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9782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插座电连接器,插接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外壳、绝缘本体及复数导电片,复数导电片位于绝缘本体而与屏蔽外壳连接;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及屏蔽壳体前端之环形壁,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及插座电连接器时,环形壁配合连接复数导电片。
【专利说明】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插座电连接器以及其配合插接之插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般电连接器介面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其随插即用的特性而广为一般消费者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传输规格。
[0003]现有电子产品因朝向小型化设计,电子产品上的USB插座电连接器与其它周遭相邻的电子元件彼此紧邻,于传输讯号时,USB插座电连接器本身的屏蔽讯号与防止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的防护必须妥善设计,以避免与其它电子元件发生讯号干扰的问题,例如发生高频电讯号经USB插座电连接器串接至与其相接的USB插头电连接器,抑或是,复数相邻的USB插座电连接器彼此讯号干扰,使得装置有USB插座电连接器的电子产品或USB插头电连接器所连接之外部电子产品将因杂讯干扰而降低操作的准确性。
[0004]此外,一般的USB插座电连接器与USB插头电连接器在插接时,亦必须考量使用上的便利性,例如插接时提供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便利性考量,然而,一般防止电磁干扰的结构并无法同时具备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效果。是以,如何解决现有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外壳、绝缘本体、复数上排平板端子、复数下排平板端子及复数导电片;屏蔽外壳包含容置槽,绝缘本体位于容置槽,绝缘本体包含基座及舌板,舌板自基座一侧延伸,基座包含复数凹槽,相邻于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舌板包含上表面及下表面。复数上排平板端子包含复数上排平板讯号端子、至少一上排平板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上排平板接地端子,且各上排平板端子设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上表面。复数下排平板端子包含复数下排平板讯号端子、至少一下排平板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下排平板接地端子,且各下排平板端子设置于基座及舌板并位于下表面。复数导电片位于基座而连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各导电片包含一本体、一接触片及复数弹性接触片,各本体位于各凹槽,接触片自本体一侧弯折延伸且可接触于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各弹性接触片自本体另一侧延伸并对应接触片,各弹性接触片延伸突出于基座而悬空于舌板的表面。
[0006]本发明亦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绝缘主体、复数上排弹性端子及复数下排弹性端子。屏蔽壳体包括第一环形壁、第二环形壁、由第一环形壁界定之收纳槽、以及由第一环形壁延伸且使第一环形壁与第二环形壁形成不同平面之转折连接段。绝缘主体位于收纳槽,绝缘主体包含上板体、下板体及插槽,插槽位于上板体及下板体之间。复数上排弹性端子包含复数上排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上排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上排弹性接地端子,且各上排弹性端子设置于绝缘主体并位于上板体之下表面。复数下排弹性端子包含复数下排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下排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下排弹性接地端子,且各下排弹性端子设置于绝缘主体并位于下板体之上表面。
[0007]综上所述,本发明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导电片连接于插头电连接器之第二环形壁,使插头电连接器之屏蔽壳体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屏蔽外壳藉由第二环形壁与复数导电片的连接而有效作传导与接地,进而可降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的问题。此外,透过去除复数导电片之面积的复数除料缺口的结构方式,避免复数导电片产生高抵持阻力,造成插头电连接器插接时的阻力,可使插头电连接器以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方式与插座电连接器连接。另外,藉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平板端子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呈上下颠倒,复数上排平板端子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之排列方式,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可与复数上排平板端子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亦可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连接,让插座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之外观分解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之剖面分解示意图。
[0010]图3为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之剖面组合示意图。
[0011 ]图4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一)。
[0013]图5A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二)。
[0014]图5B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底面之外观示意图。
[0015]图5C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剖面示意图。
[0016]图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端子脚位定义图。
[0017]图6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另一导电片之外观示意图。
[0018]图7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另一导电片之分解示意图。
[0019]图8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一)。
[0020]图8A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二)。
[0021]图SB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剖面示意图。
[0022]图SC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脚位定义图。
[0023]符号说明
100插座电连接器 200插头电连接器 300电连接器组合 11屏蔽外壳 111容置槽112内侧壁面113扣钩13绝缘本体131基座
1311凹槽
1312扣槽
1313轴孔132舌板132a 上表面132b 下表面15插座端子
151上排平板端子
1511上排平板讯号端子
1512上排平板电源端子
1513上排平板接地端子
1514上排接触段
1515上排连接段
1516上排焊接段152下排平板端子
1521下排平板讯号端子
1522下排平板电源端子
1523下排平板接地端子
1524下排接触段
1525下排连接段
1526下排焊接段16导电片
161本体
1611接触片
1612卡钩162弹性接触片163接触片164轴部
165除料缺口21屏蔽壳体21a第一环形壁21b第二环形壁211收纳槽213转折连接段23绝缘主体 231上板体 2311 下表面 232下板体 2321 上表面 233插槽 25插头端子 251上排弹性端子
2511上排弹性讯号端子
2512上排弹性电源端子
2513上排弹性接地端子
2514上排接触段
2515上排连接段
2516上排焊接段 252下排弹性端子
2521下排弹性讯号端子
2522下排弹性电源端子
2523下排弹性接地端子
2524下排接触段
2525下排连接段
2526下排焊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照图1、图2及图3,为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300实施例,图1为外观分解示意图,图2为剖面分解示意图,图3为剖面组合示意图。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300主要包含插座电连接器100与插头电连接器200。
[0025]参照图4及图5,图4及图5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特别说明的是图4为清楚揭示复数导电片16位于绝缘本体13的外观而省略屏蔽外壳11。在此,插座电连接器100为USB Type-C连接介面规格,插座电连接器100主要包含屏蔽外壳11、绝缘本体13、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及复数导电片16。
[0026]屏蔽外壳11为一中空壳体,屏蔽外壳11之内部具有容置槽111,本实施例中,屏蔽外壳11可以是一件式或多件式结构所组合而成。此外,屏蔽外壳11之一侧形成有圆弧型或长方型之插接框口,并且,插接框口为相连通于容置槽111。
[0027]请再参考图5A及图5B,图5A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二),图5B为本发明之插座电连接器底面之外观示意图。绝缘本体13位于容置槽111,绝缘本体13主要包含基座131及舌板132,在此,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基座131及舌板132,舌板132自基座131 —侧延伸。在此,基座131包含复数凹槽1311,复数凹槽1311相邻于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在此,复数凹槽1311凹陷在基座131的上下方转角处,也就是说,各凹槽1311 —侧的镂空部位于基座131之前侧面上,各凹槽1311另一侧的镂空部位于基座131之顶面及底面上。此外,舌板132分别具有上表面132a及下表面132b。
[0028]复数插座端子15位于基座131及舌板132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4所示),复数插座端子15包含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及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
[0029]请再参考图5A、图5B、图5C及图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位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在此,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包含复数上排平板讯号端子1511、至少一上排平板电源端子1512及至少一上排平板接地端子1513,且各上排平板端子151设置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并位于上表面132a。由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之前视观之,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由左侧至右侧依序为上排平板接地端子1513 (Gnd)、第一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11 (TXl+-),第二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11 (D+-)、第三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11 (RX2+-),以及三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11之间的上排平板电源端子1512 (Power /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右侧之上排平板接地端子1513 (Gnd)。
[0030]请再参考图5A、图5B、图5C及图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位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各上排平板端子151包含上排接触段1514、一上排连接段1515及一上排焊接段1516,该上排连接段设1515置于该基座131及该舌板132,该上排接触段1514自该上排连接段
1515—侧延伸而位于该上表面132a,该上排焊接段1516自该上排连接段1515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基座131。复数上排平板讯号端子1511位于上表面132a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上排焊接段1516穿出于基座131的底面,并且,复数上排焊接段1516为弯折成水平状而成为SMT接脚使用(如图5B所示)。
[0031]请再参考图5A、图5B、图5C及图5D,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位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在此,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包含复数下排平板讯号端子1521、至少一下排平板电源端子1522及至少一下排平板接地端子1523,且各下排平板端子152设置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并位于下表面132b。由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之前视观之,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由右侧至左侧依序为下排平板接地端子1523 (Gnd)、第一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21 (TX2+-)、第二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21 (D+-)、第三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21 (RXl+-),以及三对平板差动讯号端子1521之间的下排平板电源端子1522 (Power /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左侧之下排平板接地端子1523 (Gnd)。
[0032]请再参考图5A、图5B、图5C及图5D,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位于基座131及舌板132,各下排平板端子152包含一下排接触段1524、一下排连接段1525及一下排焊接段1526,该下排连接段1525设置于该基座131及该舌板132,该下排接触段1524自该下排连接段1525 —侧延伸而位于该下表面132b,该下排焊接段1526自该下排连接段1525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基座131。复数下排平板讯号端子1521位于下表面132b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下排焊接段1526穿出于基座131的底面,并且,复数下排焊接段1526为弯折成垂直向下延伸而成为SMT接脚使用(如图5B所示)。
[0033]请再参考图5、图5A、图5B、图5C及图5D,本实施例中,由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的排列方式可知,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分别设置在舌板132之上表面132a及下表面132b,并且,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以容置槽111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为位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为位于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之原本排列位置。换言之,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呈上下颠倒,复数上排接触段1514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下排接触段1524之排列方式。其中,插头电连接器200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一讯号,亦可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而一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一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进行传输的作用。
[0034]请再参考图5A、图5B、图5C及图本实施例中,由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及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之前视观之,复数上排平板端子151之排列位置对应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152之排列位置。
[0035]复数导电片16为复数个长条型板体,复数导电片16位于基座131的上方与下方,复数导电片16连接于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各导电片16包含本体161、至少一接触片1611及复数弹性接触片162。本体161之截面观之形成一弯曲结构,本体161位于凹槽1311。接触片1611为自该本体161 —侧弯折延伸(即向上弯折)且可接触于该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复数弹性接触片162自本体161之另一侧延伸并对应该接触片1611。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延伸突出于基座131之前侧面,复数弹性接触片162悬空并相邻于舌板132的表面。
[0036]请再参照图4及图5,本实施例中,本体161之一侧弯折延伸有接触片1611,本体161之另一侧延伸复数弹性接触片162,接触片1611接触于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接触片1611形成水平状的片材,平行贴附于屏蔽外壳11的内侧壁面112,可经由从屏蔽外壳11的外侧壁面进行加工雷射焊接,使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与接触片1611的表面连结,亦即,屏蔽外壳11与接触片1611的表面形成相对应的复数连接点。然而,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接触片1611的表面可具有复数凸包结构,抵持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而与屏蔽外壳11连接,抑或是,屏蔽外壳11可具有复数凸包结构,复数凸包结构位于内侧壁面112,抵持接触片1611的表面而与接触片1611的表面连接。
[0037]请再参照图4及图5,本实施例中,复数导电片16进一步包含复数卡钩1612,位于接触片1611之两侧,并且,基座131包含复数扣槽1312,位于凹槽1311之两侧,复数卡钩1612固定于复数扣槽1312,以有效增进复数导电片16于基座131上的稳固性,另使该接触片1611为直接接触于该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
[0038]请再参照图4及图5,导电片16进一步包含复数除料缺口 165,形成于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复数除料缺口 165彼此相互间隔一预定距离,亦即,以单一个弹性接触片162的结构而言,因复数除料缺口 165的镂空型式,形成复数相互间隔的弹性接触片162使用,并且,以本体161作为连接相互间隔的复数弹性接触片162的部位。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与插座电连接器100时(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插头电连接器200会接触到复数导电片16,以复数除料缺口 165的去除导电片16之面积的结构方式,避免导电片16产生高抵持阻力,造成插头电连接器200插接时的阻力,亦即,用以与插头电连接器200抵持之导电片16的面积减少,可使插头电连接器200以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方式与插座电连接器100连接。
[0039]此外,图5所示之复数除料缺口 165亦可扩大其去除复数导电片16之面积的方式,例如图7所示之复数除料缺口 165,其去除复数导电片16之面积较为扩大,使其更为提升插头电连接器200以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方式与插座电连接器100连接的方式。
[0040]参照图6及图7,特别说明的是图6为清楚揭示复数导电片16位于绝缘本体13的外观而省略屏蔽外壳11。在此,复数导电片16为形成两个夹片型板件,各导电片16的截面观之,概呈V字型外观,在此,各导电片16包含复数接触片163,复数接触片163自本体161另一侧延伸而可活动地接触屏蔽外壳11的内侧壁面112。也就是说,复数接触片163与屏蔽外壳11非事先焊接固定。此外,复数弹性接触片162位于本体161之另一侧而悬空位于舌板132的表面略上方。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200会推抵到复数弹性接触片162,且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在摆动的同时会连动复数接触片163作移动,使复数接触片163接触屏蔽外壳11之内侧壁面112。此外,屏蔽外壳11包含复数扣钩113,延伸位于容置槽111而限位于复数接触片163之前端(如图2所示),增加复数导电片16位于复数凹槽1311的稳固性。
[0041]请再参考图6及图7,各导电片16进一步包含复数轴部164,位于本体161之两侦牝并且,基座131包含复数轴孔1313,位于凹槽1311之两侧,复数轴部164枢设于复数轴孔1313而使该接触片163可透过该轴部164转动。也就是说,复数轴部164枢设于复数轴孔1313中。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200会推动到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复数弹性接触片162以复数轴部164为中心旋转,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同步带动复数接触片163接触于屏蔽外壳11的内侧壁面112。
[0042]请再参考图6及图7,复数导电片16进一步包含复数除料缺口 165,形成于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及复数接触片163,以增加去除复数导电片16之面积,使其更为提升插头电连接器200以低插入力、高拔出力与插座电连接器100连接的方式。
[0043]参阅图2、图3及图8,图8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200的实施例。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200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插头电连接器200为USB Type-C连接介面规格,插头电连接器200主要包含屏蔽壳体21、绝缘主体23、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及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
[0044]屏蔽壳体21为一中空壳体,屏蔽壳体21之内部具有收纳槽211,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21可以是一件式或多件式结构所组合而成。此外,屏蔽壳体21为包括一第一环形壁21a、一第二环形壁21b、一由该第一环形壁21a界定之收纳槽211、以及一由该第一环形壁21a延伸且使该第一环形壁21a与该第二环形壁21b形成不同平面之一转折连接段213。
[0045]在此,屏蔽壳体21可以是抽引式成型有第一环形壁21a及该第二环形壁21b,也就是说,屏蔽壳体21是重复多个冲压技术来逐渐变形第一环形壁21a而形成第二环形壁21b。
[0046]绝缘主体23位于收纳槽211,绝缘主体23主要包含上板体231、下板体232及插槽233,在此,以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形成有上板体231及下板体232,而上板体231及下板体232之间形成有插槽233。并且,上板体231具有下表面2311,下板体232具有上表面2321,上板体231之下表面2311对应于下板体232之上表面2321。
[0047]复数插头端子25位于上板体231及下板体232,复数插头端子25包含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及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
[0048]请再参考图8A、图8B及图8C,图8A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二),图8B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剖面示意图,图SC为本发明之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脚位定义图。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设置于绝缘主体23并位于上板体231之下表面2311,在此,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包含复数上排弹性讯号端子2511、至少一上排弹性电源端子2512及至少一上排弹性接地端子2513,且各上排弹性端子251设置于绝缘主体23并位于上板体231之下表面2311。由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之前视观之,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由右侧至左侧依序为上排弹性接地端子2513 (Gnd)、第一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11 (TX1+-)、第二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11 (D+-)、第三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11 (RX2+-),以及三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11之间的上排弹性电源端子2512 (Power /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左侧之上排弹性接地端子2513 (Gnd)。
[0049]请再参考图8A、图SB及图SC,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设置于绝缘主体23,各上排弹性端子251包含上排接触段2514、上排连接段2515及上排焊接段2516。上排连接段2515设置于该上板体231,该上排接触段2514自该上排连接段2515 —侧延伸而位于该上板体231之下表面2311,该上排焊接段2516自该上排连接段2515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23。复数上排弹片讯号端子2511延伸于插槽213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上排焊接端2516延伸于绝缘主体23的后侧,并且,复数上排焊接端2516形成水平状使用(如图8A所示)。
[0050]请再参考图8A、图SB及图SC,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设置于该绝缘主体23并位于下板体232之上表面2321,在此,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为由复数下排弹性讯号端子2521、至少一下排弹性电源端子2522及至少一下排弹性接地端子2523,且各上排弹性端子252设置于绝缘主体23并位于下板体232之上表面2321。由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之前视观之,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由左侧至右侧依序为下排弹性接地端子2523 (Gnd)、第一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21 (TX2+-)、第二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21 (D+-)、第三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21 (RX1+-),以及三对弹性差动讯号端子2521之间的下排弹性电源端子2522 (Power /VBUS)、保留端子(RFU)及最右侧之下排弹性接地端子2523 (Gnd)。
[0051]请再参考图8A、图SB及图SC,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设置于绝缘主体23,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之一侧具有复数下排弹片型接触端2525,各下排弹性端子252包含下排接触段2524、下排连接段2525及下排焊接段2526。下排连接段2525设置于该下板体232,该下排接触段2524自该下排连接段2525 —侧延伸而位于该下板体232之下表面2321,该下排焊接段2526自该下排连接段2525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23。复数下排弹片讯号端子2521延伸于插槽213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即USB3.0讯号),复数下排焊接端2526延伸于绝缘主体23的后侧,并且,复数下排焊接端2526为形成水平状使用(如图8A所示)。
[0052]请再参考图8A、图8B及图8C,本实施例中,由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的排列方式可知,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分别设置在上板体231之下表面2311及下板体232之上表面2321,并且,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以收纳槽211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为位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为位于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之原本排列位置。换言之,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呈上下颠倒,复数上排弹片型接触端2515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下排弹片型接触端2525之排列方式。其中,插头电连接器200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一讯号,亦可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而一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一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进行传输的作用。
[0053]请再参考图8A、图SB及图SC,本实施例中,由复数上排弹性端子251及复数下排弹性端子252之前视观之,上排弹片型接触端2515之排列位置对应于复数下排弹片型接触端2525之排列位置。
[0054]当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200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时,第二环形壁21b的表面会连接到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复数导电片16 (如图3所示),亦即,第二环形壁21b之表面连接复数弹性接触片162。并且,第二环形壁21b的前端会碰触到基座131的前侧面。以第二环形壁21b与第一环形壁21a为一体而让屏蔽壳体21进行传导及接地,进而可降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 EMI)的问题。
[0055]本发明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导电片连接于插头电连接器之第二环形壁,使插头电连接器之屏蔽壳体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屏蔽外壳藉由第二环形壁与复数导电片的连接而有效作传导与接地,进而可降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的问题。此外,透过去除复数导电片之面积的复数除料缺口的结构方式,避免复数导电片产生高抵持阻力,造成插头电连接器插接时的阻力,可使插头电连接器以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方式与插座电连接器连接。另外,藉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平板端子与复数下排平板端子呈上下颠倒,复数上排平板型接触端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下排平板型接触端之排列方式,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可与复数上排平板型接触端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亦可与复数下排平板型接触端连接,插座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 一屏蔽外壳,包含一容置槽; 一绝缘本体,位于该容置槽,该绝缘本体包含一基座及一舌板,该舌板自该基座一侧延伸,该基座包含复数凹槽,相邻于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该舌板包含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 复数上排平板端子,该些上排平板端子包含复数上排平板讯号端子、至少一上排平板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上排平板接地端子,且各该上排平板端子设置于该基座及该舌板并位于该上表面; 复数下排平板端子,该些下排平板端子包含复数下排平板讯号端子、至少一下排平板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下排平板接地端子,且各该下排平板端子设置于该基座及该舌板并位于该下表面;及 复数导电片,位于该基座而连接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各该导电片包含: 一本体,各该本体位于各该凹槽; 至少一接触片,该接触片自该本体一侧弯折延伸且可接触于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及 复数弹性接触片,各该弹性接触片自该本体另一侧延伸并对应该接触片,各该弹性接触片延伸突出于该基座而悬空于该舌板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包含复数卡钩,位于该接触片之两侧,该基座包含复数扣槽,位于各该凹槽之两侧,该些卡钩固定于该些扣槽,使该接触片直接接触于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包含复数轴部,位于该本体之两侧,该基座包含复数轴孔,位于各该凹槽之两侧,该些轴部枢设于该些轴孔,使该接触片可透过该轴部转动而接触该屏蔽外壳之内侧壁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外壳包含复数扣钩,延伸位于该容置槽,而限位于该接触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包含复数除料缺口且形成于该些弹性接触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平板端子包含一上排接触段、一上排连接段及一上排焊接段,该上排连接段设置于该基座及该舌板,该上排接触段自该上排连接段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上表面,该上排焊接段自该上排连接段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基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平板端子包含一下排接触段、一下排连接段及一下排焊接段,该下排连接段设置于该基座及该舌板,该下排接触段自该下排连接段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下表面,该下排焊接段自该下排连接段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基座。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平板讯号端子位于该上表面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该些下排平板讯号端子位于该下表面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该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该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该些上排平板端子与该些下排平板端子以该容置槽之中心点为一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其中该些上排平板端子之排列位置对应于该些下排平板端子之排列位置。
10.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 一屏蔽壳体,包括一第一环形壁、一第二环形壁、一由该第一环形壁界定之收纳槽、以及一由该第一环形壁延伸且使该第一环形壁与该第二环形壁形成不同平面之一转折连接段; 一绝缘主体,位于该收纳槽,该绝缘主体包含一上板体、一下板体及一插槽,该插槽位于该上板体及该下板体之间; 复数上排弹性端子,该些上排弹性端子包含复数上排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上排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上排弹性接地端子,且各该上排弹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主体并位于该上板体之下表面;及 复数下排弹性端子,该些下排弹性端子包含复数下排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下排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下排弹性接地端子,且各该下排弹性端子设置于该绝缘主体并位于该下板体之上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为抽引式成型该第一环形壁及该第二环形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弹性端子包含一上排接触段、一上排连接段及一上排焊接段,该上排连接段设置于该上板体,该上排接触段自该上排连接段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上板体之下表面,该上排焊接段自该上排连接段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弹性端子包含一下排接触段、一下排连接段及一下排焊接段,该下排连接段设置于该下板体,该下排接触段自该下排连接段一侧延伸而位于该下板体之上表面,该下排焊接段自该下排连接段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该绝缘主体。
14.如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弹片讯号端子位于该上表面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该些下排弹片讯号端子位于该下表面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该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该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该些上排弹片端子与该些下排弹片端子以该收纳槽之中心点为一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弹性端子之排列位置对应于该些下排弹性端子之排列位置。
【文档编号】H01R13/10GK104505678SQ20151001085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5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艾伦麦道格, 王文郁, 高雅芬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