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425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稳固性较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为增加导电端子在塑胶主体内部的保持力,设置有L形固持塞子,导体端子其中一侧为L形设计,当线缆组装至塑胶主体时,塑胶主体上方有一固持塞子安置槽,固持塞子从此处安装,穿过塑胶主体,抵住导电端子一侧L形,使导电端子经线缆拉扯时,有一定保持力,端子不至于从分离。然而,这种固持方式为单边支撑,当线材受力时所有力量为向支撑面受力,导致铆线端子打转变形,并且固持塞子和导电端子模具成本大,制程比较不易组装。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固性较好且易于组装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塑胶主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塑胶主体具有若干前后贯穿设置的端子收容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设置于对应端子收容槽内且呈U形设置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接触片和连接于接触片同侧的桥接部,每一导电端子的一对接触片于远离桥接部的开口端分别凹设有一凹槽,所述塑胶主体于本体部的开口侧形成有向外开放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端子收容槽和凹槽相连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自所述固定槽安装至塑料本体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具有伸入所述凹槽并与凹槽相配合定位的定位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触片上的凹槽前后侧分别形成有一与所述定位部相配合限位的限位壁,所述固定机构于每一定位部外侧还至少形成有与每一导电端子的一对接触片的相对侧表面相抵持的抵持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机构于每一定位部的外侧形成有与每一接触片的两侧表面分别抵持的所述抵持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机构还具有位于定位部上方的基部,所述基部和固定槽两侧形成有相互扣持固定的定位块和定位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块自基部向外突伸而成,所述定位槽形成于所述固定槽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由一对间隔设置的弹性固持壁组成,每一固持壁外侧分别形成有所述定位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塑料本体具有主体部和自主体部顶部向外突伸的台阶部,所述导电端子的本体部朝向顶部开口设置,所述台阶部形成有与端子收容槽上下对应且前后贯穿的穿槽以及位于穿槽顶部的顶壁,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穿槽相连通,并且所述穿槽于固定槽的前后侧位置处分别形成为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伸入固定槽前后侧的穿槽内并与顶壁相扣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槽分别与每一端子收容槽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机构也对应设置为间隔设置的若干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内于每一导电端子的前端形成有限制导电端子向前移动的限位块,所述凹槽靠近每一接触片远离限位块的一端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桥接部上还设有一向外且向后延伸的限位弹片,所述塑料本体上形成有用以与限位弹片相抵持的突块。

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固定机构插入塑胶主体的固定槽内并与导电端子的凹槽配合,使得电连接器稳固性较好且易于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固定机构及线缆的组装示意图。

图6至图7是图3中导电端子与线缆的立体示意图。

图8至图9是图3中固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沿图1中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中线B-B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塑胶主体1、固定于所述塑胶主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至所述塑胶主体1上的若干固定机构3及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线缆4。

所述塑胶主体1具有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11顶部向外突伸的台阶部12,且具有顶壁101、与所述顶壁101相对设置的底壁102及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顶壁101与底壁102之间的间隔壁103,所述主体部11由间隔壁103与底壁102及其间区域构成,所述台阶部12由所述间隔壁103与顶壁101及其间区域构成。所述间隔壁103在高度方向上靠近所述顶壁101的一侧设置,所述顶壁101的前端面与所述塑胶主体1的前端面在前后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主体部11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收容槽14,所述端子收容槽14位于所述间隔壁103与所述底壁102之间且沿主体部11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端子收容槽14内于每一导电端子2的前端形成有限制导电端子2向前移动的限位块141。

所述台阶部12设置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穿槽15,所述穿槽15位于所述顶壁101与间隔壁103之间,且每一端子收容槽14正上方均对应设置有一所述穿槽15,也即所述穿槽15与端子收容槽14上下对应。所述塑胶主体1的顶壁101上形成有向外开放的固定槽16,所述固定槽16靠近顶壁101的前端设置,且分别与每一端子收容槽1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槽16向下凹陷以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4及穿槽15相连通,所述穿槽15于相应固定槽16的前后侧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定位槽17。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呈U形设置的本体部21及自本体部21向后延伸以与线缆4相连的压接部22。所述本体部21设置于所述塑料本体1的端子收容槽13内,且所述本体部21具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接触片211和连接于该对接触片211下侧的桥接部212,因此所述本体部21呈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且本体部21的上侧为开口侧,也即,本体部21朝向所述主体部11的顶部开口设置。

其中,每一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片211于远离桥接部212的开口端分别凹设有一凹槽2110,所述凹槽2110靠近每一接触片211远离塑胶主体1的限位块141的一端设置。所述塑胶主体1的固定槽16位于所述本体部21的开口侧,所述固定槽16与对应端子收容槽14、穿槽15及凹槽2110均相连通。每一所述接触片211上的凹槽2110前后侧分别形成有一限位壁2112。每一导电端子2的桥接部212上还设有一向外且向后延伸的限位弹片213,所述塑料本体1的对应端子收容槽14内形成有用以与所述限位弹片213相抵持的突块142。

所述固定机构3自所述固定槽16安装至所述塑料本体1上,所述固定槽16分别与每一端子收容槽1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固定机构3也对应设置为间隔设置的若干个。

所述固定机构3具有基部31及位于所述基部31下方的定位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32沿横向方向设置有一对,以与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片211分别配合。所述基部31由一对间隔设置的弹性固持壁311组成,每一固持壁311外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块312,也即所述基部31的前后两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块312,所述定位块312分别自基部31的前、后表面向外突伸而成。每一定位块312具有向下倾斜延伸的导引面3121。

所述固定机构3插入所述固定槽16中时,所述固定机构3在导引面3121的引导作用下向下进入对应固定槽16内,固定槽16的前、后壁分别挤压导引面3121,进而使得所述一对固持壁311发生弹性形变而相互靠拢,以使固定机构3顺利进入固定槽16内,且所述定位块312伸入所述固定槽16前后侧的穿槽15内,并与对应固定槽16前后两侧的定位槽17扣持固定,同时与顶壁101相扣持,所述基部31的前、后表面被形成固定槽16的前后内壁所抵挡限制。

所述定位部32自基部31的前、后表面凹陷形成,所述定位部32伸入所述凹槽2110并与凹槽2110的限位壁2112相配合定位。所述基部31沿横向方向位于一对定位部32之间的部分夹置于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片211内。每一定位部32外侧至少形成有与每一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片211的相对侧表面相抵持的一抵持部321。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定位部32的外侧形成有与每一接触片211的两侧表面分别抵持的一对抵持部321。

请参阅图10至图1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固定机构3插入塑胶主体1的固定槽16内,并与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片211设置的凹槽2110相配合,固定槽16与穿槽15交叉连通呈井字状,可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均对固定机构3形成阻挡,以进一步对导电端子2进行限位,在拉动线缆4时,能够保证导电端子2在塑胶主体1内的稳定性,使两接触片211受力均匀,防止其偏转变形;本发明固定机构3的制作简单且成本较低,并且固定机构3前后对称设计,在插入固定槽16内时较为便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