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564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连接器的对接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到在电子设备中或电子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的准确性。更严苛地讲,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甚至必须实现无人操作下的电连接器插合和分离,而只有做到电连接器的“万无一失”的对接,才能够确保电力信号、控制信号或通信信号的准确传输。通常为了保证电连接器的对接准确度,在设计电连接器时,需要考虑使得电连接器具有一定的对接裕度空间。例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100421306C号公开了一种电力连接器,该电力连接器于左、右方向并不允许存在对接间隙裕度,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若对接连接器沿左、右方向稍有偏移,则位于该电力连接器中两列端子极有可能会因受到偏移力而相互碰触,从而导致信号传送错误。因此,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此类电连接器设置有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当对接连接器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的状态插入时,仍能够保证二者之间达成正常的电性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设置有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从而能够保证对接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自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该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的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固定段、自该水平固定段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段、一自该水平固定段折弯并向下延伸的竖直固定段、以及自该竖直固定段向下延伸的尾端;所述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端子固定通道中,其尾端均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入至对应的子收容腔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绝缘本体的收容腔的左右侧壁上各形成有至少一个导热槽。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包括两个独立的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凸起的弹性指,其中一弹性指向上凸起从而形成朝上的接触面,而另一弹性指向下凸起从而形成有朝下的接触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具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弹性接触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形成有多个尾端,且这些尾端均呈针眼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设置在该收容腔内的水平隔板的数量为二,这两个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三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这些导电端子分成三组,分别是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其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上方的子收容腔内,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中间的子收容腔内,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下方的子收容腔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该第二组导电端子及该第三组导电端子均包括有两个结构对称的导电端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结构相同,但尺寸不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长,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短,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高,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矮,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排列成两排,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尾端排列成两条平行直线,而这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是呈层叠排布,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形成矩阵状,并且分别组装进入对应的子收容腔内。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具备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通过设置水平隔板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的安全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备上下方向的对接裕度。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在与对接连接器的片状插座端子对接时,并不需要完全左右对正,而且即使偏差达到一定程度,仍可以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偏移从而与对接连接器安全对接。再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借助导热槽的设计还可以确保电连接器在工作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可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当对接连接器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的状态插入时,仍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正常的电性连接。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图。[0023]图6为一种能够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沿左右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电连接器1绝缘本体10对接段12前表面120安装段14底面140端子固定通道 142收容腔16子收容腔160、162、164隔板18导热槽19导电端子20水平固定段22弹性接触段24弹性指240、242竖直固定段26尾端28第一组导电端子20’第二组导电端子20’’第三组导电端子20’’’对接连接器 9子插座体90倒角92插座端子94中心线100、9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6为一种能够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9沿上下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以及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9沿左右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为直角型的插头连接器,其能够平行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该电连接器I包括有一绝缘本体10、以及多个导电端子2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绝缘本体10呈长方体状,包括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12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14,该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0垂直于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当该电连接器I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安装段14的底面140会位于电路板上,而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0则凸伸出电路板的边缘,用来与对接连接器9 (如图6及图9所示)相对接。[0044]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该对接段12形成有一自该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0向后延伸的收容腔16,在该收容腔16内设置有二个上下间隔且平行的水平隔板18,这两个水平隔板18将该收容腔16大致分成三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160、162、164。此外,在收容腔16的左右侧壁上各形成有两个具有较大宽度的导热槽19,可供散热。具体分析容后详述。需说明的是,每一水平隔板18的具体尺寸,例如厚度及前后延伸的长度均可以根据对接连接器9的结构而决定,因此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水平隔板18的具体尺寸,而水平隔板18的具体尺寸亦不能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权利范围。另外,本实用新型亦并未限定水平隔板的数量,但水平隔板的数量至少是一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水平隔板还可以是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实际上,水平隔板的数量是根据导电端子的排布方式及实际对接结构而可以做出具体的调整。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在该安装段14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142,用来收容并固定导电端子20。这些端子固定通道142贯穿该安装段14的后表面与底面140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12的收容腔16。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固定通道142的数量与导电端子20的数量相同,而端子固定通道142的内部结构基本上参照导电端子20结构而定。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中,这些导电端子20可以分为三组,分别是第一组导电端子20’、第二组导电端子20’ ’及第三组导电端子20’’’。每一组导电端子20’、20’’、20’’’均包括有两个结构对称的导电端子。如图2所示,这三组导电端子20’、20’’、20’’’除尺寸差异之外,其余结构大致相同。下面将以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其中一导电端子2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的结构做出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具有一水平固定段22、自该水平固定段22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段24、一自该水平固定段22垂直折弯并向下延伸的竖直固定段26、以及自该竖直固定段26向下延伸的尾端28。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是两个独立的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凸起的弹性指240、242,其中一弹性指242向上凸起从而形成朝上的接触面,而另一弹性指240向下凸起从而形成有朝下的接触面。亦即,该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具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弹性接触面。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电端子20均形成有若干个尾端28,且这些尾端28均呈针眼状。如图4及图5所示,该导电端子20的水平固定段22及竖直固定段26可以固定于该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并收容于端子固定通道142中。该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则自端子固定通道142伸入至该对接段12的收容腔16内,以备与对接连接器9对接。该导电端子20的尾端28自端子固定通道142伸出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以备连接电路板(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导电端子20的尾端28呈针眼状,其能够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电路板的电性导接孔中,从而与电路板上的电力接点相连通。从以上描述可知,并同时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组导电端子20’、20’’、20’’’的结构大致相同,仅存在尺寸差异。例如: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水平固定段22最长,而第二组导电端子20’’的水平固定段则略短一些,第三组导电端子20’’’的水平固定段最短。此外,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竖直固定段26最高,第二组导电端子20’’的竖直固定段略矮一些,而第三组导电端子20’’’的竖直固定段则最矮。基本上,这三组导电端子20’、20’ ’、20’ ’ ’的竖直固定段26排列成两排,从而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20 ’、20 ’ ’、20 ’ ’ ’的尾端28呈两条平行直线排布。这三组导电端子20 ’、20 ’ ’、20 ’ ’ ’的水平
固定段22呈层叠排布,使得弹性接触段24形成类似矩阵状,并且两个为一组分别组装进入对应的子收容腔160、162、164内。详细来讲,第一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进入位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段12的最上方的子收容腔160内,第二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均进入位于对接段的中间的子收容腔162内,而第三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均进入位于对接段12的最下方的子收容腔164内。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的对接方式。请参照图6、图7及图8所示,提供一种对接连接器9,其形成有三个子插座体90,分别对应于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三个子收容腔160、162、164。如图7所示,当对接连接器9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对接时,若二者沿上下方向存在偏差,亦即对接连接器9的中心线900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中心线100沿上下方向错开时,例如错开0.5毫米,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能够上下偏移且仍能够保持在正常的弹性变形范围内,因此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能够沿着设置于对接连接器9的子插座体90上的倒角92产生偏移,以顺利进入对接连接器9中,从而与对接连接器9中的插座端子94形成正常的电性连接。此外,在对接连接器9的子插座体90插入子收容腔160、162、164的过程中,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相邻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0之间设置有隔板18,所以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在向下(或向上)偏移变形时,不会与相邻的下(上)排的导电端子20发生碰触,从而保证信号的正常传输。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在对接时,由于对接连接器9的片状插座端子94,因此并不严格要求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左右对正进行连接。更进一步地,若对接连接器9沿左右方向存在偏差达约1.0毫米时,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仍会沿着子插座体90上的倒角92顺利进入对接连接器9,从而与对接连接器9中的片状插座端子94形成正常的电性连接。在此偏差状态下,尽管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会与子插座体90的内侧壁略有形成一定的干涉(如
0.07毫米),但此仍处于导电端子20的弹性变形范围内,而不会断裂。此外,由于在电连接器I的收容腔16的左、右侧壁上均形成有导热槽19,因此当对接连接器9的中心线900向右(或向左)偏离电连接器I的中心线100插入时,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收容腔16内仍然会保留一定的空气对流空间,从而有利于散热。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具备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通过设置水平隔板18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在对接时的安全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具备上下方向的对接裕度。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弹性接触段24在与对接连接器9的片状插座端子94对接时,并不需要完全左右对正,而且即使偏差达到一定程度,仍可以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偏移从而与对接连接器9安全对接。再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借助导热槽19的设计还可以确保电连接器I在工作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总之,本发现电连接器I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及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当对接连接器9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的状态插入时,仍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9的正常的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自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该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的收容腔; 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固定段、自该水平固定段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段、一自该水平固定段折弯并向下延伸的竖直固定段、以及自该竖直固定段向下延伸的尾端;所述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端子固定通道中,其尾端均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入至对应的子收容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绝缘本体的收容腔的左右侧壁上各形成有至少一个导热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包括两个独立的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凸起的弹性指,其中一弹性指向上凸起从而形成朝上的接触面,而另一弹性指向下凸起从而形成有朝下的接触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具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弹性接触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形成有多个尾端,且这些尾端均呈针眼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该收容腔内的水平隔板的数量为二,这两个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三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这些导电端子分成三组,分别是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其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上方的子收容腔内,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中间的子收容腔内,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下方的子收容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导电端子、该第二组导电端子及该第三组导电端子均包括有两个结构对称的导电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结构相同,但尺寸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长,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短,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高,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矮,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排列成两排,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尾端排列成两条平行直线,而这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是呈层叠排布,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形成矩阵状,并且分别组装进入对应的子收容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对接段及安装段,在该对接段形成有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从而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中,其尾端均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伸入至该对接段的对应的子收容腔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从而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安全对接。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3056182SQ20122073514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陈信智 申请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