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连接器以及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5572发布日期:2018-08-04 16:4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以及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

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1月24日提交的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15-229223主张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国申请中所记载的全部的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屏蔽电缆被利用在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电气元件(导航装置、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装置、监视器等)与外部设备(照相机等)之间以及电气元件之间的通信中。通信用的屏蔽电缆一般具有包含通信线的电线、将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以及将屏蔽导体的外周覆盖的护套。电线具有导体和覆盖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包覆部。

通常,在屏蔽电缆的末端安装有屏蔽连接器。屏蔽连接器通过与去除护套而使电线从屏蔽导体露出的屏蔽电缆的端部连接,从而安装于屏蔽电缆。屏蔽连接器具备内壳和屏蔽壳体,所述内壳对与电线的导体端部连接的端子进行保持,屏蔽壳体收纳内壳以及屏蔽电缆的端部。屏蔽导体与屏蔽壳体电气连接。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关于屏蔽连接器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屏蔽连接器是屏蔽壳体沿上下被分成两半的结构,该屏蔽连接器具备基座和盖,内壳配置于基座,盖以将内壳以及屏蔽电缆的端部覆盖的方式安装于基座上。基座形成为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朝上方开口的U字状,并具有底板部和位于底板部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另一方面,盖具有从基座的上方将基座全面地覆盖的平板状的盖板部。内壳与基座的固定通过形成于内壳的两侧面的卡止凹部与将基座的两侧板部切削而形成的卡止突部卡合而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88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的屏蔽连接器是一种屏蔽连接器,其与屏蔽电缆的端部连接,所述屏蔽电缆具有包含至少一根通信线的电线以及将所述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内壳和屏蔽壳体,所述内壳对与所述电线的导体端部连接的端子进行保持,所述屏蔽壳体收纳所述内壳以及所述屏蔽电缆的端部,所述屏蔽壳体具有基座和盖,所述内壳配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盖以将所述内壳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基座嵌合,所述基座具有底板部和一对基座侧板部,所述底板部覆盖所述内壳的下表面,所述一对基座侧板部以将所述内壳的两侧面覆盖的方式从所述底板部的两侧竖立设置,所述内壳的侧面以及所述基座侧板部的一方具备:前后限制凸部,其向另一方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前后限制凸部限制所述内壳与所述基座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及上下限制凸部,其向另一方侧突出并限制所述内壳与所述基座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内壳的侧面以及所述基座侧板部的另一方具备:前后限制缺口部,其从上下方向的一端沿另一端侧形成,所述前后限制缺口部与所述前后限制凸部卡合;以及上下限制孔部,其与所述上下限制凸部卡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是一种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其具备屏蔽电缆和屏蔽连接器,所述屏蔽电缆具有包含至少一根通信线的电线以及将所述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所述屏蔽连接器与所述屏蔽电缆的端部连接,所述屏蔽连接器是上述本公开的屏蔽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前方看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概要侧视图。

图3是示出从后方看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概要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后方看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另外的概要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屏蔽电缆端部的概要侧视图。

图6是示出屏蔽电缆端部的电线的配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的概略分解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的屏蔽壳体的盖以及配置有内壳的基座的概要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1的屏蔽连接器的内壳与基座的概要分解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优选为能充分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松动。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将内壳的两侧面与基座的两侧板部分别固定于一个部位,所以难以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松动,特别是内壳相对于基座的倾斜。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松动的屏蔽连接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屏蔽连接器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

[本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的屏蔽连接器能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松动。

本公开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能有效地抑制屏蔽连接器与屏蔽电缆的松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屏蔽连接器,其与屏蔽电缆的端部连接,所述屏蔽电缆具有包含至少一根通信线的电线以及将所述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其中,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内壳和屏蔽壳体,所述内壳对与所述电线的导体端部连接的端子进行保持,所述屏蔽壳体收纳所述内壳以及所述屏蔽电缆的端部,所述屏蔽壳体具有基座和盖,所述内壳配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盖以将所述内壳覆盖的方式与所述基座嵌合,所述基座具有底板部和一对基座侧板部,所述底板部覆盖所述内壳的下表面,所述一对基座侧板部以将所述内壳的两侧面覆盖的方式从所述底板部的两侧竖立设置,所述内壳的侧面以及所述基座侧板部的一方具备:前后限制凸部,其向另一方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前后限制凸部限制所述内壳与所述基座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及上下限制凸部,其向另一方侧突出并限制所述内壳与所述基座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内壳的侧面以及所述基座侧板部的另一方具备:前后限制缺口部,其从上下方向的一端沿另一端侧形成,所述前后限制缺口部与所述前后限制凸部卡合;以及上下限制孔部,其与所述上下限制凸部卡合。

根据上述构成,能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松动。通过前后限制凸部与前后限制缺口部的卡合以及上下限制凸部与上下限制孔部的卡合,从而能有效的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只是因为通过这两卡合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内壳相对于基座的倾斜。通过像这样限制内壳相对于屏蔽壳体活动,从而在内壳与屏蔽壳体之间的阻抗难以产生变化。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因在屏蔽连接器中的阻抗的不匹配而导致的通信品质的降低。

(2)作为上述屏蔽连接器的一方式,可以列举所述前后限制凸部与所述上下限制凸部连着形成,所述前后限制缺口部与所述上下限制孔部连通。

根据上述构成,和前后限制凸部不与上下限制凸部连着形成而是相互独立形成的情况相比,因为形成部位位于内壳的各侧面以及各基座侧板部的各一个部位,所以容易形成。通过前后限制凸部与上下限制凸部连着形成,从而就算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部位位于一个部位,除了能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之外,也能有效地抑制倾斜。

特别是,在将前后限制缺口部以及上下限制孔部形成于基座侧板部的情况下,内壳与基座的组装作业性优良。关于详细情况,将随后进行说明。

(3)作为上述屏蔽连接器的一方式,可以列举具有多个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以及多个所述上下限制孔部,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以及所述上下限制孔部彼此沿前后隔开间隔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易于进一步抑制内壳相对于基座的倾斜。

(4)作为具有多个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以及多个所述上下限制孔部的上述屏蔽连接器的一方式,可以列举具有两个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以及两个所述上下限制孔部,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与所述前后限制凸部连着形成,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孔部与所述前后限制缺口部连着形成,另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凸部与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凸部隔开间隔配置,另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孔部与一方的所述上下限制孔部隔开间隔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的沿前后方向以及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以及内壳相对于基座的倾斜。

(5)作为上述屏蔽连接器的一方式,可以列举所述前后限制凸部和所述上下限制凸部形成于所述内壳的侧面,所述前后限制缺口部和所述上下限制孔部形成于所述基座侧板部。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前后限制凸部以及上下限制凸部分别从前后限制缺口部以及上下限制孔部向外侧露出,所以容易从外部确认前后限制凸部以及上下限制凸部与前后限制缺口部以及上下限制孔部之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容易确认内壳与基座是否牢固地被固定。

(6)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其具备屏蔽电缆和屏蔽连接器,所述屏蔽电缆具有包含至少一根通信线的电线以及将所述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所述屏蔽连接器与所述屏蔽电缆的端部连接,所述屏蔽连接器是上述(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屏蔽连接器。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具备能有效地抑制内壳与基座之间的松动的屏蔽连接器,所以能有效地抑制屏蔽连接器与屏蔽电缆之间的松动。因此,能提高通信品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屏蔽连接器以及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同一名称的部件。另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这些例示,也可以理解为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示出的、在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相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变更。

《实施方式1》

〔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

参照图1~图9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具备屏蔽电缆100和与屏蔽电缆100的端部连接的屏蔽连接器10。如图3、图4所示,屏蔽连接器10具备内壳20和屏蔽壳体40,屏蔽壳体40收纳内壳20以及屏蔽电缆100的端部。屏蔽壳体40具有基座41和盖51,内壳20配置于基座41,盖51与基座41嵌合。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的一个特征在于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结构。以下,按顺序对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的上述特征部分以及相关联的部分的构成以及主要效果进行说明,然后对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屏蔽连接器10的内壳20侧为前方(正面),以屏蔽电缆100侧为后方,以基座41(底板部42)侧为下方,以盖51(上板部52)侧为上方进行说明。

〔主要的特征部分以及相关联部分的构成〕

[屏蔽连接器]

(内壳)

如图4、图6所示,内壳20对与电线110的导体111端部连接的端子22进行保持。内壳20的材质可列举绝缘性树脂。如图7所示,内壳20具有主体部21和配置部31,在主体部21形成有收纳端子22的端子孔23,配置部31设置于主体部21的后方并与主体部21形成为一体,在配置部31配置电线110的导体111端部。在主体部21的上下各排列形成有5个端子孔23(参照图1),在各端子孔23中插入收纳有端子22。配置部31从主体部2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向后方延伸出。如图6、图7所示,在配置部31形成有用于配置导体111端部的配置槽32。

(屏蔽壳体)

如图3、图4所示,屏蔽壳体40收纳内壳20以及屏蔽电缆100的端部。屏蔽壳体40的材质可以列举导电性金属。如图3所示,屏蔽壳体40从前方依次具有:壳体收纳部61,其收纳内壳20;电线收纳部62,其收纳露出的电线110的端部;以及电缆插入部63,其供屏蔽电缆100的端部插入。在电缆插入部63形成有与屏蔽电缆100的外径对应的形状的开口。如图3所示,屏蔽电缆100的端部以屏蔽导体130的端部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屏蔽壳体40内且其余部分从电缆插入部63露出的方式被插入。屏蔽壳体40具有基座41和盖51,内壳20配置于基座41,盖51以覆盖内壳20的方式配置于基座41的上侧并且以从基座41的上方进行覆盖的方式与基座41嵌合。

<基座>

如图7所示,基座41配置于内壳20的下表面侧。基座41具有底板部42和一对基座侧板部43,底板部42覆盖内壳20的下表面且朝电缆插入部63延伸,一对基座侧板部43以覆盖内壳20的两侧面的方式从底板部42的两侧竖立设置。基座侧板部43朝向电缆插入部63连续形成。基座侧板部43通过将切断成预定的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折弯而形成。

(内壳和基座的安装结构)

内壳20和基座41的安装结构构成为:通过内壳20的两侧面与两基座侧板部43彼此卡合,从而将内壳20和基座41安装成一体。具体地讲,该安装结构具备: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上下限制凸部25,其形成于内壳20的侧面和基座侧板部43的一方而向另一方侧突出;以及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以及上下限制孔部45,其形成于内壳20的侧面和基座侧板部43的另一方且与各凸部27、25卡合(图7、图8)。在图7、8中只示出左侧面,但相反侧的右侧面也相同。在此,对如下形态进行说明: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上下限制凸部25在内壳20的侧面与内壳20连着形成,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以及上下限制孔部45形成于基座侧板部43。另外,也可以与该形态相反,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上下限制凸部25在基座侧板部43的内表面连着形成,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以及上下限制孔部45形成于内壳20的侧面。

<前后限制凸部>

前后限制凸部27通过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卡合而限制内壳20与基座41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前后限制凸部27由纵向长的纵肋构成,纵肋形成为从内壳20的侧面向基座侧板部43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前后限制凸部27的形状从内壳20的侧面看时呈长方形状。前后限制凸部27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在上下方向相同且为基座侧板部43的厚度以下。前后限制凸部27的形成部位设置于内壳20的主体部21的侧面且靠前方的位置。

<上下限制凸部>

上下限制凸部25通过与上下限制孔部45卡合,从而限制内壳20与基座41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与前后限制凸部27相同,上下限制凸部25形成为从内壳20的侧面向基座侧板部43突出。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状形成为朝向下方的锥形、即具有以突出长度越朝内壳20的侧面的下方侧越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的楔状。上下限制凸部25的最大突出长度设定为基座侧板部43的厚度以下。

上下限制凸部25的数量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在将上下限制凸部25的数量设定为单数的情况下,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也可以以与前后限制凸部27连着形成的方式与前后限制凸部27邻接的位置,也可以以与限制凸部27分开的方式设置于与前后限制凸部27隔开间隔的位置。与前后限制凸部27邻接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可以设置于前后限制凸部27的前方侧,也可以设置于后方侧。在如上所述的前后限制凸部27设置于主体部21的情况下,与前后限制凸部27分开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可以设置于主体部21的位于前后限制凸部27的后方侧的位置,优选为设置于配置部31。若使上下限制凸部25与前后限制凸部27分开且将上下限制凸部25设置于配置部31,则容易抑制内壳20相对于基座41的倾斜。在将上下限制凸部25设定为复数的情况下,使多个上下限制凸部25沿前后方向并列,可以将一个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设置于与前后限制凸部27邻接的位置,将剩余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设置于与前后限制凸部27分开的位置,也可以将全部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设置于与前后限制凸部27分开的位置。

在此,两个上下限制凸部25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并列。前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在前后限制凸部27的后方侧形成为与前后限制凸部27连着形成,后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与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前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相互独立地形成于配置部31。

<前后限制缺口部>

前后限制缺口部47与前后限制凸部27卡合。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从基座侧板部43的上下方向的一端沿另一端侧形成。在此,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从上端缘沿下端侧形成。即,前后限制缺口部47在基座侧板部43的上端缘侧开口。前后限制缺口部47的形状形成为上下长的长方形状。

<上下限制孔部>

上下限制孔部45与上下限制凸部25卡合。在上下限制凸部25与前后限制凸部27连着形成的情况下,上下限制孔部45形成为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连通。

在此,两个上下限制孔部45在前后隔开间隔并列。前方侧的上下限制孔部45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连通并开口,其形状是矩形。即,由前后限制缺口部47与上下限制孔部45形成T字状的孔。后方侧的上下限制孔部45不在周围开口而是其周围被包围,其形状为矩形。即,后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以及上下限制孔部45除了限制内壳20与基座41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之外,还限制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

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步骤是通过从基座41的上方将内壳20嵌入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内壳20的上下限制凸部25与基座侧板部43的上下限制孔部45卡合,前后限制凸部27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卡合,从而内壳20定位并被固定于基座41。上下限制孔部45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连通,位于上下限制孔部45的上侧的基座侧板部43的部分(图8中用点线包围的部分)成为悬臂支承的状态。因此,当从基座41的上方将内壳20嵌入,将上下限制凸部25与上下限制孔部45卡合时,基座侧板部43的上述部分容易向外侧张开且易卡合。

〔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的主要的特征部分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发挥以下的效果。

(1)能有效地抑制内壳20与基座41之间的松动。通过前后限制凸部27与前后限制缺口部47的卡合以及上下限制凸部25与上下限制孔部45的卡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内壳20与基座41的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这是因为通过这两卡合,从而能有效地抑制内壳20相对于基座41的倾斜。

(2)能有效地抑制因屏蔽连接器10的阻抗的不匹配而导致通信品质的降低。这是因为能有效地限制内壳20相对于屏蔽壳体40活动,所以在内壳20与屏蔽壳体40之间的阻抗难以产生变化。

(3)内壳20与基座41的组装作业性优良。前后限制缺口部47与上下限制孔部45连通,位于前方侧的上下限制孔部45的上方的部分成为悬臂支承的状态。因此,当从基座41的上方将内壳20嵌入且将前后限制凸部27卡合于前后限制缺口部47时,基座侧板部43的被悬臂支撑的部分比上下限制凸部25易向外侧张开。

(4)易于确认内壳20和基座41是否被牢固地固定。通过在内壳20形成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上下限制凸部25且在基座侧板部43形成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以及上下限制孔部45,从而当使内壳20与基座41卡合时,两凸部27、25从基座侧板部43向外侧露出。因此,易于从外部确认内壳20和基座41的卡合状态。

〔包含其他特征部分的各构成的说明〕

[屏蔽电缆]

屏蔽电缆100具有包含至少一根通信线的电线以及将电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在此,如图3~图5所示,屏蔽电缆100具有:多根电线110;将这些电线110的周围一并覆盖的屏蔽导体130;以及将屏蔽导体130的外周覆盖的护套140。屏蔽导体130用由铜或铝等导电性金属制成的编组线形成,护套140由绝缘性的树脂或橡胶等形成。在屏蔽电缆100的端部,护套140被去除,如图5所示那样,屏蔽导体130的端部在护套140上折返,从而电线110的端部露出。多根电线110的端部的捻合被解开,如图4所示那样被并列分支。

如图6所示,屏蔽电缆100具有10根电线110。具体地讲,具有:2组(共计6根)高速通信用的电线110,各组高速通信用的电线110包括一对通信线121、122和漏极线123;1组(共计2根)低速通信用的电线110,其包括一对通信线124、125;电源线126(1根);以及接地线127(1根)。通信线121、122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3.0规格的通信线(最大通信速度:5Gbps),且为带漏极线123的双绞电缆。通信线124、125为USB2.0规格的通信线(最大通信速度:480Mbps),且为双绞电缆。电线110中的除了漏极线123以外的电线在导体111的外周具有绝缘包覆部112(参照图5)。如图6所示,在屏蔽电缆100的端部,电线110的端部以分开成上下各5根的方式并排配置,如图5所示,在电线110的前端露出导体111的端部。图6是从内壳20的后方观察时的图。

[屏蔽连接器]

(内壳)

<端子>

与电线110的导体111端部连接的端子22是由导电性金属制成的阴型端子。该端子22具有收纳于主体部21的端子孔23的方筒状的部分以及在方筒状的部分的后方与方筒状的部分形成为一体且与导体111端部电气连接的板状的部分(参照图7)。该板状部分沿配置部31的配置槽32配置。如图4所示,在该板状部分载置有导体111端部且通过钎焊与导体111端部电气连接。如图3、图4所示,内壳20以端子22与电线110的导体111端部连接的状态配置于基座41。

<纵槽>

如图8、图9所示,在内壳20的侧面形成有纵槽28,通过在纵槽28中插入后述的盖侧板部53的突条部58,从而将盖51相对于内壳20进行定位。图9的上图是从下方看盖51的概要俯视图,图9的下图是从上方看配置有内壳20的基座41的概要俯视图。该纵槽28是在比主体部21的前后限制凸部27靠前方侧沿上下方向形成。

(屏蔽壳体)

<基座>

如图7、图8所示,在基座41的基座侧板部43的外表面具有突起44,突起44通过与后述的盖侧板部53的嵌合孔54嵌合,从而将基座41和盖51固定成一体。该突起44形成为从基座侧板部43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该突起44的形状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圆顶状。该突起44是通过锻造而形成(敲击)。在突起44的下方、在与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切缝,但如图8所示,该切缝在俯视基座侧板部43的外表面(基座41的侧面)时,实质上看不见。即突起44的形成部分实质上没有在与基座侧板部43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开口。

·筒部

如图3、图4所示,在基座41的电缆插入部63的后端设置有筒部70,通过将基座41和屏蔽导体130的端部固定成一体,从而屏蔽壳体40和屏蔽导体130被电气连接。筒部70以从电缆插入部63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电缆插入部63形成为一体。筒部70形成为U字状,并具有从两端延伸的一对压接片71、72。通过从筒部70的上方插入屏蔽导体130的端部并敛紧压接片71、72,从而压接片71、72被压接于屏蔽导体130的端部(参照图1)。筒部70形成为在敛紧压接片71、72而压接于屏蔽导体130的端部时,压接片71、72彼此啮合而形成圆筒状。具体地讲,压接片71具有锥形的突片,压接片72具有分叉成两股状的突片,两股状的突片之间形成有V状的缺口,压接片71的突片嵌合于V状的缺口。

<盖>

如图3所示,盖51在内壳20以及屏蔽电缆100(电线110)的端部配置于基座41的状态下从基座41的上方进行安装。盖51具有上板部52和一对盖侧板部53,上板部52将内壳20的上表面覆盖并朝电缆插入部63延伸,一对盖侧板部53以与基座侧板部43的外侧重叠的方式从上板部52的两侧竖立设置(同时参照图7、图9)。盖侧板部53与基座侧板部43的外侧重叠并将基座侧板部43的上下限制孔部45以及前后限制缺口部47覆盖(参照图2)。盖侧板部53朝向电缆插入部63连着形成。与基座侧板部43相同,盖侧板部53通过将切断成预定的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折弯而形成。

·突条部、嵌合孔

如图9所示,在盖侧板部53的内表面具有突条部58,通过突条部58插入到形成于内壳20的纵槽28,从而盖51相对于内壳20被定位。该突条部58以从盖侧板部53的内表面向内壳20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突条部58通过将盖侧板部53的顶端向内侧折弯而形成。在盖侧板部53的外表面形成有嵌合孔54,如图7、8所示,通过在将盖51与基座41嵌合时(参照图2),嵌合孔54与基座侧板部43的突起44嵌合,从而将盖51和基座41固定成一体。

·突出片

如图3所示,在盖51的电缆插入部63的后端设置有突出片75,在敛紧压接片71、72而压接筒部70时(参照图1),屏蔽壳体40和屏蔽导体130被电气连接。突出片75以与筒部70对置并从电缆插入部63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电缆插入部63形成为一体。突出片75的形状形成为沿屏蔽电缆100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在敛紧压接片71、72并压接筒部70时(参照图1),突出片75在压接片71、72的内侧被按压而与屏蔽导体130的端部接触。

[用途]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以及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所具备的屏蔽连接器10能适宜地应用于高速通信用的屏蔽电缆。

〔包含其他的特征部分的各构成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除了发挥上述的效果之外,还进一步发挥以下的效果。

(1)能有效地抑制电磁波噪声的侵入或漏泄,屏蔽性优良。盖侧板部53与基座侧板部43重叠,并将基座侧板部43的上下限制孔部45以及前后限制缺口部47覆盖,并且基座41和盖51分别从壳体收纳部61到电缆插入部63位置为止连着形成。因此,在屏蔽壳体40的圆周方向难以产生间隙,能用屏蔽壳体40沿整个周向将内壳20以及露出的电线110的端部的周围覆盖。

(2)能提高通信品质。这是因为具备屏蔽连接器10,所以屏蔽连接器10的屏蔽性高。特别是,在适用于具有高速通信用的通信线121、122的屏蔽电缆的情况下,能期待通信品质的提高。

(3)屏蔽连接器10的装配性优良。这是因为通过基座侧板部43的突起44与盖侧板部53的嵌合孔54的嵌合,从而能将盖51定位并固定于基座41。因为突起44通过锻造(敲打)而形成,从而突起44的形成部分实质上在与基座侧板部43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没有开口,所以在屏蔽壳体40的圆周方向没有产生间隙。

(4)更进一步高精度地进行内壳20与屏蔽壳体40的定位。这是因为通过在内壳20的纵槽28中插入盖侧板部53的突条部58,从而能将盖51相对于内壳20定位。

(5)能充分确保屏蔽电缆100的拉伸强度。这是因为通过具有与筒部70对置的突出片75,从而当将压接片71、72压接时,能分散紧固力的集中,防止因压接而导致的屏蔽导体130的端部的过度的变形的同时,进一步牢固地将屏蔽连接器10连接。

《变形例1》

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1的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1的屏蔽连接器10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变形例1的屏蔽连接器10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结构中,对以下形态进行了说明:多个上下限制凸部中的一个上下限制凸部与前后限制凸部连着形成,其他的上下限制凸部与前后限制凸部相互独立(分离)。与此相对,在变形例1中,对以下形态进行了说明:多个上下限制凸部均没与前后限制凸部连着形成,全部的上下限制凸部与前后限制凸部分开形成。因为除了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结构之外,变形例1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以下的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

(内壳与基座的安装结构)

内壳20与基座41的安装结构构成为具备:一个前后限制凸部27以及两个上下限制凸部25,其形成于内壳20的两侧面;以及一个前后限制缺口部47以及两个上下限制孔部45,其形成于基座侧板部43。

<前后限制凸部·上下限制凸部>

与实施方式1相同,前后限制凸部27的形成部位位于主体部21的两侧面。两个上下限制凸部25位于比前后限制凸部27靠后方的位置,且与前后限制凸部27分开并彼此相互分开。前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位于主体部21的两侧面,且后方侧的上下限制凸部25的形成部位位于配置部31的两侧面。另外,也可以将前后两个上下限制凸部25的双方形成于配置部31的侧面。

<前后限制缺口部·上下限制孔部>

前后限制缺口部47的形成部位位于与基座侧板部43的前后限制凸部27对应的位置,两个上下限制孔部45的形成部位分别位于与两个上下限制凸部25对应的位置。两个上下限制孔部45的形状均为矩形,两个上下限制孔部45均没有在周围开口而是周围被包围。

与实施方式1的屏蔽连接器10相同,变形例1的屏蔽连接器10能有效地抑制内壳20与基座41之间的松动。

附图标记说明

1 带有连接器的屏蔽电缆

10 屏蔽连接器

20 内壳

21 主体部

22 端子

23 端子孔

25 上下限制凸部

27 前后限制凸部

28 纵槽

31 配置部

32 配置槽

40 屏蔽壳体

41 基座

42 底板部

43 基座侧板部

44 突起

45 上下限制孔部

47 前后限制缺口部

51 盖

52 上板部

53 盖侧板部

54 嵌合孔

58 突条部

61 壳体收纳部

62 电线收纳部

63 电缆插入部

70 筒部

71、72 压接片

75 突出片

100 屏蔽电缆

110 电线

111 导体

112 绝缘包覆部

121、122 通信线

123 漏极线

124、125 通信线

126 电源线

127 接地线

130 屏蔽导体

140 护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