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539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检测开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用以电连接电子卡的电连接器通常设有检测开关以判断电子卡是否插入。现有的检测开关常见由一固定端子及一弹性端子组成,固定端子与弹性端子固设于绝缘壳,其中弹性端子部分伸入电连接器的插槽中,通过电子卡进入插槽后推动弹性端子,改变弹性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状态,而能检测电子卡是否插入插槽。弹性端子与固定端子在电子卡未插入插槽时,可以为互相接触,称为常闭开关(normal close),或是互相分离,称为常开开关(normal open)。其中常闭开关是在电子卡插入插槽时使弹性端子与固定端子分离,而常开开关是在电子卡插入插槽时使弹性端子与固定端子接触。由于常闭开关的弹性端子须要有一定的预压力(preloaded force)才能保持与固定端子稳定的接触。然而,弹性端子对固定端子施加的预压力太小时,会产生较差的导电性;太大时,预压力会传递到绝缘壳,容易导致绝缘壳经过回焊炉(refow)后产生翘曲(warpag)。尤其当预压力施加于靠近端子焊接的区域时,会影响端子焊接部的共面度。
发明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绝缘壳翘曲的电连接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一遮蔽外壳及一检测开关。该绝缘壳具有相对的一前侧及一后侧。该遮蔽外壳与该绝缘壳相结合并共同界定一插槽,且该插槽的 入口邻近该前侧,以供一电子卡沿一插卡方向进出该插槽。该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一第一弹性端子及一第二弹性端子。该第一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插槽外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插槽延伸的第一弹臂,及一由该第一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一端部。该第二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插槽外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插槽延伸的第二弹臂,及一由该第二弹臂末端延伸的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较该第一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该电子卡未插入该插槽时与该第一弹臂相接触,而在该电子卡容置于该插槽时,该第一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一弹臂,使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端部分离。其中,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分别沿该插卡方向延伸,且该第二固定部较该第一固定部靠近该插槽。其中,该第一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二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二焊接部。其中,该第二端部伸入该插槽。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壳、一遮蔽外壳、一第一检测开关及一第二检测开关。该绝缘壳具有相对的一前侧及一后侧,以及一隔板。该遮蔽外壳与该绝缘壳相结合并共同界定分别位于该隔板上方、下方的一第一插槽及一第二插槽,且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的入口邻近该前侧,以分别供一电子卡沿一插卡方向进出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该第一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第一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一第一弹性端子及一第二弹性端子。该第一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一插槽外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一插槽延伸的第一弹臂,及一由该第一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第一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一端部。该第二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一插槽外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一插槽延伸的第二弹臂,及一由该第二弹臂末端延伸的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较该第一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电子卡未插入该第一插槽时与该第一弹臂相接触,而在电子卡容置于该第一插槽时,该第一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一弹臂,使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端部分离。该第二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第二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一第三弹性端子及一第四弹性端子。该第三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二插槽外的第三固定部、一由该第三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二插槽延伸的第三弹臂,及一由该第三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第二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三端部。该第四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二插槽外的第四固定部、一由该第四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二插槽延伸的第四弹臂,及一由该第四弹臂末端延伸的第四端部。该第四端部较该第三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电子卡未插入该第二插槽时与该第三弹臂相接触,而在电子卡容置于该第二插槽时,该第三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三弹臂,使该第三弹臂与该第四端部分离。其中,该第一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该第三固定部及该第四固定部分别沿该插卡方向延伸,且该第二固定部较该第一固定部靠近该第一插槽,该第四固定部较该第三固定部靠近该第二插槽。其中,该第一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二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二焊接部,该第三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三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三焊接部,该第四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四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四焊接部。其中,该第一检 测开关与该第二检测开关分别设置于该隔板的上下两板面。其中,该第二端部伸入该第一插槽,该第四端部伸入该第二插槽。本实用新型的功效:(第一)检测开关由两个弹性端子组成,在常态时,第一弹性端子的第一弹臂抵于第二弹性端子的第二端部,使得第一弹性端子所施的预压力大部分可通过第二弹性端子的弹性变形消解,而能减少绝缘壳所受的外力,以降低绝缘壳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翘曲的风险。同样地,第二检测开关亦由两个弹性端子组成,而且同样能通过第四弹性端子消解第三弹性端子大部分的预压力,以降低绝缘壳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翘曲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0017]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图3是一俯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检测开关与插槽及绝缘壳的位置关系,其中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遮蔽外壳未示出;图4是一类似图3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检测开关与电子卡的作用关系;图5是一类似图3的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绝缘壳还形成供检测开关的第二弹性端子抵靠的抵接斜面;图6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检测开关与电子卡的作用关系;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图8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图9是图8的另一角度视图;图10与图11是俯视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检测开关与电子卡的作用关系,其中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遮蔽外壳未示出;图12与图13是仰视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检测开关与电子卡的作用关系。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电连接器101 (第一)插槽102 第二插槽I 绝缘壳11 前侧12 后侧13抵接斜面14 隔板141 板面142 板面2 第一端子21固定部22弹性接触部23焊接部3 遮蔽外壳31盖板部32 侧壁4 (第一)检测开关41第一弹性端子411第一固定部412 第一弹臂[0050]413第一端部414第一焊接部42第二弹性端子421第二固定部422第二弹臂423第二端部424第二焊接部5退卡机构6端子座61绝缘板62第二端子7第二检测开 关71第三弹性端子711第三固定部712第三弹臂713第三端部714第三焊接部72第四弹性端子721第四固定部722第四弹臂723第四端部724第四焊接部8电子卡9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绝缘壳1、多个设置于绝缘壳I的导电端子2、一遮蔽外壳3、一检测开关4及一退卡机构5。绝缘壳I具有相对的一前侧11及一后侧12。导电端子2以埋入式模制方式(insert molding)与绝缘壳I结合固定。遮蔽外壳3具有一盖板部31及两个分别由盖板部31相对侧延伸的侧壁32。遮蔽外壳3与绝缘壳I相结合并共同界定一插槽101,且插槽101的入口邻近前侧11,以供一电子卡8沿一插卡方向I进出插槽101。各导电端子2具有一埋设于绝缘壳I的固定部21、一由固定部21延伸且伸入插槽101的弹性接触部22,及一由固定部21延伸并露出绝缘壳I的后侧12以与电路板(未图标)电连接的焊接部23。检测开关4设置于绝缘壳I且相邻插槽101沿插卡方向I延伸的一侧,并包括一第一弹性端子41及一第二弹性端子42。第一弹性端子41具有一第一固定部411、一第一弹臂412、一第一端部413及一第一焊接部414。第一固定部411固设于绝缘壳I且位于插槽101外并沿插卡方向I延伸。第一弹臂412由第一固定部411朝后侧12且偏向插槽101延伸。第一端部413由第一弹臂412末端延伸且伸入插槽101并靠近后侧12。第一焊接部414由第一固定部411延伸出绝缘壳I以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弹性端子42具有一第二固定部421、一第二弹臂422、一第二端部423及一第二焊接部424。第二固定部421固设于绝缘壳I且位于插槽101外并沿插卡方向延伸I。第二固定部421较第一固定部411靠近插槽101,亦即,第二固定部421位于第一固定部411与插槽101之间。第二弹臂422由第二固定部421朝后侧12且偏向插槽101延伸。第二端部423由第二弹臂422末端延伸且较第一端部413靠近前侧11。第二焊接部424由第二固定部421延伸出绝缘壳I以与电路板电连接。退卡机构5设置于检测开关4的相对侧,可沿插卡方向I滑动,以将电子卡8退出插槽101。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当电子卡8未插入插槽101时,第二弹性端子42的第二端部423亦伸入插槽101且较第一端部413靠近前侧11,并与第一弹臂412相接触,形成常闭状态。参阅图4,当电子卡8沿插接方向I插入插槽101时,在电子卡8移动过程中,先将第二端部423往后并往插槽101外推,同时第二端部423亦连动第一弹臂412及第一端部413,当电子卡8再往后侧12移动到达定位时,即在电子卡8容置于插槽101时,第一端部413受电子卡8推移并连动第一弹臂412,使第一弹臂412更往后并往插槽101外位移进而与第二端部423分离。亦即,当电子卡8到达定位容置于插槽101时,检测开关4的第一弹性端子41与第二弹性端子42形成断路,借此可测知电子卡8已插入插槽101并到达定位。如图3所示,在常态时,第一弹性端子41的第一弹臂412抵于第二弹性端子42的第二端部423,使得第一弹性端子41所施的预压力大部分可通过第二弹性端子42的弹性变形消解,而能减少绝缘壳I所受的外力,以降低绝缘壳I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翘曲的风险。参阅图5与图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然而,绝缘壳1还形成 一抵接斜面13以供第二弹臂422抵靠。此可适用于绝缘壳I有较佳的结构强度时。而且,如图5所示,在电子卡8未插入插槽101时,第二端部423亦可不伸入插槽101,如此,如图6所示,当电子卡8插入插槽101时不会推移第二端部423,而仅将第一端部413推移,使第一弹臂412与第二端部423分离,同样能达到检测电子卡8的效果。参阅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设置于一电路板9上,具有两个插槽101、102以供两个电子卡8(见图11、13)插置。具体说明如下:在本实施例,电连接器100包含一绝缘壳1、多个设置于绝缘壳I的第一导电端子2、一遮蔽外壳3、一第一检测开关4、一退卡机构5、一端子座6及一第二检测开关7。绝缘壳I具有相对的一前侧11、一后侧12及一隔板14。端子座6设置在电路板9且位于隔板14下方,并包括一绝缘板61及多个第二导电端子62,而且绝缘板61与隔板14平行相间隔。遮蔽外壳3具有一盖板部31及两个分别由盖板部31相对侧延伸的侧壁32。遮蔽外壳3与绝缘壳I相结合并共同界定分别位于隔板14上方、下方的一第一插槽101及一第二插槽102,且第一插槽101及第二插槽102的入口邻近前侧11,以分别供一电子卡8沿一插卡方向I进出该等插槽101、102。在本实施例,第二插槽102的上下边界分别由隔板14及绝缘板61所界定。虽然在本实施例绝缘板61与绝缘壳I为分离设置,但是,绝缘板61亦可为进一步延伸而与绝缘壳I 一体成型,亦即绝缘板61可为绝缘壳I 一体成型的底板,同样具有形成第二插槽102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端子2及第二导电端子62是以埋入式模制(insert molding)方式分别与绝缘壳I及绝缘板61结合固定。第一检测开关4设置于绝缘壳I且相邻第一插槽101沿插卡方向I延伸的一侧。第二检测开关7设置于绝缘壳I且相邻第二插槽102沿插卡方向I延伸的一侧。在本实施例,第一检测开关4与第二检测开关7分别设置于隔板14的上下两板面141、142。而若绝缘板61为与绝缘壳I 一体成型的底板形态,第二检测开关7亦可设置于底板上。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地,第一检测开关4包括一第一弹性端子41及一第二弹性端子42,其结构及功能(参阅图10与图11)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检测开关4相同,于此不再重述。同样的,第二检测开关7包括一第三弹性端子71及一第四弹性端子72。第三弹性端子71具有一第三固定部711、一第三弹臂712、一第三端部713及一第三焊接部714,其结构大致与第一弹性端子41相同。第四弹性端子72具有一第四固定部721、一第四弹臂722、一第四端部723及一第四焊接部724,其结构大至与第二弹性端子42相同。如图12与图13所示,第二检测开关7的作用亦与第一检测开关4相同,而用以检测插入第二插槽102的电子卡8。退卡机构5设置于第一检测开关4及第二检测开关7的相对侧,可沿插卡方向I滑动,以将电子卡8退出第一插槽101及第二插槽102。综上所述,(第一)检测开关4由两个弹性端子(第一弹性端子41及第二弹性端子42)组成,在常态时,第一弹性端子41的第一弹臂412抵于第二弹性端子42的第二端部423,使得第一弹性端子41所施的预压力大部分可通过第二弹性端子42的弹性变形消解,而能减少绝缘壳I所受的外力,以降低绝缘壳I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翘曲的风险。同样地,第二检测开关7亦由两个弹性端子(第三弹性端子71及第四弹性端子72)组成,而且同样能通过第四弹性端子72消解第三弹性端子71大部分的预压力,以降低绝缘壳I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翘曲的风险,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 利要求书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具有相对的一前侧及一后侧; 一遮蔽外壳,与该绝缘壳相结合并共同界定一插槽,且该插槽的入口邻近该前侧,以供一电子卡沿一插卡方向进出该插槽;及 一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 一第一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插槽外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插槽延伸的第一弹臂,及一由该第一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一端部,及 一第二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插槽外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插槽延伸的第二弹臂,及一由该第二弹臂末端延伸的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较该第一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该电子卡未插入该插槽时与该第一弹臂相接触,而在该电子卡容置于该插槽时,该第一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一弹臂,使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端部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分别沿该插卡方向延伸,且该第二固定部较该第一固定部靠近该插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二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二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 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部伸入该插槽。
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壳,具有相对的一前侧及一后侧,以及一隔板; 一遮蔽外壳,与该绝缘壳相结合并共同界定分别位于该隔板上方、下方的一第一插槽及一第二插槽,且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的入口邻近该前侧,以分别供一电子卡沿一插卡方向进出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 一第一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第一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 一第一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一插槽外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一插槽延伸的第一弹臂,及一由该第一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第一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一端部,及 一第二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一插槽外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一插槽延伸的第二弹臂,及一由该第二弹臂末端延伸的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较该第一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电子卡未插入该第一插槽时与该第一弹臂相接触,而在电子卡容置于该第一插槽时,该第一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一弹臂,使该第一弹臂与该第二端部分离;及 一第二检测开关,设置于该绝缘壳且相邻该第二插槽沿该插卡方向延伸的一侧,并包括: 一第三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二插槽外的第三固定部、一由该第三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二插槽延伸的第三弹臂,及一由该第三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该第二插槽并靠近该后侧的第三端部,及一第四弹性端子,具有一固设于该绝缘壳且位于该第二插槽外的第四固定部、一由该第四固定部朝该后侧且偏向该第二插槽延伸的第四弹臂,及一由该第四弹臂末端延伸的第四端部,该第四端部较该第三端部靠近该前侧,且在电子卡未插入该第二插槽时与该第三弹臂相接触,而在电子卡容置于该第二插槽时,该第三端部受该电子卡推移并连动该第三弹臂,使该第三弹臂与该第四端部分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该第三固定部及该第四固定部分别沿该插卡方向延伸,且该第二固定部较该第一固定部靠近该第一插槽,该第四固定部较该第三固定部靠近该第二插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一焊接部,该第二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二焊接部,该第三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三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三焊接部,该第四弹性端子还具有一由该第四固定部延伸出该绝缘壳的第四焊接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检测开关与该第二检测开关分别设置于该隔板的上下两板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端部伸入该第一插槽,该第四端部伸入该 第二插槽。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具有相对的一前侧及一后侧的绝缘壳、一遮蔽外壳及一检测开关。遮蔽外壳与绝缘壳相结合并共同界定一插槽,且插槽的入口邻近前侧,以供电子卡沿插卡方向进出插槽。检测开关设置于绝缘壳,并包括一第一弹性端子及一第二弹性端子。第一弹性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弹臂及一由第一弹臂末端延伸且伸入插槽并靠近后侧的第一端部。第二弹性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一第二弹臂及一第二端部。第二端部较第一端部靠近前侧,且在电子卡未插入插槽时与第一弹臂相接触,而在电子卡容置于插槽时,使第一弹臂与第二端部分离。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3085808SQ2013200793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0日
发明者苏枫晴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