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993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器件制作是指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物理操作。以互补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CMOS)的制作工艺为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步骤11 在硅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N阱、P阱以及浅沟槽隔离区(STI)。现有CMOS制作工艺中,第一步是采用双阱工艺来定义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NMOS)管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管的有源区,从而得到N阱和P阱。然后,通过 光刻以及刻蚀等工艺,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STI。步骤12 在硅片表面生长栅氧化层和淀积多晶硅,并利用光刻和刻蚀等工艺在N 阱上方形成NMOS管的栅极结构,在P阱上方形成PMOS管的栅极结构。本步骤中,首先进行栅氧化层的生长,即在硅片表面氧化生长一层厚度约为20
50埃(a )的二氧化硅;然后,通过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多晶硅,厚度约
为500 α ;之后,通过光刻和刻蚀等工艺,制作出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本发明所述 栅极结构包括由多晶硅构成的栅极和位于栅极下方的栅氧化层。步骤13 在NMOS管和PMOS管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分别进行轻掺杂漏 (LDD)注入。在半导体器件微型化、高密度化、高速化和系统集成化等需求的推动下,栅极结构 的宽度不断减小,其下方的沟道长度也不断减小,从而增加了源漏间电荷穿通的可能性,使 得漏电流显著增加,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手段来降低漏电流出现的可能性,如LDD注入。在LDD注入之前,需要首先利用光刻定义出需要进行LDD注入的区域;然后,利用 砷或氟化硼等较大质量的掺杂材料进行LDD注入,从而使硅片的上表面成为非晶态,大质 量材料和表面非晶态有助于维持浅结,浅结有助于减少漏电流。步骤14 在硅片表面依次淀积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3N4)。步骤15 利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硅片表面的氮化硅,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 极结构的侧墙。在刻蚀过程中,需要保留环绕栅极结构的二氧化硅,以便形成侧墙,侧墙可用于防 止后续进行源漏注入时过于接近沟道以致发生源漏穿通,即注入的杂质发生扩散从而产生 漏电流。图2为现有形成侧墙后的硅片示意图。通常,侧墙宽度越大,对沟道的保护作用越强。步骤16 在N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NMOS管源漏区的光 刻和离子注入。首先利用光刻定义出要进行离子注入的NMOS源漏区域;然后,按照定义出的区域 进行η+源漏注入,步骤15中形成的侧墙能够用于保护沟道。η+源漏注入后形成的结深比步骤13中进行LDD注入后形成的结深略大。步骤17 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通常,采用氢氟酸等去除二氧化硅,去除后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实际应用中,步骤17也可在步骤16之前进行,即也可在去除硅片表面的氮化硅 的同时去除二氧化硅。无论在什么时候执行,其目的均是为了方便后续进行离子注入,防止 二氧化硅的存在导致离子注入不均勻。步骤18 在P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PMOS管源漏区的光 刻和离子注入。同样,先利用光刻定义出要进行离子注入的PMOS源漏区域;然后,按照定义出的 区域进行P+源漏注入,步骤15中形成的侧墙能够用于保护沟道。P+源漏注入后形成的结 深比步骤13中进行LDD注入后形成的结深略大。基于上述介绍可知,现有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中,在进行PMOS管源漏区的光刻 和离子注入之前,即去除了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的去除需要用到氢氟酸等溶 液,而氢氟酸具有腐蚀性,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在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的同时,将很难 保证不对侧墙中的二氧化硅和氮化硅造成损害,即削减侧墙的宽度,从而影响其对沟道的 保护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能够避免去除二氧化硅的工 艺在源漏注入前对侧墙造成损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硅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N阱、P阱以及浅沟槽隔离区,并在N阱上方形成N型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管的栅极结构,在P阱上方形成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管的 栅极结构;在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分别进行轻掺杂漏注入;在硅片表面依次淀积二氧化硅和氮化硅;利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硅片表面的氮化 硅,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的侧墙;在N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N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 注入;在P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P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 注入;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较佳地,所述淀积的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宽度总和为20 60纳米。 可见,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完成NMOS管和P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及离子注入 之后,再进行二氧化硅的去除,从而避免了对侧墙造成损害,保证了其对沟道的保护功能。


图1为现有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4
图2为现有形成侧墙后的硅片示意图。图3为现有去除二氧化硅后的硅片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图5为采用现有以及本发明所述方案时PMOS管饱和电流的均勻性比较示意图。图6为采用现有以及本发明所述方案时PMOS管漏电流的性能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对提出一种改进的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即将去除二氧化硅的工艺转移到P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注入完成之后进行。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 对本发明所述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4为本发明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 骤步骤41 在硅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N阱、P阱以及STI。步骤42 在硅片表面生长栅氧化层和淀积多晶硅,并利用光刻和刻蚀等工艺在N 阱上方形成NMOS管的栅极结构,在P阱上方形成PMOS管的栅极结构。步骤43 在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分别进行LDD注入。步骤44 在硅片表面依次淀积二氧化硅和氮化硅。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淀积工艺,淀积的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总宽度可以为20 60 纳米(nm)。步骤45 利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硅片表面的氮化硅,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 极结构的侧墙。形成的侧墙如图2所示。步骤46 在N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NMOS管源漏区的光 刻和离子注入。步骤47 在P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PMOS管源漏区的光 刻和离子注入。步骤48 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由于NMOS管和PMOS管的离子注入均已完成,所以去除二氧化硅的过程将不会对 侧墙的保护功能造成影响。而且试验证明,二氧化硅的存在并不会对离子注入造成明显的 影响,即相比于去除二氧化硅对侧墙造成的影响,二氧化硅对离子注入的影响可忽略。另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希望离子注入前侧墙的宽度越大越好,以起到保护沟道 的作用,而离子注入后的侧墙宽度越小越好,以方便后续对硅片进行其它处理,比如氧化物 的淀积等。表1为本发明所述方案中去除二氧化硅前后侧墙不同采样点/位置(Site)上 的宽度比较。
权利要求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硅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N阱、P阱以及浅沟槽隔离区,并在N阱上方形成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管的栅极结构,在P阱上方形成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管的栅极结构;在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分别进行轻掺杂漏注入;在硅片表面依次淀积二氧化硅和氮化硅;利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硅片表面的氮化硅,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的侧墙;在NMOS管栅极结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NMOS管的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注入;在PMOS管栅极结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PMOS管的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注入;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积的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宽度总 和为20 60纳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在硅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N阱、P阱以及浅沟槽隔离区,并在N阱和P阱上方分别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在NMOS管和PMOS管栅极结构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分别进行轻掺杂漏注入;在硅片表面依次淀积二氧化硅和氮化硅;利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硅片表面的氮化硅,形成NMOS管和PMOS管的栅极结构的侧墙;在N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N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注入;在PMOS管栅极结构的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进行PMOS管源漏区的光刻和离子注入;去除硅片表面的二氧化硅。应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能够避免去除二氧化硅的工艺在源漏注入前对侧墙造成损害,从而降低由侧墙损害造成的器件不均匀性。
文档编号H01L21/8238GK101996949SQ20091005625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1日
发明者刘兵武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