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419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为普遍为大众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传输规格。

现有USB Type-C电连接器的外型、结构、端子接触方式、端子数目、各端子的距离(Pitch)、各端子的分配(Pin Assignment),都和目前的USB电连接器截然不同。目前的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包含有设置在胶芯上之复数平板端子,胶芯外部覆盖有外铁壳等结构。一般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的胶芯为以多件式胶体相互组装而成,而各胶体中分别结合复数上排平板端子、复数下排平板端子。

然而,习知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无防水功能,水气容易从外铁壳一侧插接框口渗入到另一侧,导致各平板端子与电路板焊接处或电路板上各零件受到水气影响而短路,是以,如何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是以,如何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内壳体、外框件及外壳体;端子模组包含座体、自座体一侧朝外延伸之舌板、以及复数平板端子,各平板端子设置于座体,各平板端子一侧延伸至舌板,各平板端子另一侧突出于座体;内壳体套接于座体且围绕舌板外围,舌板前端伸出内壳体外;外框件套接于内壳体外,外框件包括围绕在内壳体外围之第一内壁、以及自第一内壁延伸向前而围绕在舌板前端外围之第二内壁;外壳体成型于第一内壁上,外壳体内壁面接触内壳体外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外壁面形成焊接内壳体外壁面之复数接点,外框件上包括复数供焊接各接点之槽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设置在不同水平面上,第二内壁与内壳体内壁面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包括位于舌板外围之前段套接环、以及套接于座体之后段套接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段套接环内壁面包括复数接触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段套接环延伸复数抵持于座体另一侧之弯折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段套接环两侧形成有抵持外框件之凸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后端两侧弯折有抵持于座体另一侧之弯折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更包括防水垫圈,防水垫圈套接于外框件之插接口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更包含一个接地片,设置于座体与舌板。此外,插座电连接器更包含复数接地片,各接地片分别设置于座体与舌板,一个接地片位于至少一第一平板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之间,另一个接地片位于至少一第二平板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之间。

藉由端子模组外结合内壳体与外框件,外框件上成型外壳体,且外壳体与内壳体接触,透过外框件的包覆,使水气无法从外框件一侧插接口渗入至外框件另一侧;并且,外框件上成型外壳体,加强结构强度;此外,透过外框件上槽孔,方便从槽孔中在外壳体表面焊接接点,使外壳体与内壳体焊接在一块。另外,以内壳体后端延伸抵持于座体之弯折片,避免座体从外框件后侧掉出,并且,可透过外壳体后端两侧弯折片,抵靠座体后侧而避免座体从外框件后侧掉出。

另外,藉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一平板端子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呈上下颠倒,上排的复数第一接触段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下排的复数第二接触段之排列方式,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可与上排的复数第一接触段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亦可与下排的复数第二接触段连接,插座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外框件与外壳体之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端子模组之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之外框件与外壳体之分解示意图。符号说明

100.................. 插座电连接器

1...................... 端子模组

11.................... 座体

111.................. 第一端子座

112.................. 第二端子座

113.................. 第三端子座

115.................. 固定槽孔

12.................... 舌板

12a................... 第一面

12b.................. 第二面

12c.................. 前侧面

121.................. 前端

2...................... 平板端子

3...................... 第一平板端子

31.................... 第一平板讯号端子

312.................. 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

32.................... 第一平板电源端子

33.................... 第一平板接地端子

341.................. 第一功能侦测端子

342.................. 第一扩充端子

35.................... 第一接触段

36.................... 第一焊接段

37.................... 第一连接段

4...................... 第二平板端子

41.................... 第二平板讯号端子

412.................. 第二平板低速讯号端子

42.................... 第二平板电源端子

43.................... 第二平板接地端子

441.................. 第二功能侦测端子

442.................. 第二扩充端子

45.................... 第二接触段

46.................... 第二焊接段

47.................... 第二连接段

5...................... 内壳体

5a.................... 内壁面

5b.................... 外壁面

51.................... 前段套接环

52.................... 后段套接环

521.................. 凸块

54.................... 接触凸部

55.................... 弯折片

6...................... 外框件

6a.................... 第一内壁

6b.................... 第二内壁

61.................... 槽孔

66.................... 防水垫圈

7...................... 外壳体

7a.................... 内壁面

7b.................... 外壁面

71.................... 接点

75.................... 弯折片

8...................... 接地片

81.................... 片体

82.................... 接地接脚

83.................... 扣钩结构

P1/P 2........... 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系本创作之插座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图1为外观示意图,图2为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为外框件与外壳体之分解示意图,图4为端子模组之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100具有符合传输USB 2.0讯号的端子数量,但非以此为限,在一实施例态样中,亦可仅具有符合传输USB 3.0讯号的端子数量,符合USB Type-C连接介面规格,且在USB 2.0讯号使用时可进一步设置接地片8;在此,插座电连接器100包含端子模组1、内壳体5、外框件6及外壳体7。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端子模组1包含座体11、舌板12及复数平板端子2,舌板12为自座体11一侧朝外延伸,各平板端子2设置于座体11,在此,各平板端子2一侧延伸至舌板12,并且,各平板端子2另一侧突出于座体11底外,座体11上的各平板端子2为上下双排复数端子。此外,舌板12具有两个相对的平面,其一面为第一面12a,另一面为第二面12b,并且,第一面12a与第二面12b之一端以前侧面12c相连接。

参照图2及图6,图6为侧视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内壳体5为一环形套环结构,内壳体5套接于座体11一侧,且内壳体5围绕舌板12后端外围,而舌板12前端121伸出内壳体5外,换言之,内壳体5仅遮蔽一半舌板12的面积。

参照图2及图6,本实施例中,内壳体5包括一位于舌板12外围之前段套接环51、以及套接于座体11之后段套接环52,并且,前段套接环51内壁面5a包括复数接触凸部54,用以接触插头电连接器,接触凸部54定义由内壳体5上冲压形成朝内部凸出的接触凸部54,接触凸部54上无形成破孔,避免水形渗入,接触凸部54的结构型式可以是长条形凸肋造型、或者是长方V形折弯片(如图7所示)。

参照图2及图6,本实施例中,后段套接环52延伸有复数抵持于座体11另一侧之弯折片55,用以限位座体11,避免座体11从外框件6后侧掉出。此外,亦可透过外壳体7后端两侧弯折有弯折片75,弯折片75抵靠座体11后侧而避免座体11从外框件6后侧掉出(如图7所示)。

此外,在一实施态样中,后段套接环52两侧形成有抵持外框件6之凸块521(如图7所示),外壳体7成型于外框件6后,各凸块521与外框件6干涉、接触,达到防止滑动的作用。

参照图2、图3、图5及图6,图5为前视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外框件6为塑胶材质制成,外框件6为中空状的方框结构,在此,外框件6为套接于内壳体5外,外框件6与座体11的后侧点胶、内壳体5与座体11的后侧点胶,使外框件6与座体11之间、以及内壳体5与座体11之间达到紧密密合的防水效果。并且,外框件6包括有围绕在内壳体5外围之第一内壁6a、以及自第一内壁6a延伸向前而围绕在舌板12前端121外围之第二内壁6b,第二内壁6b邻近于外框件6插接口的内部环形壁面上,而第一内壁6a则位于外框件6内侧的内部环形壁面上。此外,第一内壁6a与第二内壁6b为设置在不同水平面P1/P 2上,第一内壁6a位于第一水平面P1,第二内壁6b位于第二水平面P2,也就是,第一内壁6a的内径大于第二内壁6b的内径,而第二内壁6b与内壳体5内壁面5a设置在同一水平面P 2上。

参照图1、图2及图6,插座电连接器100更包括防水垫圈66,防水垫圈66套接于外框件6之插接口外侧,当插座电连接器100安装在电子产品之壳体上时,防水垫圈66紧密贴附在壳体洞孔周围,防止水气从壳体洞孔与插座电连接外围渗入。

参照图2及图3,外壳体7为一金属壳体,外壳体7为中空状的方框结构,但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外壳体7为一概呈ㄇ字型的盖板结构(如图7所示)。在此,外壳体7于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时成型于第一内壁6a上,外壳体7与外框件6成为一体。并且,外壳体7内壁面7a接触内壳体5外壁面5b(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体7的外壁面7b上形成有供焊接内壳体5外壁面5b之复数接点71,并且,外框件6上包括复数供焊接各接点71之槽孔61。

参照图2及图4,在此,舌板12与座体11一体成型,且舌板12形成于座体11一侧;意即,舌板12与座体11由相结合之第一端子座111、第二端子座112及第三端子座113所组成;并且,各第一平板端子3设置于第一端子座111,各第二平板端子4与接地片8设置于第二端子座112,将第一端子座111与第二端子座112相结合后,在第一端子座111与第二端子座112外包覆第三端子座113。座体11的结构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座111、第二端子座112及第三端子座113进一步亦可成为单一构件的一体式结构(或共二件式构件)。特别是,具有符合传输USB 2.0或USB 3.0(具有高速讯号传输用的端子)讯号的端子数量时,设置有接地片8加以屏蔽。

参照图4及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座112包括复数供各第一平板端子3之第一焊接段36设置之固定槽孔115,而各第二平板端子4之第二焊接段46成型于第二端子座112胶芯中,各第一焊接段36与各第二焊接段46藉由各固定槽孔115之间的胶芯隔离。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复数平板端子2分别包括上下两排之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使复数平板端子2形成双排端子,但非以此为限,在一实施态样中,使复数平板端子2进一步形成单排端子,可以仅具有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或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结合第一端子座111,各第一平板端子3两侧分别包括复数第一接触段35以及第一焊接段36,即第一焊接段36由第一接触段35的一侧延伸,舌板12一面的各端子槽系固定各第一接触段35,而第一焊接段36突出于座体11外。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与接地片8结合第二端子座112,各第二平板端子4两侧分别包括复数第二接触段45以及第二焊接段46,即第二焊接段46由第二接触段45的一侧延伸,而第二焊接端突出于座体11外。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分别包含复数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复数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及复数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复数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包括一对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312。也就是,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包括一对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一对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一对第一功能侦测端子341(CC1/CC 2,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312(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一对第一扩充端子342(SBU1/SBU2,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在此,为组成八支第一平板端子3而符合传输USB2.0讯号。

此外,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可进一步组成十二支端子而符合传输USB3.0讯号。由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之前视观之,由左侧至右侧的端子排列依序为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第一对第一平板高速讯号端子(TX1+-,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第一功能侦测端子341(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312(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第一扩充端子342(SBU1,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第二对第一平板高速讯号端子(RX2+-,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及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在此,各对第一平板高速讯号端子分别位于各相邻之至少一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及至少一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之间。而一对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312位于第一功能侦测端子341与第一扩充端子342之间。

此外,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组成十二支端子而符合传输USB3.0讯号,可省略最左侧之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或最右侧之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或者进一步省略第一扩充端子342(SBU1,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等,可进一步从十二支即减少至七支而达到简化端子数量的作用。

此外,上述第一平板接地端子33(Gnd)亦可替换成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用以传输电源使用,在此,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之宽度可等于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之宽度,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一平板电源端子32(Power/VBUS)之宽度亦可大于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之宽度,因此可使用在需要传输大电流使用的电子产品。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位于第一端子座111,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相对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而构成上排复数端子,各第一平板端子3包含第一接触段35、第一连接段37及第一焊接段36,第一连接段37设置于第一端子座111,第一接触段35自第一连接段37一侧延伸而位于舌板12之第一面12a,第一焊接段36自第一连接段37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第一端子座111后侧。复数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位于舌板12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即USB2.0讯号),并且,各第一焊接段36为相对各第一连接段37延伸为表面黏着接脚(表面组装型式,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或垂直接脚(双列直插型式,dual in-line package,DIP)使用。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分别包含复数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复数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及复数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复数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包括一对第二平板低速讯号端子412。也就是,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包括一对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一对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Power/VBUS)、一对第一功能侦测端子441(CC1/CC 2,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一平板低速讯号端子412(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一对第一扩充端子442(SBU1/SBU2,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在此,为组成八支第一平板端子3而符合传输USB2.0讯号。

此外,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进一步可组成十二支端子而符合传输USB3.0讯号。由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之前视观之,由右侧至左侧的端子排列依序为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第一对第二平板高速讯号端子(TX2+-,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Power/VBUS)、第二功能侦测端子441(CC2,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二平板低速讯号端子412(D+-,差动讯号端子,为用以传输低速讯号)、第二扩充端子442(SBU2,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Power/VBUS)、第二对第二平板高速讯号端子(RX1+-,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及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

在此,各对第二平板高速讯号端子分别位于各相邻之至少一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及至少一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之间。一对第二平板低速讯号端子412位于第二功能侦测端子441与第二扩充端子442之间。

此外,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组成十二支端子而符合传输USB3.0讯号,可省略最左侧之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或最右侧之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或者进一步省略第二扩充端子442(SBU2,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等,可进一步从十二支即减少至七支而达到简化端子数量的作用。

此外,上述之第二平板接地端子43(Gnd)亦可替换成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Power),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用以传输电源使用,在此,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Power)之宽度可等于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之宽度,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二平板电源端子42之宽度亦可大于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之宽度,因此可使用在需要传输大电流使用的电子产品。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位于第二端子座112,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相对于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而构成下排复数端子,并且,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实质上平行。本实施例中,各第二平板端子4包含第二接触段45、第二连接段47及第二焊接段46,第二连接段47设置于第二端子座112及舌板12,第二接触段45自该第二连接段47一侧延伸而位于舌板12之第二面12b,第二焊接段46自第二连接段47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第二端子座112后侧。复数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位于舌板12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即USB2.0讯号),并且,各第二焊接段46为相对各第二连接段47水平延伸为表面黏着接地接脚82(表面组装型式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或垂直接地接脚82(双列直插型式,Dual In-line Package,DIP)使用,各第一焊接段36与各第二焊接段46排列成同一排,而且相互错开位置,在此,各第一焊接段36与各第二焊接段46由俯视观之,各第一焊接段36与各第二焊接段46排列方式可以是第一焊接段36、第二焊接段46、第一焊接段36、第二焊接段46依序排列、或者是第一焊接段36、第二焊接段46、第二焊接段46、第一焊接段36等方式排列。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由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的排列方式可知,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分别设置在舌板12之第一面12a及第二面12b,并且,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以外框件6内部的容置槽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为位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为位于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之原本排列位置。换言之,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呈上下颠倒,复数第一接触段35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第二接触段45之排列方式。其中,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一讯号,亦可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而一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一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将插头电连接器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进行传输讯号的作用。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插头电连接器具有复数弹性端子时,插座电连接器100可省略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或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当省略第一平板端子3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插头电连接器的复数弹性端子之其中之一皆可与第二平板端子4接触,当省略第二平板端子4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插头电连接器的复数弹性端子之其中之一皆可与第一平板端子3接触,亦可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的作用。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由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及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之前视观之,各第一平板端子3之排列位置对应于各第二平板端子4之排列位置。也就是说,第一接触段35之排列位置对齐复数第二接触段45之排列位置,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各第一平板端子3之排列位置与各第二平板端子4之排列位置可进一步形成错开。也就是说,各第一接触段35之排列位置与各第二接触段45之排列位置形成错开,当复数第一接触段35与复数第二接触段45在传输讯号时,以错开排列的位置关系,有效改善串音讯号干扰的效果。特别说明的是,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端子亦需对应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及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的位置排列设置,使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端子可对应接触到复数第一平板端子3及复数第二平板端子4进行传输电源或讯号。

参照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100更包含复数个接地片8,各接地片8分别设置于座体11及舌板12上,并且,一个接地片8位于至少一第一平板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电源端子之间,另一个接地片8位于至少一第二平板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一电源端子之间。换言之,在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与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之间无接地片8的设置,因传输USB2.0讯号所使用的低速讯号传输用的端子可进一步无接地片8加以屏蔽。其中,若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与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之间具有接地片8,在长久插拔使用后,舌板12磨损而使第一平板讯号端子31或第二平板讯号端子41容易接触到接地片8,会使讯号发生短路的问题。换言之,本实施例之两个接地片8分别位于各接地端子与各电源端子之间,若舌板12磨损并不会使讯号端子接触到接地片8,避免讯号发生短路的问题。

参照图7及图8,为本创作之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最大差别在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亦可包含单一个接地片8,接地片8设置于座体11及舌板12中,接地片8包含片体81及复数接地接脚82,片体81位于复数第一接触段35与复数第二接触段45之间,以片体81加长与加宽面积,让片体81前端相邻设置在舌板12前侧面12c位置处,片体81两侧突出在舌板12两侧位置处,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接触。而且,片体81后侧相邻设置在第二端子座112后侧,藉此,片体81可布设在整个舌板12与第二端子座112上,提升舌板12强度与屏蔽效果。

参照图7及图8,接地片8之复数接地接脚82自片体81后方两侧向下延伸成为接地接脚82(双列直插型式,dual in-line package,DIP)使用,即复数接地接脚82外露于第二端子座112而接触电路板。本实施例中,接地片8的作用为复数第一接触段35与复数第二接触段45在传输讯号时,可藉由接地片8的隔离,改善串音讯号干扰的问题,同时,亦可利用接地片8位于舌板12而提升舌板12本身的结构强度。此外,复数接地接脚82外露于第二端子座112而接触电路板进行传导与接地。

参照图7及图8,此外,接地片8更包含扣钩结构83,各扣钩结构83分别形成在片体81前方两侧朝外延伸而突出于舌板12之前侧面12c与两侧。当插头电连接器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100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两侧的卡扣弹片会扣住复数第扣钩结构83,可避免插头电连接器之两侧的卡扣弹片摩擦到舌板12之两侧而造成舌板12的磨损。

藉由端子模组外结合内壳体与外框件,外框件上成型外壳体,且外壳体与内壳体接触,透过外框件的包覆,使水气无法从外框件一侧插接口渗入至外框件另一侧;并且,外框件上成型外壳体,加强结构强度;此外,透过外框件上槽孔,方便从槽孔中在外壳体表面焊接接点,使外壳体与内壳体焊接在一块。另外,以内壳体后端延伸抵持于座体之弯折片,避免座体从外框件后侧掉出,并且,可透过外壳体后端两侧弯折片,抵靠座体后侧而避免座体从外框件后侧掉出。

另外,藉由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一平板端子与复数第二平板端子呈上下颠倒,上排的复数第一接触段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下排的复数第二接触段之排列方式,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可与上排的复数第一接触段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端子亦可与下排的复数第二接触段连接,插座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