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937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用于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其包括由绝缘漆包围的漆包线(3)、接触元件(4)以及电气的连接线(7),其中漆包线(3)和连接线(7)电接触所述接触元件(4),并且所述接触元件(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和第二凹部(12),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其自身之间形成了收缩区域(14),围绕所述收缩区域缠绕漆包线(3),其中漆包线(3)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11、12)的底部区域(41、42)处的定向平行于连接线(7)在接触元件(4)处的定向。
【专利说明】用于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的连接装置,其尤其用于点火线圈并且尤其用于电接触用漆包围的细导线。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火线圈以及用于在点火线圈上形成冷接触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由现有技术以不同的设计方案公开了点火线圈。在此,在点火线圈中薄的漆包线的常见的接触方法通常是热方法,例如钎焊或者不同的熔焊方法。此外,由DE 10251841 Al公开了冷接触,其中接触弹簧通过由漆包线构成的线圈提升并且通过弹簧状的结构咬合,使得设置在接触弹簧上的元件冲破漆包线的绝缘层用于电连接。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借助于咬合过程的电接触是有问题的。此外,有时候需要将其它电气的结构元件例如二极管电连接在点火线圈上。在此也通常设置了热接触,这在接触电气的结构元件时会引起额外的工作步骤。


【发明内容】

[0003]按本发明的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电气的连接装置相应地具有以下优点,即不仅漆包线的而且有待与漆包线连接的电气的连接线的冷接触通过共同的接触元件实现。按本发明,在此能够使用共同的接触元件用于电接触漆包线以及电气的连接线。此外,按本发明能够通过合适的电接触实现沿轴向的减少的结构尺寸。关于结构空间的另一优点在于,通过按本发明的电气的连接装置不必维持例如用于焊钳以及类似器件的额外的结构空间从而进行热接触。由此能够实现部件的优化的布置。这按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即所述接触元件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其自身之间形成了收缩区域,围绕该收缩区域多重地缠绕所述漆包线。此外,漆包线在接触元件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底部区域处的定向平行于电气的连接线在接触元件处的定向。通过该措施尤其在用于保护构件的冷接触中确保了电气的连接装置的紧凑性。尤其电气的连接装置设置用于实现漆包线与点火线圈上电气的连接线的冷接触,该电气的连接装置例如用于电气构件、如二极管。
[0004]从属权利要求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
[0005]所述共同的接触元件特别优选是接触板,该接触板在平面内延伸并且其中电气的连接线和漆包线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垂直于该平面延伸。
[0006]所述共同的接触元件进一步优选地具有第三凹部用于容纳电气的连接线。由此能够单独地冷接触所述连接线并且使得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缠绕最佳地定向。
[0007]根据特别优选的替代方案,所述电气的连接线布置在第一凹部和/或第二凹部中。由此不需要在共同的接触元件上设置额外的其它凹部,而是在接触元件上仅仅需要刚好两个凹部,从而冷接触漆包线以及电气的连接线。在此,特别优选地将电气的连接线布置在缠绕在接触元件上的漆包线的朝外侧定向的侧面上并且接触漆包线。由此额外地使得外面的漆包线的漆层裂开并且在电气的连接线与漆包线之间形成电接触。在此,电气的连接线特别优选地从外向内挤压到缠绕的漆包线上并且由此除了漆包线的外侧也还破坏漆包线上位于内侧的漆层,从而实现特别可靠的电气的冷接触。
[0008]其中布置有电气的连接线的凹部特别优选地具有比其它凹部的深度更大的深度。由此确保了电气的连接线不会以不希望的方式突出超过接触元件的外周。
[0009]为了确保特别可靠的冷接触,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至少分别具有锋利的棱边。该锋利的棱边特别优选地设置在底部区域上、优选设置在底部区域上的两个自由的棱边上。
[0010]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电气的连接装置包括二极管,其中电气的连接线将二极管与接触元件连接起来(冷接触)。
[0011]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电气的连接线的直径大于漆包线的直径。更优选的是,其中布置有电气的连接线的凹部的宽度大于电气的连接线的直径。由此在电气的连接线与接触元件之间实现可靠的冷接触。由此还确保了所述电气的连接线能够夹在凹部中,从而不需要额外的装置用于将电气的连接线固定在凹部中。
[0012]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部和/或第二凹部具有逐渐变细的导入区域以及用于容纳漆包线并且尤其也用于容纳电气的连接线的容纳区域。由此确保了通过漆包线简单地缠绕收缩区域并且由此也确保了无缺陷的制造。
[0013]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垂直定向。优选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接触元件上在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对置。
[0014]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火线圈,其包括按本发明的电气的连接装置。在此,优选将电接触元件布置在线圈体上。更优选的是,所述点火线圈包括二极管,该二极管经由电气的连接线与漆包线冷接触。二极管的中轴线在此优选与电气的连接线的中轴线同轴。由此能够确保特别紧凑的结构。二极管的中轴线还优选地垂直于点火线圈的纵轴线设置。
[0015]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形成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的方法,该点火线圈仅仅具有冷接触,其中在第一步骤中在接触元件上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上将漆包线多重地缠绕在收缩区域上并且随后将电气的连接线优选以比漆包线更大的直径从外面置入到接触元件上其中至少一个凹部中的缠绕的漆包线上并且压到该缠绕的漆包线上。由此实现改善的冷接触,因为漆包线一方面通过收缩区域上的缠绕而裂开并且实现冷接触,并且另一方面通过从外面插入电气的连接线的额外步骤将额外的力施加到缠绕的漆包线上,该漆包线促进额外的漆磨损,从而实现改善的冷接触。同时,在此也在电气的连接线和漆包线或者说接触元件之间提供了冷接触,尤其通过在电气的连接线和凹部之间设置压配合(Presspassung)来提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相同的或者说功能相同的部件在实施例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附图中:
图1是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接触元件的透视细节图,
图3是图2的接触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气的连接装置的透视图,以及图5是按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气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参照图1到3详细地描述用于点火线圈I的电气的连接装置2。
[0018]如从图1中能够看到,按本发明的点火线圈I包括电气的连接装置2以及带有许多环绕的腔室21的线圈体20,在所述腔室中多重地缠绕漆包线3。
[0019]所述电气的连接装置2包括板状的接触元件4,该接触元件仅仅布置在平面E中。所述接触元件4具有第一凹部11和第二凹部12,该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其之间形成了收缩区域14。在此,第一凹部11和第二凹部12相互对置地布置并且具有相同的深度。如从图2中能够看出,漆包线3多重地围绕收缩区域14进行缠绕并且通向线圈体20。在此,在第一凹部11以及第二凹部12上分别设置了用于将漆包线更简单地缠绕在收缩区域14上的第一导入区域15和第二导入区域16。所述第一凹部11和第二凹部12分别还具有容纳区域17、18,在该容纳区域中布置了漆包线3以及电气的连接线7。
[0020]在此,如此选择电气的连接线7的直径,使得电气的连接线7能够固定地压入第一凹部11中。如尤其从图3的剖视图中能够看出,由此在将漆包线3缠绕在收缩区域14上之后将多个单个的漆包线与收缩区域14的所有构造成尖棱的棱边进行接触,从而尤其在棱边区域撕开漆层,从而确保棱接触。在此,电气的连接线7额外地压到第一凹部11中的最外面的漆包线3,从而在此额外地实现冷接触。同时,在电气的连接线7与最上面最外面的漆包线3之间并且直接与接触元件4产生电连接。
[0021 ] 如进一步尤其从图1中能够看出,在此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的定向是这样的,即电气的连接线7的中轴线Y-Y垂直于点火线圈I的中轴线X_X(参见图1)。此外,经由电气的连接线7与接触元件4连接的二极管8也如此定向,使得二极管8的与电气的连接线7的中轴线Y-Y重叠的纵向轴线垂直于点火线圈I的中轴线x-x。由此能够非常紧凑地布置二极管8,或者也紧凑地布置其它位于点火线圈I上的电子元件。
[0022]如由此尤其从图2和3中所看到的,由此,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11、12的底部区域41.42上的漆包线3在接触元件上的定向平行于电气的连接线7在接触元件4上的定向。此外,电气的连接线7以及漆包线3在底部区域41、42上垂直于平面E延伸,接触元件4位于该平面中。按本发明的设计方案由此能够将二极管8或者其它电气的结构元件特别紧凑地连结在点火线圈I上。
[0023]如尤其从图3中能够看到,第一凹部11的深度Tl等同于第二凹部12的深度T2。在此,如此选择第一凹部11的容纳区域17,从而不仅能够将多重缠绕的漆包线3而且也能够将电气的连接线7完全容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7中。由此,所述接触元件4基本上具有带有线圈体20上连结区域22的H形状。在此,其它电气构件例如能够在第二凹部12上或者也从其它方向额外地还在第一凹部11上与其它电气的连接线进行(接触)。由此安排按本发明的接触元件4用于除了漆包线3之外冷接触多个电气的结构元件例如二极管8。连接线7的电接触在此能够简单地通过连接线7与第一凹部11之间的压配合来实现。
[0024]由此,按本发明示出了用于冷接触共同的接触元件4上的漆包线与电气的连接线的有待简单实现的解决方案,其尤其在与点火线圈的连接中是特别有利的。尤其能够通过按本发明的构思使接触误差最小化。也能够按本发明实现所进行的接触的快速以及简单的目检。在此能够将接触元件4构造成简单的板材冲压件,由此也自动地获得非常锋利的棱边用于撕裂漆包线3上的漆层。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按本发明尤其不需要事先除去漆包线3上的绝缘漆层。另一按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必在漆包线3以及电气的连接线7上伸出自由的线端部。由此,尤其能够在点火线圈上存在高压时避免电场过高。还能够在结构空间方面优化额外的电气构件例如二极管8并且同样借助于冷接触进行连结。
[0025]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第二凹部12的深度T2构造得小于第一凹部11的深度Tl。因此这是能够的,因为第二凹部12只需容纳多重缠绕的漆包线3。此外,所述第二凹部12仅仅构造有容纳区域18,该容纳区域构造得逐渐变细。由此,尤其能够优化接触元件4沿垂直方向的尺寸并且能够进一步节省结构空间。
[0026]图5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电连接元件2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与前面所述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具有第三凹部13。该第三凹部13在此用于单独地容纳电气的连接线7。此外设置了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11、12,所述凹部在其之间形成了收缩区域14,围绕该收缩区域缠绕漆包线3。此外,在接触元件4上设置了足部40,用该足部将接触元件4固定在线圈体20上。在此,不仅该足部40而且其余的接触元件4再次位于共同的平面内。此外,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和漆包线3在收缩区域14的区域内再如此布置在接触元件4上,使得其定向垂直于平面E。在此,如此设计所述足部40,使得其仅仅通过线圈体2上的插接就能与之固定地连接。
[0027]由此,本发明的所有所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示出了有利的点火线圈1,其中借助于冷接触不仅能够相互连接漆包线3,而且也能够相互连接其它电气构件。由此不再需要熔焊过程或者钎焊过程或者类似过程,从而尤其能够显著地降低制造成本。此外能够通过板状的接触元件4的合适的设计方案在连结额外的电气构件时实现结构空间优化。
【权利要求】
1.尤其用于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其包括: -由绝缘漆包围的漆包线(3), -接触元件(4),以及 -电气的连接线(7),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漆包线(3 )和所述连接线(7 )电接触所述接触元件(4 ),并且 -所述接触元件(4)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以及第二凹部(12),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其自身之间形成了收缩区域(14),围绕所述收缩区域缠绕所述漆包线(3), -其中所述漆包线(3)在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11、12)的底部区域(41、42)处的定向平行于所述连接线(7)在所述接触元件(4)处的定向。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4)是接触板,所述接触板在平面(E)中延伸并且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以及所述漆包线(3)在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垂直于所述平面(E)延伸。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4)还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的第三凹部(13)。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和/或第二凹部中。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布置在缠绕在所述接触元件(4)上的漆包线(3)的指向外侧的侧面上。
6.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布置有电气的连接线(7)的第一凹部(11)具有比所述第二凹部(12)的深度(T2)更大的深度(Tl)。
7.按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凹部和/或第二凹部的底部区域(41、42)上的棱边构造成锋利的棱边。
8.按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还包括电气的结构元件(8)、尤其二极管,其中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 )将所述电气的结构元件(8 )与所述接触元件(4)连接起来。
9.按权利要求4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的直径大于所述漆包线(3)的直径,并且/或者 -其中布置有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 )的第一凹部(11)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所述电气的连接线(7)的直径。
10.按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11)具有逐渐变细的导入区域(14)以及用于容纳所述漆包线(3)的容纳区域(17)。
11.点火线圈,包括按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的连接装置(2)。
12.用于制造点火线圈的电气的连接装置(2)的方法,所述点火线圈仅仅具有冷接触,其中在第一步骤中在接触元件(4)上在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11、12)处将漆包线(3)多重地缠绕在收缩区域(14)处并且随后将电气的连接线(7)优选以比所述漆包线更大的直径从外面置入到接触元件上所述凹部的至少一个凹部中的缠绕的漆包线(3)上并且压到所述缠绕的漆包线上。
【文档编号】H01F27/28GK104428849SQ201380038383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8日
【发明者】林登塔尔 K., 卡拉曼 K.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