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1259发布日期:2018-06-17 15:2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中,与导体连接的端子的导体露出部由树脂覆盖。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汽车、家电制品等中,使用这样的信号线和电力线,其中具有由铜材料制成的芯线的电线连接到同样由铜材料制成的端子。另一方面,在汽车产业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使车辆更轻而提高燃料效率是重要的课题。由于该原因,注意力投入到了将重量比铜的重量轻的铝用作芯线材料的电线。然而,在水和铜离子的存在下,铝易于电解腐蚀。即,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水进入铝芯线与铜端子的连接部,水变成由不同材料制成的部件之间的电解液,并且因为铝和铜的腐蚀电位之间的不同而易于发生铝电解腐蚀。鉴于此,已经提出了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通过利用树脂覆盖铝芯线与铜端子的连接部而防止电蚀的发生。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将端子压接到通过去除被覆电线的端部处的绝缘被覆而露出的导体部上。该装接有端子的电线设定在由例如上模具和下模具构成的成型模具中,并且将树脂注入到形成在成型模具中的腔体内。结果,在导体与端子的连接部处,导体露出部由树脂覆盖。作为树脂的固化的结果,形成树脂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1-16782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在以上传统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为了防止电解腐蚀,需要使树脂部与端子产生紧密接触。然而,在成型树脂部时,如果树脂部与端子之间的附着太强,则树脂部粘附到成型模具而不是端子,导致制造困难。因此,需要使树脂部与端子之间的附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然而,在树脂部与端子之间的附着弱化的位置处,产生这样的问题:当外力作用在树脂部上时,树脂部从端子分离。特别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树脂部的成型之后,在从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剥离模具时,树脂部在模具释放方向上从端子分离。这样,以上传统技术缺少针对上述问题的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已经做出了本发明,并且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以上效果通过下面的构造实现。

(1)一种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包括:

导体;

端子,所述导体连接到该端子;和

树脂部,树脂部,该树脂部是通过利用模具使树脂在所述端子的导体露出部上成型而形成的,并且该树脂部覆盖所述导体露出部,

其中,所述树脂部包括分离防止部,当释放所述模具时,所述分离防止部防止所述树脂部在所述模具的脱离方向上分离。

在具有条目(1)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所述树脂部具有分离防止部。结果,当释放模具时,即使力在模具释放方向上作用在树脂部上,也防止树脂部在模具释放方向上分离。

(2)根据条目(1)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安置在设置所述端子的顶端侧部分中。

在具有条目(2)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安置在所述树脂部的顶端侧部分中。结果,即使力在模具释放方向上作用在树脂部上,也防止树脂部从其顶端部分开始分离。从而,树脂部的顶端部分不从端子分离。

(3)根据条目(2)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包括朝着所述树脂部的顶端侧倾斜的锥状部。

在具有条目(3)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刚好在所述树脂部模具成型之后,所述锥状部与所述模具的内表面紧密接触。在该状态下,当释放模具时,作用在树脂部上的剪切附着力比在树脂部的顶端侧端面与模具释放方向平行的情况下更弱。此外,由于分离防止部包括朝着树脂部的顶端侧倾斜的锥状部,所以树脂部的受到外力的部分更小。结果,不容易受到强的外力,树脂部不分离。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

(4)根据条目(3)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包括多段的锥状部。

在具有条目(4)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由于分离防止部包括多段的锥状部,所以能够在树脂部的顶端部分的有限空间中形成覆盖导体露出部并且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

发明优点

具有条目(1)和(2)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提供了这样的优点:当释放模具时,即使力在模具释放方向上作用在树脂部上,也防止树脂部在模具释放方向上分离。此外,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由于树脂部设置有分离防止部,所以仅弱的外力作用在树脂部上。这防止了树脂部从端子的底壁分离,并且因此,防止水进入端子内。

在具有条目(3)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在树脂部模具成型之后,当释放模具时,与树脂部的顶端侧端面与模具释放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作用在树脂部上的剪切附着力更弱。此外,由于锥状部形成在树脂部的顶端部分并且倾斜以面向该顶端侧分,所以使树脂部的受到外力的部分更小,并且因此,能够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这提供了这样的优点:能够提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在具有条目(4)的构造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中,由于分离防止部包括多段的锥状部,所以覆盖导体露出部并且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能够形成在树脂部的顶端部分的有限空间中。即,能够更加容易地形成锥状部。因此,除了权利要求3的优点之外,还提供了另一个优点:能够提供一种装接有端子的电线,其中,能够通过更加容易地形成锥状部而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

图11图示出本发明的优点。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参考标记列表

1、20、30、40、50、60、70、80、90: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2:电线

3:端子

4、21、31、41、51、61、71、81、91:树脂部

5:绝缘被覆

6:端子连接部

7:筒部

8:第一连接部

9:第二连接部

10:底壁

11:侧壁

12:平行侧壁

13、22、32、42、52、62、72、82、92:顶端部分

14:锥状部

15:内表面

23:锥状部

23a:第一锥状部

23b:第二锥状部

33:锥状部

33a:第一锥状部

33b:第二锥状部

33c:第三锥状部

43:锥状部

43a:第一锥状部

43b:第二锥状部

44:竖直部

53:锥状部

53a:第一锥状部

53b:第二锥状部

53c:第三锥状部

53d:第四锥状部

63:锥状部

73:锥状部

73a:第一锥状部

73b:第二锥状部

83:锥状部

93:锥状部

93a:第一锥状部

93b:第二锥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至12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截面图。图11图示出本发明的优点。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C-C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包括电线2、端子3和树脂部4。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中,将设置端子3的一侧限定为顶端侧,并且将设置电线2的一侧限定为后端侧。首先,将描述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的各个部件。

电线2包括导体(未示出)和覆盖导体的绝缘被覆。导体通过将铝电线绞合在一起而制成。

参考图1,通过压力加工铜板而形成端子3。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端子3是要压嵌到连接器壳体(未示出)内的阳端子(仅是一个实例)。端子3包括端子连接部6、筒部7、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电线连接部(未示出)。

具有长直形状的端子连接部6是要连接到配合阴端子(未示出)的部分。

筒部7安置在端子连接部6的后部中,并且成型为与形成在连接器壳体中的端子容纳室(未示出)的形状一致的大致箱形。

第一连接部8是连接端子连接部6与筒部7的部分。第一连接部8形成为随着位置向后而宽度增大。

第二连接部9是连接筒部7与电线连接部的部分。第二连接部9具有底壁10和从底壁10的两个侧缘立起的一对侧壁11。底壁10和一对侧壁11与筒部7和电线连接部连续。

一对侧壁11具有一对平行侧壁12和一对倾斜侧壁(未示出)。一对平行侧壁12与筒部7的后端连续,并且成型为带板状。一对平行侧壁12互相对置,从而留有规定间隙地互相平行延伸。一对平行侧壁12的组合的宽度与筒部7的宽度相同。一对倾斜侧壁与一对平行侧壁12的后端和电线连接部的前端连续,并且成型为带板状。一对倾斜侧壁形成为随着位置向后而间隔减小。

电连接部安置在第二连接部9的后部中,从而与其后端连续。电连接部设置成电连接电线2与端子3。更具体地,电线2和端子3通过将电连接部的导体夹紧部(未示出)压接(夹紧)到电线2的导体上而互相电连接。

树脂部4设置成通过覆盖导体与端子3的连接部处的导体露出部(未示出)而防止由于水进入电线2的导体与端子3的连接部而引起的电解腐蚀。树脂部4形成为完全覆盖从端子3的第二连接部9的一对倾斜侧壁到电线2的端子部的部分的外周面。

如图1和2所示,树脂部4的顶端部分13具有锥状部(分离防止部)14,该锥状部形成有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单一的扁平锥状面。锥状部的数量和形状仅仅是实例;如后所述,可以形成多段的锥状部。锥状面的形状不限于平面。锥状部14的顶端部分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处于紧密接触。锥状部14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形成这样的角度(锥角):使树脂部4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即,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

虽然在图1和2所示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中,树脂部4仅具有一个锥状部14,但是其中树脂部21的顶端部分22具有两段的锥状部23的根据图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20也是可能的。除了树脂部21之外,装接有端子的电线20的构造与根据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的构造相同。因此,将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并且将不详细描述。这同样适用于要在稍后描述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30、40、50、60、70、80和90。

作为锥状部23,树脂部21的顶端部分22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第一锥状部23a和第二锥状部23b。在两段的锥状部23中,第一锥状部23a最靠近顶端侧。第一锥状部2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第二锥状部23b与第一锥状部23a连续。第二锥状部23b的锥角比第一锥状部23a的锥角大。两段的锥状部23以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的角度形成,即,以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的角度形成。

树脂部31的顶端部分32具有三段的锥状部33的图4所示的根据第二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30是可能的。树脂部31的顶端部分32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作为锥状部33的第一锥状部33a、第二锥状部33b和第三锥状部33c。在三段的锥状部33中,第一锥状部33a最靠近顶端侧。第一锥状部3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第二锥状部33b与第一锥状部33a连续。第二锥状部33b的锥角比第一锥状部33a的锥角大。第三锥状部33c与第二锥状部33b连续。第三锥状部33c的锥角比第一锥状部33a和第二锥状部33b的锥角小。三段的锥状部33以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的角度形成,即,以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的角度形成。

其中树脂部41的顶端部分42具有两段的锥状部43和垂直部44的图5所示的根据第三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40是可能的。虽然在图5中,锥状部43形成为两段,但是本发明的该方面不限于该结构;锥状部43可以是三段以上。顶端部分42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作为锥状部43的第一锥状部43a和第二锥状部43b。第一锥状部4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垂直部44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垂直地形成。垂直部44与第一锥状部43a和第二锥状部43b连续。两段的锥状部43和垂直部44以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的角度形成,即,以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的角度形成。

其中树脂部51的顶端部分52具有四段的锥状部53的图6所示的根据第四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50是可能的。顶端部分52具有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作为锥状部53的第一锥状部53a、第二锥状部53b、第三锥状部53c和第四锥状部53d。在四段的锥状部53中,第一锥状部53a最靠近顶端侧。第一锥状部5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第二锥状部53b与第一锥状部53a连续。第三锥状部53c与第二锥状部53b连续。第四锥状部53d与第三锥状部53c连续。四段的锥状部53以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的角度形成,即,以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的角度形成。虽然在图6中,锥状部53形成为四段,但是本发明的该方面不限于该结构;锥状部53可以是五段以上。

其中树脂部61的顶端部分62具有倾斜以面对顶端侧并且具有抛物线截面形状的单一的凸锥状部63的图7所示的根据第五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60是可能的。锥状部的数量仅仅是一个实例;如后所述,可以形成多段的锥状部。锥状部63的顶端部分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处于紧密接触。锥状部63倾斜,使得树脂部4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即,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

其中树脂部71的顶端部分72具有倾斜以面对顶端侧并且具有抛物线截面形状的两段的凸锥状部73的图8所示的根据第六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70是可能的。锥状部的数量仅仅是一个实例;可以形成三段以上的锥状部。树脂部71的顶端部分72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作为锥状部73的第一锥状部73a和第二锥状部73b。在两段的锥状部73中,第一锥状部73a最靠近顶端侧。第一锥状部7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第二锥状部73b与第一锥状部73a连续。两段的锥状部73倾斜,使得树脂部4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即,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

其中树脂部81的顶端部分82具有倾斜从而面对顶端侧并且具有凹面的单一锥状部83的图9所示的根据第七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80是可能的。锥状部的数量仅仅是一个实例;如后所述,可以形成多段的锥状部。锥状部83的顶端部分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处于紧密接触。锥状部83倾斜,使得树脂部4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即,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

其中树脂部91的顶端部分92具有倾斜从而面对顶端侧并且具有凹面的两段的锥状部93的图10所示的根据第八变形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90是可能的。锥状部的数量仅仅是一个实例;可以形成三段以上的锥状部。树脂部91的顶端部分92具有从顶端侧起顺次地布置有作为锥状部93的第一锥状部93a和第二锥状部93b。在两段的锥状部93中,第一锥状部93a最靠近顶端侧。第一锥状部93a形成为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紧密接触。第二锥状部93b与第一锥状部93a连续。两段的锥状部93倾斜,使得树脂部4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即,导体露出部的任何部分均不露出。

接着,返回图1,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的制造方法。

首先,将电线2与端子3互相电连接。然后,将连接于端子3的电线2放置在由上模具和下模具构成的模具(未示出)中。然后,将树脂注入到模具的腔体内。结果,从端子3的第二连接部9的一对倾斜侧壁到电线2的末端部的部分的外周面完全由树脂覆盖。即,与导体连接的端子3的导体露出部由树脂覆盖。然后,树脂固化,从而形成树脂部4,并且完成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如图1所示。

随后,在由图2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释放模具。结果,力(外力)在分离树脂部4的方向(模具释放方向B)上作用在树脂部4上。从而,强制树脂部4在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分离。

顺便提及,刚好在树脂部4的模具成型之后,在树脂部4的顶端部分,模具的内表面与锥状部14紧密接触。在该状态下,当在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释放模具时,与其中树脂部104的顶端侧端面与模具释放方向D平行(即,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大致垂直)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参见图11和12;稍后描述)的情况下相比,作用在树脂部4上的剪切附着力弱。因此,由于作用在树脂部4上的剪切附着力而产生的在模具释放方向B上抬起树脂部4的力不超过(surpass)树脂部4与端子3的底壁10的内表面15之间的附着。从而,树脂部4不从端子3分离。

现在,将参考图11和12描述以树脂部的顶端部分113不具有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的方式构成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如图11和12所示,树脂部104形成在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中。除了树脂部104之外,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的构造与根据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的构造相同。因此,将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并且将不详细描述。在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中,将设置端子3的一侧限定为顶端侧,并且将设置电线2的一侧限定为后端侧。

在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中,垂直部114形成在树脂部104的顶端部分中。垂直部114与图12中的由箭头D表示的模具释放方向平行,即,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大致垂直。刚好在树脂部104的模具成型之后,在树脂部104的顶端部分中,模具的内表面与垂直部114紧密接触。在该状态下,当在由箭头D表示的方向上释放模具时,由于作用在树脂部104上的剪切附着力而产生的在模具释放方向上抬起树脂部104的力超过该树脂部104与底壁10的内表面15之间的附着。从而,树脂部104从端子3分离。

返回图1和2,在实施例中,由于锥状部14形成在树脂部4的顶端部分中,所以受到外力的部分比在图11和12所示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中小。结果,在实施例中,与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00的情况相比,仅较弱的外力作用在树脂部4上。因此,能够防止树脂部4从端子3的底壁10分离,并且因此,防止水进入端子3内。

参考图1和2,需要使树脂部4形成为覆盖导体露出部。因此,如果锥状部简单地形成为面对顶端侧,则导体露出部可能并非被树脂部4完全覆盖,从而导体露出部的一部分露出。相比之下,在该实施例中,锥状部14形成为以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的角度倾斜。因此,虽然形成了锥状部14,但是不存在导体露出部的任意部分露出的可能性。此外,参考图7和9,由于各个锥状部63和83形成为使得能够覆盖导体露出部,所以不存在导体露出部的任意部分露出的可能性。

再者,参考图3至6、8和10,通过形成多段的锥状部,即使在树脂部的顶端部分的有限空间中,也能够在覆盖导体露出部的同时形成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因此,虽然形成了多段的锥状部,但是不存导体露出部的任意部分露出的可能性。

如从以上描述中所理解地,在根据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或90)中,即使分离力在释放模具的模具释放方向上作用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上,也能够防止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在模具释放方向上分离。从而,能够提供能够防止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从端子3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或90)。此外,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由于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设置有分离防止部,所以强的外力难以作用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上。因此,能够防止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从端子3的底壁10分离,并且因此防止水进入端子3内。

在根据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或90)中,当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的成型之后释放模具时,作用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上的剪切附着力比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的顶端侧端面与模具释放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弱。此外,由于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14(23、33、43、53、63、73、83或93)形成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的顶端部分中,所以使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的受到外力的部分小。结果,强的外力难以作用在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上。因此,能够防止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从端子3分离。从而,能够提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树脂部4(21、31、41、51、61、71、81或91)从端子3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或90)。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20(30、40、50、70或90)中,通过形成多段的锥状部,即使在树脂部21(31、41、51、71或91)的顶端部分的有限空间中,也能够在覆盖导体露出部的同时形成倾斜以面对顶端侧的锥状部。即,能够更加容易地形成锥状部。因此,除了以上优点之外,还提供了能够提供通过更加容易地形成锥状部而防止树脂部21(31、41、51、71或91)从端子3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20(30、40、50、70或90)的另一个优点。

下面将以条目[1]至[4]的形式概括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特征:

[1]一种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90),包括:

导体;

端子(3),所述导体连接到该端子;和

树脂部(4、21、31、41、51、61、71、81、91),该树脂部通过使用模具在所述端子(3)的导体露出部上成型树脂而形成,并且覆盖所述导体露出部,

其中,所述树脂部(4、21、31、41、51、61、71、81、91)包括分离防止部,当释放所述模具时,所述分离防止部防止所述树脂部在所述模具的释放方向上分离。

[2]根据条目[1]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90),其中,分离防止部安置在设置端子的顶端侧部中。

[3]根据条目[2]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1、20、30、40、50、60、70、80、90),其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包括朝着所述树脂部的顶端侧倾斜的锥状部(14、23、33、43、53、63、73、83或93)。

[4]根据条目[3]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20、30、40、50、70、90),其中,所述分离防止部包括多段的锥状部。

虽然已经通过参考特定实施形态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明显地: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变化和改进。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38419,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提供防止树脂部从端子分离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优点。提供了该优点,当应用于导体连接到的端子的导体露出部由树脂覆盖的装接有端子的电线时,本发明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