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5040发布日期:2019-03-05 19:3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信号混装的矩形连接器通常可实现板对板之间电源与信号的传输。如图1-2所示,混装矩形连接器的壳体9内安装有电源接触片91和信号接触片,电源接触片91的一端与金手指对插,另一端通过鱼眼结构92与对应pcb板采用免焊压接结构,信号接触片的一端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另一端通过信号针鱼眼结构与印制板压接。这种连接器在使用时由于电源接触片在传输电流时发热量较大,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必须满足温升要求,其通流能力有限。然而,随着市场中整机需求满足的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产品的通流指标不断升高,现有产品在不增大结构尺寸情况下已无法满足通用认证的温升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大结构尺寸的情况下满足温升要求、提高通流能力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中通过绝缘体固定有导电接触组件,导电接触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对组,各接触对组分别包括用于与对应插接的适配连接器中的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内接触件对和外接触件对,每个接触件对均由左右相对布置的两接触片组成,内、外接触件对的接触片对应为内、外层接触片,同一接触对组中的两外层接触片在左右方向上正对的布置在两内层接触片外侧,内、外层接触片对应具有定位插装在所述绝缘体中的内、外定位板部,同一接触对组中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内层接触片的内定位板部的外侧面与外层接触片的外定位板部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中,相对于单接触件对的方式,设置在内外接触件对的方式可有效增加通流能力。另外,本实施例中,外接触件对的两接触片在左右方向上正对地布置在内接触件的两接触片的外侧,且由于内层接触片的外侧面直接与外层接触片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可节省厚度方向的空间,使得接触件对排列紧密,尽可能的减少体积,提高通流密度,满足大功率要求。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2: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与所述外定位板部吻合插配的定位槽,该定位槽具有与所述外定位板部的内外侧面对应接触以在左右方向上对所述外定位板部夹持定位的内外侧槽壁,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与所述内定位板部吻合的定位台阶结构,定位台阶结构具有与所述内定位板部支撑顶压配合的台阶支撑面和与所述内定位板部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的台阶侧面,该台阶侧面与相应外层接触片的外定位板部的内侧面配合形成对相应内层接触片的内定位板部的夹持定位。

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3:所述内、外定位板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对应设有与所述绝缘体上的挡止结构对应配合以防止内、外接触片反向脱出的倒刺结构。

在技术方案1或2或3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4:同一接触对组中,外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和内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而且内、外接触件对的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不会增大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而且对厚度方向的尺寸也影响较小。

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5:外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为外触点,内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为内触点,同一接触对组中,外接触件对的外触点在插接方向上位于内接触件对的内触点的靠近电连接器上用于与所述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接端一侧。

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6:每个接触片均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相应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接触臂,同一接触对组中的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外层接触片的接触臂在左右方向上正对的布置在内层接触片的接触臂外侧,所述内接触件对的接触臂左右间隔布置以形成内接触卡口,所述外接触件对的接触臂左右间隔布置以形成外接触卡口,外接触卡口的宽度尺寸小于或等于内接触卡口的宽度尺寸。

在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7:所述外接触件对的接触臂上设有用于在操作人员使用相应检测工具检测所述内接触卡口尺寸时观察内侧情况的观察孔。

在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8:所述外层接触片在外定位板部的背离相应接触臂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外层连接部,内层接触片在内定位板部的背离相应接触臂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内层连接部,外层定位板部位于内层定位板部外侧,外层连接部位于内层连接部外侧。

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9:所述外层接触片的外层连接部位于外层定位板部外侧并通过弯折过渡段与外层定位板部过渡连接。

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0:所述外层连接部包括沿横向依次布置且通过一体设置的横向连接件相对固定装配在一起的多个焊接针结构。

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1:所述绝缘体上于所述内接触件对的两内层接触片之间布置有用于在与印制板焊接连接时防止锡焊膏进入电连接器内部的绝缘盖板。

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2:电连接器为矩形连接器,所述壳体为矩形壳体,所述接触对组有多个且沿矩形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各接触对组中的接触片均沿矩形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在技术方案1或2或3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3:每个接触片均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相应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接触臂,同一接触对组中,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侧的两接触片的各接触臂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

在技术方案13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4:同一接触对组中,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侧的两接触片的各接触臂包括属于外接触件对的外接触臂和属于内接触件对的内接触臂,外接触臂和内接触臂沿前后方向依次交叉布置。

在技术方案14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5:同一接触对组中,各接触片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接触臂放置间隙的至少两个接触臂。

在技术方案13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6:同一接触对组中,外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和内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高度相同或错开布置。

在技术方案16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7:所述外层接触片在外定位板部的背离相应接触臂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外层连接部,内层接触片在内定位板部的背离相应接触臂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内层连接部,外层定位板部位于内层定位板部外侧,外层连接部位于内层连接部外侧。

在技术方案17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8:所述外层接触片的外层连接部位于外层定位板部外侧并通过弯折过渡段与外层定位板部过渡连接。

在技术方案18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19:所述外层连接部包括沿横向依次布置且通过一体设置的横向连接件相对固定装配在一起的多个焊接针结构。

在技术方案17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技术方案20:电连接器为矩形连接器,所述壳体为矩形壳体,所述接触对组有多个且沿矩形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各接触对组中的接触片均沿矩形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常见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6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中内、外层接触片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壳体及其内部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图7中内层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内层接触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2为图7中外层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外层接触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电连接器的底部视角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4所示电连接器中的内、外层接触片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内层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内层接触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6中外层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外层接触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1:

如图3至图13所示,实施例1中的电连接器具体为矩形连接器,该矩形连接器包括矩形的壳体6,壳体6具有绝缘体60,绝缘体60中固设有导电接触组件,导电接触组件主要用于输送电源电流,以在与相应适配连接器对接时,与适配连接器的相应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

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壳体6的绝缘体60中的导电接触件具体包括沿矩形壳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接触对组,各接触对组分别包括用于与对应插接的适配连接器中的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外接触件对7和内接触件对8,每个接触件对均由左右相对布置的两接触片组成,具体的,外接触件对7的两接触片为外层接触片70,其结构如图12和图13所示,内接触件对8的两接触片具体为内层接触片80,其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如图7所示,两外层接触片70在左右方向上正对的布置在两内层接触片80外侧。每个接触片分别具有用于与相应的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接触臂,内、外层接触片对应具有定位插装在所述绝缘体中的内、外定位板部,同一接触对组中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内层接触片80的内定位板部82的外侧面821与外层接触片70的外定位板部72的内侧面720接触顶压配合。

如图10和图11所示,内层接触片80具有定位插装在壳体6的绝缘体60的内层定位板部82,内层定位板部82沿前后方向延伸,内层定位板部82具有朝向外层接触片70的外侧面821和背离相应外层接触片70的内侧面820,内层定位板部上一体设有用于与相应印制板连接的内层连接部81,此处的内层连接部81具体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焊接针结构,在内层定位板部82的背离内层连接部81的一端一体设置有四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内接触臂83,内接触臂83稍微倾斜以使得可以加紧相应的适配接触件。

另外,在内接触臂83的端部设有反向弯折段,以便于将对应插接的适配接触件引入内接触卡口89中,如图7所示,内接触卡口89由内接触件对8的内接触臂83左右间隔布置形成。

而且,内定位板部8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对应设有与绝缘体60上的挡止结构对应配合以防止内接触片80反向脱出的内层倒刺结构86。

如图12和图13所示,外层接触片70具有定位插装在绝缘体60中的外层定位板部72,外层定位板部72沿前后方向延伸,外层定位板部72具有朝外的外侧面721和朝向相应内层接触片80的内侧面720,外层接触片70的一端一体设有四个外接触臂73,这四个外接触臂73在装配时正对的布置在内层接触片80的内接触臂83的外侧,外层接触片70在外定位板部72的背离相应外接触臂的一侧设有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外层连接部71,外层连接部71具体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焊接针结构,而且,外层连接部71位于外层定位板部71外侧并通过弯折过渡段78过渡连接。

本实施例中,对于同一个接触对组中同一侧的内外接触片来讲,外层定位板部72位于内层定位板部82外侧,外层连接部71位于内层连接部81外侧。

另外,由于外层连接部71位于外侧,且弯折过渡段78为杆状结构,为提高支撑强度,外层连接部71的多个焊接针结构通过与焊接针结构一体设置的横向连接件78相对固定装配在一起,以提高外层连接部71的强度。

而且,外定位板部7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对应设有与绝缘体60上的相应挡止结构对应配合以防止外接触片80反向脱出的外层倒刺结构76。

在将内、外接触片对应固定安装在绝缘体60上时,同一接触对组的两接触件对中,内层接触片80和外层接触片70如图7分布,外层定位板部31位于内层定位板部21的外侧,外层连接部71位于内层连接部81的外侧。

如图5和图7所示,外接触件对7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为外触点75,内接触件对8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为内触点85,在同一接触对组中,外接触件对7的外触点75和内接触件对8的内触点85在插接方向上错开,具体来说,外接触件对的外触点75在插接方向上位于内接触件对的内触点85的靠近电连接器上用于与所述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接端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外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布置在内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的外侧,即靠近电连接器上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接端一侧。

实际上,如图7所示,同一接触对组中的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外层接触片70的外接触臂73在左右方向上正对的布置在内层接触片80的内接触臂83外侧,内接触件对8的内接触臂83左右间隔布置以形成内接触卡口89,外接触件对7的外接触臂73左右间隔布置以形成外接触卡口79,外接触卡口79的宽度尺寸小于或等于内接触卡口的宽度尺寸。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电连接器的接触卡口的gap尺寸关系到产品接触的可靠性,因此生产中需要对此尺寸进行管控。现有连接器只有一层(2片)接触件,形成一个gap尺寸,可以使用塞规、投影仪、ccd等仪器进行测量管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双层接触片结构,形成上下两个gap尺寸,如果外层接触片的gap尺寸小于或等于内层接触片的gap尺寸的话,则内层gap尺寸被外层阻挡,无法进行测量。为保证正常的测量,在外接触件对7的外接触臂73上设有用于在操作人员使用相应检测工具检测所述内接触卡口尺寸时观察内侧情况的观察孔74,此时可以使用塞规、投影仪、ccd等仪器进行测量管控。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在绝缘体60上设有与外定位板部72吻合插配的定位槽65,该定位槽具有与外定位板部72的内外侧面对应接触以在左右方向上对外定位板部72夹持定位的内外侧槽壁61。绝缘体60上设有与内定位板部82吻合的定位台阶结构,定位台阶结构在绝缘体上形成短槽66,定位台阶结构具有与内定位板部82支撑顶压配合的台阶支撑面63和与内定位板部82的内侧面820接触顶压配合的台阶侧面62,该台阶侧面62与相应外层接触片70的外定位板部72的内侧面720配合形成对相应内层接触片80的内定位板部82的夹持定位。

在外层接触片70与内层接触片80在绝缘体60内固定时,由于内层接触片80的外侧面821直接与外层接触片70的内侧面720接触顶压配合,可节省厚度方向的空间。装配时,可先装配外层接触片70,然后再装内层接触片80。外层接触片70依靠接触件两端的外倒刺结构76以及绝缘体60上的定位槽65固定,当外层接触片70装配好后,可与绝缘体60上的短槽66形成内腔进而夹持固定内层接触片80。

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具体为印制板焊接型时,由于波峰焊时,焊锡膏以及助焊剂会通过绝缘体60的空腔进入到触点区域,因此必要时需要使用物理隔绝的方法阻止焊锡膏以及助焊剂进入到接触点区域,如图6所示,本产品使用绝缘盖板5的方式进行物理隔绝,具体是在绝缘体60上于内接触件对7的两内层接触片之间布置有用于在与印制板焊接连接时防止锡焊膏进入电连接器内部的绝缘盖板5。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中,相对于单接触件对的方式,设置在内外接触件对的方式可有效增加通流能力。并且,连接器的内、外接触件对在与同一个导电接触件接触时,增加了对每个导电接触件的接触面积,不仅提高了通流能力,而且,也相应增加的散热部位,提升了散热效果,使得在提高通流能力同时,能够满足温升要求;而且内、外接触件对的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不会增大矩形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而且对厚度方向的尺寸也影响较小。另外,本实施例中,外接触件对的两接触片在左右方向上正对地布置在内接触件的两接触片的外侧,且由于内层接触片的外侧面直接与外层接触片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可节省厚度方向的空间,使得接触件对排列紧密,尽可能的减少体积,提高通流密度,满足大功率要求。

本实施例中,内、外接触片均具有四个接触臂,多接触臂可提高通流能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他数目如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的接触臂,只要使内、外接触片上的接触臂数目对应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数目不对应,此时,可使内、外接触片上的接触臂的面积及位置对应即可。

本发明的矩形连接器的矩形壳体内还安装有由信号接触片组成的信号接触组件,信号接触组件和导电接触组件在壳体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本实施例中,内、外接触片上均设有焊接针结构以与印制板焊接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鱼眼结构与印制板焊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壳体内安装有导电接触组件和信号接触组件,电连接器作为混装连接器使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内可以不安装信号接触片,此时的电连接器仅为电源连接器。

本实施例中,在内、外定位板部的相应两端分别设有倒刺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倒刺结构,此时,可通过其他压板结构压装固定相应的内、外接触片。

本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的相应侧面直接与内、外定位板部顶压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挡板等结构实现顶压接触,只要使同一接触对组中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内层接触片的内定位板部的外侧面与外层接触片的外定位板部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即可。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2:

如图14至图20所示,实施例2中的电连接器中,如图16所示,同一接触对组中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中,内层接触片20的内定位板部21的外侧面与外层接触片30的外定位板部31的内侧面接触顶压配合,这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电连接器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外接触片的局部结构不同,内、外接触件对的接触臂分布位置不同,对应的,触点位置自然也不同。

实施例2中,该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也为矩形连接器,该矩形连接器包括矩形的壳体1,壳体1中设有导电接触组件,以在与相应适配连接器对接时,与适配连接器的相应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

本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壳体1中的导电接触组件具体包括沿矩形壳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接触对组,各接触对组分别包括用于与适配连接器中的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外接触件对3和内接触件对2,每个接触件对均由左右相对布置的两接触片组成,具体的,外接触件对3的两接触片为外层接触片30,其结构如图19和图20所示,内接触件对2的两接触片具体为内层接触片20,其结构如图17和图18所示,如图16所示,外接触件对3的两接触片在左右方向上正对的布置在内接触件对2的两接触片外侧。每个接触片分别具有用于与相应的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接触臂,本实施例中,两接触件对中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侧的两接触片的各接触臂沿前后方向呈列依次布置,也就是说,同处于左侧的内层接触片20的接触臂和外层接触片30的接触臂沿前后方向呈一列依次布置,同处于左侧的内层接触片20的接触臂的触点部和外层接触片30的接触臂的触点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同处于右侧的内层接触片20的接触臂和外层接触片30的接触臂也沿前后方向呈一列依次布置,同处于右侧的内层接触片20的接触臂的触点部和外层接触片30的接触臂的触点部也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

如图17和图18所示,内层接触片20具有定位插装在壳体1中的内层定位板部21和用于与相应印制板连接的内层连接部23,此处的内层连接部具体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焊接针结构,内层定位板部21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内层定位板部21的背离内层连接部23的一端一体设置有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内接触臂22,内接触臂22稍微倾斜以使得可以加紧相应的适配接触件。

另外,在内接触臂22的端部设有反向弯折段,以便于将对应插接的适配接触件引入夹持间隙中。

本实施例中,内层接触片具有两个内接触臂22,两内接触臂22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接触臂放置间隙,该接触臂放置间隙可在内外接触片安装在壳体1上时容纳同一侧的外层接触片上的外接触臂。

如图19和图20所示,外层接触片30具有定位插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外层定位板部31和用于与印制板连接的外层连接部33,外层连接部33具体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多个焊接针结构,而且,外层连接部33位于外层定位板部31外侧并通过弯折过渡段35过渡连接。

另外,由于外层连接部33外侧,且弯折过渡段35也为杆状结构,为提高支撑强度,在外层连接部33的多个焊接针结构通过与焊接针结构一体设置的横向连接件34相对固定装配在一起,以提高外层连接部33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外层接触片具有三个外接触臂32,三个外接触臂32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接触臂放置间隙,该接触臂放置间隙可在内、外接触片安装在壳体1上时容纳同一侧的内层接触片上的内接触臂。

这样一来,如图15所示,在将属于同一个接触对组的内、外接触片对应的安装在壳体中时,处于同一侧的外接触臂32和内接触臂22沿前后方向依次交叉布置。

如图14和图16所示,在将各内、外层接触片对应的安装在壳体1中时,利用绝缘盖板压紧,此处的绝缘盖板也起到相应的物理隔绝以防止锡焊膏进入内部的作用,内外层接触片形成多个接触对组,同一接触对组的两接触件对的各接触片上的焊接针结构在矩形壳体的厚度方向上对齐。

壳体1中的同一接触对组的两接触件对的内层接触片20和外层接触片30分布如图5所示,外层定位板部31位于内层定位板部21的外侧,外层连接部位于内层连接部23的外侧。

并且,同一接触对组中,外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和内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导电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高度相同,即在同一高度接触。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中,相对于单接触件对的方式,设置在内外接触件对的方式可有效增加通流能力,而且,外接触件对的两接触片在左右方向上正对地布置在内接触件的两接触片的外侧,并且,使处于同一侧的接触片上的各接触臂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又不会增加过大的整体尺寸,另外,接触臂个数增加也可有效增加接触点,提高了散热效果,使得在提高通流能力同时,能够满足温升要求。

本实施例中,内层接触片具有两个接触臂,外层接触片具有三个接触臂,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层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接触臂,外层接触片也可以具有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接触臂。当然,内外层接触片也可以分别具有单个接触臂,只要使相应侧的接触臂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即可。

本实施例中,处于同一侧的内、外层接触片的接触臂在前后方向上依次交叉分布,互相补充,保证接触片的结构强度和受力均匀。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内层接触片的各第二接触臂在前,使外层接触盘的各第一接触臂在后,或者是是第一接触臂在后,而接触臂在前布置。

本实施例中,两接触件对的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高度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内接触件对的触点和外接触件对的触点在插接方向上错开布置。

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壳体上可设置导电接触组件,还可以设置信号针等部件,此时形成混装连接器。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也可以为圆形或者是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为印制板焊接型,即将印制板于焊接针结构焊接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只要配置有相应的内外接触件对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