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部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746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部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部件和连接器,能够防止半嵌合状态。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够防止半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嵌合构造的发明。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嵌合构造是相互嵌合连接的一对公母型连接器,在该连接器嵌合构造中设置有滑动锁定部件,该滑动锁定部件利用容纳在一个连接器的外壳内的弹性部件的反弹力来防止所述连接器相互的中途嵌合,并且在所述外壳内被支承为能够滑动,并且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与所述弹性部件协同动作而使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挠性部件挠曲而与对方外壳卡定,该连接器嵌合构造的特征在于,容纳所述滑动锁定部件的容纳部由与具有端子容纳室的连接器外壳不同的专门外壳形成,在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挠性部件的两侧具有侧方空间,在所述侧方空间内配置有抵接突起,该抵接突起设置在挠性臂的两侧下端,该挠性臂设置在所述滑动锁定部件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050408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嵌合构造中,由于连接器彼此的锁定是在嵌合后通过具有弹性部件的反弹力的滑动的辅助来锁定的,所以滑动容易因外力移动,并且嵌合可能会被解除。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如下的连接器部件和连接器:抑制连接器的半嵌合状态,并且使滑动部件不容易因外力移动,并且,使嵌合不容易脱离。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1方式的连接器部件具有:滑动部件,其具有与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部件的外周部上的卡定突起卡定的卡定部;以及外壳,其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件的内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在嵌合方向上反复移动,

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滑动部件之间设置有至少1个弹性部件,

在所述滑动部件上设置有可动片,该可动片通过轴部与所述滑动部件相连,能够以所述轴部为轴在与所述滑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旋转,

所述可动片具有:被按压部,其被所述卡定突起的嵌合方向侧按压;以及所述卡定部,其卡定于所述卡定突起的与嵌合方向侧相反的一侧,

在所述连接器部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部件嵌合的情况下,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部件向嵌合方向移动,所述可动片的所述被按压部被所述卡定突起按压,由此,所述滑动部件一边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压缩一边向嵌合方向移动,在所述连接器部件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部件成为嵌合状态之后,成为如下的结构:

所述可动片以所述轴部为轴进行旋转,由此,所述被按压部从所述卡定突起离开,所述滑动部件借助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向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动片的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卡定突起卡定。

第2方式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由第1连接器部件和第2连接器部件嵌合而成,

该第1连接器部件具有在外周部上设置有卡定突起的第1外壳,

该第2连接器部件具有滑动部件和第2外壳,该滑动部件具有与所述卡定突起卡定的卡定部,该第2外壳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件的内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外壳在嵌合方向上反复移动,

在所述第2外壳与所述滑动部件之间设置有至少1个弹性部件,

在所述滑动部件上设置有可动片,该可动片通过轴部与所述滑动部件相连,能够以所述轴部为轴在与所述滑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旋转,

所述可动片具有:被按压部,其被所述卡定突起的嵌合方向侧按压;以及所述卡定部,其卡定于所述卡定突起的与嵌合方向侧相反的一侧,

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件嵌合的情况下,

所述第1外壳向嵌合方向移动,所述可动片的所述被按压部被所述第1外壳的所述卡定突起按压,由此,所述滑动部件一边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压缩一边向嵌合方向移动,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件成为嵌合状态之后,成为如下的结构:

所述可动片以所述轴部为轴进行旋转,由此,所述被按压部从所述卡定突起离开,所述滑动部件借助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向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动片的所述卡定部与所述卡定突起卡定。

并且,关于第3方式的连接器,在第2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上形成有按压突起,该按压突起对所述第2外壳的与所述第1外壳嵌合的所述可动片的所述被按压部的夹着所述轴部的相反侧进行按压,使所述可动片以所述轴部为轴进行旋转,

移动后的所述滑动部件的所述可动片被所述按压突起按压而进行旋转。

并且,关于第4方式的阳型连接器,在第3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外壳的与所述第1外壳嵌合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有嵌入部,被所述按压突起按压后的所述可动片嵌入于该嵌入部。

并且,关于第5方式的连接器,在第2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片的夹着所述轴部而与所述被按压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操作部,

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按压而使所述可动片旋转,由此解除所述第2外壳的所述卡定突起与所述可动片的卡定部的卡定。

关于第6方式的连接器,在第2~第5中的任意方式的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件形成为围绕所述第2外壳的筒状,

所述可动片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件的围绕所述第2外壳的面上,

在所述滑动部件的设置有所述可动片的面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可动片的覆盖部。

根据第1方式的连接器部件,由于在未与对方侧连接器部件嵌合的情况下,卡定突起不与滑动部件的卡定部卡定,所以第1连接器部件被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回,能够抑制半嵌合状态。并且,由于卡定突起与滑动部件的卡定部的卡定是机械性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不发挥作用,所以滑动部件不容易因外力移动,并且,嵌合不容易脱离。

根据第2方式的连接器,由于在第1连接器部件未与第2连接器部件嵌合的情况下,第1外壳的卡定突起不与滑动部件的卡定部卡定,所以第1连接器部件被弹性部件的弹性力推回,能够抑制半嵌合状态。并且,由于第1外壳的卡定突起与滑动部件的卡定部的卡定是机械性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不发挥作用,所以滑动部件不容易因外力移动,并且,嵌合不容易脱离。

并且,根据第3方式的连接器,当使第2连接器部件移动到嵌合位置时,滑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接触,可动片旋转,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卡定。

并且,根据第4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将随着滑动部件的移动而旋转的可动片引导至嵌入部,能够顺畅地进行可动片的旋转。

并且,根据第5方式的连接器,由于通过按压操作部来解除卡定,所以能够容易地对第1连接器部件和第2连接器部件进行拆卸。

并且,根据第6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在滑动部件的设置有可动片的面上形成覆盖部,能够对可动片进行保护,并且抑制滑动部件的形成有可动片的面的强度变弱。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构成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前的状态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第1连接器部件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的(c)是主视图。

图4的(a)是第2连接器部件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5的(a)是第2连接器部件的俯视图,图5的(b)是主视图,图5的(c)是仰视图,图5的(d)是从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5的(e)是后视图。

图6的(a)是安装了线材的状态的第2触头的立体图,图6的(b)是从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6的(c)是从另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6的(d)是主视图。

图7的(a)是第2外壳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的(a)是第2外壳的俯视图,图8的(b)是主视图,图8的(c)是仰视图,图8的(d)是后视图,图8的(e)是从一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9的(a)是滑动部件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9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的(a)是滑动部件的俯视图,图10的(b)是主视图,图10的(c)是仰视图,图10的(d)是从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0的(e)是后视图。

图11的(a)是保持器的从一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1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2是沿图1的(a)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的(a)是对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2的剖视图,图13的(b)是与图13的(a)对应的沿图1的(a)中的xiiib-xiiib线的剖视图。

图14的(a)是对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3的(a)的剖视图,图14的(b)是接着图13的(b)的剖视图。

图15的(a)是对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4的(a)的剖视图,图15的(b)是接着图14的(b)的剖视图。

图16的(a)是对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5的(a)之后的剖视图,图16的(b)是接着图15的(b)之后的剖视图。

图17是对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拆卸进行说明的与图12对应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连接器;12:第1连接器部件;14:第1触头;16:第1触头主体;18:第1接触部;20:第1外壳;22:第1前表面;24:第1开口部;26:第1后表面;28:第1上表面;30:第1底面;32:一个第1侧面;34:另一个第1侧面;36:空间部;38:卡定突起;40;凹陷部;42:突出部;44:按压部;46:卡定面;48:按压突起;50:上表面引导部;52:一个侧面引导部;54: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6:底面引导部;58:第2连接器部件;60:第2触头;62:第2触头主体;64:插入口;66:上表面部;68:底面部;70:一个侧面部;72:另一个侧面部;74:接触片;76:第2接触部;78:凸部;80:突部;82:孔部;84:接触片保护部;88:固定部;90:鼓起部;92:嵌入口;94:线材安装部;96:安装片;98:线材;100:密封部;102:第2外壳;104:第2前表面;106:一方的支承部;108:弹簧部件引导部;110:第2后表面;112:触头插入口;114:第2上表面;116:第2底面;118:一个第2侧面;120:另一方的第2侧面;122:插入部;124:前部;126:插入开口;128:上部;130:保持器突出口;132:底部;134:保持器安装部;136:一个侧部;138:另一个侧部;140:触头容纳部;142:凹部;144:矛部;146:引导槽部;148:按压突部;150:嵌入部;152:引导槽部;154:凸缘部;156:上表面卡合突起;158:侧面卡合突起;160:底面卡合突起;162:滑动部件;164:前表面;166:第2开口部;168:后表面;170:安装口;172:上表面;174:底面;176:一个侧面;178:另一个侧面;180:可动片;182:被按压部;184:轴部;186:嵌入突部;188:锥部;190:操作部;192:卡定部;194:覆盖部;196:另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98:保持器贯插孔;200:引导突起;202:可动槽;204:切入部;206:倾斜部;208:容纳部;210:上表面引导槽;212:一个侧面引导槽;214:另一个侧面引导槽;216:底面引导槽;218:侧面卡合槽部;220:底面卡合槽部;222:上表面卡合部;224:侧面卡合部;226:底面卡合部;228:弹簧部件;230:保持器;232:保持器主体部;234:安装部;236:固定突起;238:支承部;240: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列举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连接器部件和连接器,并非要将本发明特定于此,还能够同等地适应于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包含:第1连接器部件12,其具有第1触头14;以及作为连接器部件的第2连接器部件58,其具有与第1触头14接触的第2触头60,通过使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嵌合,设置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触头14与设置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第2触头60接触而进行电连接。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第2连接器部件58上设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状的弹簧部件228和借助于该弹簧部件228的弹性力进行移动的滑动部件162。并且,采用了如下结构(参照图16):在滑动部件162上形成有卡定部192(参照图12),该卡定部192与形成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卡定突起38卡定,在第1连接器部件12插入到第2连接器部件58中的情况下,通过使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滑动部件162与第1连接器部件12卡定而进行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嵌合。

并且,在第1连接器部件12未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滑动部件162卡定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62被弹簧部件228压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作业者可知第1连接器部件未与第2连接器部件嵌合,因此能够抑制半嵌合状态。

首先,参照图3、图12对第1连接器部件12进行说明。第1连接器部件12包含:至少一根、在实施方式中为两根第1触头14;以及第1外壳20,其在内部容纳有第1触头14。

第1触头14具有第1触头主体16,在该第1触头主体16的一方具有第1接触部18,该第1接触部18与第2连接器部件58所具有的第2触头60接触,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棒状体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该第1触头14。另外,省略了第1触头14的另一方的图示,但例如能够采用与基板等连接的连接部或与线材连接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图12对第1外壳20进行说明。第1外壳20包含:第1前表面22,其形成有第1开口部24,该第1开口部24供第2连接器部件58所具有的第2外壳102的一部分插入;封闭的第1后表面26,其与第1前表面22对置;以及围绕外周的第1上表面28、第1底面30、一方的第1侧面32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该第1外壳20是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筒状体,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并且,在由第1外壳20的第1上表面28、第1底面30、一方的第1侧面32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围绕出的内部中设置有与第1前表面22的第1开口部24连通的空间部36,在该空间部36中插入有第2外壳102并且配置有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并且在第1外壳20的外周沿着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嵌合方向形成有后述的多个引导部50、52、54、56。该多个引导部50、52、54、56在实施方式中是在第1上表面28上形成两根,在第1底面30上形成两根,在一方的第1侧面32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上分别各形成1根。另外,第1外壳20的第1前表面22侧被插入到第2连接器部件58中。

在第1外壳20的第1前表面22上形成有供第2外壳102插入的第1开口部24。并且,在第1前表面22的内周侧呈倾斜状地形成有锥面,容易供第2外壳102插入。并且,在第1前表面22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构成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外周侧的多个引导部50、52、54、56。

并且,第1外壳20的第1后表面26被封闭而成为壁状。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从该第1后表面26侧形成第1触头14的连接部或供安装于第1触头14的线材等通过的开口。并且,在第1后表面26的外周侧形成有构成多个引导部50、52、54、56的多个突起。

并且,在第1外壳20的第1上表面28上形成有卡定突起38。该卡定突起38成为与形成于后述的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滑动部件162的卡定部192卡定的部分。卡定突起38形成在第1外壳20的第1上表面28的嵌合方向的轴线上的、比中央部靠第1前表面22侧的位置。并且,卡定突起38的第1前表面22侧由中央部分凹陷的凹陷部40和该凹陷部40的两侧向第1前表面22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2构成,俯视观察时形成为コ字状。该卡定突起38的一对突出部42形成为嵌合方向侧呈锐角的倾斜状。并且,卡定突起38的凹陷部40的里侧成为从与第1上表面28大致垂直的状态起稍微向第1后表面26侧倾斜的形状,成为以能够按压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滑动部件162的形状形成的按压部44。

另一方面,卡定突起38的第1后表面26侧成为供滑动部件162的卡定部192卡定的卡定面46,卡定面46形成为从与第1上表面28大致垂直的状态起向第1后表面26侧稍微倾斜的倾斜状。卡定部192钩挂在形成为该倾斜状的卡定面46上。

并且,在第1上表面28的靠一方的第1侧面32侧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侧的位置分别沿着嵌合方向形成有上表面引导部50。形成于该第1上表面28的上表面引导部50形成为与第1上表面28大致垂直地突出。

并且,在第1底面30的靠一方的第1侧面32侧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侧的位置分别沿着嵌合方向形成有底面引导部56。该底面引导部56形成为从第1底面30向一方的第1侧面32侧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侧倾斜而突出。

并且,在一方的第1侧面32上沿着嵌合方向形成有一个侧面引导部52。该一个侧面引导部52形成为从一方的第1侧面32向大致垂直方向突出。

此外,在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上沿着嵌合方向形成有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4。该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4形成为从另一方的第1侧面34向第1底面30侧倾斜而突出。另外,有时将上表面引导部50、底面引导部56、一个侧面引导部52和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4统称为各引导部50、52、54、56。

另外,在第1底面30、一方的第1侧面32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上分别形成有沿着嵌合方向突出的按压突起48。该按压突起48在与第2连接器部件58嵌合的情况下成为对滑动部件162进行按压的部分的一部分。

并且,在第1外壳20的内部从第1后表面26侧突出有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该第1接触部18与所插入的第2连接器部件58的第2触头60接触。另外,第1触头14的供第1接触部18突出的部分形成为一部分鼓起,以使得第1触头14被保持。

并且,第1外壳20的内部的空间部36供第2外壳102插入,并且供安装于第2外壳102的外周部的密封部件240插入,与空间部36的内周侧,即与第1上表面28、第1底面30、一方的第1侧面32和另一方的第1侧面34的内侧密接,从而具有防水性。

另外,第1外壳20和第1触头14也可以通过模压成型等一体地形成,并且,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形成、组装。

接着,参照图2、图4~图12对第2连接器部件58进行说明。如图2、图4、图5、图12所示,第2连接器部件58具有:至少一根第2触头60,其在实施方式中为两根,在该第2触头60中安装有线材98;第2外壳102,在该第2外壳102中容纳有第2触头60;滑动部件162,其以能够相对于第2外壳102反复移动的方式安装;以及作为弹性部件的至少一个螺旋状的弹簧部件228,其在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设置在第2外壳102与滑动部件162之间。

并且,在第2连接器部件58上设置有保持器230,该保持器230安装于第2外壳102,并将对第2触头60定位固定在第2外壳102内的规定的位置。此外,在第2外壳102的插入到第1外壳20的空间部36中的部分上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40。

首先,参照图2、图5、图6对第2触头60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2触头60,在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根第2触头60,但由于分别是相同的,所以以一根为代表进行说明。

第2触头60具有第2触头主体62,第2触头60在该第2触头主体62的一方具有供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插入的插入口64,在另一方具有安装线材98的线材安装部94,通过对金属制的板体进行冲裁、弯折加工等而形成该第2触头60。并且,在第2触头主体62的内侧设置有与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接触的第2接触部76。

在第2触头主体62的一方形成有供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插入的插入口64,该第2触头主体62由通过上表面部66、底面部68、一个侧面部70和另一个侧面部72围成的筒状体形成。

在第2触头主体62的上表面部66上形成有大致中央部分朝向外侧突出的凸部78。该凸部78在插入到第2外壳102中时成为穿过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触头插入口112处的凹部142的部分,对第2触头60的插入进行引导。并且,由于在第2触头主体62上形成有凸部78,所以能够抑制第2触头60以不同的朝向插入。

并且,在第2触头主体62的上表面部66的线材安装部94侧形成有固定部88,该固定部88通过被嵌入后述的保持器230的固定突起236而被定位固定。

并且,从第2触头60的上表面部66的固定部88侧朝向第2触头主体62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接触片74,该接触片74形成有第2接触部76。该接触片74以上表面部66的固定部88侧为轴进行弹性变形。另一方面,从第2触头60的上表面部66的插入口64侧的端部朝向第2触头主体62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接触片保护部84,该接触片保护部84保护延伸设置出的接触片74的前端部分。

并且,在接触片保护部84的靠一个侧面部70侧形成有突部80,该突部80嵌入到形成于一个侧面部70的孔部82中。通过使该突部80嵌入到孔部82中,接触片保护部84被固定。

另外,在接触片74的产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底面部68侧突出形成有第2接触部76,该第2接触部76与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接触。

在第2触头主体62的底面部68形成有开口的嵌入口92。通过使爪状的矛部144进入到该嵌入口92中(参照图8的(b)、图8的(d))而将第2触头60定位固定在触头容纳部140内,其中,该矛部144设置在触头容纳部140中,该触头容纳部140形成在后述的第2外壳102的内部。

并且,从第2触头主体62的底面部68朝向内侧形成有一对凹陷,在第2触头主体62的形成有该凹陷的部分的内部形成有鼓起的一对鼓起部90。该鼓起部90形成为与第2接触部76对置的部分,所插入的第1触头14被鼓起部90朝向第2接触部76侧按压。

并且,在第2触头主体62的一个侧面部70上形成有孔部82,该孔部82供上述的形成于接触片保护部84的突部80嵌入。

并且,在线材安装部94上具有在安装线材98时连接的多个安装片96。并且,通过使该安装片96弯折而将线材98安装在第2触头60上。另外,安装片96具有安装在线材的导电性的电线部分上的结构和安装在覆盖电线的绝缘性的树脂部分上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在线材安装部94侧的线材98上设置有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密封部100。该密封部100通过在被容纳于触头容纳部140时与该触头容纳部140内紧贴而对第2触头60进行稳定地容纳,并且获得防水性,其中,该触头容纳部140形成在后述的第2外壳102中,供第2触头60插入并容纳第2触头60。另外,该密封部100可以与线材一体地形成,并且,也可以作为其他部件形成而与线材进行组装。

接着,参照图2、图7、图8、图12对第2外壳102进行说明。第2外壳102包含:第2前表面104,在该第2前表面104上突出形成有插入部122,在该插入部122上形成有供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触头14插入的插入开口126;第2后表面110,其位于第2前表面104的相反侧,在该第2后表面110上形成有供第2触头60插入的触头插入口112;第2上表面114;第2底面116;一方的第2侧面118以及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该第2外壳102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并且,在第2外壳102的内部,容纳各第2触头60的触头容纳部140分别一直形成到插入部122,从而将形成于插入部122的前端侧的前部124的插入开口126与形成于第2后表面110的触头插入口112连通。

在第2外壳102的第2前表面104上形成有从大致中央部分沿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嵌合方向突出的插入部122,该插入部122在与第1连接器部件12嵌合的情况下从形成于第1外壳20的第1开口部24插入,成为配置在内部的空间部36中的部分。此时,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触头14从形成于第2前表面104的第1开口部24被插入,与容纳在触头容纳部140中的第2触头60接触。

并且,插入部122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长度的大致长方体状,在前部124处形成有供第1触头14插入的插入开口126。并且,插入部122的外周由上部128、底部132、一个侧部136和另一个侧部138围成,各角部形成为曲面状。

并且,在插入部122的底部132上形成有供后述的保持器230插入安装的保持器安装部134,在插入部122的上部128形成有供所安装的保持器230的支承部238(参照图11、图12)的前端侧突出的保持器突出口130。

另外,在插入部122的第2前表面104侧的外周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40(参照图2、图12)。

并且,在第2前表面104上,在靠第2上表面114侧且一方的第2侧面118侧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侧,分别形成有突出的棒状的一对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该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该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成为安装弹簧部件228的部分。另外,在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分别呈曲面状地形成有对弹簧部件228进行引导的弹簧部件引导部108。

在第2外壳102的第2后表面110上分别形成有供第2触头60插入的触头插入口112。

并且,在第2后表面110的外周侧,即在第2上表面114侧、第2底面116侧、一方的第2侧面118侧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侧形成有突出的凸缘部154。该凸缘部154成为在与第1连接器部件12嵌合的情况下供后述的滑动部件162抵接或接近的部分。

并且,在第2外壳102的第2上表面114上,在中央部分处形成有从第1前表面22侧切入的引导槽部146。该引导槽部146成为使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可动片180随着滑动部件162的移动而变动并且嵌入的部分。在该引导槽部146中具有:按压部44,其与可动片180的前端部分接触并对可动片180进行按压;以及嵌入部150,被按压的可动片180随着滑动部件162的移动而嵌入到该嵌入部150中。

并且,在第2上表面114上的一方的第2侧面118侧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侧分别形成有上表面卡合突起156,该上表面卡合突起156与滑动部件162卡合,并且对移动进行引导。

并且,在第2外壳102的第2底面116的大致中央部处形成有底面卡合突起160,该底面卡合突起160与滑动部件162卡合,并且对移动进行引导。

并且,在一方的第2侧面118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上分别形成有从第2前表面104直到第2后表面110的沿着滑动部件162的移动方向的引导槽部152。该引导槽部152成为对形成于后述的滑动部件162的引导突起200进行引导的部分。

此外,在一方的第2侧面118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上分别形成有侧面卡合突起158,该侧面卡合突起158与滑动部件162卡合并且对移动进行引导。另外,有时将上表面卡合突起156、底面卡合突起160和各侧面卡合突起158统称为各卡合突起156、158、160。

并且,在第2外壳102的内部的触头容纳部140中形成有使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42,该凹部142供形成于第2触头60的上表面部66的凸部78贯插,对第2触头60的插入进行引导,并且能够抑制第2触头60以不同的朝向插入。并且,在触头容纳部140中形成有爪状的矛部144(参照图8的(b)、图8的(d)),该矛部144进入到形成于第2触头60的嵌入口92中。

另外,触头容纳部140的凹部142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第2底面116侧,并且,矛部144形成于第2上表面114侧。因此,第2触头60以上表面部66侧朝向第2底面116侧并且底面部68侧朝向第2上表面114侧的状态、即从图6所示的状态翻转的状态被插入到第2外壳102的触头容纳部140中。

接着,参照图2、图9、图10、图12对滑动部件162进行说明。滑动部件162在一方配置有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并且是由前表面164、后表面168、上表面172、底面174、一个侧面176和另一个侧面178围成的筒状体,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其中,在该前表面164上形成有供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20插入的第2开口部166,在该后表面168上形成有供第2外壳102插入安装的安装口170。并且,滑动部件162的内部成为供第2外壳102设置的中空的容纳部208。

在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上形成有第2开口部166,该前表面164成为配置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并且供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20插入的部分。

并且,在上表面172侧的第2开口部166处设置有可动片180,并且形成有供可动片180反复移动的可动槽202。并且,可动片180的前表面164侧设置有被卡定突起38的凹陷部40的按压部44按压的被按压部182,该卡定突起38形成在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20上。

并且,在第2开口部166的上表面172侧且在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设置有供形成于第1外壳20的上表面引导部50贯插的上表面引导槽210。该上表面引导槽210由第2开口部166与可动片180之间的间隙构成,第1外壳20的上表面引导部50贯插在第2开口部166与可动片180之间。

并且,在滑动部件162的底面174侧的第2开口部166上分别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底面引导部56贯插的底面引导槽216。该底面引导槽216与底面引导部56对应地倾斜形成。

并且,在滑动部件162的靠一个侧面176侧的第2开口部166上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4贯插的一个侧面引导槽212。该一个侧面引导槽212与另一个侧面引导部54对应地倾斜形成。

此外,在滑动部件162的靠另一个侧面178侧的第2开口部166上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外壳20的一个侧面引导部52贯插的另一个侧面引导槽214。该另一个侧面引导槽214与一个侧面引导部52对应地以与第1外壳20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朝向形成。另外,有时将上表面引导槽210、底面引导槽216、一个侧面引导槽212和另一个侧面引导槽214统称为各引导槽210、212、214、216。

并且,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侧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各引导槽210、212、214、216也在规定的长度范围内形成。另外,使第1外壳20的各引导部50、52、54、56和滑动部件162的各引导槽210、212、214、216的形状或朝向对应地进行插入,从而能够使第1连接器部件12以正确的朝向插入。

并且,在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的内侧的上表面172侧且在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分别形成有突出的棒状的一对另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96。该另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96成为安装弹簧部件228的部分,形成在与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对应的位置,该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形成在第2外壳102上。

并且,在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的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分别形成有构成各卡合槽部218、220的槽,该各卡合槽部218、220对后述的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各卡合突起156、158、160中的侧面卡合突起158和底面卡合突起160进行引导。

在滑动部件162的后表面168上形成有开放得较大的安装口170以便插入第2外壳102。

并且,在后表面168的上表面172侧形成有切入部204,该切入部204被开放成后表面168侧扩大的ハ字状,以便设置可动片180。另外,在可动片180的后表面168侧形成有嵌入突部186。

并且,在后表面168的底面174侧、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分别形成有倾斜的倾斜部206,该倾斜部206成为供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第2底面116的底面卡合突起160和侧面卡合突起158插入的部分。

此外,在后表面168的靠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形成有构成引导突起200的突起,该引导突起200被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一方的第2侧面118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的引导槽部152引导。

在滑动部件162的上表面172上设置有可动片180,该可动片180进行与所嵌合的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卡定和卡定解除。

可动片180是沿着第1外壳20的插入方向设置的板状体,该板状体的两边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一部分作为轴部184而与上表面172相连。并且,可动片180能够以该轴部184为轴进行旋转移动。

并且,在可动片180的前表面164侧形成有被按压部182,该被按压部182被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的按压部44按压。该被按压部182形成为一部分变窄以便嵌入到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的凹陷部40中,被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的凹陷部40的里侧的按压部44按压。

并且,可动片180的前表面164侧的被按压部182的两端倾斜形成。此外,在可动片180的前表面164侧且靠底面174侧的位置形成有钩状的卡定部192。该卡定部192为倾斜的形状,以便与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的倾斜的卡定面46卡定,采用了不容易脱离的结构。

在可动片180的后表面168侧形成有嵌入突部186,该嵌入突部186嵌入到第2外壳102的引导槽部146的嵌入部150中。该嵌入突部186具有上表面172侧倾斜的锥部188,该嵌入突部186在被形成于引导槽部146的按压突部148按压之后被引导至嵌入部150中。

并且,在可动片180的上表面172侧形成有操作部190,该操作部190用于解除与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卡定的可动片180的卡定。通过将该操作部190向下方按压,可动片180以轴部184为轴进行旋转移动,与卡定突起38的卡定面46卡定的卡定部192移动而解除卡定。

并且,可动片180的上表面172侧被覆盖部194覆盖。该覆盖部194用于保护可动片180并且确保上表面172的强度。

另外,在上表面172的内侧形成有供上表面卡合突起156卡合的上表面卡合部222(参照图13的(b))。

在滑动部件162的底面174形成有底面卡合槽部220,该底面卡合槽部220与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第2底面116的底面卡合突起160卡合,并且对第2外壳102的移动进行引导。

该底面卡合槽部220形成在与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底面174侧的倾斜部206对应的位置。并且,底面卡合槽部220与倾斜部206之间是与底面卡合突起160卡合的底面卡合部226,该底面卡合部226成为供第2外壳102的底面卡合突起160卡合的部分。

并且,在底面174上形成有供保持器230贯插的保持器贯插孔198。该保持器贯插孔198与底面卡合槽部220相连而形成,也成为供第2外壳102的底面卡合突起160移动的部分。

在滑动部件162的一个侧面176和另一个侧面178上分别形成有侧面卡合槽部218,该侧面卡合槽部218与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一方的第2侧面118和另一方的第2侧面120的各侧面卡合突起158卡合,并且对第2外壳102的移动进行引导。

该底面卡合槽部220形成在与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一个侧面176侧和另一个侧面178侧的各倾斜部206对应的位置。并且,侧面卡合槽部218与倾斜部206之间是与侧面卡合突起158卡合的侧面卡合部224,该侧面卡合部224成为分别与第2外壳102的侧面卡合突起158卡合的部分。另外,有时将底面卡合槽部220和各侧面卡合槽部218统称为各卡合槽部218、220。并且,有时将上表面卡合部222、侧面卡合部224、底面卡合部226统称为各卡合部222、224、226。

并且,在一个侧面176和另一个侧面178的各内侧分别形成有引导突起200,该引导突起200沿着第2外壳102插入的方向突出。

接着,参照图11、图12对保持器230进行说明。保持器230对容纳在第2外壳102中的第2触头60进行定位固定,该保持器230包含:长方体状的保持器主体部232,其具有规定的厚度;固定突起236,其向保持器主体部232的向第2外壳102中插入的一侧突出而形成;以及支承部238,其从固定突起236的大致中央部分进一步延伸设置,该保持器230通过插入到第2外壳102的保持器安装部134中而进行安装,从而将第2触头60定位固定在触头容纳部140内。

并且,在保持器主体部232的两边侧呈楔状地形成有安装部234,该安装部234安装在第2外壳102上。

并且,固定突起236通过与容纳在第2外壳102的触头容纳部140中的状态下的第2触头60的固定部88嵌合,将第2触头60定位固定在触头容纳部140内。

支承部238是从固定突起236进一步延伸设置的柱状体,能够通过插入到第2外壳102中而对两个第2触头60进行划分来抑制接触,并且,能够通过从第2外壳102的保持器突出口130突出而对保持器230进行支承,抑制保持器230移动。

并且,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部件228是具有规定长度的螺旋状的弹簧体,该弹簧部件228分别设置在第2外壳102的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与滑动部件162的另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96之间。

如图2、图12所示,密封部件240由橡胶等具有弹性力的树脂材料形成为环状,安装在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的第2前表面侧的外周。并且,密封部件240在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嵌合的情况下,通过与第1外壳20的空间部36的内侧紧贴而具有防水功能。

接着,主要参照图2、图4、图5和图12对第2连接器部件58的组装进行说明。关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组装,首先,将滑动部件162安装到第2外壳102上。该安装是先从滑动部件162的后表面168的安装口170插入第2外壳102的第2前表面104侧。此时,将密封部件240安装到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的第2前表面104侧,并且,在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第2前表面104的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06与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的内侧的另一方的弹簧支承部196之间进行弹簧部件228的安装。

首先,当先将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从滑动部件162的安装口170插入时,第2外壳102的侧面卡合突起158和底面卡合突起160与滑动部件162的后表面168侧抵接。此时,侧面卡合突起158和底面卡合突起160配置在与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后表面168的倾斜部206对应的位置。而且,当将第2外壳102进一步插入到滑动部件162中时,第2外壳102的侧面卡合突起158和底面卡合突起160沿着倾斜部206移动并越过倾斜部206从而嵌入到滑动部件162的各卡合槽部218、220中。

并且,弹簧部件228随着第2外壳102与滑动部件162的插入而被压缩,以获得弹性力的状态进行配置,第2外壳102和滑动部件162向分离的方向被按压。此时,第2外壳102的各卡合突起156、158、160与滑动部件162的后表面168侧的各卡合部222、224、226卡合,第2外壳102和滑动部件162被暂时固定。

并且,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插入到滑动部件162的第2开口部166中,配置在从前表面164稍微突出的位置。此时,在滑动部件162的第2开口部166与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之间以围绕插入部122的方式设置有间隙,该间隙供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20插入。

之后,使安装有线材98的第2触头60的插入口64先从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第2后表面110的触头插入口112插入而收纳到触头容纳部140中。此时,第2触头60以上表面部66为下侧、底面部68为上侧进行插入。并且,通过使形成于第2触头60的上表面部66的凸部78贯插到形成于触头容纳部140的凹部142中,能够使第2触头60以正确的朝向进行插入。

并且,当第2触头60容纳在触头容纳部140中时,形成于触头容纳部140的矛部144嵌入到形成于第2触头60的底面部68的嵌入口92中。

然后,贯插滑动部件162的底面174的保持器贯插孔198,向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的底部132的保持器安装部134插入而安装到插入部122上。此时,保持器230的固定突起236与第2触头60的固定部88嵌合,第2触头60被定位固定,并且,保持器230的安装部234被安装在插入部122内,并且支承部238从插入部122的上部128的保持器突出口130突出,由此,在保持器230的移动被抑制的状态下进行安装。

以上,第2连接器部件58的组装完成。另外,也可以在将第2外壳102安装到滑动部件162上之前安装第2触头60。

接着,主要参照图1、图12~图16对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嵌合进行说明。关于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嵌合,从配置成图1、图12所示的状态起,使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20的第1前表面22侧向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侧插入。

此时,使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外周的各引导部50、52、54、56插入到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第2开口部166的各引导槽210、212、214、216中,并且,使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插入到第1外壳20的第1开口部24中。

之后,当使第1连接器部件12插入时,如图13的(a)和(b)所示,形成于第1外壳20的第1上表面28的卡定突起38的按压部44与滑动部件162的可动片180的被按压部182抵接。可动片180的被按压部182从卡定突起38的一对突出部42之间进入到凹陷部40中而与凹陷部40的里侧的按压部44抵接。并且,形成于第1外壳20的外周的按压突起48的第1前表面22侧与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侧抵接。

并且,当使第1连接器部件12进一步插入时,滑动部件162的被按压部182被第1外壳20的按压部44按压,并且,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被第1外壳20的各按压突起48按压,由此,滑动部件162与第1外壳20一起朝向第2外壳102移动。此时,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侧面卡合突起158和底面卡合突起160沿着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各卡合槽部218、220移动,并且形成于滑动部件162的各引导突起200一边被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引导槽部152引导一边移动。

并且,通过使第1连接器部件12插入到第2连接器部件58中,设置在第2外壳102与滑动部件162之间的弹簧部件228随着第1外壳20的移动而被压缩。

进而,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向第1外壳20的空间部36中突出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从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的前部124的插入开口126插入。

当从该状态进一步使第1连接器部件12插入时,如图14的(a)和(b)所示,滑动部件162的可动片180的后表面168侧的嵌入突部186与第2外壳102的引导槽部146的按压突部148抵接。

而且,在可动片180的嵌入突部186与引导槽部146的按压突部148抵接的状态下,当使第1连接器部件12进一步插入时,如图15的(a)和(b)所示,被按压突部148按压的嵌入突部186沿着形成于嵌入突部186的锥部188的倾斜朝向嵌入部150侧移动。

此时可动片180以上表面172的轴部184为轴进行旋转移动。通过使第1连接器部件12从该状态进一步插入,可动片180的嵌入突部186进一步插入到引导槽部146的嵌入部150中,可动片180的处于与嵌入突部186相反的一侧的被按压部182向与嵌入突部186相反的方向、即离开第1外壳20的方向旋转移动。因此,可动片180的被按压部182从第1外壳20的按压部44离开。

而且,通过使可动片180的被按压部182从卡定突起38的按压部44离开,如图16的(a)和(b)所示,滑动部件162借助于弹簧部件228的弹性力向与第2外壳102相反的方向移动。此时,按压着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的第1外壳20的按压突起48能够脱离对可动片180的被按压部182的按压而产生微小的间隙,由此,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也从按压突起48离开,滑动部件162能够移动。另外,通过使按压突起48的进行按压的一侧和滑动部件162的前表面164呈倾斜状,能够使滑动部件162容易离开。并且,通过使卡定突起38的突出部42形成为倾斜状,可动片180能够越过卡定突起38而顺畅地移动。

之后,借助于弹簧部件228的弹性力而移动的滑动部件162在可动片180越过卡定突起38的位置处以轴部184为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而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配置到第1外壳20的第1上表面28上。并且,可动片180的卡定部192与卡定突起38的卡定面46抵接而进行卡定。

另外,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与容纳在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内的触头容纳部140中的第2触头60的第2接触部76接触而进行导通。该接触是:通过使从形成于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的前部124的插入开口126插入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18进一步插入,该第1接触部18从容纳在与插入开口126连通的触头容纳部140中的第2触头60的插入口64插入到第2触头60的内部而与形成于接触片74的第2接触部76接触,该接触片74设置在第2触头主体62的内部。此时接触片74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第1接触部18和第2接触部76以较高的接触压力进行接触。

并且,通过使第2外壳102的插入部122插入到第1外壳20的空间部36中,安装于插入部122的密封部件240与空间部36的内周紧贴。以上,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嵌合完成。

并且,如图17所示,关于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58的拆卸,通过将可动片180的操作部190向下方按压而使可动片180以轴部184为轴进行旋转,与第1外壳20的卡定突起38的卡定面46卡定的卡定部192向上方移动而解除卡定。然后,通过将解除了卡定的第1连接器部件12从第2连接器部件58拔出,能够对第1连接器部件12和第2连接器部件58进行拆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