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真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108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抽真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抽真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电池注液后要采用抽真空装置对电池进行真空静置,以及加氮气,以提高电解液的吸收效果。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较大功耗的气缸向下推顶真空箱,使得真空箱的下开口密封,进而使真空箱内腔与外界有效隔离,该方案使用成本较高,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真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抽真空装置采用较大功耗的气缸引起使用成本较高、工作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抽真空装置,包括:

固定架;

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的直线驱动机构;

具有一内腔与一下开口的真空箱;以及

加压机构,其包括由所述直线驱动机构驱动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连接座、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的限位结构、设于所述真空箱的上侧壁的导轨、滑动安装于所述导轨且用于与所述限位结构抵接配合以向下压紧所述真空箱的加压臂及连接于所述加压臂与所述连接座之间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加压臂与所述连接座。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箱的上侧壁连接有导杆,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供所述导杆穿过的过孔,所述导杆远离于所述真空箱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连接座卡接配合的卡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真空箱的上侧壁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竖杆及设于所述竖杆上的安装台,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安装台,所述限位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竖杆。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箱的上侧壁固定有导柱,所述安装台上设有导套,所述导柱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套。

进一步地,所述竖杆上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于所述真空箱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侧壁开设有缺口,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缺口的限位块,所述第一安装板开设有与所述缺口相通的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开设有与所述缺口相通的腰型孔,所述安装孔安装有用于限定所述限位块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紧固件,所述腰型孔安装有用于将所述限位块固定于所述缺口处的第二紧固件。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限位块上且有用于与所述加压臂抵接配合的滚动摩擦件。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箱的上侧壁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导轨,每一所述导轨均滑动安装有一所述加压臂,每一所述加压臂与所述连接座之间均连接有一所述连杆,所述限位结构的数量与所述加压臂的数量相等,所述加压臂与所述限位结构一一对应抵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加压臂的容纳槽及与所述容纳槽相通的上开口,所述上开口盖合有一盖体。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开设有一注油孔,所述加压臂开设有过油孔及与所述过油孔相通的过油道。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直线驱动机构驱动连接座向下移动,连杆与加压臂联动,加压臂滑动安装于真空箱上侧壁的导轨。加压臂与固定架上的限位结构抵接配合时,加压臂在竖直方向上对真空箱限位,相当于对真空箱向下加压。该抽真空装置采用较低功耗的直线驱动机构,即可密封真空箱的下开口,使得真空箱内腔与外界有效隔离,进而提高加氮气的压强,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真空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图2是图1的抽真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的抽真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真空装置300,包括固定架310;固定于固定架310上的直线驱动机构320;具有一内腔331与一下开口332的真空箱330;以及加压机构340,其包括由直线驱动机构320驱动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连接座341、连接于固定架310上的限位结构342、设于真空箱330的上侧壁的导轨343、滑动安装于导轨343且用于与限位结构342抵接配合以向下压紧真空箱330的加压臂344及连接于加压臂344与连接座341之间的连杆345,连杆345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加压臂344与连接座341。

直线驱动机构320驱动连接座341向下移动,连杆345与加压臂344联动,加压臂344滑动安装于真空箱330上侧壁的导轨343。加压臂344与固定架310上的限位结构342抵接配合时,加压臂344在竖直方向上对真空箱330限位,相当于对真空箱330向下加压。该抽真空装置300采用较低功耗的直线驱动机构320,即可密封真空箱330的下开口332,使得真空箱330内腔331与外界有效隔离,进而提高加氮气的压强,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成本降低。

电池装夹于电池夹具上,真空箱330下移,真空箱330的下开口332边缘抵接于电池夹具上,电池容置于真空箱330的内腔331中。对真空箱330抽真空,即可实现电池的真空静置。电池夹具具有阵列布置的定位槽,定位槽用于放置圆柱电池。真空箱330的下开口332边缘设有密封件336,使真空箱330的下开口332与电池夹具之间密封。

连接座341设于中部,导轨343与加压臂344设于连接座341的周围,限位结构342设于最外侧。直线驱动机构320驱动连接座341向下移动时,连杆345逐渐由倾斜状态转为水平状态,加压臂344滑动于导轨343并向外伸出,真空箱330逐渐下移,加压臂344的端部逐渐抵接于限位结构342,直到加压臂344的上端面与限位结构342的底部相抵接,此时连杆345处于水平状态,限定真空箱33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实现真空箱330的加压。直线驱动机构320为气缸,采用低功耗的小型气缸即可达到较大的压力以推顶真空箱330,相应加正压气体的压力更高。

真空箱330具有与内腔331相连通的真空孔,真空源通过管道与真空孔连接,对真空箱330内抽真空。真空箱330具有与内腔331相连通的正压孔,正压源通过管道与正压孔连接,对真空箱330内加正压,让电池内电解液能更好吸收。正压源采用氮气。

进一步地,真空箱330的上侧壁连接有导杆333,连接座341上开设有供导杆333穿过的过孔(图未示),导杆333远离于真空箱330的一端设有与连接座341卡接配合的卡接部3331。该方案容易装配,能引导连接座341在预定方向上移动,工作可靠。连接座341呈块状,连接座34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一导杆333,使连接座341稳定移动。

进一步地,连接座341与真空箱330的上侧壁之间连接有弹性件334。在直线驱动机构320推顶弹性件334时,弹性件334压缩,真空箱330向下移动直到压紧。在直线驱动机构320回位时,弹性件334伸长,使导杆333的卡接部3331与连接座341卡接,进而使真空箱330跟随连接座341向上移动。弹性件334为弹簧或由弹性材料制作的弹性体或其它弹性件。

进一步地,固定架310包括竖杆311及设于竖杆311上的安装台312,直线驱动机构320固定于安装台312,限位结构342可拆卸地连接于竖杆311。固定架310作为装配其它零件的载体,该固定架310容易装配。通过调节限位结构342的位置,配合直线驱动机构320、连接座341、加压臂344与连杆345,对真空箱330进行加压。

进一步地,真空箱330的上侧壁固定有导柱335,安装台312上设有导套313,导柱335滑动连接于导套313。该方案能引导真空箱330在预定方向上移动。优选地,两个导柱335分别设于直线驱动机构320的两侧,相应地,安装台312设有两个导套313,可靠引导真空箱330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竖杆311上设有第一安装板350,第一安装板350远离于真空箱330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360,第一安装板350的下侧壁开设有缺口351,限位结构342包括安装于缺口351的限位块3421,第一安装板350开设有与缺口351相通的安装孔352,第二安装板360开设有与缺口351相通的腰型孔361,安装孔352安装有用于限定限位块342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紧固件,腰型孔361安装有用于将限位块3421固定于缺口351处的第二紧固件。该结构容易装配与调节位置。第一安装板350与第二安装板360之间采用紧固件连接并固定于竖杆311上。在零部件加工不平整或要调节限位块3421的高度位置时,调节第一紧固件的高度位置即调节好限位块3421的高度位置,采用第二紧固件穿过腰型孔361将限位块3421固定于第二安装板360上。安装台312的两侧各安装两根竖杆311,每两根竖杆311设置一组第一安装板350与第二安装板360,第一安装板350两侧均开设有一缺口351,每一缺口351安装一限位块3421,该方案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342还包括转动连接于限位块3421上且有用于与加压臂344抵接配合的滚动摩擦件3422。限位块3421开设有一安装槽,安装槽内枢接有一转轴3423,滚动摩擦件3422呈筒状并套设于转轴3423外。在加压臂344的端部朝向于滚动摩擦件3422移动时,两者为滚动摩擦,摩擦力较小,让零部件耐用。

进一步地,真空箱330的上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导轨343,每一导轨343均滑动安装有一加压臂344,每一加压臂344与连接座341之间均连接有一连杆345,限位结构342的数量与加压臂344的数量相等,加压臂344与限位结构342一一对应抵接配合。该结构能可靠对真空箱330进行加压。优选地,真空箱330的上侧壁设有四个导轨343,每两个导轨343的长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每一导轨343上均设有一加压臂344,连接座341与加压臂344之间对应连接有连杆345。该方案便于装配,工作可靠。

进一步地,导轨343具有用于容纳加压臂344的容纳槽3431及与容纳槽3431相通的上开口(图未示),上开口盖合有一盖体346。该方案能对加压臂344进行保护,而且容易维护。

进一步地,盖体346开设有一注油孔3461,加压臂344开设有过油孔3441及与过油孔3441相通的过油道3442。由注油孔3461对加压臂344加润滑油,润滑油由过油孔3441与过油道3442进入加压臂344的侧壁,使加压臂344与容纳槽343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降低,让零部件耐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