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795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良好高频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TYPEC规格的USB电连接器,其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多个所述端子中包括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差分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多个所述端子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一遮蔽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且位于多个所述端子的外侧,所述遮蔽壳体用以焊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遮蔽壳体后侧侧向弯折延伸一弹片搭接于一所述接地端子以进行接地,所述遮蔽壳体用以对多个所述端子周围的杂音讯号进行屏蔽。然而,由于所述遮蔽壳体在组装时不可避免会存在组装间隙,所述弹片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不稳定,使得所述弹片无法稳固的抵接于所述接地端子,从而导致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效果不好,无法对多个所述端子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无法获得良好的高频传输性能。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良好高频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基座内并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且排成上下两排,上排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下排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弹片,所述弹片同时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且夹持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之间。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顶壁,一底壁和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侧壁设有一通孔,所述弹片自所述通孔的后边缘向前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向同一侧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部分外露于所述基座外侧,所述弹片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进一步,所述弹片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下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所述弹片同时抵接于所述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位于所述弹片的后侧,所述弹片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抵接的接触部。进一步,所述接触部包括与第一弹臂抵接的上接触部和与第二弹臂抵接的下接触部。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外露于所述基座外侧。进一步,所述弹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上排的所述端子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端子均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下排的所述端子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端子均为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每一外侧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之间均设有所述弹片。进一步,上下两排所述端子之间还设有一中间屏蔽片,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均抵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弹片同时抵接于上排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下排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且夹持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弹片可分别向上向下压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使得所述弹片可稳定的夹持于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之间,并与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稳定的弹性接触。增强了所述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并且所述金属壳体通过所述弹片和所述上下两排的第一、第二接地端子接触以接地,使得所述金属壳体能够稳定的接地,从而能够对多个所述端子的讯号传输起到良好的屏蔽保护,减少了谐振,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良好的高频传输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座11扣合块111斜面112舌板12加高部13端子2第一接地端子21第一延伸部211第一弹臂212第二接地端子22第二延伸部221第二弹臂222接触臂23连接部24焊接部25金属壳体3弹片31接触部311上接触部3111下接触部3112顶壁32底壁33侧壁34通孔341扣合孔35遮蔽壳体4接地焊脚41后盖42接地脚43支撑部44屏蔽片5板体部51卡槽52接触脚5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作为最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下同),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排成上下两排,一屏蔽片5,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位于上下两排所述端子2之间,一金属壳体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以及一遮蔽壳体4,框设于所述金属壳体3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2。其中所述基座11较为宽大而所述舌板12较为窄长。所述舌板12的后侧设有一加高部13。所述基座11的顶面和两个侧面各设有一扣合块111,所述扣合块111的前端面为一斜面112,可以引导将所述金属壳体3由前向后组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上下两排所述端子2各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在本实施例中,上排的所述端子2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端子2均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下排的所述端子2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端子2均为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每一排具有12根所述端子2,且位于上排的12根端子2和位于下排的12根端子2的排列顺序左、右相反,排列方式上、下对称,且传输讯号相同。上排的多个所述端子2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接地端子(GND)21、高速发送差分信号端子对(TX1+、TX1-,即USB3.0端子)、电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1)、USB2.0差分端子对(Dp1、Dn1)、预留端子(SBU1)、电源端子(Vbus)、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RX2+、RX2-)、第一接地端子(GND)21,即上排的多个所述端子2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端子2均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下排的多个所述端子2从右到左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二接地端子(GND)22、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TX2+、TX2-,即USB3.0端子)、电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2)、USB2.0差分端子对(Dp2、Dn2)、预留端子(SBU2)、电源端子(Vbus)、高速接收差分信号端子对(RX1+、RX1-)、第二接地端子(GND)22,即下排的多个所述端子2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端子2均为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下两排的多个所述端子2如此排布,可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实现正反插的功能。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基座11内,所述端子2靠前的部分具有一接触臂23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表面,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图未示,下同)导接。每一个端子2自所述接触臂23向后水平延伸一连接部24固定于所述舌板12后端并延伸至所述基座11,每一个端子2还包括自所述连接部24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焊接部25,用以焊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21、22的所述焊接部25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的接地路径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向同一侧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211和第二延伸部22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第二延伸部221部分外露于所述基座11外侧。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向下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212,所述第二延伸部221向上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222,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外露于所述基座11外侧,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能够上下自由的弹性移动。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上下对称设置。如图4、图5和图6,所述金属壳体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所述金属壳体3设有一弹片31,所述弹片31同时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且夹持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之间。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一顶壁32,一底壁33和连接所述顶壁32和底壁33的两个侧壁34。所述侧壁34设有一通孔341,所述弹片31自所述通孔341的后边缘向前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两个所述侧壁34都设有对称的所述弹片31。两个所述弹片31均同时与一外侧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端子2抵接且夹持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之间。所述弹片31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所述弹片31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的距离,可以较容易的把所述弹片31由前向后插入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所述弹片31还同时与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抵接,所述弹片3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之间的距离。当将所述金属壳体3从前到后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时,所述弹片31分别向上向下压接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并与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弹性抵接。所述弹片31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抵接的一接触部311,所述接触部311包括与第一弹臂212抵接的上接触部3111和与第二弹臂222抵接的下接触部3112。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位于所述弹片31的后侧。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可挡止所述弹片31向后端过插,避免了所述弹片31脱离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而不能接触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所述金属壳体3的顶壁32及两个侧壁34对应所述基座11上的各个所述扣合块111均设有对应的一扣合孔35,使得所述金属壳体3可以稳固的扣合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所述遮蔽壳体4框设于所述金属壳体3外,所述遮蔽壳体4具有多个接地焊脚41对应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遮蔽壳体4还具有一后盖42,所述后盖42覆盖着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所述后盖42的末端向下延伸有多个接地脚43,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路径上。多个所述接地脚43成一排设置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端子2的后侧,对多个所述端子2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所述遮蔽壳体4前端还侧向弯折延伸有一支撑部44,所述支撑部44向上支撑所述金属壳体3的底壁33。如图1和图6,所述屏蔽片5由金属板材冲制成,其包括一板体部51设于所述舌板12并位于上下两排所述端子2的所述接触臂23以及所述连接部24之间,所述板体部51的两侧缘分别凹设一卡槽52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卡持,所述板体部51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接触脚53,所述接触脚53分别自所述板体部51后端向后延伸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所述接触脚53抵接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所述后盖42的内壁面。所述接触脚53与所述遮蔽壳体4电性导接进行接地,从而实现对上下两排所述端子2之间的干扰讯号进行屏蔽,以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如图7、图8和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述屏蔽片5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且所述屏蔽片5位于所述第一弹臂212和第二弹臂222之间,从而使所述屏蔽片5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第二接地端子22、金属壳体3和遮蔽壳体4都互相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性能更好。其他结构同第一实施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金属壳体3设有一弹片31同时弹性抵接于最外侧的上排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下排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之间,并夹持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和下排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之间,所述弹片31向上压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向下压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使所述弹片31更稳定的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21、22抵接。所述金属壳体3能够稳定的接地,从而能够对多个所述端子2的讯号传输起到良好的屏蔽保护作用,减少了谐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良好的高频传输性能。2.所述弹片31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所述弹片31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的距离,组装所述金属壳体3时,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的间隙可以引导所述弹片31较容易的插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之间。3.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二延伸部221分别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212与所述第二弹臂222,所述弹片31自所述金属壳体3的侧壁34的通孔的后边缘向前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片3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第二弹臂212、222之间的距离,所述弹片31在插入第一接地端子21和第二接地端子22的过程中,所述弹片31分别向上向下挤压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所述弹片31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21、22更好的稳定接触。4.所述第一弹臂212与所述第二弹臂222外露于所述基座11的外侧,所述弹片31插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之间时,所述第一、第二弹臂212、222可以有空间弹性变形,进而与所述弹片31稳定的弹性抵接。5.所述第一、第二弹臂212、222都位于所述弹片31的后侧,所述金属壳体3由前向后组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时,所述第一弹臂212与第二弹臂222可以阻挡所述弹片31过度向后移动,避免了所述弹片31脱离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21、22而不能够接触到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21、22。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