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6771阅读:1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力调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绞线机是一种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等由多股细线相互缠绕形成一根线缆的绕线装置,在各个单线完成绞合形成绞线后,要经过牵引装置到达收线装置最后得到成品线筒,收线装置包括匀线器以及设置在匀线器下方的收线盘,匀线器左右匀线才使得绞线均匀分布在收线盘上。但是,由于匀线器需要左右运动,在牵引装置输送绞线到匀线器时会发生张力过大绞线绷紧或者张力过小绞线松弛的情况。张力过大则会引起绞线断裂,张力过小则会使绞线收线分布不均,上述情况均会影响绞线机的正常运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包括调整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机顶架部四角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板顶部安装有导杆,所述导杆两端均设有第二固定块,且第二固定块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杆表面安装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一侧设有连接杆,且另一侧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表面固定连接有Z形连接杆,所述Z形连接杆一端安装有牵引导轮,所述转盘内部设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机架一侧顶部设有滑道,所述滑道上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助力手柄,所述滑块一侧连接有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导杆表面安装移动体,且移动体数量为两个,所述滑块数量两个,且滑块与导杆表面移动体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导轮表面的线道形状为螺旋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通过对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结构作出改变,由于移动体与转盘的使用,移动体的移动与转盘带动Z形连接杆转动,起到一个张力缓冲作用,有效地缓解了绞线机工作时绞线张力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并且配合张力牵引导轮的过渡,前引导轮采用螺旋线道,避免了绞线缠绕,使得绞线的张力均匀,构造简单,并且保证了下一作业的正常运作,结构合理,功能实用,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调整机架;2、导杆;3、移动体;4、转盘;5、Z形连接杆;6、牵引导轮;7、支撑板;8、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0、滑道;11、滑块;12、助力手柄;13、连接杆;1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包括调整机架1,所述调整机架1顶部四角安装有第一固定块8,所述第一固定块8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板7顶部安装有导杆2,所述导杆2两端均设有第二固定块9,且第二固定块9与支撑板7固定连接,所述导杆2表面安装有移动体3,所述移动体3一侧设有连接杆13,且另一侧安装有转盘4,所述转盘4表面固定连接有Z形连接杆5,所述Z形连接杆5一端安装有牵引导轮6,所述转盘4内部设有复位弹簧14。

其中,所述调整机架1一侧顶部设有滑道10,所述滑道10上安装有滑块11,所述滑块11上设有助力手柄12,所述滑块11一侧连接有连接杆13。

其中,所述导杆2表面安装移动体3,且移动体3数量为两个,所述滑道10表面安装滑块11数量两个,所述滑块数量两个,且滑块与导杆2表面移动体3通过连接杆13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牵引导轮6表面的线道形状为螺旋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绞线机张力调整装置,工作时,牵引装置输送绞线至匀线器,由于匀线器左右运动,在匀线器前安装张力调整装置,绞线以螺旋方式缠绕在牵引导轮6的线道上,绞线继续缠绕在另一个牵引导轮6的线道上,之后输送到匀线器上,当张力过紧时,一个牵引导轮6由于张力过紧被带动转盘4转动到输线一侧,另一个牵引导轮6则由于转盘4转动带到匀线器一侧,起到缓冲作用,帮助匀线器正常工作,如果要让张力缓冲幅度更大,人员操作助力手柄12将两滑块11沿着滑道10相背而滑动,带动导杆2表面两移动体3相背移动,以此达到增大缓冲幅度作用,当张力正常时,转盘4内的复位弹簧14使得Z形连接杆5带动牵引导轮6回到正常位置,当张力过松时,靠近匀线器一侧的牵引导轮6由于转盘4带动Z形连接杆5转动到输线一侧,靠近输线一侧的牵引导轮6由于转盘4带动Z形连接杆5转动到匀线器一侧,起到调节作用,帮助输线一端与匀线器正常工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