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797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端子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电缆连接器一般多利用焊接技术如手焊,将复数缆线焊接于端子的末端如焊接部上,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若焊接过程中施用的焊料过多,易使过量焊料溢出而导致数条缆线之间的相互导通呈现短路现象;反之,若焊料太少,缆线与焊接部之间的电性连接较差或易造成两者间的分离,而造成断路状态。由于目前连接器尺寸设计已逐渐趋向轻薄短小,缆线尺寸越来越小、端子尺寸更纤细及端子间的排列间隔(Pitch)更为狭小,因此使得缆线与端子间的焊接趋于困难。虽然已有习知技术揭露一种绝缘刺破连接(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IDC)技术,即在该端子的一端形成一 IDC部,例如一对类似双刃结构的弹性夹臂分别夹持上述缆线的两侧以卡合缆线,且该对弹性夹臂用于刺穿上述缆线的外部绝缘层,进而电性连接该缆线内部的导线,以解决上述缆线直接焊接至端子焊接部的诸多问题。此外,该端子的另一端则形成一接触部,用于电性接触另一对接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惟,此类习知技术并未考虑到该等端子的整体结构必须要能稳固地定位于电缆连接器中。因为上述习知端子结构多自单一料片上一体冲压形成,所以理论上此种单片式端子结构上形成的接触部厚度与其IDC部厚度是一致的。为使该等端子的接触部在压触对接连接器端子时能提供适当的弹力符合设计规范,需要加厚该等端子使用的料片厚度,才能增加弹力。相反的,为使细小尺寸的缆线能稳固地卡合在上述端子结构的IDC部上,此IDC 部需要使用较薄的料片厚度,但是较薄的料片厚度会使该等端子整体结构包括接触部在内的弹力降低,不易符合弹性力的设计规范,导致上述两种设计需求无法同时满足。为解决上述习知端子结构的问题,有其必要提出一种改良的端子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利用电连接器的刺破型端子以及接点型端子结构,以增加电连接器的设计弹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可快速地将电缆芯线固定于电连接器的刺破型端子,进而解决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当电连接器内的刺破型端子损坏时,可直接抽换毁损的刺破型端子而保留接点型端子结构,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不仅可方便组装人员自由选择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不同绝体壳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装设相同的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特别是适用于一种序列高阶附加技术接口(SATA)连接器,亦可适用于光驱、硬盘机以及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排线。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端子结构为一种第一型端子如接点型端子,主要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弹性臂,其中该弹性臂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用于电性接触。 该第一型端子更包括复数个固定部及第二接点部,该复数个固定部自该主体部向外延伸, 以及该第二接点部,经由一弯折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并互呈不对称的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结构;该端子结构为第一型端子结构;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当该第一型端子结构插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之前,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于对应插接槽内,或当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对应插接槽之前,该第一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至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缆线至一对接电连接器,其主要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二型端子、至少一上述第一型端子、绝缘本体与盖体。每一第二型端子如刺破型端子,包括主体部、一对刺破部以及一对固持部。刺破部从主体部相对的两侧分别弯折而成,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刺破夹槽,刺破夹槽形成于该对刺破片之间。固持部从主体部另外相对的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主体部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起始部位之间的间距。绝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一载体及一对导槽位于该载体两侧,载体的一边形成至少一切槽以插设上述第一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并连通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以及载体的另一边形成至少一插接槽以容置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每一插接槽与对应切槽之间形成一连接孔,使该至少一插接槽内的第二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经由该连接孔进入切槽而与该第一型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于该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组装人员可任意选择上述第一型端子结构及该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绝缘本体上的组装顺序,如当该第一型端子结构插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之前,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于对应插接槽内,或当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对应插接槽之前,该第一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至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内。因此,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不仅可方便组装人员自由选择第一型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不同绝体壳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装设相同的第一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结构,且可直接抽换毁损的第一型端子而保留第二型端子结构,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第I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爆炸上视图。第IB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爆炸下视图。第2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部份组合图,其中各端子结构及缆线已组装至电连接器。第3A图绘示了根据第2图电连接器上A-A’剖面线的纵向剖视图。第;3B图绘示了根据第2图电连接器上B-B’剖面线的横向剖视图。第4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全部组合图。第5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5B图绘示了第5A图接点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6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6B图绘示了第6A图接点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7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7B图绘示了第7A图刺破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8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8B图绘示了第8A图刺破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第IA图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Oa的爆炸上视图。该电连接器IOa用于电性连接具有复数芯线118a的缆线118至一对接的电连接器(未显示)。电连接器IOa主要结构包括复数个第一型端子如接点型端子100a、复数个第二型端子如刺破型端子100b、绝缘本体120与盖体132。上述每一刺破型端子IOOb包括主体部102、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102相对两端的刺破部103以及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102另外相对两端的固持部108。该对刺破部103从主体部102两端分别弯折而成,且每一刺破部103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104、刺破夹槽106 及弯折部107。该刺破夹槽106形成于该对刺破片104之间并从该对刺破片104 —端向下延伸至弯折部107,以卡合上述缆线118如单芯线、铁氟龙(耐高温)线以及同轴线内的对应芯线118a的导体1181以形成电性连接。该弯折部107,是刺破部103由主体部102弯折出的部位。该对刺破片104从弯折部107延伸而成且隔着刺破夹槽106相对而立。特定而言,该对刺破部103自主体部102以特定角度弯折而成,例如是小于95度而大于85度,但亦可设计成是适合固定于绝缘本体120的插接槽122的任意角度。该对固持部108,从主体部102的另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106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且该对固持部108末端向内相对并形成一对突出部114。该对突出部114之间的间距小于自主体部102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108的间距,亦即该固持部108从主体部102延伸而出。固持部108从主体部102延伸范围从起始的延伸处到末端之间,且固持部108间的间距较佳均大于突出部114之间的间距。于如第IA图所示的本第一实施例中,每一固持部108的突出部114较佳呈三角形,且该对固持部108相对于主体部102的特定角度较佳是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且以90度为最佳。然而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特定角度亦可设计成依需求而方便刺破型端子IOOb固定于接点型端子IOOa的任意斜角。[0036]于本第一实施例中,突出部114还具有导引面114a,以利于导引接点型端子结构 IOOa的第二接点部126b进入该对固持部108之间,使刺破型端子IOOb与接点型端子IOOa 形成电性接触。在该对突出部114是进一步冲压形成凹部116,凹部116可以是倒三角形或是任意凹陷形状,用于夹持接点型端子IOOa的第二接点部U6b。主体部102还具有数个固定部110,其分别设置于该对刺破部103与该对固持部108之间的两相对端上,且该等固定部110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状,如三角形或卡勾或倒刺或凸刺等,以稳固地嵌合于该绝缘本体120的对应插接槽122中。如第IA图所示的接点型端子IOOa包括弹性臂109及主体部105。该弹性臂109 用于提供弹性力,以强化该接点型端子IOOa与该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未显示)的电性连接,且该弹性臂109自该主体部105朝一特定方向延伸以形成一圆弧角或从该弹性臂109的前端至邻近该圆弧角形成的一第一接点部126a。第一接点部126a用于直接接触上述对接电连接器的对应端子。举例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IOa可为公接头(Plug Connector),用于与一外部母接头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互相对接。在最佳实施例中, 电连接器IOa可为一种序列高阶附加技术接口(Serial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SATA)连接器。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IOa亦可为应用于光驱、硬盘机或计算机周边系统中的压接式连接器(CrimpCormector)、牛角型连接器(Header Connector) 或是其它适合的连接器,例如光驱、硬盘机以及计算机系统中排线所使用的连接器。如第IA图所示,每一接点型端子100a还包括一第二接点部126b及复数个固定部 127。该复数个固定部127沿着该主体部105两相对侧边分布配置并向外延伸,且每一固定部127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卡勾、倒刺、凹陷、凸刺或锯齿状等结构,用于与第IB图所示绝缘本体120的接点型端子插槽146壁面作紧密地(咬合)配接,使接点型端子结构100a稳固地固定于绝缘本体120的接点型端子插槽146内。需注意的是,该第一接点部126a及该第二接点部126b分别位于该接点型端子100a两端上并互呈不对称的设置。该第二接点部U6b,经由一弯折部131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105且该弯折部131 从该主体部105的侧边以特定角度弯折而成,例如是小于95度而大于85度,但亦可设计成任意角度。此外,该第二接点部126b的两相末端还分别形成两相对导引部130a,130b,该两导引部130a,130b分别自该弯折部131朝接近该弹性臂109的方向El延伸或远离该弹性臂109的方向E2延伸而成,且于该导引部130a,130b的至少一侧边分别形成一斜面,可以选择性导引该第二接点部126b从前方方向或后方方向插入刺破型端子100b的该对固持部 108的突出部114之间以作电性接触。需注意的是,由于上述刺破型端子100b以及接点型端子结构100a为两件式的设计,因此可以依需求使用不同厚度的料片分别制作刺破型端子100b及接点型端子结构 100a,如刺破型端100b可以使用较薄的料片,以适用于更细小的缆线118芯线118a的导体 1181尺寸,而接点型端子100a可以使用较厚的料片,以符合弹力的设计规范。请进一步参考第IB图所示,绝缘本体120的前端形成一对接面120a以电性连接该对接连接器(未显示),以及绝缘本体120后端一体形成一垂直向壁面120b及一水平向载体121,且该垂直向壁面120b及水平向载体121之间共同界定出一收容空间以容置缆线 118。该绝缘本体120的对接面120a与垂直向壁面120b之间形成数个接点型端子插槽146
6贯穿该对接面120a与垂直向壁面120b,以容置上述接点型端子100a。该载体121的其中一边形成数个切槽144以分别连通该数个接点型端子插槽146,以及另一相对边形成数个插接槽122以分别对应该数个切槽144并用于容置上述刺破型端子100b,其中每一切槽144 及其对应的插接槽122之间形成一连接孔125,以连通该切槽144及对应插接槽122。请再参考第IA图所示,当刺破型端子IOOb及接点型端子IOOa欲组装至绝缘本体 120时,藉由该接点型端子IOOa的第二接点部126b前后两个相导引部130a,130b的导引设计,组装人员可以在不同绝缘本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组装相同的刺破型端子 IOOb及接点型端子IOOa结构,其差别仅在刺破型端子IOOb及接点型端子IOOa的组装顺序略有不同。例如,针对如第IA图所示的一体形成的绝缘本体120,组装人员可以先将刺破型端子IOOb沿着Xl方向组装至绝缘本体120的插接槽122内。接着将缆线118的芯线118a 的导体1181置入刺破夹槽106中。此时如第3A及;3B图所示,卡合芯线导体1181的刺破型端子IOOb的刺破夹槽106位于绝缘本体120的插接槽122中且,刺破型端子IOOb的两固持部108的突出部114经由对应连接孔125进入切槽144中。再如第IB图所示,组装人员沿着Yl方向将接点型端子IOOa的第一接点部126a组装至绝缘本体120的接点型端子插槽146内。此时如第3A图所示,接点型端子IOOa的弹性臂109上的第一接点部126a插接至绝缘本体120的接点型端子插槽146中。接着,接点型端子IOOa的第二接点部126b 进入绝缘本体120的切槽144中,使该第二接点部126b的后方导引部130a顺势插入切槽 144内的刺破型端子IOOb的两突出部114间,以形成电性连接。最后组装结果如同第2图所示,上述刺破型端子100b、及接点型端子100a(未显示)及缆线118的芯线118a的导体 1181组装至绝缘本体120。另外,针对多件式组合的绝缘本体(图未显示)的其它实施例,特别是具有一从绝缘本体后端装入的分离式载体,组装人员也可以如第IB图所示的Yl方向,先将接点型端子 IOOa的第一接点部126a组装至绝缘本体120的接点型端子插槽146内。接着如第3A图所示,使接点型端子IOOa的第二接点部126b进入绝缘本体120的切槽144中。再如第IA圖所示,沿着Xl方向将已设置刺破型端子IOOb的载体(圖未顯示)组装至绝缘本体120后端。接著如第3A圖所示,使刺破型端子IOOb置入插接槽122内且刺破型端子IOOb的两突出部114经由该连接孔125进入切槽144并顺势夹住该切槽144内的接点型端子IOOa的后方的导引部130a。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增加了组装上的方便性,还可针对不同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共享相同的刺破型端子IOOb及接点型端子IOOa结构,可减少端子制作成本;其次, 当绝缘本体120中的刺破型端子IOOb损坏时,可轻易地自绝缘本体120中直接移除损坏的刺破型端子IOOb而保留相对应的接点型端子结构IOOa继续使用,故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如第2图所示,电连接器IOa更包括一具有”C”形截面结构的盖体132,用于遮蔽已装入绝缘本体120内的刺破型端子100b、接点型端子IOOa及连接该刺破型端子IOOb的对应芯线108a的导体1181。该盖体13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对定位块138,以及其上下两壁面分别形成数个卡固结构140(如第IB及2图所示),每一卡固结构140呈现一卡勾结构。当该盖体132组装至绝缘本体120时,盖体132的两定位块138可以水平向插入并容置于绝缘本体120两侧形成的一对导槽IM中,以防止盖体132朝上下及左右方向晃动。
7此时,该盖体132的数个卡固结构140亦会卡合于绝缘本体120上下表面形成的卡制块1 及卡槽133(见第IB图)上,使得绝缘本体120与盖体132可以稳固地卡合在一起。上述盖体132组装至绝缘本体120的最后结果如同第4图所示。于其它实施例中,电连接器IOa可以更包括密封胶(未图示),用于包覆刺破型端子IOOb和缆线118的芯线118a电性连接处,以进一步固定该芯线118a,避免缆线118因为拉扯而松脱或断裂。于另一实施例中,盖体132可以完全被密封胶所取代(未图示)。如第5A及5B图所示,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200a, 其与第IA图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IOOa在结构上的差异为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200a的第二接点部226b上末端形成一导引部230a以及第二接点部226b前端具有230b,但第二接点部226b后端不具有如第一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IOOa第二接点部126b 的导引部130a,至于其它部位因为与第一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IOOa相同,因此不再累述。藉由接点型端子结构200a的第二接点部226b上末端形成的导引部230a,组装人员可以先组装接点型端子200a至如第IA图的绝缘本体120中,再组装如第IA图的刺破型端子 IOOb至绝缘本体120,而不用管该绝缘本体120是否为多件式或一体式。如第6A及6B图所示,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300a,其与第5A图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200a在结构上的差异为第三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300a的第二接点部326b后端具有导引部330a,至于其它部位因为与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200a相同,因此不再累述。藉由接点型端子结构300a的第二接点部326b 的数个导引部330a,330b及330c,组装人员可以自由决定以下任一组装顺序,如先组装接点型端子300a至如第IA图的绝缘本体120中,再组装如第IA图的刺破型端子IOOb至绝缘本体120,或先组装如第IA图的刺破型端子IOOb至绝缘本体120中,再组装接点型端子 300a至绝缘本体120,而不用管该绝缘本体是否为多件式或一体式,使组装更为方便。如第7A及7B图所示,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200b,其与第IA图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IOOb在结构上的差异为第四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200b的两固持部208的突出部214形状呈一锥形,至于其它部位因为与第一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IOOb相同,因此不再累述。 如第8A及8B图所示,绘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300b,其与第IA图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IOOb在结构上的差异为第五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300b的两固持部308的突出部314为具有特定弧度的向内弯折,至于其它部位因为与第一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IOOb相同,因此不再累述。于其它实施例中,该突出部可为三角形、圆形、矩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组成的群组或其中之一。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不仅可自由选择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不同绝体壳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装设相同的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结构,并且可直接抽换毁损的刺破型端子,故能降低生产成本。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Oa电连接器100a,200a,300a接点型端子
8[0055]100b, 200b, 300b刺破型端子102,105主体部103刺破部104刺破片106刺破夹槽107弯折部108固持部109弹性臂110,127固定部114,214,314 突出IHa导引面116凹部118缆线118a芯线120绝缘本体120a对接面120b垂直向壁面121载体122插接槽124导槽125连接孔126a第一接点部126b, 226b, 326b 第二接点部129卡制块130a, 130b, 230a, 230b, 330a, 330b, 330c 导引部131弯折部132盖体133卡槽138定位块140卡固结构144切槽146接点型端子插槽XI,Yl组装方向E1,E2延伸方向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构包括一主体部;一弹性臂,该弹性臂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用于电性接触;复数个固定部,该些固定部自该主体部向外延伸;以及一第二接点部,该第二接点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且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且互呈不对称的设置。
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固定部分布于主所述体部的两侧,且每一固定部的形状包含倒刺或凹陷结构或凸刺结构。
3.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点部还包括一弯折部,该弯折部从该主体部弯折而成,且该导引部自该弯折部朝接近该弹性臂的方向延伸或远离该弹性臂的方向而成。
4.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一如权利要求第1至3项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结构;该端子结构为第一型端子结构;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载体及一对位于该载体两侧的导槽,该载体的一边形成至少一切槽以插设上述第一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以及该载体的另一边形成至少一插接槽以容置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每一该插接槽与对应该切槽之间形成一连接孔,使该至少一插接槽内的第二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经由该连接孔与该至少一切槽内的第一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作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当该第一型端子结构插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之前,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于对应插接槽内,或当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对应插接槽之前, 该第一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至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内。
6.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切槽连通对应的第一型端子插槽及连接孔,以供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之一部份经由连接孔进入该至少一切槽后电性连接该第一型端子结构。
7.如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括具有数个卡固结构及一对定位块的一盖体,该些卡固结构供将该盖体卡合于该绝缘本体上,以及该对定位块被分别收容于该绝缘本体的该等导槽内。
8.如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型端子结构包括一主体部;一对刺破部,该对刺破部从该主体部两端分别弯折而成,该对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一刺破夹槽,该刺破夹槽形成于该对刺破片之间;以及一对固持部,该固持部从该主体部另两端朝相对该对刺破夹槽相反方向弯折而成,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一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该主体部延伸处的该对固持部之间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突出部为一折弯或为三角形、圆形、锥形、矩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组成的群组或其中之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为一第一型端子结构,主要包括主体部;弹性臂,其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以电性接触;复数个固定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二接点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该导引部朝接近该弹性臂之方向延伸或远离该弹性臂之方向延伸而成,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且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上并互呈不对称的设置。所述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可方便选择第一型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装设相同的第一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结构,且可直接抽换毁损的端子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1R13/42GK202025895SQ20112011994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9日
发明者薛志煜 申请人: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