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22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尤其是指一种超薄的微型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420010751.7公开了了一种同轴线缆终端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壳体,一信号端子收容于该绝缘壳体以及一屏蔽壳体包覆于该绝缘壳体。该信号端子通常由一种金属平板材料以冲压方法制成,具有平板部,该平板部两相对边缘分别拗折有两个接触臂,该信号端子的平板部在该接触臂间延伸一道终端墙,该终端墙是朝背离该信号端子的两个接触臂延伸,该终端墙中央区域具有凹槽。通常,在高频无线通信用电子装置内的天线是设置在电路板之外,这是为降低天线发射的无线高频信号受电路板上高频电子零件影响,以免天线射频特性因电路板上电子零件的运作而变得不稳定。为使天线与电路板间的电子信号得以相互沟通,一般是依赖同轴线缆终端连接器作为二者间信号传递的媒介,而在电子装置内空间有限,同轴线缆终端连接器的体积被要求要尽量微小化。而对于上述专利中公开的同轴线缆终端连接器来说,其尺寸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该信号端子的尺寸,这是由于该绝缘壳体需要收容该信号端子且保证该信号端子不露出该绝缘壳体以防止该信号端子与屏蔽壳体接触。而该信号端子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则由该终端墙和接触臂的高度尺寸决定。若缩小该接触臂的高度尺寸则会降低该接触臂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电性导接的可靠度,而终端墙的高度尺寸受金属平板材料性质以及冲压技术限制存在一极小值。也就是说,对于上述专利公开的信号端子,当该终端墙的高度尺寸达到极小值后,不能再进一步缩小该信号端子的高度尺寸而难以满足同轴线缆终端连接器微小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的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的微型同轴连接器及其端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的端子,用于连接一同轴线缆的导体及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部,其顶板面用于支撑所述导体,自所述支撑部的板面相对两侧各向下弯折延伸一接触片用于导接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支撑部一端延伸一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弯折部向下朝远离所述支撑部方向倾斜延伸一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竖直向上延伸一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高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向下凹陷形成一卡线槽用于卡持所述导体,所述第二平板部一侧延伸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底缘低于所述支撑部。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片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水平距离。进一步地,所述卡线槽的槽底面低于所述支撑部的顶板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夹角小于或等于125度。进一步地,所述卡线槽具与所述导体匹配的一弧面。进一步地,自所述凸出部竖直向下延伸一卡持部,所述卡持部的底缘到所述支撑部的底板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到所述支撑部的顶板面的竖直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导体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地,所述导体水平地放置于所述支撑部时,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低于所述导体。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片的宽度且所述支撑部相对于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同轴线缆的导体及一对接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底部设有的一线缆安装槽供同轴线缆装配以及所述绝缘本体一侧设有一对外插槽供对接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收容槽连通所述线缆安装槽与所述对外插槽,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支撑面与一第二支撑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一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端子具有呈平板的一支撑部承载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并跨越所述对外插槽上方,且所述支撑部顶面供所述同轴线缆的导体承载于上,自所述支撑部相对两侧各延伸一接触片进入所述对外插槽中,用于电性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自所述支撑部一端延伸一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弯折部斜向下延伸一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平板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面;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竖直向上延伸一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高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向下凹陷形成一卡线槽用于卡持所述导体,所述第二平板部一侧延伸形成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底缘低于所述支撑部。一压制板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用以对所述支撑部所承载的所述同轴线缆的导体进行压制,且所述压制板底面抵靠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一屏蔽壳体,具有一主体部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表面及与所述主体部延伸一活动盖板位于所述压制板上方,当活动盖板盖合同时带动所述压制板对所述同轴线缆的导体进行压制,所述活动盖板具有一扣持部,于所述活动盖板盖合后,所述扣持部扣持所述同轴线缆,且所述活动盖板对所述压制板持续提供一下压保持力。进一步地,所述压制板具有一限位部下压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所述顶板缘和一压制部下压所述导体,所述限位部的厚度比所述压制部的厚度小。进一步地,所述压制部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所述顶板缘。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的底面为一斜面。进一步地,自所述凸出部竖直向下延伸一卡持部,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三支撑面,所述卡持部支撑于第三支撑面。进一步地,所述卡持部的底缘到所述支撑部的下表面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顶板缘到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的竖直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宽度小于所述对外插槽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相对两端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水平距离。进一步地,所述卡线槽的槽底面低于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支撑部的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具有连接第一弯折部的一基部位于所述对外插槽正上方,所述接触片自所述基部相对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所述端子的高度尺寸取决于第二平板部顶板缘到所述接触片底缘的竖直高度,通过所述支撑部一端延伸一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弯折部斜向下延伸一第一平板部,来降低所述第二平板部顶板缘的高度,从而降低了所述端子的高度尺寸,也就是说,即使当所述压制板到所述第一支撑面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平板部冲压的极小值,还能进一步降低所述端子的高度,从而巧妙地避开了成型所述端子时所采用的金属材料性质和冲压技术带来的限制,以适应无线通信用电子装置微小化趋势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盖板开启时同轴线缆放置于同轴连接器中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端子与一导体组配前的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端子与一导体组配后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的剖面图;图8本实用新型同轴线缆放置于同轴连接器后活动盖板闭合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端子1支撑部11第一弯折部12第一平板部13第二弯折部14第二平板部15接触片16卡线槽151弧面1511卡持部152绝缘本体3压制板31压制部311限位部312对外插槽30收容槽32线缆安装槽33第一支撑面321第二支撑面322卡持槽323基部111延伸部112凸出部153同轴线缆2导体20屏蔽壳体4主体部41活动盖板42扣持部420【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电性导接一同轴线缆2的导体20和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包括一绝缘本体3;一屏蔽壳体4,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3;以及一端子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3。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底部设有一对外插槽30供对接连接器插接以及所述绝缘本体3一侧设有一线缆安装槽33供同轴线缆2装配,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一收容槽32连通所述线缆安装槽33与所述对外插槽30,所述收容槽32设有一第一支撑面321与一第二支撑面322,且所述第一支撑面321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2。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一压制板31用以所述同轴线缆2的导体20进行压制,所述压制板31具有相连的一限位部312和一压制部311,所述限位部312的厚度小于所述压制部311的厚度,所述限位部312的底面为一斜面P,使得所述限位部312的厚度自所述限位部312与所述压制部311相连的一端向所述限位部312的自由末端逐渐减小。所述对外插槽3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和第二支撑面322之间,且所述对外插槽3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的宽度,而所述第二支撑面3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的宽度。所述收容槽32还设有一卡持槽323,所述卡持槽323具有一第三支撑面(即卡持槽323的底面),所述第三支撑面低于所述所述第二支撑面322。如图6所示,所述端子1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2中,具有一支撑部11呈平板状,支撑部11的顶板面(即上表面)用以支撑所述导体20,所述支撑部11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所述支撑部11具有一基部111位于所述对外插槽30正上方,自所述基部111板面相对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一接触片16,所述接触片16收容于所述对外插槽32,用以导接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自所述基部111一端延伸形成一延伸部112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自所述基部111相对另一端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部12;自所述第一弯折部12向下朝远离所述基部111方向倾斜延伸一第一平板部13;一第二弯折部14自所述第一平板部13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且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2;一第二平板部15自所述第二弯折部14竖直向上延伸形成。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平板部13与所述支撑部11之间形成一钝角A,所述钝角A小于或等于135度,所述钝角A的角度不宜过小,优选为126.16度,以保证所述第一平板部13与所述第二平板部15之间的夹角不至于太小而难以成型。另,所述第一平板部13与所述导体20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平板部13不接触所述导体20。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平板部15的顶板缘N1高于所述支撑部11的上表面,另外,当所述导体20水平地放置于所述支撑部11时,所述第二平板部15的顶板缘N1低于所述导体20;所述第二平板部15的顶板缘N1向下凹陷形成一卡线槽151,所述卡线槽151的槽底面M低于所述支撑部11的上表面且高于所述支撑部11的下表面(即底板面),所述卡线槽151具与所述导体20匹配的一弧面1511,使得所述卡线槽151与所述导体20形成干涉配合,更好的定位所述导体20。所述第二平板部15相对两侧分别延伸形成一凸出部153,所述凸出部153的底缘N2低于所述支撑部11的下表面。自所述凸出部153竖直向下延伸形成一卡持部152,所述卡持部152的底缘到所述支撑部11的下表面的竖直距离d1是所述第二平板部15的顶板缘N1到所述支撑部11的上表面的竖直距离d2的2.3倍。如图7所示,所述接触片16的宽度d3是所述支撑部1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12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平板部15的水平距离d4的1.5倍,且所述水平距离d4等于所述延伸部112的长度d5,所述延伸部112末端为自由端。如图1所示,所述屏蔽壳体4具有一主体部41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3外表面及与所述主体部41延伸一活动盖板42位于所述压制板31上方,活动盖板42盖合时带动所述压制板31对所述同轴线缆2的导体20进行压制,所述活动盖板42具有一扣持部420,于所述活动盖板42盖合后,所述扣持部420扣持所述同轴线缆2,且所述活动盖板420对所述压制板31持续提供一下压保持力。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在组装应用时,首先将所述端子1自上而下地装入所述绝缘本体3,所述卡持部152收容于所述卡持槽323中且支撑于所述第三支撑面,所述支撑部11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21,所述第二弯折部14支撑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2,所述接触片16伸入所述对外插槽30。然后将所述绝缘本体3装入所述屏蔽壳体4中。此时,所述压制板31竖直开启状态。再将所述导体20装配于所述端子1,所述导体20紧密地卡持于所述卡线槽151中且水平的放置于所述支撑部11上,以初步定位所述导体20。最后铆压所述屏蔽壳体4使得所述压制板31的所述压制部311向下压接所述导体20,所述压制板31的所述限位部312向下压接所述第二平板13的所述顶板缘N1。此时,所述压制部311的下表面低于所述顶板缘N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所述端子1的高度尺寸取决于第二平板部顶板缘N1到所述接触片16底缘的竖直高度,通过所述支撑部11一端延伸一第一弯折部12;自所述第一弯折部12斜向下延伸一第一平板部13,来降低所述第二平板部15顶板缘N1的高度(所述第一平板部13斜向下倾斜的程度越大则所述端子1的高度越小),从而降低了所述端子1的高度尺寸,也就是说,即使当所述压制板31到所述第一支撑面321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平板部15冲压的极小值,还能进一步降低所述端子1的高度,从而巧妙地避开了成型所述端子时所采用的金属材料性质和冲压技术带来的限制,以适应无线通信用电子装置微小化趋势的要求。2.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限位部312的厚度小于所述压制部311的厚度,从而进一步降低所述端子的高度,以适应同轴连接器超薄化的要求。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