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974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模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模组连接器,尤其是关于模组连接器上的显示模组。背景技术
2005年11月8日公告的公告号为6962511的美国专利揭示了一种模组连接器,其 包括设有收容腔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的端子模组、显示模组及覆盖于 绝缘本体上的遮蔽盖体。显示模组包括导光管、支撑导光管的支架、及收容于支架内的发光 二极管。导光管抵靠于支架上且与发光二极管对齐以导光。但是该设计的缺陷在于所述导光管抵靠于支架上时亦会抵压发光二极管,从而 容易损坏发光二极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发光二极管不易受损的模组 连接器。为达到上述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组连接器,其包括设有 固持部的本体及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组装于本体上的导光管及固持于本体的固持 部上且具有发光体的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导光管设有施压部,所述本体的固持部设有受 压部,所述施压部支撑于受压部上以使所述导光管悬置于发光体上,从而令发光体不会受 到导光管的抵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模组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导光管悬置于发光体上 故不会抵压发光体,从而保护发光体不易受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模组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模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模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的模组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图5是图4所示的模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组装图。图6是遮蔽盖体未覆盖于绝缘本体时的模组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遮蔽盖体未覆盖于绝缘本体时的模组连接器的部分组 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模组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组 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基座2、固持于基座2上的端子模组3、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显示模 组4、及覆盖于绝缘本体1上的遮蔽盖体5。[0015]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腔11及配置于对接腔11上方的一对贯通槽12。参阅图2及图3,基座2具有底壁27、自底壁27向上延伸的前壁M、侧壁沈、与前 壁M相对配置的后壁25、靠近后壁25的支撑壁观、及由该等壁M-27围设而成的容置槽 22。支撑壁观自基座2向上突起。支撑壁观设有上下贯通的若干插入槽观1。前壁对向 前突设有若干凸肋231。若干凸肋231之间形成若干第一端子槽232。后壁25上设置竖直 延伸的若干第二端子槽251。基座2的第二端子槽251内插设有若干转接端子四。端子模组3包括子电路板31、焊接于子电路板31上表面的若干磁性元件34、焊 接于子电路板31下表面的导电端子32及若干其他电子元件36。导电端子32包括接触部 321、焊接部323及连接接触部321、焊接部323的连接部322。显示模组4包括一对对称设置的导光管41及组设于导光管41上的一对发光二极 管42。所述各导光管41包括安装部412、及自安装部412向前突伸的延伸臂411。延伸臂 411上设有沿着与子电路板31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配合面4111。所述安装部412上设有突起 部415。所述安装部412上进一步设有一对向下突出的凸柱413及形成于该对凸柱413之 间的开口 414。所述发光二极管42包括发光体421及自发光体421延伸的一对导脚422。参阅图1至图6,组装模组连接器100时,将端子模组3安装于基座2上,令导电 端子32的焊接部323嵌入基座2的第一端子槽232内。导电端子32穿越第一端子槽232 且焊接于子电路板31上。令转接端子四一端穿越第二端子槽251,另一端焊接于子电路 板31上。将端子模组3的其他电子元件36收容于容置槽22内。将发光二极管42的导脚 422插设于基座2的插入槽观1,发光体421暴露于支撑壁观之上。将导光管41安装于基 座2的支撑壁观上,令导光管41的凸柱413支撑于支撑壁观上。发光二极管42的发光 体421收容于导光管41的开口 414内。将基座2、端子模组3及显示模组4组装于绝缘本 体1内。如图2及图6所示,令显示模组4的配合面4111与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贴合。使 导电端子32的接触部321配置于绝缘本体1的对接腔11内。且使一对导光管41的前端 露出于绝缘本体1的一对贯通槽12。最后,将遮蔽盖体5覆盖于绝缘本体1上。导光管41 的安装部412向后露出于绝缘本体1,其上的突起部415可用于支撑遮蔽盖体5。导光管41直接抵接于基座2的支撑壁观上。此时发光二极管42的发光体421 嵌入导光管41的开口 414内。由于开口 414的高度等于或略大于发光体421的高度,开口 414与发光体421之间则会留有空隙。导光管41悬空置于发光体421上故不会抵压发光体 421,从而保护发光体421不易受损。导光管41为施压部,支撑壁观为受压部。图1至图6所揭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 凸柱413及开口 414设置于施压部上。图7所揭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凸柱413及开口 414 亦可以设置于受压部上。此时,一对凸柱413自受压部向上突起。无论凸柱413及开口 414 设置于施压部或受压部上,开口 414的上边缘略高于所述发光体421顶部,故令所述发光体 421不会受到导光管41的抵压。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本体1亦可与基座2 —体成型构成本体。当基座2内不 需要收容其他电子元件36,支撑壁观亦可设置成较低的高度。此时,支撑壁观仅为固持发 光二极管42的固持部。元件符号说明绝缘本体 1 模组连接器 100[0025]对接腔11贯通槽12[0026]基座2容置槽22[0027]凸肋231第一端子槽232[0028]前壁24后壁25[0029]第二端子槽251侧壁26[0030]底壁27支撑壁28[0031]插入槽281转接端子29[0032]端子模组3子电路板31[0033]导电端子32接触部321[0034]连接部322焊接部323[0035]磁性元件34其他电子元件36[0036]显示模组4导光管41[0037]延伸臂411配合面4111[0038]安装部412凸柱413[0039]开口414突起部415[0040]发光二极管42发光体421[0041]导脚422遮蔽盖体权利要求1.一种模组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固持部的本体及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组装 于本体上的导光管及固持于本体的固持部上且具有发光体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 述导光管设有施压部,所述本体的固持部设有受压部,所述施压部支撑于受压部上以使所 述导光管悬置于发光体上,从而令发光体不会受到导光管的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部包括向下突出的一对凸 柱,所述一对凸柱之间形成收容发光体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部包括向上突起的一对凸 柱,所述一对凸柱之间形成收容发光体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上边缘与所述发光 体顶部之间留有空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 缘本体内的基座,所述固持部为自基座向上突起的支撑壁,所述导光管包括安装部及延伸 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具有与发光体连接 的一对导脚,所述支撑壁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若干插入槽,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导脚插入所述 插入槽,发光体暴露于支撑壁之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的延伸臂上设有沿着与 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且贴合于绝缘本体后表面的配合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覆盖于 绝缘本体上的遮蔽盖体,所述导光管的安装部位于绝缘本体之外并设有向上突起以支撑遮 蔽盖体的突起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靠近所述支撑壁的后 壁及与后壁相对设置的前壁,前壁向前突设有若干凸肋,凸肋之间形成有第一端子槽,所述 基座的后壁上设有若干竖直延伸的第二端子槽,所述模组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子电路板、穿 越第一端子槽且焊接于子电路板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及插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槽内的转接端 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组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固持部的本体及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组装于本体上的导光管及固持于本体的固持部上且具有发光体的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导光管设有施压部,所述本体的固持部设有受压部,所述施压部支撑于受压部上以使所述导光管悬置于发光体上,从而令发光体不会受到导光管的抵压。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887242SQ20102022639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5日
发明者胡军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