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773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尤其涉及用于柔性缆线的反向倒装型连接 器,其中偶端子和奇端子的连接部件彼此交叉以改进柔性印刷电路/柔性扁平缆线与端子 之间的接触可靠性并且保持最大接触压力。
背景技术
在本公开内容中柔性缆线包括所谓的柔性印刷电路(FPC)和柔性扁平缆线 (FFC),接触压力是端子的压制凸起和接触凸起与FPC/FFC接触点上的压力。在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现有技术中,具有转子的致动器沿FPC/FFC插入的方 向置于连接器的正面上。然而,最近反向倒装型连接器被广泛使用,其中连接器的转子与根 据现有技术的正向旋转相反地旋转,从而减小连接器的厚度并且改善了实用性。特别地,这种反向倒装型连接器采用H束成形端子以减小产品厚度,使得驱动触 点的机构简单并且通过转子的操作端子可以有效地上下移动。因此,通常使用具有H束成 形端子的反向倒装型连接器。图IA-C包括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反向倒装型连接器1的截 面图和示出根据致动器10的旋转的接触压力的示意图和曲线图。连接器1包括外壳12、插 入到外壳12中从而与FPC/FFC 15电连接的端子11以及致动器10,该致动器10与端子11 啮合并且旋转使得端子11与FPC/FFC 15接触。在致动器10沿箭头方向旋转时,与致动器 10啮合的操作部件13被抬起。因此,置于背面上与操作部件13连接的压制部件14被向下 挤压并且与插入到外壳12中的FPC/FFC 15接触。为了增加在致动器10旋转时FPC/FFC 15与压制部件11之间的接触压力,可旋转 的旋转部件IOa被分成三个表面,L1、L2和L3。致动器10的中心与表面L1、L2和L3之间 的距离满足Ll < L2 < L3。在致动器10沿箭头方向从打开状态旋转到闭合状态时,表面Ll首先与外壳12接 触。在致动器10进一步连续旋转通过表面L3到达表面L2时,致动器10停止使得压制部 件14与FPC/FFC 15接触。然而,由于在致动器10旋转并且致动器10不是在表面L2上停 止时FPC/FFC 15与压制部件14之间的接触压力在表面L3上最大,所以存在以下限制,在 致动器10停止的表面L2上接触压力减小。因此,把FPC/FFC 15牢固地连接到连接器1的 端子11是困难的,并且降低了接触可靠性。另外,在致动器10旋转时,从表面Ll到表面L3的整个表面都与端子11的操作部 件13和外壳12接触。因此,在致动器10旋转时,致动器10沿表面Ll到L3依次挤压外壳 12,并且外壳12和操作部件13向致动器10施压与使得操作部件13抬起相反的力。因此, 增大了与外壳12和操作部件13的摩擦力,并且需要大力来旋转致动器10。当前,应用于大 尺寸显示器(例如,平版显示器)的连接器包括大约50-200个引脚,大尺寸液晶显示器TV 包括大约6-8个连接器,每个连接器包括1 或更多的引脚。在用于每天正常制造几百件 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大力旋转许多致动器,这降低了实用性和工作载荷。图2A-图2B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2的截面图,连接器2增大了 FPC/FFC 15与第一和第二端子22、2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稳定的耦接。连接 器2包括外壳对、沿一个方向插入到外壳M中从而电连接到FPC/FFC 15的第一端子22、 沿相反方向插入的第二端子23以及与第一和第二端子22、23啮合并且旋转使得第一和第 二端子22、23与FPC/FFC 15接触的致动器21。由于第一端子22的压制部件25与第二端 子23的压制部件27相隔距离L4,所以增加了第一和第二端子22、23与FPC/FFC之间的接 触面积从而实现了稳定的耦接。然而,通过致动器21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端子22的中心 轴沈和第二端子23的中心轴28彼此相隔距离L5。因此,由于通过致动器21的旋转而旋 转的第一和第二端子22、23的旋转轴彼此不同,所以第一和第二端子22、23的接触压力彼 此不同,从而使得接触可靠性恶化。为了补偿由于如上所述的端子的不同长度以及中心轴 的不同位置引起的接触可靠性的恶化,已经进行研究来调节致动器的中心轴以及端子连接 部件的比率从而改善接触可靠性。然而,插入FPC/FFC 15的FPC停止线被固定在预定轴上, 并且要求限制致动器的转子的结构提供具有不同长度相同动量的端子,由此增加产品的长 度。因此,难以使得产品小型化并且降低材料成本。另外,在致动器旋转超过应用最大载荷 的位置并且随后到达闭合状态时,接触压力的降低仍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试图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公开内容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 柔性缆线的连接器,包括具有不同接触点的端子,接触点具有相同的接触压力从而保证接 触可靠性,在致动器的操作完成的位置上具有最大接触压力,防止在致动器的操作完成之 后精确的反向旋转滑动,并且该连接器具有细长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包括外壳,其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 并且包括插入并耦接FPC/FFC的孔;偶端子,其以一定方向插入到外壳的插入空间中并且 排列成多行;奇端子,其置于偶端子之间;以及致动器,其置于FPC/FFC插入外壳一侧的相 对侧上并且包括转子,其旋转从而通过端子挤压并固定FPC/FFC;其中偶端子的连接部件 将底座部件以沿一定方向倾斜的形状连接到压制部件,并且奇端子的连接部件被布置成与 偶端子的连接部件的倾斜的形状对称,并且连接部件彼此以“X”形交叉。偶端子的操作部件可以包括旋转开始部分和旋转结束部分,旋转开始部分可以包 括与致动器的转子稍微啮合的深凹槽,并且边界凸起可以置于旋转开始部分和旋转结束部 分之间。奇端子的操作部件可以包括旋转开始部分和旋转结束部分,旋转开始部分可以包 括与致动器的转子稍微啮合的深凹槽,并且边界凸起可以置于旋转开始部分和旋转结束部 分之间。旋转结束部分可以包括比旋转开始部分的凹槽浅的凹槽,从而在旋转结束部分处 具有最大接触压力,并且旋转结束部分可以包括比旋转开始部分的凹槽浅的凹槽,从而在 旋转结束部分处具有最大接触压力。转子可以由提供到偶端子的操作部件的延伸部分的闭 锁装置、提供到底座部件的延伸部分的闭锁装置和边界凸起固定,以使得防止在转子旋转 到旋转结束部分之后通过滑动引起的接触压力减小从而具有最大接触压力。根据本公开内容,第一和第二端子的连接部件交替地彼此交叉并且具有相同的旋 转中心从而根据相同的旋转量具有相同的接触压力,并且由此在FPC/FFC与端子之间具有 相同的接触可靠性。因此,不必移动中心轴来使得连接器小型化。另外,操作部件的旋转开始部分的凹槽深以有利于致动器旋转到大约90°,使得在制作过程中工人能够容易将致动 器旋转到闭合状态。具体地说,在致动器的旋转完成的位置上获得最大接触压力,并且闭锁 装置防止在致动器的旋转完成之后接触压力减小并且由此持续不断地维持最大接触压力。


图IA-图IC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示意图以及根据 致动器的旋转的接触压力减小的曲线图;图2A-图2B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到第一和第二端子的中心轴的接触距离的 截面图;图3A-图;3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透视和分解透视图;图4A-图4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外壳的透视和后视图;图5A-图5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外壳的截面图,外壳包括插入端子 的部件;图6A-图6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偶端子的透视图以及示出了耦接 到致动器的外壳的截面图;图7A-图7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奇端子的透视图以及示出了耦接 到致动器的外壳的截面图;图8A-图8B是示出了致动器的透视图和截面图;图9A-图9B是示出了在旋转转子时以“X”形彼此交叉的偶端子和奇端子的截面 图以及示出了 FPC沿接触表面插入到端子的状态的截面图;图IOA-图IOB是示出了端子的操作部件的侧视图;图IlA-图IlB是示出了操作部件的旋转开始部分与转子啮合的操作的示意图;以 及图12A-图12B是示出了操作部件的旋转结束部分与转子啮合的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示例实施例。图3A-图:3B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透视和分解透视图。连接器包括外 壳120,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并且与FPC/FFC连接;偶端子130,沿一个方向插入到外壳120 的插入空间并且排列成多行;奇端子140,置于偶端子130之间;以及致动器110,置于FPC/ FFC插入到外壳120的相对侧上并且旋转从而通过端子130、140挤压和固定FPC/FFC。首先,将描述端子130、140的耦接方向。偶端子130在图中从右侧向左侧插入到 外壳120中,奇端子140在图中从左侧向右侧插入到外壳120中。然而,耦接方向并非限于 此。为了说明方便,将描述致动器110的基本结构。致动器110包括耦接到端子130、140 的转子112。致动器110旋转使得转子112与端子130、140啮合,使得端子130、140固定 FPC/FFC并且与FPC/FFC电接触。图4-图5是示出了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的外壳120的透视和后视图以及示出 了插入端子130、140的部件的截面图。外壳120优选地由合成树脂组成并且通常具有扁平 六面体形。可拆卸地附接FPC/FFC末端的容纳器插槽121置于FPC/FFC的背面上。分别插入和固定偶端子130和奇端子140的多个端子插入部件122、123交替排列并且在外壳120 的正面和背面上沿前后方向对称。插入端子130、140的外壳120的内部设置有圆形定位孔123和固定孔124,定位孔 对应于插入的偶端子130的正面部件。插入奇端子140的部件设置有闭锁装置125,防止在 插入奇端子140之后去除奇端子140。图6A-图6B是示出了偶端子130的透视图以及示出了耦接到致动器110的外壳 110的截面图。偶端子130与外壳120相隔开从而固定致动器110和FPC/FFC,并且起到电 连接组件的作用。偶端子130包括底座部件131 ;压制部件134,平行于底座部件131延伸 并且在压制部件134的较低端包括压制凸起13 ;操作部件135,相对于压制部件134延伸 并且受到使得连接部件133变形的力,其中连接部件133把压制部件134连接到底座部件 131。底座部件131的正面(图中的左侧)提供有圆形组件131b从而被布置在外壳120 的下表面设置的定位孔123上。底座部件131的正上端提供有电连接到FPC/FFC的连接凸 起131a。底座部件131的背面提供有焊接部件132,延伸并焊接到印刷电路板(PCB)从而 把端子130固定到PCB ;以及闭锁装置132a,防止致动器110的转子112旋转和从端子130 去除并且保持最大接触压力。闭锁装置13 被配置成保持最大接触压力并且可以为梯形, 但是并不限于此。连接部件133以从底座部件131延伸的垂线向图的左侧倾斜形成“\”形。在升高 操作部件135时,连接部件133弯曲,使得从操作部件135延伸的压制部件134逆时针旋转 来固定FPC/FFC。由于连接部件133连接到底座部件131的部件和连接部件133连接到压 制部件134的部件比连接部件133的中心厚,所以连接部件133最大程度地受到变形时的 弹力。连接到底座部件131的连接部件133的两侧都提供有缺口 131c,防止由于施加到连 接部件133与底座部件131之间的部分的力矩引起的应力的聚集,并且有效地分散变形时 的力。置于压制部件134末端的下表面提供有与FPC/FFC接触的压制凸起13如。因此, 在操作部件135逆时针旋转压制部件134时,FPC/FFC与连接凸起131a充分接触从而在底 座部件131的连接凸起131a与FPC/FFC之间具有最大接触压力。与致动器110的转子112啮合的操作部件135的部分包括旋转开始部分13 和 旋转结束部分135c。操作部件135的背面提供有闭锁装置135d。操作部件135平行于压 制部件134延伸。图7A-图7B是示出了奇端子140的透视图以及示出了耦接到致动器110的外壳 120的截面图。奇端子140包括底座部件141 ;压制部件144,倾斜连接到底座部件141并 且在其前端包括压制凸起14 ;连接部件143,其中压制部件144连接到连接部件143的部 件置于图中相对于底座部件141连接到连接部件143的部件的右侧,使得连接部件143对 称并且倾斜地与偶端子130的连接部件133交叉;以及操作部件145,沿压制部件144相反 的方向延伸并且受到使得连接部件143变形的力。底座部件141包括置于其正面并且耦接到PCB的焊接部件142,以及电耦接到 FPC/FFC的连接凸起部件142a。连接到连接部件143的部件提供有缺口 141c从而防止由于 施加到连接部件143与底座部件141之间的部分的力矩引起的应力的聚集并且有效地分散变形时的力。底座部件141的背面提供有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凸起141b,使得在从背面(图 的左侧)插入端子140时,端子140弹性装配到外壳120的闭锁装置125上。因此,添加的 装配钉是不需要的,并且防止转子112的顺时针旋转把端子140推到背面(图的左侧)。连接部件143向上延伸并且以“/”形倾斜到右侧,并且从相反方向交替插入奇端 子140的连接部件143和连接部件133在侧视图中形成“X”形。另外,压制部件144沿稍 微弯曲的线,而非水平线延伸,并且比压制部件134短。图8A-图8B是示出了致动器110的透视和截面图。致动器110同时与偶端子130 的操作部件135以及奇端子140的操作部件145两者啮合。致动器110旋转从而抬起操作 部分135、145,使得FPC/FFC固定到外壳120的背面。致动器110包括与操作部件135、145 啮合的转子112以抬起操作部件135、145并且固定FPC/FFC,以及主体111,其与转子112 模压在一起从而借助外力来旋转转子112。转子112为椭圆结构,与主体111形成大约90°夹角作为垂线。在致动器110打 开时,转子112与操作部件135、145相分离。在致动器110旋转到闭合时,转子112顺时针 旋转并且与操作部件135、145啮合从而抬起操作部件135、145。与转子112模压一起的主 体111通过与转子112相同的角度旋转,并且包括手柄Illa以有利于旋转致动器110。图9A是示出了以“X”形彼此交叉的端子130、140的截面图。图9B是示出了 FPC/ FFC 15沿接触表面插入到处于交叉状态的端子130、140的状态的截面图。图IOA-图IOB是 示出了端子130、140的侧视图。图IlA-图IlB是示出了操作部件135的开始部分13 与 转子112啮合时的操作的示意图。图12A-图12B是示出了操作部件135的结束部分135c 与转子112啮合时的操作的示意图。偶端子130的连接部分133的顶部沿曲线倾斜到左侧, 而奇端子140的连接部件143的顶部沿曲线倾斜到右侧,位于底座部件141和连接部件143 上方,使得置于偶端子130之间的奇端子140的连接部分143与偶端子130的连接部分133 对称交叉。偶端子130的操作部件135和奇端子140的操作部件145与致动器110的转子112 交替并连续啮合,从而根据转子112的旋转同时旋转。因此,在转子112顺时针旋转时,与 转子112啮合的操作部件135、145逆时针旋转,使得压制部件134、144也逆时针旋转。在 此情况下,由于偶端子130的压制部件134比奇端子140的压制部件144长,所以压制部件 134通过转子112的旋转与FPC/FFC 15相对于奇端子140的压制部件144的背面(图的 左侧)接触,使得端子130、140接触不同点。因此,增大了 FPC/FFC 15的接触面积从而获 得了与FPC/FFC 15更稳定的耦接。另外,FPC/FFC 15可以形成锯齿形图案从而使得FPC/ FFC 15和连接器两者的面积最小化。尽管偶端子130的连接支撑底座133a与连接支撑底座143a不同,但是由于偶端 子130的连接部件133以“\”而非“1”形倾斜,所以端子130的旋转中心就是连接部件133 的中心。因此,偶端子130的旋转中心置于连接支撑底座133a的右侧。由于连接部件143 同样以“/”形倾斜,所以其旋转中心置于连接支撑底座143a的左侧。因此,连接部件133、 143彼此交叉的交叉点是端子130、140两者的旋转中心,从而使得尽管连接支撑底座133a、 143a彼此不同,但是旋转中心是相同的。结果,由于转子112的旋转向端子130、140施加了相同的扭矩,所以端子130、140 根据旋转具有相同的动量。另外,由于压制部件134、144的压制凸起13如、144a以距插入的FPC/FFC 15相同的高度彼此平行,所以转子112旋转通过相同的距离向压制部件134、 144施加相同的力,使得端子130、140的压制凸起134a、14 与FPC/FFC 15具有相同的接 触力。因此,使得接触变化最小化,并且以相同的力进行接触,由此提高了 FPC/FFC 15与端 子130、140之间的接触可靠性。另外,连接部件133、143沿“X”形彼此交叉从而在不改变 旋转轴的比率和位置的情况下保持相同的接触压力,并且可以将FPC/FFC 15插入从而如 图9B所示沿插入FPC/FFC 15的方向到达连接部件133、143的端子130、140的FPC停止线, 从而使得包括连接器的产品小型化。致动器110的转子112为椭圆,并且端子130、140的操作部件135、145包括旋转 开始部分13^1、145a ;结束部分135c、145c以及旋转开始部分13fe、145a与旋转结束部分 135c、145c之间的凸起13釙、145b。由于操作部件135、145具有相同配置,所以将主要描述 偶端子130的操作部件135。旋转开始部件13 提供有深且平缓的凹槽,从而在转子112旋转并抬起时不与转 子112啮合。因此,即使在致动器110旋转从而使得转子112旋转并抬起大约45°时,转 子112不与旋转开始部分13 的凹槽啮合,从而减小使得转子112旋转所需的力。在转子 112旋转超过大约45°时,转子112仅仅与旋转开始部分13 的凹槽稍微啮合并且旋转, 但是由于凹槽很深,所以其啮合并不牢固,并且由此以很小的力进行旋转。因此,致动器110 以很小的力旋转直到大约90°,转子112碰到凸起13 ,将稍后描述。在致动器110旋转到达大约90°时,转子112与操作部件135的边界凸起13 接触。由于边界凸起13 相对于旋转开始部分13 凸出,所以在转子112通过边界凸起 135b时,连接部件133的弹力使得转子112移动到旋转结束部分135c,使得根据从旋转开 始部分13 到旋转结束部分135c的移动的接触压力不连续,而是分成两个阶段。由于旋转结束部分135c的凹槽比旋转开始部分13 的凹槽浅,所以转子112与 旋转结束部分135c的凹槽紧密啮合,从而向操作部件135施加最大的向上的力,并且由此 向从操作部件135延伸的压制部件134施加最大的向下的力。因此,压制部件134的压制 凸起13 最大程度地挤压FPC/FFC 15从而在旋转结束部分135c上具有最大接触压力。另外,为了防止转子112从操作部件135的旋转结束部分135c旋转而使得最大 接触压力前后滑动从而减小最大接触压力,偶端子130的操作部件135和底座部件131提 供有闭锁装置135d、13h从而防止转子112进一步旋转从而减小接触压力,并且边界凸起 135b防止转子112向后滑动并且固定转子112,使得转子112与旋转结束部分135c的凹槽 紧密接触直到有意释放转子112为止,并且由此保持最大接触压力。闭锁装置13 可以是 梯形,并且闭锁装置可以提供到奇端子140从而更牢固地固定转子112。尽管参考本实施例的许多示例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设计出将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实质和范围内的许多其他修改、变型、替代和增 加。
8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120),其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并且包括插入并耦接柔性印刷电路(FPC)/柔性扁 平缆线(FFC)的孔;偶端子(130),其以一定方向插入到外壳(120)的插入空间中并且排列成多行;奇端子(140),其置于偶端子(130)之间;以及致动器(110),其置于FPC/FFC插入外壳(120) —例的相对侧上并且包括转子(112), 其旋转从而通过端子挤压并固定FPC/FFC ;其中偶端子(130)的连接部件(13 将底座部件(131)以沿一定方向倾斜的形状连接 到压制部件(134),并且奇端子(140)的连接部件(14 被布置成与偶端子(130)的连接部 件(134)的倾斜的形状对称,并且连接部件(133、14;3)彼此以“X”形交叉从而具有相同的 接触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偶端子(130)的操作部件(135)包括旋转开始部分(135a)和旋转结束部分(135c), 旋转开始部分(135a)包括与致动器(110)的转子(112)稍微啮合的深凹槽,并且边界凸起 (135b)置于旋转开始部分(135a)和旋转结束部分(135c)之间;并且奇端子(140)的操作部件(145)包括旋转开始部分(145a)和旋转结束部分(145c), 旋转开始部分(145a)包括与致动器(110)的转子(112)稍微啮合的深凹槽,并且边界凸起 (145b)置于旋转开始部分(145a)和旋转结束部分(145c)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旋转结束部分(135c)包括比旋转开始部分(135a)的凹槽浅的凹槽,从而在旋转结束 部分(135c)处具有最大接触压力,并且旋转结束部分(145c)包括比旋转开始部分(145a) 的凹槽浅的凹槽,从而在旋转结束部分(145c)处具有最大接触压力;并且转子(112)由提供到偶端子(130)的操作部件(135)的延伸部分的闭锁装置(135d)、 提供到底座部件(131)的延伸部分的闭锁装置(132a)和边界凸起(135b)固定,以使得防 止在转子(11 旋转到旋转结束部分(135c)之后通过滑动引起的接触压力减小从而具有 最大接触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柔性缆线的连接器,其中偶端子和奇端子的连接部件交替地彼此交叉,从而将旋转中心与X形的中心对齐;端子的操作部件被分成旋转开始部分和旋转结束部分;旋转开始部分的槽深深地形成,而旋转结束部分的槽相对浅地形成;以及提供闭锁装置(凸起),从而在完成90°旋转结束部分啮合转子之后接触压力不会减少。因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偶端子和奇端子的旋转中心相同,相同的旋转力产生相同的接触压力,并且由于多个端子和FPC/FFC的偶端子和奇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没有区别,这些端子可具有相同的接触可靠性。由于操作部件的旋转开始部分的凹槽深以有利于致动器旋转大约90°,制作过程中工人能够容易地手动将致动器移动到闭合状态,制作过程中在工人完成致动器的旋转的位置上获得最大接触压力,并且闭锁装置防止在致动器的旋转完成之后接触压力减小,从而持续不断地维持最大接触压力。此外,由于“X形”结构允许FPC/FFC深深地插入到最大量,产品可被设置成细长的。
文档编号H01R13/193GK102099968SQ200980128827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8日
发明者金永寿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