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026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比如用于获得内置于二次电池等的内部的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比如,用作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卷绕元件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电极片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电极片在经由由绝缘原材料构成的两个分隔件而重合的状态卷绕。另外,在各电极片上设置接线片。作为该接线片,包括焊接于电极片的活性物质未涂敷部上的焊接接线片、通过以间歇方式在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处设置切入部而形成的切入接线片等。

在制造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中,从呈卷状而卷绕的原料卷而供给的上述各电极片和分隔件分别沿各自的运送通路而被运送到可旋转的卷芯。接着,通过该卷芯,电极片和分隔件在重合的状态下卷绕最后,通过规定的固定胶带来终止分隔件的终端部的卷绕(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2657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具有将接线片设置于卷绕元件中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的要求。于是,人们考虑按照接线片设置于上述规定范围的中心的方式设定接线片的设置位置等。

但是,因活性物质的涂敷厚度的不同等,电极片的厚度产生不一致,因该厚度的不一致,接线片可能脱离规定范围而设置。

在比如,电极片为较厚的场合,由于卷绕中的电极片等的周长与平时相比是增加的,故在各周中必要的电极片一周的长度与平时相比也是增加的。由此,伴随卷绕的进行,对于电极片的沿其纵向的各部位,该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而可能慢慢地偏移到卷芯的旋转方向前方侧,进而,相对上述规定范围,接线片可能脱离并设置到上述旋转方向前方侧。

另一方面,在电极片较薄的场合,由于卷绕中的电极片等的周长与平时相比是减少的,故在各周中必要的电极片一周量的长度也减少了。由此,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上述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而可能慢慢地偏移到卷芯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进而,相对上述规定范围,接线片可能脱离并设置到上述旋转方向后方侧。

另外,在上述两个场合中,电极片的沿其纵向的各部位的位置与该各部位通常应设置的位置的沿卷芯的旋转方向的偏移量随着卷绕的进行,以累积方式增加,在电极片的终端处最大。由此,对于设置于电极片的终端部侧且设置于卷绕元件的外周侧的接线片,特别容易产生脱离上述规定范围的情况。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将接线片更加可靠地设置于卷绕元件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对适合于解决上述目的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对相应的技术方案附上特有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将带状的电极片和带状的分隔件分别从规定的供给机构供给到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卷芯上,该电极片具有规定的接线片,并且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该分隔件由绝缘原材料形成,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一边使上述电极片与上述分隔件重合,一边对它们进行卷绕,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周长改变机构,该周长改变机构能改变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厚度测量机构,该厚度测量机构测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通过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控制上述周长改变机构,从而控制卷绕时的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控制机构,根据所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从而控制卷芯中的卷绕有电极片等的部分的沿旋转方向的长度(在下面称为“卷芯的周长”)。

比如,在已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大的场合,即,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中的沿其纵向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卷芯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在下面简称为“前方侧”)的场合,控制机构使卷芯的周长变为较小的值。由此,在卷绕当初,电极片的上述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设置于卷芯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在下面简称为“后方侧”)。另外,即使在按照如上那样的设置位置偏移到后方侧的量,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各部位慢慢偏移到前方侧的情况下,仍可吸收该偏移。其结果是,电极片 的上述各部位相对于应通常设置的位置,很难较大程度地偏移设置到前方侧。

另一方面,在已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小的场合,即,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地设置到后方侧的场合,控制机构使卷芯的周长变为较大的值。由此,在卷绕当初,电极片的上述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设置于前方侧。另外,即使在按照如上那样的设置位置偏移到前方侧的量,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各部位慢慢偏移到后方侧的情况下,仍可吸收该偏移。其结果是,电极片的上述各部位相对于应通常设置的位置,很难较大程度地偏移设置到后方侧。

如上,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可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极片的各部位相对于应通常设置的位置而以较大程度偏移设置。其结果是,可更加可靠地将设置于电极片上的接线片设置于卷绕元件中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测量机构测量下述厚度,该厚度为:在上述卷芯的上游侧的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中的作为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上述电极片的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并且

上述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机构的上述卷绕预定电极片的测量结果来控制上述周长改变机构的,从而控制上述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卷绕时的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厚度测量机构,测量卷绕之前的电极片的厚度。于是,可更加正确地测量电极片的厚度,进而可更加适当地设定卷芯的周长。

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预先测量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 电极片(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并且在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卷绕时,根据预先测量的上述厚度来控制卷芯的周长。于是,可将卷芯的周长设为与所卷绕的电极片的厚度相符合的最佳值。其结果是,可更加可靠地将接线片设置于规定范围内。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芯包括两个芯片,该两个芯片沿其旋转轴方向延伸,并且以在与上述旋转轴相垂直的方向并列的状态而设置;

上述周长改变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使一个卷芯沿相对另一上述卷芯接近离开的方向而移动,从而改变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按照技术方案3,可通过较简单的结构来实现改变卷芯的周长。于是,可谋求装置的简化,可谋求抑制成本的增加等。

比如,周长改变机构具有导向部和驱动部,该导向部以可相对另一上述芯片而接近离开移动的状态来保持一个上述芯片,该驱动部使一个上述芯片沿上述接近离开移动方向移动,通过一个上述芯片的移动来改变上述两芯片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技术方案4.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将带状的电极片和带状的分隔件分别从规定的供给机构供给到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卷芯上,该电极片具有规定的接线片,并且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该分隔件由绝缘原材料形成,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一边使上述电极片与上述分隔件重合,一边对它们进行卷绕,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张力改变机构,该张力改变机构可对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中的至少一者施加张力,并且可改变该张力;

厚度测量机构,该厚度测量机构测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通过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机构的测量结果来控制上述张力改变机构,从而控制卷绕时的上述张力。

按照技术方案4,通过控制机构,根据已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来控制施加给电极片等的张力。

比如,在已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大的场合,即,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中的沿其纵向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卷芯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场合,控制机构将应施加给电极片等的张力设为较大的值。由此,在卷绕时,电极片的各部位容易设置在后方侧,可使上述各部位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一致,或者更接近通常应设置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已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小的场合,即,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地设置到后方侧的场合,控制机构将应施加给电极片等的张力设为较小的值。由此,在卷绕时,电极片的各部位容易设置在前方侧,可使上述各部位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一致,或者更接近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设置设置

如此,按照技术方案4,可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极片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而以较大偏离设置。其结果是,可更加可靠地将设置于电极片上的接线片设置于卷绕元件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

技术方案5.涉及技术方案4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测量机构测量下述厚度,该厚度为:在上述卷芯的上游侧的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中,作为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上述电极片的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并且,

上述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机构的上述卷绕预定电极片的测量结果来控制上述张力改 变机构,从而控制上述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卷绕时的上述张力。

按照技术方案5,通过厚度测量机构来测量卷绕之前的电极片的厚度。于是,可更加正确地测量电极片的厚度,进而更加适合地设定施加给电极片的张力。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5,预先测量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卷绕预定电极片)全部区域的厚度,并且在卷绕预定电极片的卷绕时,根据预先测量的上述厚度来控制施加给电极片等的张力。于是,可使上述张力为符合所卷绕的电极片的厚度的最佳的值。其结果是,可将接线片更加可靠地设置于规定范围内。

技术方案6.涉及技术方案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测量机构包括:

第1测长辊,该第1测长辊将上述电极片在弯曲的状态下架设于其外周,并且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第2测长辊,该第2测长辊按照将上述电极片夹持于该第2测长辊与上述第1测长辊之间的方式而设置,并且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该厚度测量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上述电极片从上述两个测长辊之间通过时,根据与上述电极片的内周面接触的上述第1测长辊的旋转量与和上述电极片的外周面接触的上述第2测长辊的旋转量的差,从而测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按照技术方案6,可通过较简单的方法,以良好的精度来测量运送中的电极片的厚度。

技术方案7.涉及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用于采用卷绕装置来制造将电极片和分隔件卷绕于卷芯上的卷绕元件,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可改变卷绕带状的电极片和由绝缘原材料的带状的分隔件的部分的 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该电极片具有规定的接线片,并且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厚度测量步骤,在该步骤中,测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卷绕步骤,在该步骤中,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

在上述卷绕步骤中,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步骤的测量结果,控制上述卷芯中的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的部分的沿上述旋转方向的长度。

按照技术方案7,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1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8.涉及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用于采用卷绕装置来制造将电极片和分隔件卷绕于卷芯上的卷绕元件,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张力改变机构,该张力改变机构可改变施加于带状的电极片和由绝缘原材料的带状的分隔件中的至少一者上的张力,该电极片具有规定的接线片,并且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厚度测量步骤,在该步骤中,测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卷绕步骤,在该步骤中,卷绕上述电极片和上述分隔件;

在上述卷绕步骤中,根据上述厚度测量步骤的测量结果,控制上述卷绕时的张力。

按照技术方案8,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4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电池元件的概略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2为用于表示正电极接线片等的正电极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用于表示负电极接线片等的负电极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卷绕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5为卷绕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6为卷芯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表示周长改变功能等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对补偿值a进行各种改变时的偏移量与卷芯的转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为补偿值确定步骤的流程图;

图10为卷绕步骤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开始卷绕时的卷绕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12为将分隔件切断时的卷绕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在电极片的厚度较大的场合,在没有改变卷芯的周长时的电极片的各部位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4为用于说明在电极片的厚度较小的场合,在没有改变卷芯的周长时的电极片的各部位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张力确定用表格的图。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电池元件(卷绕元件);

标号2、3表示分隔件;

标号4、5表示电极片;

标号4a表示正电极接线片(接线片);

标号5a表示负电极接线片(接线片);

标号10表示卷绕装置;

标号13、14表示卷芯;

标号13a、13b、14a、14b表示芯片;

标号73表示张力施加机构;

标号77表示厚度测量机构;

标号77c表示第1测长辊;

标号77d表示第2测长辊;

标号81表示控制装置(控制机构);

标号91表示周长改变机构;

标号92表示导向部;

标号93表示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作为通过卷绕装置而获得的卷绕元件的锂离子电池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那样,锂离子电池元件1(在下面简称为“电池元件1”)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在介设两个分隔件2、3的状态,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在重合的状态卷绕。另外,在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分隔件2、3和电极片4、5称为“各种片2~5”。

分隔件2、3分别呈具有同一宽度的带状,由聚丙烯(PP)等的绝缘体构成,以防止不同的电极片4、5相互接触,产生短路的情况。

电极片4、5由薄板状的金属片构成,具有与分隔件2、3基本相同的宽度。另外,在电极片4、5的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有活性物质。正电极片4采用比如铝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以规定间隔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比如锰酸锂颗粒等)。负电极片5采用比如铜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以规定间隔而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比如活性炭等)。另外,经由活性物质,可进行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之间的离子交换。更具体地说,在充电时,离子从正电极片4向 负电极片5侧移动,在放电时,离子从负电极片5侧向正电极片4侧移动。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一个电池元件1的两个电极片4、5的长度分别为预定的一定的规定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为比如13000mm,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的长度大于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比如13500mm),以便更加可靠地通过负电极片5来覆盖正电极片4。

另外,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正电极片4中的活性物质未涂敷部4b(在图2和图3中,在活性物质的涂敷部带有散点模样)上焊接作为接线片的正电极接线片4a,并且粘贴用于保护该正电极接线片4a的保护胶带7。此外,如图3所示的那样,在负电极片5中的活性物质未涂敷部5b上焊接作为接线片的负电极接线片5a,并且粘贴用于保护该负电极接线片5a的保护胶带7。此外,多个上述正电极接线片4a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缘伸出,并且多个上述负电极接线片5a从负电极片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缘而伸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元件1中,轴正交截面的外周形状为长圆形状、椭圆形状等的旋转对称形状。另外,正电极接线片4a和负电极接线片5a按照分别沿电池元件1的周向而设置于规定范围内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理想状态下,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电池元件1的一端部,正电极接线片4a以两排而并列,并且在电池元件1的另一端部,负电极接线片5a以两排而并列(参照图1)。

在获得锂离子电池时,卷绕的电池元件1由金属制成,设置于筒状的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池容器(外壳)的内部,分别汇集正电极接线片4a和负电极接线片5a。另外,已汇集的正电极接线片4a与 正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中)连接,该汇集的负电极接线片5a与负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中)连接,两个端子部件以堵塞上述电容器的两端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可获得锂离子电池。

下面对用于制造电池元件1的卷绕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的那样,卷绕装置10包括:卷绕部11,该卷绕部11用于卷绕各种片2~5;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该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用于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该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用于将负电极片5供给到卷绕部11;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该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分别用于将分隔件3、4供给到卷绕部11。另外,上述卷绕部11以及各供给机构31、41、51、61等的卷绕装置10内部的各种机构为通过控制器81而进行动作控制的结构。

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包括正电极片4呈卷状而卷绕的正电极片原料卷32。正电极片原料卷32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构成,正电极片4适当地从这里伸出。

还有,构成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因活性物质的涂敷厚度不同等的理由,存在针对每批正电极片原料卷32而不同的情况。另外,同样在构成一个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正电极片4中,各部位的厚度不同。这些方面在各电极片5中也是同样的。

再有,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包括:片插入机构71;片切断用切割器72;张力施加机构73;缓存机构75;作为厚度测量机构的厚度测量机构77。

片插入机构71可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沿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移动到接近卷绕部11的接近位置与从卷绕部11离开的离开位置。片插入机构71包括持握正电极片4的一对夹具71a、71b。夹具71a、71b按照可 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时,通过夹具71a、71b持握正电极片4,然后,片插入机构71接近卷绕部11。

片切断用切割器72用于切断正电极片4,包括分别位于正电极片4的内外两面侧的一对刃部72a、72a。片切断用切割器72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其可在该对刃部72a、72b按照夹持正电极片4的方式而定位的片切断位置与退避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之外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还有,正电极片4的切断在通过上述夹具71a、71b而持握正电极片4的状态进行。另外,在片插入机构71接近并移向卷绕部11侧,以便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时,一对刃部72a、72b分别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离开,由此,不妨碍片插入机构71的移动。

张力施加机构73包括一对辊73a、73b;松紧调节辊73c,该松紧调节辊73c以可摆动的方式设置于两个辊73a、73a之间。松紧调节辊73c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经过转矩控制的规定的伺服电动机(在图中未示出)而动作,通过控制器81,控制上述伺服电动机,由此,可改变施加给正电极片4的张力。另外,松紧调节辊73c还起通过对正电极片4施加张力,而防止正电极片4的松弛的作用。

缓存机构75包括:一对从动辊75a、75b;升降辊75c,该升降辊75c以可于上下方向发生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两个辊75a、75b之间。通过设置缓存机构75,在从片切断用切割器72到厚度测量机构77之间,可贮存构成一个电池元件的量的长度的正电极片4。

厚度测量机构77包括:一对辊77a、77b;第1测长辊77c;第2测长辊77d。在第1测长辊77c的外周,以折返而弯曲的状态 而架设有位于两个辊77a、77b之间的正电极片4。第2测长辊77d按照在其与第1测长辊77c之间夹持正电极片4的折返部分的方式设置。

另外,两个测长辊77c、77d的直径相同,并且这些辊分别为可自由旋转的从动辊,伴随正电极片4的运送而旋转。另外,两个测长辊77c、77d的旋转量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编码器而把握,从该编码器将与两个测长辊77c、77d有关的旋转量的信息输入到控制器81中。

再有,由于两个测长辊77c、77d和正电极片4的位置关系如上述那样设定,故在正电极片4从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通过时,与正电极片4的内周面(弯曲内侧面)接触的第1测长辊77c的旋转量,与正电极片4的外周面(弯曲外侧面)接触的第2测长辊77d的旋转量产生差。对于该旋转量的差,正电极片4越厚,则该差越大,正电极片4越薄,则该差越小。

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在其最上游侧,包括负电极片5呈卷状而卷绕的负电极片原料卷42。负电极片原料卷42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负电极片5从这里适当地伸出。

另外,在从负电极片原料卷42到卷绕部11的负电极片5的运送通路的中途,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相同,设置片插入机构71、片切断用切割器72、张力施加机构73、缓存机构75和厚度测量机构77等。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各种结构与设置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中的机构相同,故其具体的说明省略。

另一方面,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分别包括分隔件2、3呈卷状而卷绕的分隔件原料卷52、62。分隔件原料卷52、62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分隔件2、3从这里适当地伸出。

还有,在分隔件2、3的运送通路的中途,与电极片4、5的运 送通路相同,设置张力施加机构73。由于该张力施加机构73的各种结构与设置于电极片4、5的运送通路中的机构相同,故其具体的说明省略。

再有,各供给机构31、41、51、61的张力施加机构73以可改变施加给各种片2~5的张力的方式构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张力施加机构73,经常对各种片2~5施加一定的张力。

另外,在各种片2~5的供给通路的中途,设置汇集各种片2~5的一对导向辊78a、78b等的用于对各种片2~5进行导向的各种导向辊(标号省略)。

下面对卷绕部1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的那样,卷绕部11包括:转台12,该转台12由以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面对的两个圆盘状的台构成;两个卷芯13、14,该两个卷芯13、14于该转台12的旋转方向,按照180°的间隔设置;两个支承辊15a、15b,该两个支承辊15a、15b设置于分别相对该卷芯13、14在转台12的旋转方向每次按照大致90°而错开的位置;分隔件切割器16;按压辊17,该按压辊17用于按压卷绕后的各种片2~5;胶带粘贴机构18,该胶带粘贴机构18用于粘贴规定的固定用胶带。

卷芯13、14用于分别在自身的外周侧卷取各种片2~5,按照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卷芯13、14的旋转量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编码器而把握,从该编码器将与旋转量有关的信息输入到控制器81中。

另外,卷芯13、14以可沿转台12的轴线方向(图5等的纸面进深方向)相对构成转台12的一个台而出没的方式设置。另外,卷芯13、14在处于相对上述一个台而突出的状态时,在其前端部穿过形成于另一台中的支承用的孔,可通过两个台而以旋转的状态被 支承。

此外,卷芯13、14按照转台12旋转,由此可在卷绕位置P1与取下位置P2之间旋转运动的方式构成。

卷绕位置P1为将各种片2~5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位置,分别将各种片2~5从上述各供给机构31、41、51、61供给到上述卷绕位置P1。

取下位置P2为用于进行卷绕后的各种片2~5,即电池元件1的取下的位置。在取下位置P2的周边部设置用于进行从卷芯13、14取下电池元件1的取下装置(在图中未示出)等。

支承辊15a、15b用于将各种片2~5挂绕而支承于移到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14与上述供给机构31、41、51、61之间。

分隔件切割器16设置于卷绕位置P1的附近,可在接近转台12而切断分隔件2、3的切断位置与和转台12离开而不妨碍卷芯13、14的移动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按压辊17设置于取下位置P2的附近,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可在接近转台12并按压各种片2~5的接近位置与从转台12离开并且不妨碍卷芯13、14的移动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胶带粘贴机构18设置于取下位置P2的附近,具有在卷绕结束时,接近转台12,将规定的固定用胶带粘贴于分隔件2、3的终端部的功能。另外,在上述固定用胶带上,通过印刷等的方式预先设置构成该粘贴对象的电池元件1的序号。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卷芯13、14的更具体的结构,以及作为对应于卷芯13、14的相应卷芯而设置的周长改变机构的周长改变机构9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的那样,卷芯13(14)包括一对芯片13a、13b(14a、14b),该对芯片13a、13b(14a、14b)分别沿自身的旋转轴方向(图6 的纸面进深方向)而延伸。芯片13a、13b(14a、14b)分别呈扁平状,并且以与上述旋转轴相垂直的方向而并列的状态设置,在芯片13a、13b(14a、14b)之间形成间隙13c(14c)。另外,芯片13a、13b(14a、14b)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与上述间隙13c(14c)相反一侧的部位呈直径为R(mm)的截面为半圆形的形状。

此外,芯片13a、13b(14a、14b)的外周面中的从形成上述间隙13c(14c)的面的端缘而连接上述半圆形部分的端缘的面分别呈平坦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后述的周长改变机构91,改变上述间隙13c(14c)的尺寸L,改变卷芯13(14)的平坦状部分的宽度W,由此,可改变卷芯13(14)中的卷绕有各种片2~5的部分的沿旋转方向的长度(在下面称为卷芯13(14)的周长)。另外,上述间隙13c、14c的尺寸L通常为下述的尺寸,其中,在卷绕厚度没有不一致的理想的电极片4、5而获得电池元件1时,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上述接线片4a、5a沿电池元件1的周向设置于规定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按照两排并列而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周长改变机构91如图7所示的那样,主要对应于一个芯片13a(14a)而设置。周长改变机构91的动作通过控制器81而进行控制,该周长改变机构91包括导向部92与驱动部93。

导向部92可在相对另一芯片13b(14b)接近离开移动的状态下保持一个芯片13a(14a)。导向部92包括:轨部92a,该轨部92a沿与卷芯13(14)的旋转轴相垂直的方向延伸;滑动部92b,在该滑动部92b上固定有一个芯片13a(14a)的端部,该滑动部92b在可沿其纵向而相对轨部92a进行移动的状态下安装。相对轨部92a,滑动部92b移动,相对另一芯片13a(14a),一个芯片13a进行接近离开的移动,由此,可扩大或缩小上述间隙13c(14c)的尺寸L,进而 可改变卷芯13(14)的周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规定的偏置部件(在图中未示出),处于对一个芯片13a(14a)经常以偏置方式作用有缩小上述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方向的力的状态。

驱动部93包括:连接部93a,该连接部93a的一端部固定于一个芯片13a(14a)上;辊部93b,该辊部93b安装于该连接部93a的另一端部上;往复移动部93c,该往复移动部93c可沿卷芯13(14)的轴向而进行往复移动。在往复移动部93c的前端部设置相对上述滑动部92b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部93d,通过来自偏置部件的偏置力,处于将辊部93b的外周面按压于上述倾斜部93d上的状态。

接着,通过使往复移动部93c往复移动,可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具体来说,通过使往复移动部93c往复移动,从倾斜部93d对辊部93b作用抵抗上述偏置力的方向的力。由此,从辊部93b经由连接部93a,对一个芯片13a(14a),于扩大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方向而作用力,一个芯片13a(14a)于扩大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方向而移动。另外,如果使往复移动部93c停止,则通过上述偏置力处于将辊部93b按压于倾斜部93d的状态,并且使一个芯片13a(14a)停止。其结果是,维持在间隙13c(14c)的尺寸L被扩大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使往复移动部93c进行往回移动,通过上述偏置力,一个芯片13a(14a)于缩小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方向而移动。另外,如果停止往复移动部93c,则通过上述偏置力,处于将辊部93b按压于倾斜部93d上的状态。其结果是,停止一个芯片13a(14a),并且维持在缩小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状态。

返回到图5,控制器81包括作为运算机构的CPU、存储各种程序的ROM、临时存储运算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等的各种数据的RAM、长期存储运算数据等的硬盘等,如上所述,对卷绕部11、 各供给机构31、41、51、61的动作进行控制。

通过控制器81,控制相对卷绕部11的电极片4、5的供给开始/供给停止时刻、卷芯13、14的旋转与周长改变机构91的动作等。比如,控制器81从在图中没有示出的编码器输入与电极片4、5的操纵量有关的信息,在电极片4、5的操纵量分别为规定值时,停止电极片4、5的操纵(供给)。

但是,在所卷绕的电极片4、5的厚度大于或小于基准值的场合,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接线片4a、5a的位置可能错开。于是,控制器81通过根据电极片4、5的厚度来控制周长改变机构91,从而改变卷芯13、14的周长,以便抑制接线片4a、5a的错位。

具体来说,控制器81根据与已输入的两个测长辊77c、77d的旋转量有关的信息,测量从电极片4、5的操纵开始到操纵结束的期间,从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通过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沿其纵向的全部区域的厚度。从该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通过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在下次卷绕时卷取。另外,在控制器81中预先存储表示两个测长辊77c、77d的旋转量的差与电极片4、5的厚度的对应关系的表格,通过参照该表格,获得从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通过的电极片4、5的厚度。

此外,控制器81根据已测量的厚度,获得一个元件量的各电极片4、5的厚度的平均值。另外,控制器81分别获得下述值x(mm)和下述值y(mm),并且算出将已获得的两个值x、y相加而得到的总计值x+y,而该值x为从已获得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理想值)而得到的值,该值y为从已获得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基准值(理想值)而得到的值。

接着,控制器81根据上述总计值x+y,计算在卷取并获得电 池元件1时所采用的补偿值a(mm)。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总计值x+y代入a=-[π×(46-1)×(x+y)]/2的式中,计算补偿值a。比如,如果x+y为+0.008mm,则补偿值a约为-0.565mm。已计算的补偿值a与用于指定电池元件1的序号一起存储于硬盘中。

然后,控制器81在卷绕构成补偿值a的计算的基础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之前,控制周长改变机构91,相对通常值,以已计算的补偿值a来改变间隙13c(14c)的尺寸L,由此,改变卷绕上述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卷芯13(14)的周长。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补偿值a(mm)的计算式根据下面的考虑而求出。即,如果开始各种片2~5的卷绕并随着卷绕的进行,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周长因各种片2~5的厚度的影响而慢慢增加,每当卷芯13(14)卷绕1圈时卷取的各种片2~5的长度慢慢增加。

在这里,在假定各种片2~5于起始端对齐后,同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场合,在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为0.15mm,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基准值为0.10mm,分隔件2、3的厚度分别为0.02mm时,如果电极片4、5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分别与上述基准值相同,则在卷芯13(14)为n圈(n为自然数)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长度大致为[(2×W×n)+π[R×n+n×(n-1)×(0.15+0.10+0.02×2)]]。该值为理想值。在比如,上述宽度W为111.7752mm,上述直径R为6mm时,如果假定卷芯13(14)旋转30圈,则各种片2~5大致卷取8064mm。

另外,由于实际上,如后述的那样,按照分隔件2、3、负电极片5和正电极片4的顺序卷取于卷芯13(14)上,故如在上面假定的那样,各种片2~5不在其起始端对齐后,同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即,在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之前,相对卷芯13(14),分隔件 2、3和负电极片5以某程度卷绕。但是,在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之前,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较短,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时的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的周长与卷芯13(14)自身的周长几乎没有变化。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正电极片4的卷取开始时的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的周长与卷芯13(14)自身的周长相同,进而,如上所述,假定各种片2~5在其起始端对齐后,开始同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

返回到计算方法的说明,如果电极片4、5的厚度与基准值相同,则各种片2~5的卷取量如上述理想值那样,但是,实际的电极片4、5的厚度会产生不一致。由此,在实际测量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为0.15mm+x(mm),实际测量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为0.10mm+y(m)的场合,在卷芯13(14)旋转n圈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长度大致为[(2×W×n)+π[R×n+n×(n-1)×(0.15+0.10+0.02×2+x+y)]]。于是,伴随电极片4、5的厚度的不一致,相对上述理想值,卷取量以π×n×(n-1)×(x+y)的量,卷取量产生差别,进而,接线片4a、5a的位置也发生错开。比如,在两个电极片4、5的公差(允许值)分别为±0.004mm的场合,x和y分别为+0.004mm,如果x+y为+0.008mm,则在卷芯13(14)旋转10圈的时刻,相对理想值的卷取量的差(偏移量)约为2.26mm,但是在卷芯13(14)旋转30圈的时刻,偏移量约为21.87mm(参照图8中的补偿值a为0的曲线图)。如此,偏移量伴随卷绕的进行,呈加速的趋势增加。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加或减少间隙13c(14c)的尺寸L,调节卷芯13(14)的周长,防止上述偏移量的加速度的增加。具体来说,如果以补偿值a来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则在卷芯13(14)旋转n圈时,卷取量与没有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场 合相比,仅按照(2×a×n)而变化。由此,在卷芯13(14)旋转n圈时,为了消除上述偏移量[π×n×(n-1)×(x+y)]而必需的补偿值a根据(2×a×n)+[π×n×(n-1)×(x+y)]=0的式子,为a=-[π×n×(n-1)×(x+y)]/2。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对准设置于特别是容易产生错位的电极片4、5的终端侧的接线片4a,5a的位置,在正电极片4的卷取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时刻,计算可消除上述偏移量的补偿值a。

在宽度W为111.7752mm、直径R为6mm、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为13000mm的场合,如果电极片4、5的厚度分别为基准值,则到正电极片4的卷取结束时必要的卷芯13(14)的最小转数根据上述理想值[(2×W×n)+π×[R×n+n×(n-1)×(0.15+0.10+0.02×2)]],计算为46圈。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将46代入a=-[π×(n-1)×(x+y)]/2的式中的n中而获得的a=-[π×(46-1)×(x+y)]/2的式,计算补偿值a。

另外,在x+y为+0.008mm的场合,根据上述式,补偿值a约为-0.565mm,卷芯13(14)的周长与通常相比减少了约1.1310mm。通过如此改变卷芯13(14)的周长,在卷芯旋转46圈时,可使偏移量基本为0,可以良好的精度将设置于电极片4、5的终端侧的接线片4a、5a的位置对齐(参照图8的补偿值a为-0.565mm的曲线图)。

还有,上述补偿值a的求解方法为一个例子,补偿值a的求解方法可适当改变。

比如,在距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为10000mm的部分,设置正电极接线片4a,在特别是打算对准该正电极接线片4a的场合,如果两个电极片4、5的厚度为基准值,并且宽度W、直径R为上述 列举的数值,则处于在第37圈,正电极片4卷绕10000mm以上的状态。于是,根据将37代入a=-[π×(n-1)×(x+y)]/2的式中的n中而获得的a=-[π×(37-1)×(x+y)]/2的式,计算补偿值a。在该场合,比如,如果x+y为+0.008mm,则补偿值a约为-0.452mm。通过以该补偿值a来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可在卷芯旋转37圈的时刻,使偏移量基本为0,可以良好的精度将设置于距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为10000mm的部分的正电极接线片4a设置于规定位置(参照图8的补偿值a为-0.4523mm的曲线图)。

另外,比如,也可在正电极片4的卷取完成之前的期间,计算所产生的偏移量的绝对值极小的补偿值a。即,也可在电极片4、5的全部区域,计算电极片4、5的各部位相对于该各部位通常应设置的部位没有极力偏移的补偿值a。在比如,宽度W、直径R等为上述列举的数值,并且在x+y为+0.008mm时,也可使补偿值a约为-0.467mm。在该场合,在正电极片4的卷取完成之前的期间,可极力缩小所产生的偏移量的绝对值(参照图8的补偿值a为-0.467mm的曲线图)。

下面对采用上述卷绕装置10的电池元件1的制造步骤进行说明。电池元件1的制造步骤包括:根据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确定卷绕该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时所采用的补偿值a(补偿值确定步骤);以及卷绕上述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步骤(卷绕步骤)。另外,该两个步骤在相同时期实施,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对该两个步骤分开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9的流程图对补偿值确定步骤进行说明。另外,在补偿值确定步骤之前,两个电极片4、5通过片插入机构71而持握,并且分隔片2、3处于以规定量而卷取于作为电极片4、5的供给对象的一个卷芯13(14)上的状态。

在补偿值确定步骤中,首先,在步骤S11,通过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的片插入机构71而将负电极片5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上。具体来说,持握负电极片5的片插入机构71接近卷绕部11侧,将负电极片5插入分隔件2、3之间,由此供给负电极片5。另外,在插入后,解除片插入机构71对负电极片5的持握,并且片插入机构71返回到原始的位置。

伴随负电极片5的供给,负电极片5开始在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移动,在步骤S12,开始厚度测量机构77对负电极片5的厚度测量。即,开始厚度测量步骤。

然后,在步骤S13,在负电极片5的供给后,在一个卷芯13(14)以规定数旋转(比如旋转1圈)的阶段,通过片插入机构71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侧。具体来说,持握正电极片4的片插入机构71接近卷绕部11侧,将正电极片4插入分隔件2、3之间,由此供给正电极片4。另外,在插入后,解除片插入机构71对正电极片4的持握,并且片插入机构71返回到原始的位置。

接着,伴随正电极片4的供给,正电极片4开始在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移动,在步骤S14,开始厚度测量机构77对正电极片4的厚度测量。

接着,如果供给两个电极片4、5,通过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依次操纵两个电极片4、5。由此,在电极片4、5分别从两个测长辊77c、77d之间通过时,连续地测量电极片4、5的厚度。

在下一步骤S15,反复进行从供给开始起的正电极片4的操纵量是否达到规定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该步骤S15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测量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相当于卷绕预定电极片)的沿纵向的全部区域的厚度的场合,转到步骤S16,计算所测量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另外,在于步骤S15 而判定为是的时刻,停止正电极片4向一个卷芯13(14)的供给。

在下一步骤S17中,反复进行从供给开始起的负电极片5的操纵量是否达到规定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该步骤S17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测量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相当于卷绕预定电极片)的沿纵向的全部区域的厚度的场合,转到步骤S18,计算所测量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另外,在于步骤S17而判定为是的时刻,停止负电极片5向一个卷芯13(14)的供给,结束厚度测量步骤。

然后,在步骤S19中,分别获得下述值x(mm)和下述值y(mm),并且得出将已获得的两个值x、y相加而得到的总计值x+y,而该值x为从已于步骤S16获得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而得到的值,该值y为从已于步骤S18而获得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基准值而得到的值。

接着,在下一步骤S20,根据上述补偿值a的计算式,计算补偿值a。然后,将已获得的补偿值a与电池元件1的序号一起保存于硬盘中,结束补偿值确定步骤。

下面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卷绕步骤进行说明。另外,于卷绕步骤之前,处于在一个卷芯13(14)的间隙13c(14c)中设置分隔件2、3的状态(参照图11)。

在卷绕步骤,首先,在步骤S31中,以根据从现在起卷绕的电极片4、5的厚度而计算的补偿值a的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卷芯13(14)的间隙13c(14c)的大小L。

接着,在步骤S32中,通过以规定圈数使一个卷芯13(14)旋转,处于分隔件2、3以规定量卷取于一个卷芯13(14)上的状态。

然后,在下一步骤S33中,通过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的片插 入机构71将负电极片5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侧。

之后,在步骤S34中,在负电极片5的供给后,在一个卷芯13(14)以规定圈数而旋转(比如,1圈)的阶段,通过片插入机构71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侧。

在两个电极片4、5的供给后,伴随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将各种片2~5卷绕于一个卷芯13(14)上。

在下一步骤S35中,反复进行从供给开始起的正电极片4的操纵量是否到达规定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步骤S35而判定为是的场合,即,目前卷绕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终端部到达片切断用切割器72的场合,临时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动作,停止正电极片4的供给。

然后,在下一步骤S36中,通过片插入机构71来持握正电极片4,然后通过片切断用切割器72将正电极片4切断。然后,再次开始一个卷芯13(14)的卷绕动作。

之后,在步骤S37中,反复进行从供给开始起的负电极片5的操纵量是否到达规定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步骤S37而判定为是的场合,即,目前卷绕的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的终端部到达片切断用切割器72的场合,临时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动作,停止负电极片5的供给。

然后,在下一步骤S38中,通过片插入机构71来持握负电极片5,然后通过片切断用切割器72将负电极片5切断。

接着,在步骤S39中,通过再次开始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卷取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卷取剩余部分)。

在紧接于步骤S39的步骤S40中,在不将分隔件2、3切断的状态下使转台12旋转。由此,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3(14)一边从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抽出分隔件2、3,一边移向取下位 置P2侧。另一方面,位于取下位置P2的另一卷芯14(13)在隐蔽于转台12的一个台中的状态下,移向卷绕位置P1侧。

然后,在步骤S41中,伴随转台12旋转,卷绕有各种片2~5的一个卷芯13(14)以自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

接着,在下一步骤S42中,进行卷绕结束处理,由此结束卷绕步骤。

在卷绕结束处理中,首先,在一个卷芯13(14)的转数到达规定数量的时刻,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另外,在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停止之前、停止的同时或停止之后,停止转台12的旋转。

如果停止一个卷芯13(14)和转台12的旋转,则如图12所示的那样,处于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3(14)位于取下位置P2,位于取下位置P2的另一卷芯14(13)位于卷绕位置P1的状态。另外,此时,处于在一个卷芯13(14)与导向辊78a、78b之间,分隔件2、3架设于一个支承辊15b(15a)上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按压辊17接近一个卷芯13(14),通过按压辊17来按压各种片2~5,然后,分隔件切割器16接近分隔件2、3,由此将分隔件2、3切断。

另外,在分隔件2、3的切断之前,另一卷芯14(13)从转台12的一个台而突出,由此,将分隔件2、3插入另一卷芯14(13)的芯片14a、14b(13a、13b)之间。另外,以与下次卷绕的电极片4、5相对应的补偿值a来调节间隙14c(13c)的尺寸L,然后,另一卷芯14(13)以规定量而旋转,由此,分隔件2,3以规定量卷绕于另一卷芯14(13)的外周上。在下次的卷绕步骤中,将电极片4、5供给到卷绕有该分隔件2、3的另一卷芯14(13)。

在切断分隔件2、3后,在通过按压辊17,按压各种片2~5的状态,使一个卷芯13(14)旋转。由此,分隔件2、3与电极片4、 5的终端部分在没有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全地卷取。然后,通过胶带粘贴机构18,借助上述固定用胶带来使分隔件2,3的终端部卷绕终止,结束卷绕结束处理。

如以上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可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极片、5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以有较大错开的方式设置的情况。

在比如,经过测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较大,总计值x+y为正数的场合,即,在如图13所示的那样,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4、5的沿其纵向的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图13的虚线的位置)慢慢偏移到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在下面称为“前方侧”)的场合,补偿值a为负数,卷芯13(14)的周长较小。由此,在卷绕当初,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设置于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在下面简称为“后方侧”)。接着,即使在按照如此设置位置偏移到后方侧的量,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慢慢偏移到前方侧的情况下,仍可吸收该偏移。其结果是,可更加难以产生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而以较大地偏移而设置于前方侧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经过测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较小,总计值x+y为负数的场合,即,如图14所示的那样,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图14的虚线的位置)慢慢地设置于后方侧的场合,补偿值a为正数,卷芯13(14)的周长较大。由此,在卷绕当初,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设置于前方侧。接着,即使在按照如此设置位置偏移到前方侧的量,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慢慢偏移到后方侧的情况 下,仍吸收该偏移。其结果是,可更加难以产生电极片4、5的上述各部位Z1、Z2、Z3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以较大地偏移而设置于后方侧的情况。

其结果是,接线片4a、5a可更加可靠地设置于电池元件1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计算补偿值a,由此,可以良好的精度将设于特别容易产生错位的电极片4、5的终端侧的接线片4a、5a设置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通过厚度测量机构77对所卷绕之前的电极片4、5的厚度进行测量。于是,可更加正确地测量电极片4、5的厚度,可更加适合地设定补偿值a,进而设定卷芯13、14的周长。

还有,预先测量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并且在这些电极片4、5的卷绕时,根据预先测量的厚度来控制卷芯13,14的周长。于是,可使卷芯13、14的周长为符合所卷绕的电极片4、5的厚度的最佳周长。其结果是,可进一步可靠地将接线片4a、5a设置于规定范围内。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周长改变机构91为较简单的机构,故可谋求卷绕装置10的简化,可谋求抑制成本的增加等。

还有,可通过核对控制器81的硬件的内容以及附加于固定用胶带上的序号,容易把握获得各电池元件1时所采用的补偿值a。

(第2实施方式)

下面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为中心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基于电极片4、5的厚度而计算的补偿值a来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由此,谋求接线片4a、5a的错位的抑制。相对该情况,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应于电极片4、5的厚度,在卷绕时,调节作用于电极片4、5上的张力,由此谋求接线片4a,5a的错位抑制。

具体来说,在第2实施方式中,控制器81在根据上述总计值x+y,卷绕各种片2~5时,通过作为张力施加机构的张力施加机构73,确定施加于各种片2~5上的张力T(N)。张力T参照表示预先存储的总计值x+y与张力T的对应关系的张力确定用表格(参照图15)而确定。比如总计值x+y为值ST1以上值ST2以下的场合,确定值T2作为张力T。另外,已确定的张力T与用于指定电池元件1的序号一起存储于硬盘中。

另外,在张力确定用表格中,对于张力T,总计值x+y越大,张力T的设定值越大,对应于电极片4、5的厚度的变化,可使接线片4a、5a的位置基本一定的张力值针对总计值x+y的每个范围而设定。比如,按照下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基本一致的方式构成,该第1位置指在总计值x+y在值ST0以上值ST1以下的场合,通过一边将与该范围相对应的张力T1作用于各种片2~5上一边进行卷绕的方式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接线片4a、5a的位置,该第2位置指在总计值x+y在值ST2以上值ST3以下的场合,通过一边将与该范围相对应的张力T3作用于各种片2~5上一边进行卷绕的方式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接线片4a、5a的位置。另外,也可采用代入总计值x+y来代替张力确定用表格,从而导出应施加的张力的数学式。

在卷绕步骤中,一边通过借助控制器81来控制张力施加机构73(松紧调节辊73c)而对各种片2~5施加已确定的张力T,一边进行各种片2~5的卷取。另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间隙13c(14c)的尺寸L在平时是一定的。

以上,按照第2实施方式,在卷绕时,基于电极片4、5的厚度的张力T被施加给各种片2~5,由此,可更加可靠地防止电极片4、5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以有较大偏移的方式设 置的情况。

比如,按照第2实施方式,在所测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较大的场合,即,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4、5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设置于前方侧的场合,张力T也为较大的值。由此,在卷绕时,电极片4、5的各部位容易设置于后方侧,可使上述各部位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一致或更加接近该位置。

另外,比如,在所测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小的场合,即,在在伴随卷绕的进行,电极片的各部位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慢慢设置后方侧的场合,张力T也为较小的值。由此,在卷绕时,电极片4、5的各部位容易设置于前方侧,可使上述各部位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一致或更加接近该位置。

其结果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更加可靠地将接线片4a、5a设置于电池元件1的沿周向的规定范围内。

还有,张力T根据卷绕前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全部区域的厚度而确定。于是,可使张力T为符合卷绕的电极片4、5的厚度的最佳的值,可进一步可靠地将接线片4a、5a设置于规定范围内。

再有,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如上述那样实施。当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应用例子、变形例子也显然是可能的。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卷芯13、14的周长或施加于各种片2~5上的张力,谋求抑制接线片4a、5a的错位,但是,也可按照通过调节卷芯13、14的周长和施加于各种片2~5上的张力这两者,更加可靠地抑制接线片4a、5a的错位。

(b)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接线片4a、5a在理想状态下以分别按照两排而并列的方式构成,但是,理想状态的接线片4a、5a的设置 位置可适当变更。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卷绕前的电极片4、5的厚度来确定补偿值a、张力T,但是也可按照根据卷绕后的电极片4、5的厚度(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电极片4、5的厚度)来确定在下次以后的卷绕时使用的补偿值a、张力T的方式构成。即,也可根据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电极片4、5的厚度对在下次以后的卷绕时使用的补偿值a、张力T进行反馈控制的方式而构成。另外,卷绕后的电极片4、5的厚度通过对电池元件1的端面的摄像图像等进行分析等方式而获得。

另外,比如预先测量构成片原料卷32、42的电极片4、5的厚度,根据该预先测量的厚度来确定补偿值a等。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在于间隙13c(14c)中设置分隔件2、3的状态下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的方式而构成,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从卷芯13(14)开始从取下位置P2移到卷绕位置P1侧,直到从转台12的一个的台突出的期间,调节间隙13c(14c)的尺寸L。

(e)如果补偿值a、张力T根据电极片4、5的厚度而确定,则其也可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方法以外的值。于是,还可根据比如每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的运送量而测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确定补偿值a。另外,不必一定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根据合计值来确定补偿值a等,还可根据各电极片4、5的相应的厚度来确定补偿值a。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线片4a、5a通过焊接而与电极片4、5接合(所谓的焊接接线片),但是,接线片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于是,比如以间歇方式在电极片的宽度端部开设切入部,由此,构成电极片中的形成于上述切入部之间的接线片(所谓的切入接线片)。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周长改变机构91按照仅一个芯片13a(14a)移动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按照两个芯片13a、13b(14a、14b)可移动的方式构成。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各种片2~5的卷取开始时,通过在于芯片13a、13b(14a,14b)之间设置分隔件2,3的状态下使卷芯13(14)旋转,以规定量将分隔件2、3卷取于卷芯13(14)上。也可相对该情况,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可持握分隔件2、3的持握机构设置于卷芯13(14)上,在各种片2~5的卷取开始时,在通过该持握机构来持握分隔件2,3的状态下使卷芯13(14)旋转,由此,以规定量来卷取分隔件23。另外,还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通过上述持握机构来持握分隔件2、3以及两个电极片4、5,然后开始卷取。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1为具有两个卷芯13、14的结构,但是,卷芯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为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卷芯的结构。

(j)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装置10来制造锂电池的电池元件1,但是,通过卷绕装置10而制造的卷绕元件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制造电解电容器的卷绕元件等。

(k)卷芯13、14的外周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适当变更。比如也可采用外周形状为圆形、椭圆状等的卷芯。

(l)分隔件2、3、电极片4、5的材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件2、3由PP形成,但是,也可通过其它绝缘性材料来形成分隔件2、3。另外,比如还可适当改变涂敷于电极片4、5上的活性物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