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3320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将具有多个电线的电缆连接于连接对象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将具有多个电线的电缆连接于连接对象的连接器在内部具备与电线对应的端子板(接触器(contact))。电线和接触器能够利用焊接或压接连接(IDC:InsulationDisplacementContact,绝缘位移接触)等进行连接。在压接连接中,呈U字状地构成与电线连接的接触器的端部,用形成在此处的凹部夹持电线。因此,接触器的U字状端部的宽度变得比电线的粗细大。因此,当以U字状的端部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接触器时,连接器的宽度变得比电缆的粗细大,不优选。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特开2008–084799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接触器的一个端部形成有与连接对象设备连接的端子部,在接触器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此外,多个接触器的配置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端子部配置成一列,电线连接部配置成多列,并且,多列的各个配置位置为沿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的多个位置。在日本特开2008–08479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连接器通过像这样构成接触器,从而使配置在每一列的电线连接部的个数减少,即使在将端子部间的距离设定得小的情况下也确保配置在同列的电线连接部间的空间。此外,使多列的各个配置位置为沿着连接器的连接方向的多个位置,由此确保每列的空间。由此,实现确保电线连接部与电线的连接用的空间并且紧凑且组装容易的连接器。此外,通过除去为了从连接器传输信号而需要的接触器以外的接触器,从而也能使连接器的宽度变小。然而,当像上述的日本特开2008–084799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那样配置接触器时,存在差分对内延迟差(IntraPairSkew)、差分阻抗(DifferentialImpedance)等的传输特性降低的可能性。此外,在除去了为了从连接器传输信号而需要的接触器以外的接触器的情况下,存在串扰(Crosstalk)等的传输特性降低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容易且传输特性优越的紧凑的连接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是将具有多个电线的电缆连接于连接对象的连接器,具备:外壳(case),由绝缘体构成;插头部,具有被插入于所述连接对象的插口的被插入部,以该被插入部从所述外壳突出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外壳;以及引导构件,由绝缘体构成,收容于所述外壳,将所述多个电线导引到所述插头部。所述插头部具备:形成有所述被插入部的由导体构成的壳体(shell)、多个第一接触器、多个第二接触器、以及由绝缘体构成的接触器收容构件。各个第一接触器具有第一可动接点部和电线连接部。所述第一可动接点部在所述被插入部插入于所述插口时与所述插口的信号用接触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与该信号用接触器电连接,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可动接点部的宽度宽的宽度,与所述电线连接。各个第二接触器具有比所述第一接触器的长度短的长度,并且具有第二可动接点部和接地接点部。所述第二可动接点部在所述被插入部插入于所述插口时与所述插口的接地(ground)用接触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与该接地用接触器电连接,所述接地接点部不与所述电线直接连接。所述接触器收容构件以使所述第二接触器的所述电线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接触器的所述电线连接部相比偏向所述被插入部侧的方式,并排地收容该第一接触器和该第二接触器。所述引导构件具备与所述第二接触器的所述接地接点部接触的接地端子。通常,与电线连接的部分以宽度相比于与插口的接触器接触的部分更宽的方式构成。因此,当使端部位置、特别是与电缆的电线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直线对准地将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并排配置时,与被插入部的宽度相比,与电缆的电线连接的一侧的宽度变大。因此,连接器本身变大,不优选。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进行并排配置时,使第二接触器的电线侧的端部与第一接触器的电线连接部相比偏向被插入部侧。由此,能避免第一接触器的宽度宽地构成的部分即第一接触器的电线连接部和第二接触器的电线侧的端部并排的情况,能使连接器的与电缆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宽度变窄。此外,虽然第二接触器的接地接点部不与电缆的电线直接连接,但是与收容在由绝缘体构成的引导构件中的接地端子接触而被电连接。因此,第二接触器的电位变成接地电位。由此,能防止连接器的串扰性能降低的情况。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所述接地端子具备与所述第二接触器的所述接地接点部弹性接触的第三可动接点部。在该结构中,接地端子与第二接触器的接地接点部弹性接触,因此能容易且可靠地使它们接触。这特别在作业场所对连接器进行组装等的情况下,能减少作业者的负担,此外,能维持不依赖于作业者的技术水平的连接器的品质。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所述电缆具备接地用电线,所述连接器具备由导体构成的盖(cover)构件,该盖构件被收容于所述外壳并且具有与所述接地用电线电连接的接地用电线连接部和与所述接地端子电连接的接地端子连接部。在该结构中,电缆的接地用电线与第二接触器经由盖构件和接地端子电连接。因此,第二接触器和盖构件变成相同电位(接地电位),能使连接器的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特性和传输特性提高。进而,当在所述壳体具备与所述盖构件连接的盖连接部时,壳体的电位也能可靠地成为接地电位,是优选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详细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接触器的配置、以及接触器与电线的连接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水平截面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接触器的配置、以及接触器与电线的连接的平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引导构件的平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引导构件的前后方向视的截面图。图9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不具备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侧截面图。图10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具备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侧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2以及图3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分解立体图以及更详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2所示,在连接器中,利用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的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形成外壳1。在外壳1的一侧端部插入有将多个电线集中起来进行包覆的电缆C。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缆C做成同轴电缆,利用聚乙烯等的衍生物对多个信号用电线Cs进行包覆,作为接地用电线Cg的编织线覆盖衍生物的外部,进而利用乙烯树脂(vinyl)等绝缘体对接地用电线Cg进行包覆。此外,从外壳1的另一侧端部延伸出后述的被插入部21a。通过将被插入部21a插入于连接对象的插口,从而能够将电缆C与连接对象连接。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插入有电缆C的一侧称为后方,将突出有被插入部21a的一侧称为前方。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第一外壳11侧表现为下侧,将第二外壳12侧表现为上侧。如图2所示,在第一外壳11的内表面形成有4个凹部11a,从前后的侧壁竖立设置有形成了卡合孔11c的被卡合部11b。另一方面,在第二外壳12的内表面形成有与第一外壳11的凹部11a对应的凸部12a。因此,在将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嵌合在一起时,凸部12a与凹部11a嵌合,能够固定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的相对位置。此外,在第二外壳12的前后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有与第一外壳11的卡合孔11c对应的卡合突起12b。因此,在将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嵌合在一起时,卡合突起12b与第一外壳11的卡合孔11c卡合,使得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的嵌合不容易被解除。如图2、3所示,在外壳1的内部收容有具有被插入部21a的插头部2、将电缆C的电线导引至插头部2的由绝缘体构成的引导构件3、以及以被插入部21a露出的方式覆盖插头部2的由金属等导体构成的盖构件4。再有,插头部2以被插入部21a从外壳1的前方突出的方式收容于外壳1。如图3所示,插头部2具备:由金属等导体构成的壳体21、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的主体(body)22、以及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并且以前后两端部延伸出的方式内插并保持后述的接触器5的接触器收容构件23。壳体21具备:被插入到连接对象的插口中的被插入部21a、连接在被插入部21a的后方的底壁21b、从底壁21b的两侧部竖立设置的一对第一侧壁21c、从底壁21b的两侧部的比第一侧壁21c空开了规定距离的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二侧壁21d、从底壁21b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舌部21e(本发明的盖连接部的例子)。此外,第一侧壁21c具备向内侧进行了折弯加工的爪部21f,第一侧壁21c和第二侧壁21d具备卡定孔21g。主体22具备:形成有插入接触器5的接触器插入槽22b并且内插到被插入部21a的接触器插入部22a、连接在接触器插入部22a后方的底壁22c、以及从底壁22c的前端部竖立设置的一对定位柱22d。此外,在定位柱22d的后方侧壁面形成有凹部22e。在将接触器插入部22a内插到被插入部21a时,定位柱22d的前方侧壁与被插入部21a的后端抵接,能进行主体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接触器收容构件23具备:制成了支承接触器5的支承槽的接触器支承部23a、以及连接在接触器支承部23a的后方并且以内插的方式收容接触器5的接触器收容部23b。接触器5以其前端部与接触器支承部23a的前端部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被接触器支承部23a支承。上述的接触器插入部22a的后部构成为中空,使得能插入接触器支承部23a。在将接触器支承部23a插入到接触器插入部22a时,比接触器支承部23a突出的接触器5的前端部插通于接触器插入部22a的接触器插入槽22b。再有,虽然在图3中将接触器5和接触器收容构件23分离地表示,但是它们通过嵌入成型而被一体形成。在接触器收容部23b的前方侧壁形成有与主体22的定位柱22d的凹部22e对应的一对凸部23c。在将接触器支承部23a插入到接触器插入部22a时,凸部23c与定位柱22d的凹部22e嵌合(参照图5),能够进行接触器收容构件23的定位。此外,在接触器收容部23b的前方侧壁的凸部23c之间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23f。在将接触器支承部23a插入到接触器插入部22a时,该突出部23f插进定位柱22d之间(参照图5)。进而,在接触器收容部23b的两侧壁形成有凹部23d,在将接触器支承部23a插入到接触器插入部22a时,壳体21的爪部21f与该凹部23d卡合(参照图5)。由此,能防止接触器收容构件23从主体22拔出。此外,在接触器收容构件23的后方侧面形成有3个卡合槽23e。再有,该卡合槽23e的数量与后述的接地端子31的数量相对应。图4是表示接触器5的配置、和接触器5与引导构件3以及电线的关系的立体图。如图3、4所示,本发明的接触器5由第一接触器51和第二接触器52这两种接触器构成。在第一接触器51的前端部形成有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对象的插口中时与插口的信号用接触器电连接的第一可动接点部51a。如图所示,该第一可动接点部51a构成为具有弹性的形状,第一可动接点部51a与插口的接触器进行弹性接触。由此,能使第一可动接点部51a和插口的接触器可靠地接触,此外,能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接触器51的后端部形成有与电缆C的信号用电线Cs连接的电线连接部51b。将电线连接部51b的端部向上方进行折弯加工,其前端部形成为U字状。因此,在第一接触器51中,电线连接部51b的宽度变得比第一可动接点部51a的宽度大。另一方面,在第二接触器52的前端部形成有在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对象的插口中时与插口的接地用接触器电连接的第二可动接点部52a。第二接触器52的第二可动接点部52a也与第一接触器51的第一可动接点部51a同样地构成为具有弹性的形状。此外,在第二接触器52的后端部形成有不与电缆C的电线直接连接的接地接点部52b。当从上方观察插头部2时,在接触器收容构件23的卡合槽23e部分处露出有第二接触器52的接地接点部52b(参照图5)。如图4所示,第二接触器52的长度构成得比第一接触器51的长度短,多个第一接触器51和多个第二接触器52以并排状态进行配置。从图上明确可知,第二接触器52的后端以比第一接触器51的后端位于前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具体地说,第二接触器52的后端(接地接点部52b的后端)以相比于第一接触器51中的宽度比第一可动接点部51a的宽度宽地构成的部分的前端位于前方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第一接触器51以向侧方弯曲的方式形成,在通过第一接触器51弯曲而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第二接触器52的接地接点部52b。通过像这样构成第一接触器51和第二接触器52,从而能以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51b和第二接触器52的接地接点部52b不并排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将连接器的宽度构成得窄。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接触器51的第一可动接点部51a的前端以与第二接触器52的第二可动接点部52a的前端相比后退的方式进行配置。图7是引导构件3的平面图,图8是引导构件3的前后方向视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引导构件3具备插通电缆C的各个信号用电线Cs并将其向前方进行导引的电线引导孔3a。此外,如图7所示,在引导构件3的前方侧壁(在附图中为下侧)形成有将由电线引导孔3a朝向前方导引的信号用电线Cs向上方进行导引的引导槽3b。由此,各个信号用电线Cs互不接触地被引导构件3保持。此外,在引导构件3中形成有在将引导构件3装配于插头部2时收入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51b的U字状部分的接触器引导孔3c。该接触器引导孔3c以与电线引导孔3a连通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在将引导构件3装配于插头部2时,插入到接触器引导孔3c中的电线连接部51b的U字状部分夹入插通于电线引导孔3a的信号用电线Cs(参照图6)。由此,信号用电线Cs与电线连接部51b被电连接。再有,电线连接部51b的前端以不从接触器引导孔3c突出的方式构成(参照图9)。在引导构件3的底面形成有收容接地端子31的接地端子收容槽3d。此外,在引导构件3的上表面以与接地端子收容槽3d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卡定孔3g。如图4所示,接地端子31具备:端子主体31a、构成为具有弹性的形状并从端子主体31a向前方延伸的第三可动接点部31b、从主体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1c。从引导构件3的底面沿着接地端子收容槽3d插入该接地端子31。此时,接地端子31的突出部31c插入于引导构件3的卡定孔3g,并且比引导构件3的上表面突出。再有,因为在接地端子31的突出部31c形成有一对卡定突起31d,所以该卡定突起31d被引导构件3的卡定孔3g卡定,使接地端子31难以从接地端子收容槽3d拔出。再有,在引导构件3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3e,接触器引导孔3c和卡定孔3g形成在该凹部3e部分。此外,在引导构件3的前方形成有与接触器收容构件23的卡合槽23e对应的卡合突起3h。在该卡合突起3h的底面侧也形成有接地端子收容槽3d,收容有接地端子31的第三可动接点部31b的前端部。因此,在将引导构件3装配于插头部2时,引导构件3的卡合突起3h与接触器收容构件23的卡合槽23e卡合,并且接地端子31的第三可动接点部31b与第二接触器52的接地接点部52b进行弹性接触。由此,能进行引导构件3的定位,并且能将第二接触器52和接地端子31电连接。因此,能将第二接触器52接地。此外,因为接地端子31的第三可动接点部31b进行弹性接触,所以能使接地端子31与第二接触器52可靠地接触。由此,能使组装作业容易,并且能不依赖于作业者的技术水平地使连接器的品质均匀化。特别是在作业现场组装连接器时,这是很重要的。再有,利用引导构件3的卡合突起3h覆盖第三可动接点部31b与接地接点部52b的接触部分(参照图6)。此外,在引导构件3的侧壁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一对凸部3f。在将引导构件3装配于插头部2时,该凸部3f插进在插头部2的壳体21的第一侧壁21c和第二侧壁21d之间形成的间隙(参照图2、5)。由此,能相对于插头部2固定引导构件3。如图2、3所示,盖构件4具备:上壁4a、以从上壁4a的两端垂下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一侧壁4b、以从上壁4a的比第一侧壁4b后方处垂下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侧壁4c。在第一侧壁4b和第二侧壁4c设置有卡定突起4d。在将盖构件4装配于插头部2时,卡定突起4d被壳体21的第一侧壁21c和第二侧壁21d的卡定孔21g卡定(参照图2、5)。由此,能防止盖构件4从插头部2脱落。此外,在盖构件4的后端形成有通过铆接来保持电缆C的电缆保持部4e(本发明的接地用电线连接部的例子)。在电缆C像同轴电缆那样在外周具备接地用电线Cg的情况下,经由电缆保持部4e将盖构件4与接地用电线Cg电连接。此外,在将盖构件4装配于插头部2时,以插头部2的壳体21的舌部21e与电缆保持部4e接触的方式构成。因此,在盖构件4与接地用电线Cg电连接的情况下,能经由盖构件4将接地用电线Cg与壳体21电连接。在盖构件4的上表面形成有以具有弹性的方式向下方弯曲的接地端子连接部4f。如图10所示,在将盖构件4装配于插头部2时,该接地端子连接部4f与从引导构件3的上表面突出的接地端子31的突出部31c弹性接触而被电连接。因此,在盖构件4与接地用电线Cg电连接的情况下,接地用电线Cg与第二接触器52经由盖构件4、接地端子31进行电连接。即,能对第二接触器52供给接地电位。由此,盖构件4、壳体21、第二接触器52变成相同电位(接地电位),能使连接器的EMI特性和传输特性提高。此外,在盖构件4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4g。该开口4g形成在与引导构件3的引导槽3b对应的位置(参照图2)。[组装方法]以下,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剥下电缆C的包覆,使信号用电线Cs和接地用电线Cg露出。接着,将各个信号用电线Cs插通到引导构件3的电线引导孔3a中,以沿着引导槽3b的方式向上方折弯。然后,将引导构件3装配于插头部2。此时,将插头部2的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51b插入到引导构件3的接触器引导孔3c中。插入到接触器引导孔3c中的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51b压接于在电线引导孔3a中插通的信号用电线Cs,信号用电线Cs与第一接触器51电连接。此外,收容于引导构件3的接地端子31与第二接触器52的接地接点部52b接触,它们被电连接。对装配了引导构件3的插头部2装配盖构件4,将盖构件4的电缆保持部4e与电缆C的外周进行铆接。由此,电缆C的接地用电线Cg与盖构件4被电连接。此外,盖构件4经由接地端子连接部4f与被引导构件3保持的接地端子31接触。由此,能经由盖构件4、接地端子31将接地用电线Cg和第二接触器52电连接。进而,插头部2的壳体21的舌部21e与电缆保持部4e接触。由此,能经由盖构件4将接地用电线Cg和插头部2的壳体21电连接。因此,第二接触器52、盖构件4、插头部2的壳体21全部变成相同的电位(接地电位),能使连接器的EMI特性和传输特性提高。最后,对装配了引导构件3和盖构件4的插头部2,从上下装配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像这样,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能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实现组装的容易性、连接器性能的提高。[其它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利用压接对第一接触器51和信号用电线Cs进行连接,将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51b构成为U字状,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焊接对第一接触器51和信号用电线Cs进行连接。在该情况下,无需将第一接触器51的电线连接部构成为U字状,也可以是平板形状等。(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缆C的外周具备接地用电线Cg,但是电缆C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信号用电线Cs和接地用电线Cg并排地进行设置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以电缆保持部4e与接地用电线Cg连接的方式构成即可。此外,电缆C也可以不具备接地用电线Cg。在该情况下,优选电缆保持部4e与电缆C的包覆接触。由此,接地端子31与第二接触器52和绝缘体连接,因此第二接触器52实质上被接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