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195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持连接部件处于结合状态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连接器的夹体通常都具有外壳、接插件和夹体,当将三者装配在一起后,由于夹体只是简单插入外壳上开设的夹体槽中,夹体容易从夹体槽中脱落;另外,夹体通常采用具有两个插脚和在两插脚之间具有一个定位凸沿的结构,两插脚分别与定位凸沿之间形成有间槽,相应的在外壳侧壁分别开设两个插接孔和在两个插接孔之间的一个定位孔,由夹体的定位凸沿与外壳的定位孔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夹体的限位和定位,这种具备定位凸沿的夹体结构和多个侧壁孔的外壳结构使得对夹体和外壳的加工工艺复杂,且采用这种具备定位凸沿的夹体结构使得装配完成后接插件可承受的拉拔力非常有限,在对接插件施加稍大的拉拔力作用下即容易使夹体的定位凸沿变形甚至损坏,从而使夹体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连接器中夹体易从连接器本体中脱落和夹体容易受力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包括本体、端子和夹体;所述本体设有内孔以容纳所述端子,该本体还设有夹体容腔以容纳夹体,该本体的侧壁设有用于装设所述夹体的夹体槽,所述内孔、夹体容腔和夹体槽相互贯通;所述端子外表设有卡槽;所述夹体设有表面板;所述夹体还包括于所述表面板的内侧设置的第一外延伸部和第二外延伸部,该第一外延伸部和该第二外延伸部穿过所述夹体槽置于所述夹体容腔内并跨骑在所述端子上,该第一外延伸部和该第二外延伸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夹体容腔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该第一外延伸部和该第二外延伸部靠近其内侧面的部分陷入所述卡槽中以与该卡槽卡合,该第一外延伸部和该第二外延伸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夹体容腔两侧的内壁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的外侧面相互平行, 所述夹体容腔两侧的内壁之间的宽度随着与所述夹体槽的远离逐渐减小。进一步的,所述夹体槽设有一将该夹体槽分为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的横向肋,所述夹体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在靠近所述表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延伸部在靠近所述表面板的一端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横向肋相对应的间槽,所述间槽的靠近所述表面板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肋的宽度以使该间槽和该横向肋卡接时形成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夹体容腔两侧的内壁表面均为平面,当所述夹体完全插入所述夹体容腔时,该夹体容腔的两侧的内壁分别与该夹体的所述表面板的外表面形成一大于等于 75度的锐角。进一步的,所述间槽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表面板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表面板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呈一喇叭状的开口。[0009]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的宽度从而在该表面板和该第一外延伸部、该第二外延伸部的连接处形成凸台;在所述本体的设有所述夹体槽的侧壁的外表面一侧,所述夹体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的宽度从而在所述本体侧壁外表面和该第一插入孔和该第二插入孔的外侧孔口之间形成一凹陷;所述凸台的外部轮廓与所述凹陷内周轮廓相吻合,且该凸台的高度与该凹陷的深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与所述卡槽在所述内孔的径向方向上形成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靠近所述表面板的一端、靠近内侧面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肋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形成第二空腔。进一步的,所述卡槽的槽底面形成一环围,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的内侧面为与该卡槽的槽底环围相适应的圆弧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分别具有第一终端部和第二终端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两个外延伸部的靠近内侧面的部分都在起到阻止端子在内孔轴向方向上被拔出的作用,使得端子在承受较大的拉拔力的情况下夹体也不易发生损坏;由于所述外延伸部的外侧面分别与所述夹体容腔两侧的内壁紧密贴合增大了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夹体难以从夹体容腔中脱落;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易于加工成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实施例的本体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实施例的夹体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实施例的端子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实施例的截面图;图5是图4所示连接器的B-B视图。附图标记1.本体,2.端子,3.夹体,10.内孔,11.夹体容腔,12.夹体槽20.卡槽, 30.表面板,31.第一外延伸部,32.第二外延伸部,33.间槽,34.凸台,120.横向肋,121.第一插入孔,122.第二插入孔,123.凹陷,310.第一肋部,311.第一空腔,312.第一终端部, 320.第二肋部,321.第二空腔,322.第二终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包括本体1,端子2和夹体3 ;所述本体ι设有内孔10以容纳所述端子2,该本体1还设有夹体容腔11以容纳夹体3,所述本体1 的侧壁设有用于装设所述夹体3的夹体槽12,所述内孔10、夹体容腔11和夹体槽12相互贯通;所述端子2外表设有卡槽20 ;所述夹体3设有表面板30,所述夹体3还包括于所述表面板30的内侧设置的两外延伸部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 ;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穿过所述夹体槽12置于所述夹体容腔11内并跨设在所述端子2 上,夹体容腔11的宽度略大于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宽度而又几乎相等, 以避免夹体3在夹体容腔11中在内孔10的轴向方向上的晃动,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靠近其内侧面的部分陷入所述卡槽20中以使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 32与卡槽20在内孔10的轴向方向上卡合,阻止端子2从内孔10中脱落或被拔出,且由于是整个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靠近内侧面的部分都在起到阻止端子2在内孔10轴向方向上被拔出的作用,使得端子2在承受较大的拉拔力的情况下夹体3也不易发生损坏;所述卡槽20的宽度略大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宽度而又几乎相等,使得端子2在内孔10的轴向方向上被严格地限制了活动的空间,避免了端子2在内孔10的轴向方向上的晃动;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内侧面与卡槽20的槽底留有空隙,从而使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与卡槽20在内孔1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间隙配合,以避免限制端子2在内孔10中转动;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外侧面分别与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过盈配合以增大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阻止夹体3从夹体容腔11中脱落。优选的,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两外侧面相互平行,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之间的宽度随着与夹体槽12的远离而逐渐减小,当夹体3的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完全插入夹体容腔11中时,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 因夹体容腔11内壁的作用发生弹性形变而向内侧收拢,增大了接触面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从而增大了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外侧面与夹体容腔11内壁的摩擦力, 起到更有效地防止夹体3从夹体容腔11中脱落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靠近其内侧面的部分更多的陷入卡槽20中,增大了端子2与夹体3的接触面积,使得端子2在承受更大的拉拔力时夹体3也不易发生过度变形或损坏,更有效的阻止端子2从内孔10中被拔出。优选的,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表面均为平面,由于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之间的宽度随着与夹体槽12的远离而逐渐减小,从而在夹体3完全插入夹体容腔11中时, 夹体容腔11的两侧的内壁分别与夹体3的表面板30的外表面形成一锐角,该锐角大于等于75度。如图1所示,所述夹体槽12的中部设有一横向肋120,该横向肋120将该夹体槽 12分为两插孔第一插入孔121和第二插入孔122,所述夹体3的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在靠近所述表面板30处形成有与所述横向肋120相配合的间槽33,所述间槽 33的靠近所述表面板30 —端的宽度略小于所述横向肋120的宽度以使该间槽33和该横向肋120卡接时形成过盈配合。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表面板3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宽度从而在表面板30和第一外延伸部31、第二外延伸部32的连接处形成凸台 34 ;如图1所示,在本体1设有夹体槽12的侧壁外表面一侧,所述夹体槽12的宽度大于第一插入孔121和第二插入孔122的宽度从而在本体1侧壁外表面和第一插入孔121、第二插入孔122的外侧孔口之间形成一凹陷123 ;所述凸台34的外部轮廓与所述凹陷123内周轮廓相吻合,且凸台;34的高度与凹陷123的深度一致,从而使表面板30与夹体槽12的外侧槽口平整、紧密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夹体3与本体1装配完成之后,夹体3的表面板30与本体1的夹体槽12的外侧槽口几乎形成完全平整、无缝的配合,不借助特殊工具难以将夹体3从夹体槽12中撬出,起到了防撬、防盗的作用;同时,设置凸台34与凹陷123这样的结构,在本体1设有夹体槽12的侧壁外表面的平行方向上起到了对夹体3进行限位作用,在垂直方向上起到对夹体3进行定位的作用。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靠近表面板30的一端、靠近内侧面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肋部310和第二肋部320,所述第一肋部310和第二肋部320分别与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分别形成第一空腔311和第二空腔321。 当横向肋120进入夹体3的间槽33中时,具有第一空腔311和第二空腔321的结构使得夹体3在夹体槽12有限的空间内也能使第一肋部310和第二肋部320便于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间槽33能更顺利的跨骑于横向肋120上。优选的,所述间槽33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呈一喇叭状的开口,以便于夹体3通过夹体槽12插入夹体容腔11中时横向肋120进入间槽33之中,间槽33在远离表面板30的一端的宽度可以略小于或等于或略大于横向肋120的宽度。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卡槽20的槽底面形成一环围,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内侧面为与卡槽20的槽底环围相适应的圆弧状。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分别具有第一终端部312和第二终端部322,由于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两外侧面相互平行, 而内侧面均呈圆弧状,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的厚度分别靠近表面板30的一端至第一终端部312和第二终端部322 —端分别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但所述第一终端部312和第二终端部32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或略大于装配完毕后端子2的卡槽20的槽底与夹体容腔11内壁间的最小距离,便于当端子2装于本体1的内孔10中后,后插入的夹体 3的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顺利穿过卡槽20的槽底与内孔10内壁之间的空间而完全插入夹体容腔11中。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包括本体(1)、端子( 和夹体(3);所述本体(1)设有内孔(10)以容纳所述端子0),该本体⑴还设有夹体容腔(11)以容纳夹体(3),该本体⑴的侧壁设有用于装设所述夹体⑶的夹体槽(12),所述内孔(10)、夹体容腔(11)和夹体槽(12)相互贯通;所述端子( 外表设有卡槽00);所述夹体( 设有表面板(30);其特征在于所述夹体(3)还包括于所述表面板(30)的内侧设置的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2), 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穿过所述夹体槽(1 置于所述夹体容腔(11)内并跨骑在所述端子( 上,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2)的宽度小于所述夹体容腔(11)的宽度和所述卡槽00)的宽度;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靠近其内侧面的部分陷入所述卡槽00)中以与该卡槽OO)卡合,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的外侧面与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的外侧面相互平行,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之间的宽度随着与所述夹体槽(1 的远离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夹体槽(1 设有一将该夹体槽 (12)分为第一插入孔(121)和第二插入孔(12 的横向肋(120),所述夹体(3)的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在靠近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在靠近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横向肋(120)相对应的间槽(33),所述间槽(3 的靠近所述表面板(30) —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肋(120)的宽度以使该间槽(3 和该横向肋 (120)卡接时形成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体容腔(11)两侧的内壁表面均为平面,当所述夹体C3)完全插入所述夹体容腔(11)时,该夹体容腔(11)的两侧的内壁分别与该夹体(3)的所述表面板(30)的外表面形成一大于等于75度的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间槽(3 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呈一喇叭状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表面板(3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的宽度从而在该表面板(30)和该第一外延伸部(31)和该第二外延伸部(3 的连接处形成凸台(34);在所述本体(1)的设有所述夹体槽(1 的侧壁的外表面一侧,所述夹体槽(1 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插入孔(121) 和所述第二插入孔(12 的宽度从而在所述本体(1)侧壁外表面和该第一插入孔(121)和该第二插入孔(122)的外侧孔口之间形成一凹陷(123);所述凸台(34)的外部轮廓与所述凹陷(123)内周轮廓相吻合,且该凸台(34)的高度与该凹陷(123)的深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2)与所述卡槽00)在所述内孔(10)的径向方向上形成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靠近所述表面板(30)的一端、靠近内侧面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肋部(310)和第二肋部(320),所述第一肋部(310)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形成第一空腔(311),所述第二肋部(320)与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2)形成第二空腔(32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卡槽00)的槽底面形成一环围,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第二外延伸部(3 的内侧面为与该卡槽00)的槽底环围相适应的圆弧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外延伸部(31)和所述第二外延伸部(3 分别具有第一终端部(31 和第二终端部(322)。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包括本体、端子和夹体;所述本体设有内孔以容纳所述端子,该本体还设有夹体容腔以容纳夹体,该本体的侧壁设有用于装设所述夹体的夹体槽,所述内孔、夹体容腔和夹体槽相互贯通;所述端子外表设有卡槽;所述夹体设有表面板;该夹体还包括于所述表面板的内侧设置的第一外延伸部和第二外延伸部,该两外延伸部穿过所述夹体槽置于所述夹体容腔内并跨骑在所述端子上,该两外延伸部的宽度略小于所述夹体容腔的宽度和所述卡槽的宽度;该两外延伸部靠近其内侧面的部分全部或部分陷入所述卡槽中以与该卡槽卡合,该两所述外延伸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夹体容腔两侧的内壁贴合。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夹体在能承受较大的外力,且夹体也不易从本体中脱落。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2058919SQ20112002229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4日
发明者钟贵阳 申请人:钟贵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