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6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对象连接体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呈直角的方向上与电路基板的面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将保持端子的壳体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活动的活动壳体,并且端子架设于上述固定壳体和活动壳体。

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安装于电路基板的面上的固定壳体,形成为四边框状,成为其内部的中央部上下贯通地开口,活动壳体配置于该中央部内,在该活动壳体的周围且在活动壳体与固定壳体之间形成有空间。活动壳体具有向上方开口的中空部,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侧连接器从上方嵌合于该中空部。

在端子的一端侧,具备与对象侧连接器接触连接的接点部的弹性片部位于上述活动壳体的中空部内,在端子的另一端侧,与电路基板钎焊连接的基板连接部向固定壳体外突出地设置。

在上述端子的一端侧,具备上述接点部的弹性片部延伸至活动壳体的底部,在其下端设置有屈曲地向活动壳体外延伸的臂部,在该臂部的中间位置立设有固定片部,该固定片部被压入活动壳体的孔部而固定。另外,在上述端子的另一端侧设置的基板连接部与位于固定壳体的底部的臂部连结,在该臂部的中间位置立设有固定片部,该固定片部被压入固定壳体的孔部而固定。在端子的活动壳体侧的臂部与固定壳体侧的臂部之间,设置有从上述底部的位置隆起的呈开环状且能够弹性位移的活动部,在其基部将两个臂部连结。为了确保上述活动部的可能够的弹性变形量较大,通过使呈开环状的活动部的两个基部彼此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从而使该活动部的整体形状接近环状。该活动部位于固定壳体与活动壳体之间的空间,通过该活动部的弹性变形,上述活动壳体能够在该空间中的正交坐标轴的任一轴的方向上移动,实施所谓的浮动(floating)。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9361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要求距离电路基板的面的高度尺寸较小,而另一方面又希望浮动量在任何方向上都较大。

专利文献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上述端子,能够浮动的上述活动部形成一个大致环状,因此若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的板面垂直的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的板面成为平行的横向)上也增大浮动量,则必须在这些方向增大活动部,其结果导致在该方向上连接器大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该情况,课题在于提供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不增大连接器的尺寸,而能够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确保充分的浮动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端子的一端侧具有用于向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端子的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接触对象连接部件的接触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用于将保持所述端子的壳体向经由所述端子的电路基板安装的固定壳体、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活动的活动壳体,所述对象连接部件嵌合于所述活动壳体,并具有如以下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的那样的特征。

<第一发明>

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第一发明中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由所述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由所述活动壳体保持的活动侧被保持部、以及将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活动侧被保持部连结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所述壳体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活动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的弹性部的收容空间,所述弹性部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部,并经由反复反转屈曲方向的多个屈曲部而连续地形成波形部,并且具有扩宽部分,该扩宽部分是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和所述活动侧被保持部相邻的各个波形部的波形的开口宽度越离开所述屈曲部越变宽的部分。

在这样构成的第一发明中,若端子受到外力,则在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活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仅移动弹性变形量的程度,能够浮动。在本发明中,弹性部是一个连续的带状部,经由反复反转屈曲的多个屈曲部而连续地具有波形部,因此即使在高度方向上不增大弹性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弹性变形量,其结果抑制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尺寸。进而在本发明中,由于固定侧被保持部和活动侧被保持部分别具有扩宽部分,因此在沿波形部的宽度方向收缩的弹性位移下,即使与固定侧被保持部和活动侧被保持部相邻的波形部的端部彼此接近也不会抵接,因此不会损伤端子,并且确保较大的浮动量。

<第二发明>

接下来,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由所述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由所述活动壳体保持的活动侧被保持部、以及将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活动侧被保持部连结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所述壳体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活动壳体之间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的弹性部的收容空间,所述弹性部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部,并经由反复反转屈曲方向的多个屈曲部而连续地形成波形部,所述端子具有:从所述弹性部向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过渡的固定侧过渡部、和从所述弹性部向所述活动侧被保持部过渡的活动侧过渡部,所述固定侧过渡部和所述活动侧过渡部在波形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该波形部的范围外。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发明中,由于在弹性部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与第一发明的情况相同地浮动,该弹性部为一个连续的带状部,经由反复反转屈曲的多个屈曲部而连续地形成波形部,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弹性,这点与第一发明相同,除此以外,在第二发明中,固定侧过渡部和活动侧过渡部双方在波形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该波形部的范围外,因此能够将在上述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固定侧过渡部和活动侧过渡部相反的一侧的空间用于形成波形部,从而能够增大波形的高度。另外,在将固定侧过渡部与活动侧过渡部两者连接的方向(波形部的宽度方向)上,在两者之间不存在波形部,因此两者即使在弹性部沿波形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弹性位移下也不会抵接。在将上述波形部例如形成为上下反复的形状时,由于使中央的波部分略高于上述底部,因此能够使固定侧过渡部与活动侧过渡部接近,从而抑制连接器宽度方向尺寸。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端子能够在弹性部的各波形部相邻的屈曲部彼此之间具有直状部。这样,由于在弹性部以屈曲部为支点部挠曲,从而弹性部整体发生弹性变形,直状部越长,相应地位移量越大。

此外,弹性部能够形成屈曲部在板面内屈曲的带状部,并且端子宽度在直状部比屈曲部窄。这样,在弹性部以屈曲部为支点发生弹性变形时,即使直状部彼此接近也难以抵接。

在本发明中,对象连接部件可以是电连接器,也可以是电路基板。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由固定壳体和活动壳体保持的端子具有位于在固定壳体与活动壳体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的弹性部,该弹性部成为一个连续的带状部,并且经由反复反转屈曲方向形成的多个屈曲部而连续地形成波形部,因此即使不在高度方向上增大弹性部,也能够充分确保弹性变形量,其结果,即使是抑制了连接器的高度尺寸的连接器也能够增大浮动量,此外在第一发明中,与固定侧被保持部和活动侧被保持部相邻的各个波形部的波形的开口宽度,随着离开屈曲部而变宽,在沿波形部的宽度方向收缩的弹性位移下,即使与固定侧被保持部和活动侧被保持部相邻的波形部的端部彼此接近,也不会抵接,从而不会损伤端子,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浮动量。另外,在第二发明中,在将固定侧过渡部与活动侧过渡部两者连接的方向上在两者之间不存在波形部,且两者充分分离,因此弹性部即使产生在波形部的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弹性位移,固定侧过渡部与活动侧过渡部也不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插头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与之嵌合连接的插座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图1(a)是示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示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为了示出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内部而剖切的立体图,图2(a)是对应于图1(a)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图2(b)是对应于图1(b)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

图3用单体示出图1的第一连接器,图3(a)是外观立体图,图3(b)是剖面立体图。

图4用单体示出图1的第二连接器,图4(a)是外观立体图,图4(b)是剖面立体图。

图5是从图1(a)所示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中,仅分别抽出一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示出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器;2…对象连接部件(第二连接器);10…(第一)端子;11a…接触部;11b…活动侧被保持部;12b…固定侧被保持部;13…连接部;14…弹性部;14a~c…屈曲部;14d~g…直状部;20…壳体;20a…收容空间;21…固定壳体;26…活动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插头侧连接器(以下称“第一连接器”)和与之嵌合连接的插座侧连接器(以下称“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图1(a)是示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示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此,插头侧是指具有雄型端子的一侧,插座侧是指具有与雄型端子嵌合的雌型端子的一侧。另外,图2是为了示出图1的两个连接器的内部而剖切的立体图,图2(a)示出对应于图1(a)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图2(b)示出对应于图1(b)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进而,图3用单体示出作为上述插头侧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图3(a)是外观立体图,图3(b)是剖面立体图。而且图4用单体示出作为上述插座侧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图4(a)是外观立体图,图4(b)是剖面立体图。

第一连接器1具有:雄型的第一端子(对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端子和壳体标注“第一”,对第二连接器2的标注“第二”)10、和保持该第一端子10的电绝缘材料制的第一壳体20。该第一壳体20具有:经由第一端子10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固定壳体21、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21活动的活动壳体26。上述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20在与电路基板平行的面沿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延伸且呈大致长方体外形,在该第一壳体20的长边方向上呈两列地排列有上述第一端子10。两列第一端子10在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呈直角的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相互对称的方向对置。

固定壳体21由相对于电路基板垂直竖立且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22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端壁23形成周壁24,该周壁24的内侧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从上方收纳活动壳体26的中央空间24a。上述侧壁22在长边方向上遍布端子排列范围,在上述侧壁22的外壁面设置有用于保持第一端子10的突出壁22a,在该侧壁22的内壁面形成有朝向内侧和下方开口的固定侧凹部22b。该固定侧凹部22b形成收纳后述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的收容空间的一部分。对于上述突出壁22a和固定侧凹部22b,将在后面详述它们与第一端子10的关系。

在上述固定壳体21的端壁23的外表面位置设置有l型的安装件30,借助形成于该安装件30的安装孔31,通过钎焊牢固地固定安装于电路基板。另外,在固定壳体21向电路基板安装时,该安装件30并非必需,在能够充分确保上述第一端子10向电路基板钎焊连接的安装强度时,不需要该安装件30。

活动壳体26具有:进入上述固定壳体21的中央空间24a内设置的进入部26a、和从上述中央空间24a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突出部26b。该活动壳体26在从上述突出部26b到进入部26a的范围,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接受凹部27,用于接受对象连接部件、例如作为对象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在该接受凹部27内设置有从活动壳体26的底壁29立起的用于保持第一端子10的中央突壁29a。此外,在活动壳体26的进入部26a的外表面,以与上述固定壳体21的固定侧凹部21b对置的方式向下方开口而形成有活动侧凹部26c。该活动侧凹部26c与上述固定侧凹部22b一起形成收容后述第一端子10的上述弹性部的收容空间20a。

如图5所示,形成雄端子的第一端子10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状态下成形。该第一端子10是相同形状的端子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方式在该方向对置并成对地配置,其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排列有多对。图5中示出从第一壳体20仅抽出多对第一端子10中的一对端子的状态以及与它们连接的作为对象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2的一对第二端子40。成对图示的两个第一端子10左右对称地配置,而为相同形状,因此下面说明一方第一端子10。

第一端子10一体具有活动侧柱部11、固定侧柱部12、连接部13以及弹性部14,其中活动侧柱部11在接近于第二端子40的位置垂直竖立并由活动壳体26保持,所述第二端子40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子10对置的配对方,固定侧柱部12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该活动侧柱部11位于相反的一侧且垂直竖立,连接部13从固定侧柱部12的下端沿横向延伸,弹性部14位于活动侧柱部11与固定侧柱部12之间。

上述活动侧柱部11的上半部形成与第二连接器2的雌型的第二端子40接触的接触部11a,下半部形成被活动壳体26固定保持的活动侧被保持部11b。接触部11a的前端(上端)被倒角以便容易向上述第二端子40嵌入,活动侧被保持部11b为了卡止于活动壳体26而在其侧缘设置有卡止突起11b-1。

上述活动侧被保持部11b从下方压入在活动壳体26的底壁29形成的保持槽29b,并由该保持槽29b保持(参见图3(b))。此时,上述卡止突起11b-1啮入该保持槽29b的对应内表面,使卡止变得牢固。

上述固定侧柱部12的比其下端侧的基部12a靠上方的部分形成为固定侧被保持部12b。在该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设置有用于卡止于固定壳体21的卡止突起12b-1。该固定侧被保持部12b从下方压入保持槽22a-1并由该保持槽22a-1保持,其中保持槽22a-1上下贯通地形成于在固定壳体21的侧壁22的底壁面突出的突出壁22a的厚度内。此时,上述卡止突起12b-1啮入该保持槽22a-1的对应内表面,使卡止变得牢固。

设置有连接部13,该连接部13从上述固定侧柱部12的基部12a的下端沿着固定壳体21的下表面、在横向上延伸并朝向固定壳体21外突出。

上述第一端子10在位于上述活动侧被保持部11b与固定侧被保持部12b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部14。该弹性部14向左侧经由从上述活动侧被保持部11b的下端沿横向延伸的活动侧过渡部15而与上述活动侧被保持部11b连结,向右侧,经由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12b的下方的基部12a沿横向延伸的固定侧过渡部16而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连结。

上述弹性部14从上述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立起,并呈大致m字状地屈曲,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部。呈大致m字状的该弹性部14形成宽度比活动侧被保持部11b以及固定侧被保持部12b都细的带状,上部具有弯曲形状的两个屈曲部14a、14c,下部具有弯曲形状的一个屈曲部14b,并且具有:将屈曲部14a与屈曲部14b连接的内侧直状部14d、将屈曲部14c与屈曲部14b连接的内侧直状部14e,还具有分别从上述屈曲部14a和屈曲部14c向外侧延伸的外侧直状部14f、14g,以使一个u字状的波形部位于两个倒u字状的波形部之间,且整体呈大致m字状的方式形成将三个波形部连续的波形,并能够弹性变形。这样,三个波形部分别具有屈曲部和直状部。在三个波形部中,各直状部14d、14e、14f、14g形成以越远离屈曲部14a和14c或者14b,波形的开口宽度越宽的方式倾斜的扩宽部分。

上述三个波形部中,位于左侧的波形部具有倾斜部14h,该倾斜部14h从外侧直状部14f向下方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在比屈曲部14b靠下方的位置朝向下方且向内侧(图5中为右侧)倾斜,与此相对,位于右侧的波形部具有倾斜部14i,该倾斜部14i从上述外侧直状部14g向下方延伸、并在比下方的屈曲部14b靠下方的位置朝向下方且向内侧(在图5中为左侧)倾斜。这样,上述倾斜部14h和倾斜部14i朝向下方且向内侧倾斜,由此在比上述下方的屈曲部14b靠下方的范围,缩小相互的间隔。

弹性部14为宽度细的带状并以获得弹性的方式形成为波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到各直状部14d、14e、14f、14g的中央部分的端子宽度(带宽)逐渐变得比屈曲部14a、14c窄,并且到内侧直状部14d、14e的中央部分的端子的宽度(带宽)逐渐变得比屈曲部14b窄。另外,在弹性部14的到外侧直状部14f、14g的中央部分的端子宽度(带宽)逐渐变得比倾斜部14h、14i窄。另外该弹性部14只要端子宽度(带宽)逐渐变窄即可,并不限制中央部分的位置。这样,上述弹性部14容易以屈曲部为支点产生弹性挠曲变形。

接下来,如图1、2、4所示,第二连接器2具有:雌型的第二端子40、和保持该第二端子40的电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二壳体50,该第二壳体50经由上述第二端子40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该第二壳体50形成以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2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作为该第二壳体5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该第二壳体50的长边方向上呈两列地排列有上述第二端子40。两列第二端子40在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呈直角的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另外,在图1和图2中,以朝向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方向的姿势示出上述第二连接器2,在示出第二连接器2单体的图4中,以上下方向反转的姿势描绘上述第二连接器2。

作为第一连接器1的配对方的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壳体50具有: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块部51、和从该安装块部51向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方向突出的嵌合块部52,并且形成同样以第一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作为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图1和图2中从上方观察上述第二壳体50,在安装块51的中央,在上部侧形成有上部没入部53a,并且在下部侧形成有比上部没入部53a宽度狭且深的下部没入部53b,在该上部没入部53a和下部没入部53b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中央壁部54,并形成有沿着上述上部没入部53a和下部没入部53b的内壁延伸且贯通上述中央壁部54的端子槽55。在该端子槽55压入保持有后述第二端子40。

沿上述安装块部5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56的外表面(参见图4(a)),在该长边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在短边方向上没入的凹壁部56a,后面详述的第二端子40的连接部42位于此处,该连接部42容易向电路基板钎焊连接并且容易进行其连接确认。

在上述第二壳体50的端壁57的外表面位置设置有l型的安装件60,借助形成于该安装件60的安装孔61,通过钎焊将安装件60牢固地固定安装于电路基板。另外,在第二壳体50向电路基板安装时,该安装件60并非必需的部件,在能够充分确保将上述第二端子40向电路基板钎焊连接的安装强度时,不需要该安装件60。

形成雌端子的第二端子40与已叙述的第一端子10对应,如示出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图5所示,使金属带状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成形。该第二端子40与第一端子10同样,相同形状的端子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方式在该方向上对置而成对地配置,并在连接器长边方向排列有多对。图5中图示出从第二壳体50仅抽出多对第二端子40中的一对的状态。成对图示的两个第二端子40左右对称地配置,而为相同形状,下面说明一方的第二端子40。

在图5中,上述第二端子40具有:平带状的被保持部41,其在该第二端子40的中间部的位置形成相对于上述第一端子10的板面呈直角方向的板面;连接部42,其在比该被保持部41靠上端侧处相对于该被保持部41的板面以直角屈曲;中间基部43,其在比上述被保持部41靠下方的中间位置,剖面呈u字状;以及接触部44,其比该中间基部43更靠下侧,且由以指状延伸的一对接触片44a构成。

上述被保持部41形成平带状,并在两侧缘设置有啮入第二壳体50的端子槽55的对应面的卡止突起41a。

上述被支承部43经由中间细的连结部45而与上述被保持部41连结,并具有:使上述被保持部41的板面向下方延长的板面状的底面部43a、和从该底面部43a的两侧缘相对于该底面部的板面呈直角的侧面部43b,并由上述底面部43a和两侧的侧面部43b形成u字状。

上述接触部44通过使从上述中间基部43两侧的侧面部43b的下端分别向下方以指状延伸的一对接触片44a对置而形成。该一对接触片44a朝向下方逐渐缩窄其间隔地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在下端附近,上述间隔为最小,并再次向下端扩展,在该间隔最小的部分形成喉部44a-1。该喉部44a-1的两个接触片44a的间隔小于已叙述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的板厚,利用上述喉部44a-1夹压该接触部11a并弹性接触。

在图1和图2中,该形状的第二端子40从上方压入第二壳体50的端子槽55(在将第二连接器2相对于图1、2上下反转示出的图4中,从下方压入)。在图2(a)中,在上述第二端子40从上方压入上述端子槽55的关系中,在上述中央壁部54以将该中央壁部54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四角筒孔54a,该四角筒孔54a的内周形状与上述第二端子40的最大外周形状、即剖面呈u字状的中间基部43的外周形状相当,能够使上述中间基部43通过。另一方面,在上述剖面为u字状的中间基部43通过上述中央壁部54的上述四角筒孔54a后,将位于该上部没入部53a的内壁面的平带状的被保持部41收纳的槽部55a,在四角筒孔54a和上部没入部53a的内壁面形成为深度与该被保持部41的板厚相当的槽,被保持部41的卡止突起41a向该被保持部41的槽部55a压入时,啮入该槽部55a的内表面而由第二壳体50保持,从而防止脱落。另外,在比上述中央壁部54靠下方(图4中为上方)的下部没入部53b的内壁面形成有槽部55b,在将上述第二端子40压入组装于规定位置时,该槽部55b收纳上述中间基部43和接触部44。上述槽部55b相对于上述中间基部43,使该槽部55b的槽底面与上述中间基部43的底面部43a接触或者形成间隙,槽侧面相对于侧面部43b形成间隙,并且相对于接触部44形成能够供一对接触片44a弹性变形的空间。

主要基于图1、图2说明该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使用要领。

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通过钎焊连接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即,第一连接器1在保持于固定壳体21的第一端子10的连接部13和安装件30进行钎焊,第二连接器2在第二端子40的连接部42和安装件60进行钎焊,由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在图1、图2中,电路基板省略图示,但第一连接器1的下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并且第二连接器2的上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

首先,如图1(a)和图2(a)所示,上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二连接器2,以使其嵌合块部52朝下的姿势被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之后,上述第二连接器2以该姿势下降,上述嵌合块部52进入第一连接器1的活动壳体26的接受凹部27,并嵌合于该活动壳体26(参见图1(b)、图2(b))。

若第二连接器2嵌合于第一连接器1,则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端子40的由成对的指状的接触片44a构成的接触部44,夹压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并与该接触部11a弹性接触。

上述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在成对的接触片44a的下端附近具有喉部44a-1,因此第一端子10的平带状的接触部11a顺利地进入该喉部44a-1,由此具有弹力地夹压该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从而与该第一端子10进行电连接。

这样,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连接,第一连接器1侧的电路基板和第二连接器2侧的电路基板经由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40而处于导通状态。

上述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10具有弹性部14,即使第二连接器2从正规位置或正规姿势在连接器长边方向、短边方向、插拔方向上多少错位或者两个连接器1、2的至少一方受到振动,上述弹性部14也会吸收该错位或振动。此外,除了上述弹性部14外,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也为平带状,因此夹压接触片11a的接触部44的喉部44a-1,在与上述接触部11a的板面之间,虽然伴随着在连接器短边方向和插拔方向上的摩擦,但也能够沿着该板面相对于上述接触部11a相对位移(移动),通过该相对位移也能吸收上述错位、振动。

若进一步对上述弹性部14的举动进行详述,则上述第一端子10在由活动壳体26保持的活动侧被保持部11b和由固定壳体21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12b之间,具有分别经由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而与上述活动侧被保持部11b和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连接的弹性部14。该弹性部14从上述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立起,并形成大致m字状的波形,在连接器高度方向、连接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向上都能够弹性位移,因此即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在上述任一方向上错位或者受到振动,弹性部14都会将其吸收。

呈波形的上述弹性部14的直状部14d、14e、14f、14g倾斜,在中央为u字状且两侧呈倒u字状的各波形部,形成有月离开屈曲部14b、14a、14c越增大波形的开口宽度的扩宽部分,因此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该弹性部14从活动壳体26和固定壳体21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压缩时,各波形部即使相互接近也难以抵接,从而能够相应地将弹性位移量确保得较大。上述弹性部14如图所示,可以设定为在全部的直状部使上述弹性部14倾斜,从而由各波形部形成扩宽部分,但只要至少与位于两方外侧的活动侧被保持部和固定侧被保持部分别相邻的波形部形成扩宽部分就足够,而位于中间的波形部可以不倾斜也不具有扩宽部分。

此外,两方外侧的直状部14f、14g经由在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中央的、下侧的屈曲部14b靠下方的位置相互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h、14i,而分别与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连接,因此在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之间不存在波形部,即使上述弹性部1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产生被压缩的弹性位移,上述活动侧过渡部15和固定侧过渡部16较大程度地接近,两者也不会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状部14d、14e、14f、14g的带宽小于屈曲部14a、14b、14c,因此容易以该屈曲部14a、14b、14c为支点产生挠曲,尽量加长直状部14d、14e、14f、14g,即加大波的高度,由此能够在连接器高度方向、连接器长边方向(相对于弹性部的板面呈直角的方向)、连接器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向上都能够较大地确保弹性部14的弹性位移量。另外,直状部14d、14e、14f、14g的带宽小于屈曲部14a、14b、14c,因此在产生挠曲时,通过使作用于屈曲部的应力向直状部14d、14e、14f、14g分散,由此屈曲部彼此14a、14c或者屈曲部14b和直状部14f、14g或者相邻的直状部彼此在弹性位移时难以相互抵接。另外,上述弹性部14如图所示,可以使全部直状部的端子宽度(带宽)到直状部的中央部分逐渐变窄,但只要形成为端子宽度(带宽)至少从任一屈曲部和直状部慢慢变窄就足够,其他屈曲部和直状部可以不具有这样的端子宽度(带宽)。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使图示的方式的两个连接器分别连接的电路基板彼此平行的情况,例如,还能够应用于相互呈直角的所谓直角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