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256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连接器的解锁机构。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2011年12月14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202076595的中国专利,其揭示了一种连接器,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沿本体的两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及自驱动臂向后向内延伸的弯折部,此种设计的解锁机构加工工序比较繁琐,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更适于大规模制造生产的解锁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在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及自顶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一舌板和自底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二舌扳,所述第二舌板的宽度比第一舌板的宽度宽,所述解锁机构设有一对分别沿相应的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自驱动臂后端向底壁延伸的弯折部。相较于现有技 术,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解锁机构于驱动臂的后端设有向底壁延伸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驱动臂位于相同的竖直平面内,便于零件的生产加工。具体实施结构如下:所述弯折部为弧形状。所述驱动臂与所述弯折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弯折部的宽度与所述驱动臂的宽度相同。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连接于两弯折部之间的水平部。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连接在水平部上的操作部,所述水平部上设有可与操作部进行连接的槽孔。所述解锁机构进一步包括自驱动臂向上凸伸的凸伸部,所述凸伸部位于弯折部的前上方。所述解锁机构还包括连接于两凸伸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器设有为解锁机构提供复位弹力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与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为拼接结构以便于一体冲压形成所述解锁机构。所述驱动臂包括于其前端突伸出的凸片,所述本体的侧壁设有收容凸片的限位槽。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立体视图;[0022]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驱动臂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接器100,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100为光电连接器。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电连接器及收发器中。该连接器100可与设有锁扣弹片(未图示)的对接连接器壳体(未图示)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100包括本体I以及安装在本体I上的解锁机构2。所述本体I具有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前端13和与前端13相对的后端14,该前端13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传输的电路板3,该后端14可连接设有若干光纤(未标号)的线缆4,所述电路板3上设有一光电转换模块31,所述光电转换模块31后端设有可用于固定光纤的机械组件5。本体I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上壳体11及可与之配合的下壳体12。上、下壳体11,12具有相对的两个配合面110,120。当组装完成后,两配合面110,120互相重合。所述上壳体11、下壳体12通过固持件15固定为一体,固持件15可以通过铆接、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来固定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在本实施例中,固持件15为一种螺栓。本体I还具有顶壁17、与顶壁17相对设置的底壁18、连接顶壁17与底壁18的两个侧壁16以及自顶壁17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一舌板171和自底壁18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二舌扳181,所述第二舌板181的览度比弟一舌板171的览度览。解锁机构2为一体冲压结构,其包括一对分别沿相应的侧壁16前后滑动的驱动臂20、自驱动臂20后端向底壁18延伸的弯折部24、连接于两弯折部24之间的水平部25及连接在水平部25上的操作部23。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24为弧形状。所述驱动臂20与所述弯折部24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弯折部24的宽度与驱动臂20的宽度相同。所述水平部25上设有可与操作部23进行连接的槽孔251。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23为一拉带,其可与水平部25进行机械连接。所述拉带与前述线缆4相对设置,以便于提供解锁机构2向后移动的驱动力。所述解锁机构2进一步包括自驱动臂20向上凸伸的凸伸部26以及连接于两凸伸部26之间的连接部27,所述凸伸部26位于弯折部24的前上方。所述连接部27为拼接结构以便于一体冲压形成上述解锁机构2。所述连接部27设有贯通的穿孔271。侧壁16凹设有收容上述驱动臂20的滑动槽161。所述驱动臂20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201,所述开槽201设置为一对并将所述驱动臂20前端间隔形成位于两开槽201间的第一延伸部202及位于开槽201外侧的第二延伸部203,所述第一延伸部202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与所述顶出部21的宽度相同。所述顶出部21与所述开槽201相邻,所述一对开槽201以顶出部21呈轴对称设置。于本实施方式中,该顶出部21为弧形状,在自由状态时,顶出部21未突伸出本体I的侧壁16,而在解锁机构2向后滑动时,顶出部21则突出于侧壁16。所述滑动槽161前端与侧壁16构成一台阶162,台阶162构造成垂直于驱动臂20设置并具有一缺口 163,所述缺口 163具有可收容顶出部21的宽度。连接器100插入到对接连接器壳体(未图示)内可使锁扣弹片(未图示)产生弹性变形,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完全配合后,锁扣弹片(未图示)从本体I的侧壁16上运动至滑动槽161内并抵靠在台阶162上,所述台阶162抵挡锁扣弹片(未图示)以形成前述锁扣配合,驱动臂20向后运动可使顶出部21抵推锁扣弹片(未图示)并将其从台阶162上释放出来以解除前述锁扣配合。所述驱动臂20还包括于其前端突伸出的凸片204,所述凸片204为前述第二延伸部203向外凸伸出,本体I的侧壁16设有收容凸片204的限位槽1611。所述限位槽1611设有一抵挡壁1614,在顶出部21向外撑开时,用以将凸片204收容在限位槽1611内。限位槽1611位于滑动槽161的前端,滑动槽161进一步包括于其后端设有的深度较小的槽道1613以及连接限位槽1611与槽道1613的倾斜槽1612。本体I的顶壁17凸设有一抵挡部171及一凸台173,所述凸台173与抵挡部171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一收容槽175。所述连接器100设有为解锁机构2提供复位弹力的弹性件6,所述弹性件6的两端与连接部27连接。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6为线圈弹簧。将线圈弹簧弯折成V形且收容于收容槽175内。所述连接部27上设有穿孔271,令弹性件6的两端连接在穿孔271内固定至解锁机构2上。当外力促使驱动臂20向后滑动时,弹性件6抵挡在抵挡部171上被驱动臂20拉伸,撤销外力后弹性件6可带动驱动臂20向前滑动回到初始位置。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覆盖于线圈弹簧上方的盖板7,所述盖板7设有可与上述固持件15 (螺栓)进行机械连接的固持孔71,于本实施方式中,固持件15穿过固持孔71以将盖板7固定于本体I上。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一包覆上述线缆4外的护套8。于本实用新型中,解锁机构2于驱动臂20的后端设有向底壁延伸的弯折部24,所述弯折部24与所述驱动臂20位于相同的竖直平面内,如此设计便于零件的生产加工,操作部23与连接部27为机械连接,相对于一体成型的方式更节省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 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其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在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及自顶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一舌板和自底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二舌扳,所述第二舌板的宽度比第一舌板的宽度宽,所述解锁机构设有一对分别沿相应的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自驱动臂后端向底壁延伸的弯折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为弧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与所述弯折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宽度与所述驱动臂的宽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连接于两弯折部之间的水平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连接在水平部上的操作部,所述水平部上设有可与操作部进行连接的槽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进一步包括自驱动臂向上凸伸的凸伸部,所述凸伸部位于弯折部的前上方。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还包括连接于两凸伸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器设有为解锁机构提供复位弹力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与连接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拼接结构以便于一体冲压形成所述解锁机 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包括于其前端突伸出的凸片,所述本体的侧壁设有收容凸片的限位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在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及自顶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一舌板和自底壁延伸出一定距离的第二舌扳,所述第二舌板的宽度比第一舌板的宽度宽,所述解锁机构设有一对分别沿相应的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自驱动臂后端向底壁延伸的弯折部。
文档编号H01R13/627GK203135110SQ20132001031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9日
发明者孟进华, 彭树忠, 侯云程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