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电子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406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有源电子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特别涉及一种晶体管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设计中,集成电路的使用非常普遍,产品集成化程 度愈来愈高,电子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和调试水平大大提高。集成电路是由同一封装结构中的 若干元件(至少一个为有源元件)构成,这些元件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产品。但在实 际电路中,往往也有很多电路需要使用分离元件,特别是一些比较普遍的桥式或半桥式电路 中,常常需要两只晶体管(三极管,下同)进行协调工作,并要求两只晶体管参数匹配(有 的要求参数基本一致,如放大倍数等;有的要求参数配对,如工作在推挽状态)。在生产过 程中,不但需要进行晶体管参数检测和配对,电路板的设计及元器件装配也非常耗时,并且 不利于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和调试。由于需要安装两只晶体管,生产效率也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具有两只晶体管的组合元件,以满足上述特 殊场合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包括同一封装结构 中的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功能上相互独立,并具有基本 匹配的电气参数。
具体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为场效应晶体管;
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为双极型晶体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具有相同极性;
或者,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具有不同极性。可以满足不同电路结构的需要。 具体的,所述封装结构具有六条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三个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六条引脚位于所述封装结构的同一侧,这是一种单列引脚封装形式,可 以做成立式元件或贴片元件;
或者,所述六条引脚均匀分布在所述封装结构相对的两侧,则更适合做成贴片元件。 优选的,所述封装结构具有五条引脚,其中两条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的两个电极,
3另外两条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的两个电极,余下的一条引脚为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 的公共引脚,该引脚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余下的电极相连接。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简 化PCB布线,减少焊点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五条引脚位于所述封装结构的同一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简化电路布局,降低PCB布线的复杂度,有利于产品的小型 化,有利于提高元件安装效率;由于不需要进行参数配对,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图l是实施例l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5的示意图6是实施例6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7的示意图8是实施例8的示意图。
其中IO为封装结构;ll为第一晶体管;12为第二晶体管;13为引脚。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根据电路产品中使用比较普遍的双晶体管电路,发明了一种封装了两只晶体管的 有源元件。它不同于普通的集成电路,其中的两只晶体管为两个独立的元件,没有功能上的 相互关联。在生产过程中,对两只晶体管的参数进行匹配,并根据各种连接方式及引脚布局 ,做成各种型号的产品,极大的方便用户的使用,提高了电路产品的自动化生产效率,并有 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实施例l
本例有源电子元件由封装结构10中的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及其电极引脚13构成 ,如图1所示。图中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具有相同极性,均为NPN型晶体管。第一晶 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功能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具有基本匹配的电气参数,其放大倍 数、集电极电流、特征频率、温度系数等基本上相同。图中,封装结构10共有六条引脚,并 且六条引脚均位于封装结构10的同一侧,属于单列引脚封装形式,适合直立安装。图1中, 第一晶体管ll的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三个电极,分别连接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 ;第二晶体管12的集电极、发射极和基极三个电极,分别连接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本例主要用于桥式和半桥式电路,如震荡电路,放大电路等。 实施例2
参见图2。图中,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采用不同极性的两只晶体管,第一晶体 管11采用NPN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12采用PNP型晶体管。本例其它结构及引脚排列请参考实 施例1的描述,本例有源电子元件,特别适合用于推挽式电路。
实施例3
图3示出了一种双列引脚的封装结构。图中封装结构10具有六条引脚,均匀分布在封装 结构10对应的两侧,每一侧的弓1脚连接一只晶体管的三个电极。本例适合做成贴片元件或卧 式安装。
实施例4
本例采用单列五引脚的封装形式,如图4所示。封装结构10的一侧分布有五条引脚。五 条引脚中第一条引脚和第二条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ll的基极和集电极,第四条引脚和第五条 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12的集电极和基极,余下的第三条引脚为第一晶体管ll和第二晶体 管12的公共引脚,并与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的发射极相连接。本例中,两只晶体管 均采用相同极性的NPN晶体管。这种结构省去了一条引脚,结构进一步简化。用于具体电路 可以使电路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产品体积。
实施例5
参见图5。本例除了第一晶体管11采用PNP晶体管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本例结构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引脚与晶体管电极的连接。其中公共引脚(第 三条引脚)连接的是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的集电极,本例其它结构参见图6。 实施例7
本例选用了两只不同极性的场效应晶体管,其中第一晶体管11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晶体 管,第二晶体管12为P沟道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如图7所示。本例六条引脚连接顺序是第一 、二、三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源极和漏极;第四、五、六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晶 体管的源极、漏极和栅极。
实施例8
参见图8。本例选用了两只相同极性的场效应晶体管,第一晶体管11和第二晶体管12均 为N沟道结型场效应晶体管。本例采用五条引脚的封装形式,其中公共引脚(第三条引脚) 连接的是第一晶体管11的漏极和第二晶体管12的源极。其它引脚连接电极如图8所示。
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包括同一封装结构中的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功能上相互独立,并具有基本匹配的电气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为场效应晶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均为双极型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具有相同极性。
5.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具有不同极性。
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 于,所述封装结构具有六条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三个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条 引脚位于所述封装结构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条 引脚均匀分布在所述封装结构相对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 于,所述封装结构具有五条引脚,其中两条引脚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的两个电极,另外两条 引脚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的两个电极,余下的一条引脚为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公共引 脚,该引脚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余下的电极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五 条引脚位于所述封装结构的同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特别涉及一种晶体管的封装结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两只晶体管的组合元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源电子元件,包括同一封装结构中的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功能上相互独立,并具有基本匹配的电气参数。本发明的有源电子元件,用于电路产品中,可以简化电路布局,降低PCB布线的复杂度,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有利于提高元件安装效率;由于不需要进行参数配对,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28GK101533835SQ20091030190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8日
发明者建 俞, 剑 张, 李治刿, 强 赵, 赵忠平 申请人:成都一三五星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