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05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一种板连接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其中第一端子具有高柔性和 高刚性,并且第二端子在第一接触点具有高刚性并在第二接触点具有高柔性的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板连接器用于将两个或更多个装置电连接在一起,诸如印刷电路板的相互 连接或电缆至印刷电路板的连接。这类板连接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上并具有从 该表面突出的连接器部分。这类板连接器的例子参见日本专利申请No. 2000-331731和 No.2006-269418。此外,图IlA-B均示出传统板连接器的剖视图;图IlA示出装配之前的状态并且图 IlB示出装配之后的状态。参照图,插座连接器801安装在第一电路板(未示出)上,并且 插头连接器901安装在第二电路板(未示出)上。插座连接器801具有装入插座壳体811 的插座端子861,插座壳体811由绝缘材料制成。插头连接器901具有装入插头壳体911的 插头端子96la,96Ib,插头壳体911也由绝缘材料制成。此外,插座壳体811具有其凸出部 分812,并且插头壳体911具有其凸出部分912。如图IlB所示,当插座连接器801与插头连接器901装配在一起时,优选地通过连 接插座端子861和插头端子961a,961b而进行,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在这种 情况下,插座端子861和插头端子961a,961b在两点相互接触,即第一接触点865a,第二接 触点86 ,插座端子861和插头端子961a,961b在多点相互接触,这样准确无误地保持其接 触状态。此外,多点接触增加了从插座连接器801中移除插头连接器901所必要的移除力。 因此,确信保持了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的装配状态。然而,在传统板连接器中,在任一部件经受巨大冲击之后,可能是由于坠落等原 因,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装配轴线之间可能发生错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接 触点86 可能无法接着错位,并因此断开接触。从图IlA-B中所示的结构来看很明显,在 第一接触点86 ,插头端子961a的柔性可能较低,但是插座端子861的柔性较高,然而插头 端子961b和插座端子861在第二接触点86 分别具有高刚性,因此在同一点必定显示出 低柔性。因此,第二接触点86 通常无法补偿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装配轴线 之间发生的错位。然而,由于插头端子961b和插座端子861两者在第二接触点86 具有高刚性,所 以需要更大的移除力,从而确保保持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之间的装配状态。然 而同时,也增加了将插头连接器901插入插座连接器801所必需的插入力。因此,降低了将 插座连接器801和插头连接器901装配在一起的装配可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传统板连接器所遇到的问题,并旨在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中在第 一接触点各第一端子具有高柔性并且各第二端子具有高刚性,以及在第二接触点各第一端子具有高刚性并且各第二端子具有高柔性,从而使得当即使有外力施加在其上时,也能够 准确无误地保持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的接触状态,从而防止了任何瞬间接触断开情 况的发生,同时实现了小插入力和大移除力,因此增加了该板连接器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因此,本发明的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 一端子和能够容置第一端子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器被构造为与第一连接器装配在一 起并且包括第二端子和能够容置第二端子的第二壳体。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被构造为 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相互接触。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中的任一点,各第一端 子能够显示出高柔性而各第二端子能够显示出高刚性。此外,在不同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 接触点中的任一点,各第一端子能够显示出高刚性而各第二端子能够显示出高柔性。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有板连接器,其中在第一接触点显示出高柔性的端子具 有其固有频率,这与在第二接触点显示出高柔性的端子的固有频率不同。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有板连接器,其中各第一端子设有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 触部分和具有高刚性的第二接触部分,并且各第二端子设有具有高刚性的第一接触部分和 具有高柔性的第二接触部分。第一接触部分在第一接触点相互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分在 第二接触点相互接触。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有板连接器,其中各第一端子包括由第一壳体支撑的其 支撑部分。第二接触部分被构造为连接至支撑部分并具有伸进第一壳体的各凹槽部分的其 远端。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为通过U字形连接部分连接至第二接触部分,并具有在面向第 二接触部分时伸进第一壳体各凹槽部分的其远端。各第二端子包括由第二壳体支撑的其支 撑部分。第一接触部分被构造为连接至支撑部分,并与第二壳体各凸出部分的侧壁之一接 触。第二接触部分具有悬臂形状,且其一端连接至第一接触部分而其另一端远离各凸出部 分的另一侧壁。当凸出部分插入凹槽部分时,各第二端子到达某一位置,其中所述各第二端 子夹在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分之间。在板连接器中,在第一接触点各第一端子具有高柔性而各第二端子具有高刚性, 并且在第二接触点各第一端子具有高刚性而各第二端子具有高柔性。因此,即使有外力施 加于板连接器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持续保持在第一和第二接触点的接触状态,并且防止了 任何瞬间接触断开情况的发生,从而使得板连接器的性能高度可靠。此外,同时实现了小插 入力和大移除力,因此增加了板连接器的可操作性。


通过参照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并结合附图,可最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和操作的组 织和方式以及其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从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装配表面侧所观察到的透视图,并示出第一连接器 和第二连接器装配在一起的状态;图3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从其装配表面侧所观察到的透视图;图4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从其安装表面侧所观察到的透视图;图5是图2的第二连接器从其装配表面侧所观察到的透视图;图6是图2的第二连接器从其安装表面所观察到的透视图7是根据本发明所布置的第二端子从装配表面侧所观察到的透视图;图8是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相互装配在一起之前的状态;图9是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相互装配在一起之后的状态;图10是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当装配在一起时外力施加于其上的状 态;以及图IlA-B是传统板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图IlA示出装配之前的状态而图IlB示 出装配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尽管本发明可易受不同形式的实施例的影响,如图所示,并且本文将对具体的实 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文所探讨内容应视为本发明原理的示例,且并非意图 将本发明仅仅限制为所示的示例。此外,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本发明各种元件 的结构和移动的方向描写,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等,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元件 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描写是恰当的。如果对元件位置的描述发生了变化,无论如 何,那么视为这些描写均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参照图1至图4,优选地能够作为成对板连接器之一进行操作的第一连接器1,是 安装在第一电路板91表面上的可表面安装的连接器。此外,能够作为成对板连接器的另一 连接器进行操作的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第二电路板191表面上,也是可表面安装的连接 器。本发明的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其将第一电路板91和第二电 路板191相互电连接。第一电路板91和第二电路板191可以是诸如用于电子设备的印刷 电路板,但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电路板。此外,第二连接器101可以连接至多个电缆的末端而 不是第二电路板191。第一连接器1包括由绝缘材料整体地形成的第一壳体11。如图所示,第一壳体11 具有近似矩形、平行六面体(parallelpiped)、厚片状的形状。近似矩形封闭的凹陷部分形 成于装配有第二连接器101 —侧的表面。第一连接器1具有诸如约7. Omm长、约2. 5mm宽 和约1.0mm厚的尺寸,然而,这些尺寸可以改变。凸出部分13与第一壳体11整体地形成于凹陷部分。平行于凸出部分13,在凸出 部分13的两侧延伸的侧壁部分14,也与第一壳体11整体地形成。凸出部分13和侧壁部 分14从凹陷部分的表面向上突出并且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延伸。在凸出部分13的两侧, 凹槽部分12在凸出部分13和侧壁部分14之间形成为长、细、插入凹陷部分,其在第一壳体 11的纵向延伸。在图中示出了一个凸出部分13;然而,这点根据需要可以改变。凸出部分 13具有诸如约0. 6mm的优选尺寸。凹槽状第一端子容置腔15形成来容置第一端子61,第一端子61设置为横向地跨 在凸出部分13的侧表面和凹槽部分12的底表面。如图所示,在凸出部分13的各侧表面和 凹槽部分12的各底表面,有诸如形成约0. 4mm间距的十(10)个第一端子容置腔15。此外, 在凸出部分13的各侧表面和凹槽部分12的各底表面,有容置于各自第一端子容置腔15的 十个(10)第一端子61,第一端子容置腔15布置为诸如约0. 4mm的间距。此外,在侧壁部分 14的内表面,各第一端子容置槽16在对应于一个第一端子容置腔15的位置形成。因此,第 一端子容置腔15和第一端子容置槽16协同起作用以容置第一端子61。第一端子容置腔15、第一端子容置槽16和第一端子61的间距和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此外,在第一壳体1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端壁部分26横向延伸,并且其两端均 连接至侧壁部分14。在凹陷部分内部,由端壁部分26和靠近侧壁部分14两端的部分包围 的凸出部分13两端的外侧部分作为插入凹陷部分21。换句话说,插入凹陷部分21形成于 凹槽部分12两端的外侧。插入凹陷部分21是插入第二连接器101中所提供的插入突出部 分121在插入状态下的区域,在上述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相互装配在一 起。各第一端子61是通过冲压和弯曲导电金属板而整体地形成、产生,并具有支撑部 分63、连接至支撑部分63下端的尾部部分62、连接至支撑部分63上端的上侧连接部分67、 形成于上侧连接部分67的内侧端附近的第二接触部分66、连接至第二接触部分66的下侧 连接部分64和形成于下侧连接部分64的自由端附近的第一接触部分65。支撑部分63优 选地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垂直延伸,并装入各第一端子容置槽16并由其支撑。尾 部部分62通过相对于支撑部分63弯曲优选地连接至其上,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横 向向外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至耦合到第一电路板91上的导电痕上的连接垫。此外,上 侧连接部分67通过相对于支撑部分63弯曲连接至其上,并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向 内延伸。在上侧连接部分67的内侧端,形成向下弯曲且向内突出的弧形第二接触部分66。 此外,下侧连接部分64连接至第二接触部分66的下端,并且具有“U”形侧表面。此外,在 下侧连接部分64的自由端,即在内侧下端连接部分64的上端附近,形成弯曲成“U”形且向 外突出的弧形第一接触部分65。各第一端子61从安装表面侧装入一个第一端子容置腔15和一个第一端子容置槽 16,并且各支撑部分63的两侧通过一个第一端子容置槽16的侧壁支撑,从而将各第一端子 61固定于第一壳体11。因此,各第一端子61面向各侧壁部分14,侧壁部分14平行于凸出 部分13的两侧延伸。参照图5至图7,第二连接器101包括由绝缘材料整体形成的第二壳体111。如图 所示,第二壳体111具有近似矩形、平行六面体(parallelpiped)、厚片状的形状。第二壳体 111具有诸如约6. Omm长、约1. 5mm宽和约0. 8mm厚的尺寸,然而,这些尺寸可以改变。纵向延伸的凸出部分112在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第二壳体111侧表面上与第二壳 体111整体地形成。凸出部分112分别沿着第二壳体111的两侧形成。此外,在第二壳体 111的纵向延伸的细而长的凹槽部分113在两侧的凸出部分112之间形成。如图6所示,凹 槽部分113在侧面上具有安装到第二电路板191的其上的表面。S卩,由底板部分117封闭 的其安装表面侧。在图中,凸出部分112的数量为2;然而根据需要可为任何其它数量。凹 槽部分113具有诸如约0. 7mm宽的尺寸,然而,该尺寸可以改变。在凸出部分112的外侧表面,凹槽状第二端子容置槽116形成来容置第二接触部 分166。例如,在各凸出部分112的外侧表面,有诸如形成约0. 4mm间距的十(10)个第二端 子容置槽116。同样,例如,有容置于第二端子容置槽116并在各凸出部分112的侧表面和 顶部部分以诸如约0. 4mm的间距布置的十(10)个第二接触部分166的第二端子161。第二 端子容置槽116和第二端子161的间距和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此外,在第二壳体111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提供有横向延伸的插入突出部分 121。各插入突出部分121的两端均连接至凸出部分112。插入突出部分121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插入凹陷部分21中,在上述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装配在一起。各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冲压和弯曲导电金属板而整体地形成并产生的构件,并具 有支撑部分163、连接至支撑部分163下端的尾部部分162、连接至支撑部分163上端的第 一接触部分165、连接至第一接触部分165上端的连接部分164和连接至连接部分164外 端的第二接触部分166。支撑部分163以近九十度(90° )进行弯曲,并由第二壳体111包 围并支撑。尾部部分162优选地连接至横向(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部分 163的下端,从第二壳体111向外延伸并且通过焊接等连接至耦合到第二电路板191上的导 电痕上的连接垫。此外,第一接触部分165连接至支撑部分163的上端,并沿着各插入突出 部分121的内侧表面向上延伸。在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的连接部分164通 过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分165弯曲连接至其上。第二接触部分166通过相对于连接部分164 以倾斜向下的方向弯曲连接至其外端,并在其下端形成悬臂状部分,以及向下且向外延伸 的自由端。第二端子161优选地与第二壳体111构成整体。因此,当第二端子161预先设置 于模内时,第二壳体111通过向模腔充填树脂而形成。因此,当支撑部分163嵌入第二壳体 111时,第二端子161整体地容置于第二壳体111内,并且其余部分暴露于第二壳体111附 近。因此,第二端子161安装成面对在第二壳体111的侧面上形成的凸出部分112。图8至图10示出用于装配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操作。如图所示,当 各第一端子61的尾部部分62通过焊接等连接至耦合到第一电路板91上的导电痕上的连 接垫时,第一连接器1安装在第一电路板91的表面上。尾部部分62的远端位于各侧壁部 分14的内侧,意味着各尾部部分62没有从各侧壁部分14的外侧表面向外延伸。因此,第 一连接器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减小,并且用于将第一连接器1安装在第一电路板 91上所必要的安装表面的宽度也能够减小。如图8所示,各第二接触部分66的远端从各侧壁部分14的各第一端子容置腔15 伸进各凹槽部分12,并且各第一接触部分65的远端从凸出部分13的各第一端子容置腔15 伸进各凹槽部分12。因此,如图9所示,插入凹槽部分12的第二连接器101的各第二端子 161的两侧能够夹在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66之间。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 触部分66在第一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近似相同,并且彼此面对。各第二接触部分66形成在靠近上侧连接部分67的另一端,其中上侧连接部分67 的一端连接至支撑部分63。换句话说,各第二接触部分66连接至支撑部分63的上端,支撑 部分63通过短棍状上侧连接部分67牢固地固定到第一壳体11的各侧壁部分14。因此,第 二接触部分66和支撑部分63之间起到弹簧作用的部分的长度很小,从而赋予各第二接触 部分66高刚性、低柔性和位移阻力。另一方面,各第一接触部分65形成在靠近“U”形下侧连接部分64的另一端,其中 连接部分64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接触部分66。换句话说,各第一接触部分65通过长且弯曲 的下侧连接部分64连接至具有一定程度柔性的第二接触部分66。因此,第一接触部分65 和支撑部分63之间弹簧部分的长度较大,从而使各第一接触部分65具有低刚性、高柔性和 易于弹性移动或位移。此外,凸出部分13的各第一端子容置腔15制成足够大的尺寸从而 允许各第一接触部分65向内位移到第一壳体11。类似地,当各第二端子161的尾部部分 162连接至耦合到第二电路板191上的导电痕上的连接垫时,第二连接器101安装在第二电
8路板191的表面上。如图8所示,各第一接触部分165沿着各凸出部分112的内侧壁延伸并暴露于凹 槽部分113内,并且各第二接触部分166从各凸出部分112的外侧壁向外突出。因此,如图 9所示,第二连接器101的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分165和第二接触部分166能够与 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66接触,所述各第二端子161插入凹槽 部分12,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66夹住各第二端子161的两侧。在各接触部分165,一端连接至由第二壳体111包围的支撑部分163,支撑部分163 的外侧表面与各凸出部分112的内侧壁紧密接触,并且另一端连接至与各凸出部分112紧 密接触的连接部分164。因此,由于各第一接触部分165的整体实际上由第二壳体111所限 制,所以各第一接触部分165具有高刚性、低柔性并且抗弹性位移。另一方面,在各第二接触部分166,当其一端通过连接部分164连接至第一接触部 分165时,其另一端是远离各凸出部分112的外侧壁的自由端并且能够位移,并进一步,不 与各凸出部分112的各第二端子容置槽116的内壁接触。因此,其整体完全未受限制。此 外,各第二接触部分166作为悬臂其中其远端连接至连接部分164,并具有低刚性、高柔性 并易于弹性位移。此外,各第二端子容置槽116足够大以允许各第二接触部分166向内位 移到第二壳体111内。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装配表面彼此面对。在这种情况 下,其装配表面近似地相互平衡,并且第一电路板91和第二电路板191也近似地相互平行。接下来,如图9所示,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朝向配对连接器移动,从而 使得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装配在一起。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装配 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二壳体111的凸出部分112插入第一壳体11的凹槽部分12。此外,各 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分65和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分165相互接触,从而形 成第一接触点71。各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分66和各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分 166相互接触,从而形成第二接触点72。因此,在各自的第一端子61和各自的第二端子161之间建立起电传导,并且结果, 耦合到第一电路板91 (各第一端子61的尾部部分62连接到其上)上的导电痕和耦合到第 二电路板191(各第二端子161的尾部部分162连接到其上)上的导电痕彼此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相 互机械和电接触。换句话说,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相互在多点接触。因此,其电传 导状态得以保持。此外,在第一接触点71,各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分65具有高柔性, 而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分165具有高刚性。此外,在第二接触点72,各第一端子 61的第二接触部分66具有高刚性,而各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分166具有高柔性。因此,由于端子之一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中的任一点显示出高刚性, 即使存在有某种力足以解开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装配状态,仍难以从第 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101。这意味着装配连接器的断开需要较大的移除力。另一方面,当力足以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装配在一起时,由于上述端 子之一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显示出高柔性,所以易于将第二连接器101的凸 出部分11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分12。这意味着连接器的连接仅需要很小的插入 力。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彼此装配在一起的状态下,即使施加外力,仍确信保持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的接触状态,并且准确无误地保持各第一端子 61和各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电传导状态。例如,如图10所示,考虑到以下情况,施加外力使得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 接器1向右位移(在箭头A的方向)。首先,注意图10中左侧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 之间的关系。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触部分65在第一接触点71弹性向右(箭头a的方向) 位移,从而保持与第一接触部分165接触。此外,具有高柔性的第二接触点166在第二接触 点72弹性向左(箭头b的方向)位移,从而保持与第二接触部分66接触。类似地,注意图 10中右侧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关系,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触部分65在第一 接触点71弹性向右(箭头a的方向)位移,从而保持与第一接触部分165接触。此外,具 有高柔性的第二接触部分166在第二接触点72弹性向左(箭头b的方向)位移,从而保持 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分66接触。因此,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外力被吸收,并当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 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166弹性位移时保持接触状态。因此,即使施加诸如冲击的较大 外力,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保持其接触状态,从而可靠地保持 在各第一端子61和各第二端子161之间的导电状态。因此,由接触状态的甚至瞬间断开导 致的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的非导电状态,换言之,瞬间断开,不会发生。此外,根据不同的几何形状的事实明显可见,在第一接触点71弹性位移的第一接 触部分65的固有频率不同于在第二接触点72弹性位移的第二接触部分166的固有频率。 因此,即使当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166由于施加的冲击而同时振动时,由于各 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166两者具有不同的振动频率,所以第一 接触部分65从第一接触部分165断开的时间和第二接触部分166从第二接触部分66断开 的时间彼此并不同步。因此,在第一接触部分71和第二接触部分72两者的非导电状态不 会同时发生,从而防止了瞬间断开。本文所述仅为实例,其中第一接触部分65和第二接触部分166形成为具有高柔 性,而第一接触部分66和第二接触部分165形成为具有高刚性。然而,第一接触部分65和 第二接触部分166可以形成为具有高刚性,而第一接触部分66和第二接触部分165可以形 成为具有高柔性。应当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所述第 一连接器1具有第一端子61和能够容置第一端子61的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连接器101 被构造为与第一连接器1装配在一起并且包括第二端子161和能够容置第二端子161的第 二壳体111。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分别被构造为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 相互接触,在第一接触点71或第二接触点72中的任一点,各第一端子61能够具有高柔性 而第二端子161能够具有高刚性。此外,在不同的第一接触点71或第二接触点72中的任 一点,各第一端子61能够具有高刚性而各第二端子161能够具有高柔性。因此,即使从外 部施加外力时,确信能够保持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的接触状态,从而提高了板连接 器性能的可靠性。此外,实现了小插入力和大移除力,因此增加了可操作性。此外,在第一接触点71具有高柔性的第一端子61或第二端子161的固有频率不 同于在第二接触点72具有高柔性的第一端子61或第二端子161的固有频率。因此,在第 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的非导电状态不会同时发生,从而防止了连接器的瞬间断开。
尽管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但可以预见在没有脱离前述具体实施方 式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各种变更形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端子(61)和能够在其中容置所述第一 端子(61)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连接器(101),所述第二连接器(101)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装配在一 起,并且包括第二端子(161)和能够在其中容置所述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壳体(111);其中所述第一端子(61)和所述第二端子(161)分别被构造为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 二接触点m相互接触;以及在所述第一接触点(71)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中的任一点,所述各第一端子(61)能 够显示出高柔性且所述各第二端子(161)能够显示出高刚性;并且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接触 点(71)和所述第二接触点中的任一点,所述各第一端子(61)能够显示出高刚性且所 述各第二端子(161)能够显示出高柔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接触点(71)显示出高柔 性的所述端子(61,161)分别具有其固有频率,这不同于在所述第二接触点显示出高 柔性的所述端子(61,161)的固有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端子(61)设有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触部分(6 和具有高刚性的第二接触 部分(66);所述各第二端子(161)设有具有高刚性的第一接触部分(16 和具有高柔性的第二接 触部分(166);所述各第一端子(61)和所述各第二端子(16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5,16 在所述 第一接触点(71)相互接触;以及所述各第一端子(61)和所述各第二端子(161)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分(66,166)在所述 第二接触点m相互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端子(61)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11)支撑的其支撑部分(6 ;被构造为 连接至所述支撑部分(6 并具有伸进所述第一壳体(11)各凹槽部分(1 的其远端的所 述第二接触部分(66);以及被构造为通过U字形连接部分(64)连接至所述第二接触部分 (66),并具有在面向所述第二接触部分(66)时伸进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各凹槽部分 (12)的其远端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5);所述各第二端子(161)包括由所述第二壳体(111)支撑的其支撑部分(16 ;被构造 为连接至所述支撑部分(16 并与所述第二壳体(111)的各凸出部分(112)的侧壁之一接 触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16 ;以及具有悬臂形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分(166),所述第二接 触部分(166)的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接触部分(165),且其另一端远离所述各各凸出部 分(112)的另一侧壁;以及当所述凸出部分(11 插入所述凹槽部分(1 时,所述各第二端子(161)到达某一位 置,其中所述各端子夹在所述各第一端子(6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 和所述第二接触 部分(66)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端子(61)设有具有高柔性的第一接触部分(6 和具有高刚性的第二接触部分(66);所述各第二端子(161)设有具有高刚性的第一接触部分(16 和具有高柔性的第二接 触部分(166);所述各第一端子(61)和所述各第二端子(16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5,16 在所述 第一接触点(71)相互接触;以及所述各第一端子(61)和所述各第二端子(161)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分(66,166)在所述 第二接触点m相互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端子(61)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11)支撑的其支撑部分(6 ;被构造为 连接至所述支撑部分(6 并具有伸进所述第一壳体(11)各凹槽部分(1 的其远端的所 述第二接触部分(66);以及被构造为通过U字形连接部分(64)连接至所述第二接触部分 (66),并具有在面向所述第二接触部分(66)时伸进所述第一壳体(11)的所述各凹槽部分 (12)的其远端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5);所述各第二端子(161)包括由所述第二壳体(111)支撑的其支撑部分(16 ;被构造 为连接至所述支撑部分(16 并与所述第二壳体(111)的各凸出部分(11 的侧壁之一接 触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16 ;以及具有悬臂形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分(166),所述第二接 触部分(166)的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接触部分(16 且其另一端远离所述各凸出部分 (112)的另一侧壁;以及当所述凸出部分(11 插入所述凹槽部分(1 时,所述各第二端子(161)到达某一位 置,其中所述各端子夹在所述各第一端子(6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分(6 和所述第二接触 部分(66)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能够容置第一端子(61)的第一壳体(11),所述第二连接器(101)被构造为与第一连接器(1)装配在一起并且包括能够容置第二端子(161)的第二壳体(111)。两个端子(61,161)分别被构造为在第一接触点(71)和第二接触点(72)相互接触。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中的任一点,各第一端子能够显示出高柔性而各第二端子显示出高刚性。此外,在不同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中的任一点,各第一端子能够显示出高刚性而各第二端子能够显示出高柔性。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2124607SQ200980132532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7日
发明者山根古寺, 武内龙太朗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