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459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包含支撑座及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组。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许多以组合方式实现特定功能的电子产品,例如灯泡与灯座、手机与充电器等等。于此类的电子产品中,当需实现某特定功能时,多需将两个原本分离的电子元件实体电连接以实现该特定功能,如灯泡与灯座的发光、手机与充电器的充电。为确保电连接的稳定性,两个相互电连接的电子元件亦带有相互卡合的衔接结构,如灯泡与灯座的螺旋衔接结构、手机与充电器的卡勾结构等。这些衔接结构为确保衔接稳固,故衔接操作有一定的精准度要求;换言之,使用者于衔接操作时,需耗费心力,无法轻松操作。此外,亦因前述衔接上的诸多要求,组合后的电子产品实施态样有限,故目前此类电子产品多以单一实施态样来实现特定功能。因此,目前市面上多仅将此可分离的结构运用于替换耗材以节省成本的设计架构中,或是运用于辅助或次要的功能,如充电,此亦显突此类电子产品于使用外观上多样性不足的窘境,实难提升此类电子产品于使用上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组,其包含支撑座,支撑座包含容器与第一电路,该容器具有开口、内侧面与内底部,该第一电路包含设置于该内侧面且邻近该开口的第一电极接触面与设置于该内底部的第二电极接触面;以及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含壳体与第二电路,该第二电路包含露出于该壳体外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当该电子装置经该开口放置于该容器内时,该第一电极接触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且该第二电极接触该第二电极接触面使该第一电路与该第二电路形成回路。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容器呈杯状,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为环状面且该开口可至少容纳两个以上的该电子装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一电源,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一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一电源选择性的供电给该第一发光源。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壳体具有一透光面与一不透光面,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设置于该不透光面的两端以一中间部分隔,该第一发光源设置于壳体内部且面向该透光面,其中,该透光面与该中间部为不导电材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容器具有位于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与该第二电极接触面之间的溢流孔,该容器可装盛具有自由离子的流体,当该容器装盛过多的该流体时,该流体部分可经由该溢流孔流出该容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二电源与第二发光源,当该回路未形成时,该第二电源供电给第二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二电源中断供电给第二发光源。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三电源,该第一电路更包含充电电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充电电源对该第三电源充电。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三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充电电源供电给第三发光源。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四电源与第四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四电源供电给第四发光源,当该回路未形成时,该第四电源中断供电给第四发光源。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五电源与第一充电线圈,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六电源与第二充电线圈,该第一充电线圈环绕于该内侧面内部,其中,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一充电线圈导通且感应该第二充电线圈使该第五电源对该第六电源充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无需精准的衔接操作即能达到有效电连接的目的,克服先前技术中需仔细衔接操作始能实现有效电连接的缺点,并能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及该电子装置外观设计的弹性。此外,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于该容器的容置空间允许下,亦得同时置入多个电子装置,结构可完全相同或不同,各别形成回路,独立触发特定功能,可实现更多的实施态样,提升产品整体美观,突破先前技术中组合式电子产品于使用外观单调、贫乏的窘境。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示意图。图2为电子装置组于支撑座容置单一电子装置时的剖面图。图3为电子装置于另一状态下放置于容器内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示意图。图5至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1的示意图,电子装置组1包含支撑座12及多个电子装置14。图2为支撑座12容置单一电子装置14的剖面图。每一个电子装置14独立与支撑座12作用,故实际应用中每一个电子装置14不以完全相同为必要。以下仅以单一电子装置14进行说明。支撑座12包含容器122与第一电路124,容器122具有开口 1222、内侧面12M与内底部1226,第一电路IM包含供电电路板1M2、第一电极接触面1M4、第二电极接触面1M6、一外部电源连接器1248及一可充电电池1250。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设置于内侧面12M且邻近开口 1222,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设置于内底部12沈。供电电路板1242分别与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及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电连接(以粗线表示于图2中),外部电源连接器1248及可充电电池1250设置于供电电路板1242上,其中所需绝缘体结构的设计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轻易地实现,不另赘述。藉此,供电电路板1242可经由外部电源连接器1248接收外部电源或直接利用可充电电池1250的电源,经由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及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以对电子装置14提供电力。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容器122与第一电路IM结构上整合设计,故容器122的内底部12 直接由第一电路124的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容器122仍为独立的杯状结构,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则另设置于此杯状结构的内底部。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容器122呈一杯状,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为一环状面,开口 1222尺寸足供多个电子装置14放置,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4包含壳体142与第二电路144,第二电路144包含光源电路板1442、发光源1444、第一电极1446与第二电极1448,光源电路板1442设置于壳体142内部并分别与第一电极1446及第二电极1448电连接(以粗线表示于图3中),发光源1444可为单颗LED或LED阵列并设置于光源电路板1442上。壳体142具有一透光面1422与一不透光面1424,发光源1444自壳体142内部面向透光面1422,使得自发光源1444发射的光线能穿过透光面1422。第一电极1446及第二电极1448设置于不透光面1424的两端以一中间部14 分隔并露出于壳体142外,透光面1422与中间部14 为不导电材质。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42整体呈一叶片状,第一电极1446、第二电极1448及中间部1似6自壳体142外部观看即为主叶脉部分,可增加美感。当电子装置14经开口 1222放置于容器122内时,第一电极1446及第二电极1448将与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及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接触使第一电路IM与第二电路144形成一回路。但由于LED的发光特性,因此该回路不必然使得发光源1444能发光。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46为正极,第二电极1448为负极,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为正极接触面,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为负极接触面。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1446接触第一电极接触面1244且第二电极1448接触第二电极接触面1M6,该回路提供发光源1444 一顺向偏压,故发光源1444能发光。请并参阅图3,其为电子装置14于另一状态下放置于容器122内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1446接触第二电极接触面1246且第二电极1448接触第一电极接触面1M4,该回路提供发光源1444 一逆向偏压,故发光源1444无法发光。简言之,当该回路形成时,第一电路1 使用外部电源或是可充电电池1250的电源选择性的供电给发光源 1444。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3的示意图。电子装置组3与电子装置组1逻辑架构相同,其亦包含支撑座32及电子装置34,其中支撑座32以剖面绘示于图4中。支撑座32包含容器322与第一电路324。容器322主要以内杯32 与外杯322b衔接形成,内杯32 与外杯322b间的间隙可容置第一电路324的主要构件(例如供电电路板3242、外部电源连接器3248、可充电电池3250等),内杯32 与外杯322b间以绝缘体322c连接。第一电路324的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位于外杯322b内侧邻近开口3222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以一环状垫片贴附于外杯322b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使用金属质外杯322b,则杯口部分即可作为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内杯322a为金属质,直接作为第一电路324的第二电极接触面3246。于此实施例中,容器322的内底部32 及大部分内侧面32 由内杯32 构成,接近开口 3222的内侧面32 由外杯322b构成。电子装置34的壳体342呈花形外观,壳体342的花柄部分外形成第二电路344的第二电极3448 (以较大的格线表示),壳体342的花冠根部外形成第二电路344的第一电极3446(以较小的格线表示)。第二电路344的光源电路板3442及一发光源3444设置于壳体342内部;其余关于电子装置34的说明,可直接参阅关于电子装置14的说明,不再赘述。同样地,当电子装置;34经开口 3222放置于容器322内时,第一电极;3446及第二电极;3448将与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及第二电极接触面3246接触使第一电路3 与第二电路344形成一回路。于本实施例中,因电子装置34轮廓的限制,原则上,于正常的放置操作,该回路将使发光源3444受到顺向偏压而发光。其相关说明请参阅关于电子装置组1的说明,不再赘述。补充说明的是,只要容器322空间容许,亦得容置多个电子装置34,亦能一起容置电子装置14 ;反之,容器122于空间容许下,亦得一起容置电子装置14、34。故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除具有照明效果外,亦具有多样化发光装饰的效果。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容器322的内杯32 可装盛具有自由离子的流体4,例如水,此可增加第二电极3448与第二电极接触面3246间的导电度,亦可增加使用亲和性。为避免流体4亦接触到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容器322具有一溢流孔322d,位于第一电极接触面3244与第二电极接触面3246之间,此溢流孔322d可利用一塑胶管件连接内杯32 与外杯322b对应的通孔形成,使得当容器322装盛过多的流体4时,流体4部分可经由溢流孔322d流出容器322。如前述说明,使用者可随意地将电子装置放入,不必刻意去注意电连接是否完成,该回路即已完成,进而触发特定功能,如前述实施例中的顺向电压启动LED发光或逆向电压关闭LED。于前述各实施例中,虽直接以该回路形成的状态以控制LED是否发光为例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简言之,本发明实体上以容器及放置物(即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合提供使用者方便的操作以触发特定功能,而于电路逻辑上则藉由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接触该第一电极接触面及该第二电极接触面而形成回路以触发特定功能,如前述LED发光或被关闭。以下将以简单电路说明电子装置组各种应用例,于实际应用中,电路可更形复杂,不待赘述;其实体制作可直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实体结构,不另赘述。请参阅图5,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电路图,其中该电子装置组包含支撑座及电子装置,该支撑座的第一电路52及该电子装置的第二电路M均以虚线框示于图5中。第一电路52包含电源522,第二电路M包含LED发光源M2,当第二电路54的第一电极544接触第一电路52的第一电极接触面5 且第二电路M的第二电极546接触第一电路52的第二电极接触面5 时,一回路形成且电源522对LED发光源542提供顺向偏压,LED发光源542发光;当第二电路M的第一电极544接触第一电路52的第二电极接触面5 且第二电路M的第二电极546接触第一电路52的第一电极接触面524时,一回路形成且电源522对LED发光源542提供逆向偏压,LED发光源542被关闭。请参阅图6,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电路图,其中该电子装置组包含支撑座及电子装置,该支撑座的第一电路62及该电子装置的第二电路64均以虚线框示于图6中。第一电路62为一短路接点电路,第二电路64包含电源642及发光源644。当第一电路62与第二电路64未连接时,第一电路62与第二电路64间没有回路形成,电源642供电给发光源644 ;当第二电路64的第一电极646及第二电极648与第一电路62的第一电极接触面622及第二电极接触面6 接触时,一短路回路形成使得发光源644的两端电压为零,发光源644被关闭。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因采用短路设计,故发光源644不以LED发光源为限。请参阅图7,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电路图,其中该电子装置组包含一支撑座及一电子装置,该支撑座的第一电路72及该电子装置的第二电路74均以虚线框示于图7中。第一电路72包含一充电电源722及一发光源724,第二电路74包含一电源742,例如可充电电池。当第二电路74的第一电极744及第二电极746与第一电
6路72的第一电极接触面7 及第二电极接触面7 接触时,一回路形成,充电电源722对电源742充电且供电给发光源724 ;反之,当该回路未形成时,充电电源722中断供电给发光源724。于应用上,此发光源7M可使用习知呼吸灯实作。补充说明的是,充电电源722包含一变压器,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变压器亦得设置于第二电路74。请参阅图8,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组的电路图,其中该电子装置组包含一支撑座及一电子装置,该支撑座的第一电路92及该电子装置的第二电路94均以虚线框示于图8中,第一电路92包含电源922与第一充电线圈924,第一充电线圈拟4可环绕于该支撑座的内侧面内部(例如图2中容器122的侧壁内,或图4中容器322的内杯322a与外杯322b侧边间隙中),第二电路94包含电源942 (例如可充电电池)与第二充电线圈944,第二充电线圈944可环绕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内,较佳的是在电子装置至于壳体内时大部分的第二充电线圈944为第一充电线圈拟4环绕。当第二电路94的第一电极946及第二电极948与第一电路92的第一电极接触面拟6及第二电极接触面9 接触时,一回路形成,电压Va使开关电路93导通,第一充电线圈拟4导通且感应第二充电线圈944使电源922对电源942充电,在此实施例中,开关电路93为电晶体93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其他开关电路(如放大器)取代。前述以第一电路92及第二电路94是否形成回路以决定是否导通第一充电线圈924。于实际应用中,亦可先将第一充电线圈的一端空接,待该回路形成时,即将该端接上,其实施细节不另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容器及放置物(即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合提供使用者方便的操作以触发特定功能,避免了先习知技术中使用者需仔细衔接操作始能实现有效电连接的缺点,并且在该容器的容置空间允许下,亦得同时置入多个电子装置,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及该电子装置外观设计的弹性。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支撑座,包含容器与第一电路,该容器具有开口、内侧面与内底部,该第一电路包含设置于该内侧面且邻近该开口的第一电极接触面与设置于该内底部的第二电极接触面;以及电子装置,包含壳体与第二电路,该第二电路包含露出于该壳体外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当该电子装置经该开口放置于该容器内时,该第一电极接触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且该第二电极接触该第二电极接触面使该第一电路与该第二电路形成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容器呈杯状,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为环状面且该开口可至少容纳两个以上的该电子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一电源,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一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一电源选择性的供电给该第一发光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具有一透光面与一不透光面,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设置于该不透光面的两端以一中间部分隔,该第一发光源设置于壳体内部且面向该透光面,其中,该透光面与该中间部为不导电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容器具有位于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与该第二电极接触面之间的溢流孔,该容器可装盛具有自由离子的流体,当该容器装盛过多的该流体时,该流体部分可经由该溢流孔流出该容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二电源与第二发光源,当该回路未形成时,该第二电源供电给第二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二电源中断供电给第二发光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三电源,该第一电路更包含充电电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充电电源对该第三电源充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三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充电电源供电给第三发光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四电源与第四发光源,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四电源供电给第四发光源,当该回路未形成时,该第四电源中断供电给第四发光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更包含第五电源与第一充电线圈,该第二电路更包含第六电源与第二充电线圈,该第一充电线圈环绕于该内侧面内部,其中,当该回路形成时,该第一充电线圈导通且感应该第二充电线圈使该第五电源对该第六电源充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组,其包含支撑座,支撑座包含容器与第一电路,该容器具有开口、内侧面与内底部,该第一电路包含设置于该内侧面且邻近该开口的第一电极接触面与设置于该内底部的第二电极接触面;以及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含壳体与第二电路,该第二电路包含露出于该壳体外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当该电子装置经该开口放置于该容器内时,该第一电极接触该第一电极接触面且该第二电极接触该第二电极接触面使该第一电路与该第二电路形成回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组无需精准的衔接操作即能达到有效电连接的目的,并能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及电子装置外观设计的弹性。
文档编号H01R33/90GK102394454SQ20111018202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潘炯丞, 陈人凤 申请人: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