成的间隙内,基部41的前端面则与 绝缘本体2支撑部23后端面相接触,基部41的第一通槽414与支撑部23上 的部分上、下收容槽道231、 232相对应。然后将线缆5组设于理线块4上,线缆5的内绝缘层53、 53'定位于线 块4的第一通槽414内并与其槽壁形成干涉而使线缆5卡持于理线块4上,线 缆5的外绝缘层51、 51'可定位于理线块4的第二通槽415内,露出于线缆5 内绝缘层53、 53'外的导体54、 54'收容于绝缘本体2支撑部23的上、下收 容槽道231、 232内并位于导电端子3连"l妄部32的上侧,然后通过Hot Bar 焊接的方式将导体54、 54'与导电端子3连接部32完成焊接。然后将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自前向后组设于绝缘本体2,其中第一金属遮 蔽壳体6的包覆部61贴合于绝缘本体2对接部22,第一、第二侧壁613、 614 上的卡持片6131、 6141收容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前端面211上的收容孔 2111内,第一、第二侧壁613、 614上的卡持片6132、 6142则收容于绝缘本 体2主体部21前端面211上的收容孔2112内。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的连接部 62、 63抵触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的前端面211。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的上、 下扣持部64、 65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上、下表面213、 214的凹 陷槽内,并通过其上设置的通孔641、 651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凹陷槽内设 置的凸起2131、 2141相扣持而使第一金属遮蔽壳体6定位并扣持于绝缘本体 2上。然后依次将第二金属遮蔽壳体7的下壳体72及上壳体71组设于绝缘本体 2,其中上壳体71的顶壁711上的弹片7111与绝缘本体2主体部21上的凹陷部2132相卡持配合,下壳体72的底壁721上的弹片7211与绝缘本体2主体部2i上的凹陷部2142相卡持配合,通过上壳体7i侧壁7i2上的通孔nn及下壳体72侧壁722的凸起7221相互卡持而使上、下壳体71、 72完成组合。 最后将绝缘盖体8的上绝缘盖体81及下绝缘盖体82分别组装于第一金属 遮蔽壳体7的上壳体71及下壳体72外,随后并通过超音波融接将上、下盖体 81、 82融4妄为一体。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理线块、组设于理线块并与导电端子焊接的线缆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从主体部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支撑部,所述绝缘本体支撑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容置导电端子的上收容槽道及下收容槽道,所述理线块组装于绝缘本体后部并与绝缘本体支撑部相对齐,所述理线块基部的上、下表面上设有若干邻近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通槽及与第一通槽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槽,所述线缆固持定位于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外 绝缘层、金属遮蔽层、内绝缘层及设置于内绝缘层内的导体,所述线缆内 绝缘层收容于第一通槽并与其干涉定位,所述线缆外绝缘层收容于第二通 槽,所述导体排列于绝缘本体支撑部的上收容槽道及下收容槽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 的槽宽较第二通槽的槽宽窄,部分第 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呈一一对应的关系 设置,部分第一通槽与对应第二通槽呈二对一的关系设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中的部 分线缆为一外绝缘层包覆两根各设内绝缘层的导体,该线缆的两根导体的 内绝缘层和共用的外绝缘层对应排列于上述呈二对一关系设置的第一、第 二通槽内,其对应的第一通槽的一槽壁设有一倒角以方便一对导体分开。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理线块还包 括从基部两侧面向外延伸的第一、第二侧部,所述理线块第一侧部及第二 侧部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细长凸肋。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 包括乂人主体部前端面向前延伸而出的对接部、/人主体部两侧端向后延伸的 第一、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第二侧壁上设有用于收容理线块第一、第二 侧部的凹槽,所述理线块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上的细长凸肋与第一、第二 侧壁上的凹槽相干涉。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纵长板状的基部、从基部下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及从基部上部向前延伸 的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基部两侧分别开设有沿纵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接 触部包括连接基部的连接臂及位于连接臂末端的接触探头,所述接触探头 的接触区域为落料面形成。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连 接部收容于绝缘本体支撑部的上收容槽道及下收容槽道,所述导体位亍导 电端子连接部上侧。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壳 体包括第一金属遮蔽壳体及第二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第一金属遮蔽壳体包 括一包覆部、上、下扣持部及连接包覆部与上、下扣持部的连接部,所述 第二金属遮蔽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其卡持配合的下壳体。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还包括包覆于部分金属遮蔽壳体外的绝缘盖体,所述绝缘盖体组装 于第二金属遮蔽壳体外部,所述绝缘盖体包括上绝缘盖体及下绝缘盖体。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理线块、组设于理线块并与导电端子焊接的线缆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从主体部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支撑部,所述绝缘本体支撑部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容置导电端子的上收容槽道及下收容槽道,所述理线块组装于绝缘本体后部并与绝缘本体支撑部相对齐,所述理线块基部的上、下表面上设有若干邻近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通槽及与第一通槽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槽,所述线缆固持定位于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内。上述结构可提高线缆与导电端子的焊接效率及产品良率。
文档编号H01R13/50GK201112824SQ20072004559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8日
发明者柯作锦, 王晓东, 王海威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