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826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电、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在控制电路中起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电力设备比如电表上的继电器通常要在继电器的壳体上配置屏蔽罩,屏蔽罩通常为U形形状,屏蔽罩是利用其U形内腔套在继电器壳体上,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是在继电器壳体上设有一凸苞,在屏蔽罩的内侧一面的与继电器壳体的凸苞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一通孔,且通孔通常是设在靠近U形口的位置,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相连接时,是将屏蔽罩的侧开口套入继电器壳体,套入到位时,屏蔽罩的内侧一面的通孔恰好与继电器壳体上的凸苞相配合,从而使屏蔽罩定位安装在继电器壳体上。现有技术的这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屏蔽罩在继电器壳体上易出现松动,产品经过物流运输途中受到振动冲击后,产品到客户手上发现继电器出现屏蔽罩晃动现象,从而影响了继电器产品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结构的改进,使得屏蔽罩能够稳固地固定在继电器壳体上,即使受到较强的振动冲击,屏蔽罩在继电器壳体上也不易出现松动,从而保证了继电器产品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屏蔽罩和继电器壳体;所述屏蔽罩为U形形状,在屏蔽罩的内侧一面的靠近U形口的位置设有一通孔;所述继电器壳体上,在对应于屏蔽罩装配时的通孔位置处设有一凸苞;所述继电器壳体上,在设有凸苞的一面还设有一导向槽,该导向槽设在与所述凸苞相适配的位置,以在所述屏蔽罩将U形口作为插入方向而套入继电器壳体时,该导向槽将屏蔽罩导正并引至继电器壳体的恰当位置,使屏蔽罩的通孔与继电器壳体的凸苞相配合。

所述导向槽由两条平行设置在继电器壳体的设有凸苞的一面的向上凸起的挡墙构成,导向槽的一端的开口通至继电器壳体外,导向槽的另一端的开口设在靠近所述凸苞的位置处。

所述挡墙与继电器壳体为一体结构。

所述导向槽的一端的开口由内向外呈渐次增大。

所述导向槽内的继电器壳体的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凹面,在屏蔽罩套入继电器壳体时,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与所述导向槽内的凹面呈间隙配合,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与所述继电器壳体的凸苞周边的表面呈过盈配合。

所述继电器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导向槽设于上壳体或下壳体。

所述继电器壳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继电器壳体的高度配合在屏蔽罩的U形腔中。

所述导向槽沿着继电器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继电器壳体的宽度的一边还设有用来固定继电器引脚的凸台,所述凸台设在导向槽的侧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继电器壳体上,在设有凸苞的一面还设有一导向槽,该导向槽设在与所述凸苞相适配的位置,以在所述屏蔽罩将U形口作为插入方向而套入继电器壳体时,该导向槽将屏蔽罩导正并引至继电器壳体的恰当位置,使屏蔽罩的通孔与继电器壳体的凸苞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利用导向槽,既能够在屏蔽罩装入时起导正作用,不会出现屏蔽罩歪斜状态,又能够在屏蔽罩固定后对屏蔽罩在宽度方向起限位作用,使产品在运输途中即使受到较强的振动冲击也不会出现松动和晃动。

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两条平行设置在继电器壳体的设有凸苞的一面的向上凸起的挡墙来构成导向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既可以利用挡墙的凸起高度起到限位作用,又可以利用挡墙来防止装配屏蔽罩时与继电器外壳上的凸台相互干涉。

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导向槽内的继电器壳体的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凹面,在屏蔽罩套入继电器壳体时,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与所述导向槽内的凹面呈间隙配合,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与所述继电器壳体的凸苞周边的表面呈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可以让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先间隙配合,使屏蔽罩能轻松的套进去,到达凸苞位置,屏蔽罩与外壳变为过盈配合,使得屏蔽罩紧紧的抓住继电器壳体,后续不会出现松动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未装配时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装配时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套入一半时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套入到位时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壳体(上壳)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屏蔽罩1和继电器壳体2;所述屏蔽罩1为U形形状,在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的靠近U形口12的位置设有一通孔11;所述继电器壳体2上,在对应于屏蔽罩装配时的通孔位置处设有一凸苞21;所述继电器壳体2上,在设有凸苞的一面22还设有一导向槽23,该导向槽23设在与所述凸苞21相适配的位置,以在所述屏蔽罩1将U形口12作为插入方向而套入继电器壳体2时,该导向槽23将屏蔽罩1导正并引至继电器壳体2的恰当位置,使屏蔽罩的通孔11与继电器壳体的凸苞2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导向槽23由两条平行设置在继电器壳体的设有凸苞的一面22的向上凸起的挡墙24构成,导向槽23的一端231的开口通至继电器壳体2外,导向槽23的另一端232的开口设在靠近所述凸苞21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挡墙24与继电器壳体2为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导向槽23的一端231的开口由内向外呈渐次增大,这样,便于屏蔽罩1插入。

本实施例中,导向槽23内的继电器壳体的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凹面233,在屏蔽罩1套入继电器壳体2时,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所述导向槽内的凹面233呈间隙配合,即存在一个间隙20,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所述继电器壳体2的凸苞周边的表面221呈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继电器壳体2包括上壳体26和下壳体27,所述导向槽23设于上壳体26。

本实施例中,继电器壳体2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继电器壳体2的高度配合在屏蔽罩1的U形腔中。

本实施例中,导向槽23沿着继电器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继电器壳体2的宽度的一边还设有用来固定继电器引脚的凸台25,所述凸台25设在导向槽23的侧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采用了在继电器壳体2上,在设有凸苞21的一面22还设有一导向槽23,该导向槽23设在与所述凸苞21相适配的位置,以在所述屏蔽罩1将U形口12作为插入方向而套入继电器壳体2时,该导向槽23将屏蔽罩1导正并引至继电器壳体的恰当位置,使屏蔽罩的通孔11与继电器壳体的凸苞21相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利用导向槽23,既能够在屏蔽罩1装入时起导正作用,不会出现屏蔽罩歪斜状态,又能够在屏蔽罩1固定后对屏蔽罩1在宽度方向起限位作用,使产品在运输途中即使受到较强的振动冲击也不会出现松动和晃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采用了将两条平行设置在继电器壳体的设有凸苞的一面的向上凸起的挡墙24来构成导向槽23。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既可以利用挡墙24的凸起高度起到限位作用,又可以利用挡墙24来防止装配屏蔽罩1时与继电器外壳上的凸台25相互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采用了导向槽23内的继电器壳体的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凹面233,在屏蔽罩1套入继电器壳体2时,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所述导向槽内的凹面233呈间隙配合,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所述继电器壳体的凸苞周边的表面221呈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可以让屏蔽罩1与继电器壳体2先间隙配合,使屏蔽罩能轻松的套进去,到达凸苞位置,屏蔽罩1与外壳2变为过盈配合,使得屏蔽罩紧紧的抓住继电器壳体,后续不会出现松动现象。

实施例二

参见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屏蔽罩与继电器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向槽23内的继电器壳体(即上壳体26)的表面没有向下凹入形成凹面,这样,在屏蔽罩1套入继电器壳体2时,所述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所述继电器壳体(即上壳体26)的设有凸苞的一面22都是相接触的,即,屏蔽罩的内侧一面13与继电器壳体(即上壳体26)的设有凸苞的一面22没有间隙存在。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