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224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 端子和插头端子。
背景技术
由于轻薄短小是电子连接器产品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不论笔记型计算 机或手机,都是愈做愈薄、愈做愈小,由此,其所使用的连接器也被迫愈做
愈小、针和针之间的间隔愈来愈密。以台式计算机为例,针的pitch (间距) 已经只有2.54mm、是1. 27mm两种,在笔记型计算机连接器上,针的pitch 则已经到达O. 5mm,手机就更小了, pitch只有0.4mm,针高度0. 8mm。目前 最热门的苹果手机(I-Phone)所用的板对板连接器就是0.4mm间隔,高度 只有0.8mm.,这种连接器吹口气就可以飞出很远,可见其小和薄。同时板对 板连接器平均一个手机需2个,其品质要求高且商业价值显著。
一种现有技术端子结构如图1所示,01为插头端子,02为插座端子。 该专利中在连接器端子通过沿端子的材料、即金属板的板厚方向进行弯曲变 形加工而成。在插头端子宽度方向的侧缘部之间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形成部 分的从板面凹入的凹面部Oll (包括011A、 OllB),而插座端子02则在插头 端子Ol凹面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凸部021 (包括021A、 021B),上述的凹面部 011与凸部021形成一定的干涉范围。插头端子01的凹面部011通过打点压 薄、插座端子02的凸部021A通过对板面的施加突出加工而成,由于在微小 型端子上进行打点压薄和突出加工困难,导致产品良率不高,影响生产效率。 而且在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配合之后内侧(011A和021A)的干涉接触区域 不够平滑,需施加较大的拔出力,这样在拔出时较大的拔出力容易造成对端子的结构损坏,縮短了整个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插拔力过大问题,且加工工艺复杂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 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端子和插头本体,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端子和插座本体,所 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所述插头 端子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弯折形成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弯折部与 第一接触臂之间连接有倾斜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一端具有第一压扣部,所述 第二接触臂一端具有可与第一压扣部配合的第二压扣部,所述倾斜臂与第一 压扣部之间形成将第二弯折部与第二压扣部卡止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弯折 部,第一弯折部弯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接触臂之间
连接有倾斜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一端具有第一压扣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头端子具有第二弯折 部,第二弯折部弯折形成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端具有的第二压扣 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插拔力过大的问题,且加工工 艺较简单。


图1为现有技术连接器端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器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头和插座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配合剖面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细节示意图
图8为图6中B部分细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分解示意图,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具有插头10和 插座20,所述插头10包括插头端子1和设置有若干插头端子1的插头本体 3,所述插座20包括插座端子2和设置有若干插座端子2插座本体4。所述 插头端子1和插座端子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或者插槽的方式分别固持在插头 IO和插座20之中。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头端子1和插座端子2分解示意图,所述插 座端子2具有第一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2弯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21,所 述第一弯折部22与第一接触臂21之间连接有倾斜臂23,所述第一接触臂 21 —端具有第一压扣部21A,所述插头端子1具有第二弯折部12,第二弯折 部12弯折形成第二接触臂11,所述第二接触臂11 一端具有的第二压扣部 IIA。如尺寸需要,倾斜臂23与第一接触臂21之间还连接有第一连接臂24, 第二弯折部12与第二接触臂11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臂13。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器剖面图,通过图5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配合情况。所述第二弯折部12和倾斜臂23相抵触, 第一压扣部21A与第二压扣部11A相抵触,也就是倾斜臂23与第一压扣部 21A之间形成了将第二弯折部12与第二压扣部11A卡止的区域,从而插座端 子2将插头端子1夹持住。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配合剖面图,同时参照图6 和图4,第一压扣部21A与水平形成的夹角为坡角X,倾斜臂23与水平形成 的夹角为坡角Y,第二压扣部11A与水平形成的夹角为坡角Z,倾斜臂23与 第一压扣部21A之间形成卡止区域效果更显著,优选的所述坡角X、 Y、 Z皆 小于等于75°大于等于45° 。为了使得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之间产生更佳 的夹持力,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坡角Y大于等于坡角X,更进一步优选的坡 角Y大于等于坡角Z,坡角Z大于等于坡角X。
图7为图6中A部分细节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倾斜臂23与第二弯 折部12接触但没有完全配合的时候,图8为图6中B部分细节示意图,其 中虚线部分为第一压扣部21A和第二压扣部11A接触但没有完全配合的时 候。当插头端子1和插座端子2分别运动到实线状态时,倾斜臂23产生弯 曲形变,此形变传递到第一压扣部21A将产生较大的弹性弯曲形变,第一压 扣部21A和第二压扣部11A接触点沿箭头方向下移,从而使21A对11A的压 力增大,总的合力方向使得插头端子1朝向第一连接臂21下侧。这样就增 加了对插头端子1的夹持力,提供了插头端子1和插座端子2之间足够的保 持力,而且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间的插拔力不会过大,整个构造较对比技术 也更容易加工制造,相对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端子和设置插头端子的插头本体,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端子和设置插座端子的插座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所述插头端子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弯折形成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接触臂之间连接有倾斜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一端具有第一压扣部,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端具有可与第一压扣部配合的第二压扣部,所述倾斜臂与第一压扣部之间形成将第二弯折部与第二压扣部卡止的区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臂的坡角小于等 于75°大于等于45° ,第一压扣部的坡角小于等于75。大于等于45。,第 二压扣部的坡角小于等于75。大于等于45。。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臂的坡角大 于等于第一压扣部的坡角。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臂的坡角大于等 于第二压扣部的坡角,第二压扣部的坡角大于等于第一压扣部的坡角。
5. —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 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接触臂之间连接有倾斜臂,所 述第一接触臂一端具有第一压扣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臂的坡 角小于等于75。大于等于45。,所述第一压扣部的坡角小于等于75。大于 等于45° 。
7. —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弯 折形成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端具有的第二压扣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扣部 的坡角小于等于75。大于等于45°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插拔力过大且加工复杂、成本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端子和设置插头端子的插头本体,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端子和设置插座端子的插座本体,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折延伸出第一接触臂,所述插头端子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弯折形成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接触臂之间连接有倾斜臂,所述第一接触臂一端具有第一压扣部,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端具有可与第一压扣部配合的第二压扣部,所述倾斜臂与第一压扣部之间形成将第二弯折部与第二压扣部卡止的区域。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插拔力过大的问题,且加工工艺较简单。
文档编号H01R12/16GK201364991SQ20092012972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2日
发明者阳 桂, 罗根香, 蒋丛华, 陈大军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