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693241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具体为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 活性炭;本发明还涉及这种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
超级电容器也称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比常规电容器电容量大20 200倍的新型的储能装置。它具有脉冲充放电性能优良,储存能量大(比能 量大于2. 5W h kg-l)、功率大(比功率大于500W kg-1)、质量轻、循 环寿命长(超过10万次)、使用温度宽(-4(TC 6(TC)及充电迅速(小于 3min)等优异特性。而且,超级电容器终生不需维护,使用完后对环境友 好,无污染,因而又被称为绿色能源。基于超级电容器的优良特性,人们 将其广泛用作电动车的电源,内燃机以及其它重型汽车发动机的启动系统 所需的瞬间大电流电源,太阳电池辅助电源,航空航天器材用电源,备用 电源,如临时照明、采暖、电动汲水和计算机的备用电源等等,市场前景 广阔,尤其是在环保型电动汽车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碳材料,有如活性炭、 玻璃碳、纤维、凝胶、高密度石墨、热解聚合物基体而得到的泡沫、碳纳 米管、高活性中间相炭微球及具有纳米孔隙的蜂窝状金刚石,稀有金属氧 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上述电极材料中,活性炭的生产原料主要有植物类 和矿物类两大部分。其中,植物类以采用树木或木屑来作为制备活性炭的 主要原料,众所周知,木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树木生长周期长及 受环保和生态平衡的制约,不可能大量用作活性炭原料。近年来,木材和 木屑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因此,以其作为原料的活性炭生产也受到了很大 程度的限制。另一种矿物类原料,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将被开发殆尽, 以此为原料的活性炭生产同样受到了大大的限制。因此,不断寻找生产活 性炭新的原料资源,探索新工艺,增加新品种,扩大活性炭的应用领域仍 然是我国活性炭工业发展的任务之一。
近几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的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 新原料有竹子(公开号CN101125650A)、硬质果壳(公开号CN1824604A)、 秸杆(公开号CN101037200A)、树酯(公开号CN1291587A)等。但至今为 止,国内外未见有以淀粉为原料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淀粉为原料制备的超级电容
3器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比表面积 高,生产成本低。
本发明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它是以淀粉为原料,烘干水分后 经炭化、活化步骤制得;其中,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 粉、接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
所述炭化步骤为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 护下升温至350 55(TC,恒温l 4h 。
所述活化步骤为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 水分后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0°C,恒温1 4h; 其中,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比为1: 4 8。
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 将淀粉烘干水分;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粉、接 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
2) 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 350 550°C,恒温l 4h,冷却后取出,得到炭化料;
3) 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水分后置于电 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0°C,恒温1 4h,冷却后取出, 研碎,将其洗至中性,烘干,即得;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 比为1: 4 8。
上述方法中,步骤2)和步骤3)中的升温速率为1 5°C。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优点在于
1、 以淀粉为原料,具有原料来源广,品种多样、价格便宜、再生生 产周期短,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2、 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高,生产成本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活性 炭作电极材料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具有高能量密度、产品性能高等特点;
3、 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


-
图1:实施例1制得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SEM图; 图2:将实施例1制得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成模 拟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呈现图3:将实施例1制得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成模
拟超级电容器,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图(A:5mV/s、B:10mV/s、 C:20mV/s、 D:50mV/s);
图4:以市售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不同扫描 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图(A:5mV/s、 B:10mV/s、 C:20mV/s、 D:50mV/s)。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它是以淀粉为原料,烘干水分后经炭化、活化步骤制得;其中,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 粉、接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所述炭化步骤为取烘干水 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350 550°C ,恒温l 4h 。所述活化步骤为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 干水分后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TC,恒温1 4h;其中。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比为1: 4 8。 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 将淀粉烘干水分;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粉、接 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
2) 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 350 550°C,恒温l 4h,冷却后取出,得到炭化料;
3) 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水分后置于电阻 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0'C,恒温l 4h,冷却后取出, 研碎,将其洗至中性,烘干,即得;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 比为1: 4 8。
淀粉在烘干时的温度不易过高,以避免其结构及性状的改变,以在 100 12(TC烘箱中烘12 24 h较为合适,步骤3)中所述的烘干条件与此 相同;惰性气体一般选用氩气或氮气;炭化料及后序得到的活化产物的研 碎粒度可根据需要确定, 一般为100 200目;在洗涤活化产物时,优选 用60 8(TC的热水洗涤,在洗涤的同时搅拌,使其较快达到中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 施例。
实施例l:
称取10 g氧化交联淀粉,于12(TC烘箱中烘12 h,盛放在不锈钢容 器中置入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以控温仪控制温升速 率为rC/min升温到35(TC,恒温4h,使淀粉炭化成淀粉焦。将所得的淀 粉焦粉碎至150目后与KOH饱和溶液混合(淀粉焦K0H固体4:4,重量 比,以下同);在12(TC的烘箱中烘24h后,置于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 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以控温仪控制升温速率为rC/min升温到85(TC,恒温 1.5h,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取出用研钵研碎至150目,加入适量热水, 在磁力搅拌下搅拌12h,然后再用热水反复洗涤至PH值为中性,在120'C 下烘12 h,即得到本发明所述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其SEM图如图1所示, 该活性炭实测比表面积为2281. 4 mVg。
以上述制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 的KOH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 电电压为0. 00 1. 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现出极高的特征比 容量,首次循环比容量为217.6 F/g,充放电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对 称分布,如图2所示;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则的矩形,如图3所示。 对比例1
以市售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0H电解 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5A/g,充放电电压为 0. 00 1. 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156. 7 F/g, 在5mV/s低扫描速率下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则的矩形,随着扫描速率提 高图形发生了扭曲变化,呈现不规则的矩形。图4为在其不同扫描速率下 的循环伏安曲线图。
实施例2:
所用的淀粉为10g玉米阳离子淀粉,炭化和活化条件同实施例1。所 得活性炭实测比表面积为1876.2 m7g。
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OH 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 为0.00 1.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184.3 F/g,充放电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对称分布,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 则的矩形。
实施例3:
所用的淀粉为10g木薯淀粉,炭化和活化条件同实施例K所得活性 炭实测比表面积为1939.8 mVg。
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0H 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 为0.00 1.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197.4 F/g,充放电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对称分布,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 则的矩形。
实施例4:
所用的淀粉为10g可溶性淀粉,炭化和活化条件同实施例1。所得活 性炭实测比表面积为2064.6 mVg。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 成模拟超级电容器中,在30%的KOH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为0. 00 1. 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 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209.2 F/g,充放电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对 称分布,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则的矩形。
实施例5:
所用的淀粉为10g接枝共聚淀粉,炭化和活化条件同实施例1。所得
6活性炭实测比表面积为2117. 1 m7g。
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0H 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 为0.00 1.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201.4 F/g,充放电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角形对称分布,循环伏安曲线呈较为规 则的矩形。
实施例6:
称取10g木薯淀粉,于12(TC烘箱中烘20 h后,盛放在不锈钢容器 中置入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以控温仪控制温升速率 为5'C/min升温到50(TC,恒温lh,使淀粉炭化成淀粉焦。将所得的淀粉 焦粉碎至200目后与KOH饱和溶液混合(淀粉焦KOH固体二l:5);在120 'C的烘箱中烘20h后,置于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以 控温仪控制升温速率为2°C/min升温到750°C,恒温3 h,然后自然冷却 到室温。取出用研钵研碎至200目,加入适量热水,在磁力搅拌下搅拌10h, 然后再用热水反复洗涤至PH值为中性,在12(TC下烘12h,即得到本发明 所述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该活性炭实测比表面积为2212. 7 m7g。
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OH 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 为0.00 1.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201.3 F/g。
实施例7
称取IO g玉米阳离子淀粉,于12(TC烘箱中烘24 h后,盛放在不锈 钢容器中置入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以控温仪控制温 升速率为3TVmin升温到40(TC,恒温2h,使淀粉炭化成淀粉焦。将所得 的淀粉焦粉碎至IOO目后与KOH饱和溶液混合(淀粉焦K0H固体4:8); 在12(TC的烘箱中烘12h后,置于管式电阻炉,然后在Ar惰性气体的保护 下以控温仪控制升温速率为2XVmin升温到80(TC,恒温2 h,然后自然
冷却到室温。取出用研钵研碎至ioo目,用热水反复洗涤至ra值为中性,
在12(TC下烘12h,即得到本发明所述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该活性炭实测 比表面积为2249.4m2/g。
将所得的淀粉活性炭作电极材料组装成模拟超级电容器,在30%的KOH 电解质水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电流密度为0. 5A/g,充放电电压 为0.00 1.20V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循环比容量为221.3 F/g。
权利要求
1、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其特征在于它是以淀粉为原料,烘干水分后经炭化、活化步骤制得;其中,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粉、接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其征在于所述炭 化步骤为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 350 550°C,恒温l 4h 。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其征在于所述活 化步骤为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水分后置于 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0°C,恒温1 4h;其中,所 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比为1: 4 8。
4、 权利要求1 3中任何一项所述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 将淀粉烘干水分;所述淀粉为氧化交联淀粉、玉米阳离子淀粉、接 枝共聚淀粉、可溶性淀粉或木薯淀粉;2) 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 350 550°C,恒温l 4h,冷却后取出,得到炭化料;3) 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水分后置于电阻 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 85(TC,恒温l 4h,冷却后取出, 研碎,将其洗至中性,烘干,即得;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 比为1: 4 8。
5、 根据权得要求4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的升温速率为1 5°C。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具体为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它是以淀粉为原料,烘干水分后经炭化、活化步骤制得。其制备方法如下1)将淀粉烘干水分;2)取烘干水分后的淀粉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350~550℃,恒温1~4h,冷却后取出,得到炭化料;3)将炭化料研碎与氢氧化钾饱和溶液混合均匀,烘干水分后置于电阻炉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850℃,恒温1~4h,冷却后取出,研碎,将其洗至中性,烘干,即得;所述炭化料与氢氧化钾固体的重量配比为1∶4~8。本发明原料来源广泛,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高,生产成本低。
文档编号H01G9/20GK101525132SQ20091011399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5日
发明者张初华, 李庆余, 李泽胜, 王红强, 王艳芳, 王芳平, 胡思江, 陈美超 申请人:广西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