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4977发布日期:2018-08-08 00:1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环保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电能,通过电能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进行充电,从而为汽车的运行提供能量,电池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会对整个电池系统造成安全隐患,所以为了保障电池系统的安全运行,必须对电池系统进行降温散热处理,现有的电池系统的降温散热较为简单,不能达到深度降温散热的目的,并且现有的电池组件的外壳体积较大,给客户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行业中需要新型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设置有呈矩形结构的电池框,所述电池框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插孔,所述连接插孔的侧边设置有连接螺纹孔,所述电池框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电池下挡板,所述电池下挡板之间形成电池凹槽,所述电池下挡板通过底部固定板连接到所述电池框的内侧底部,所述电池凹槽里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框的上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连接插销,所述连接插销上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插销插入到所述连接插孔中,并通过连接螺栓将连接螺纹孔与所述连接插孔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池框里设置有电池冷却装置,所述电池冷却装置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固定在电池框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池凹槽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冷却板。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框的内侧还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板呈矩形结构,所述冷却板的侧边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里设置有冷却油。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框的内侧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冷却油箱,所述冷却管连接到所述冷却油箱中。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电池上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通过冷却管循环冷却油,从而对电池进行冷却,通过散热风扇对电池框里的热气进行排气,从而充分的对电池进行冷却,将盖板与电池框用插销和插孔的方式连接,从而取代了传统的用卡箍的连接方式,节约了空间,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池框1;连接插孔2;连接螺纹孔3;电池下挡板4;电池凹槽5;底部固定板6;电池7;盖板8;连接插销9;连接通孔10;散热风扇11;冷却板12;温度传感器13;冷却管14;冷却油箱15;电池上挡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设置有呈矩形结构的电池框1,所述电池框1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插孔2,所述连接插孔2的侧边设置有连接螺纹孔3,所述电池框1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电池下挡板4,所述电池下挡板4之间形成电池凹槽5,所述电池下挡板4通过底部固定板6连接到所述电池框1的内侧底部,所述电池凹槽5里放置有电池7,所述电池框1的上部设置有盖板8,所述盖板8上设置有连接插销9,所述连接插销9上设置有连接通孔10,所述连接插销9插入到所述连接插孔2中,并通过连接螺栓将连接螺纹孔3与所述连接插孔2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池框1里设置有电池冷却装置,所述电池冷却装置设置有散热风扇11,所述散热风扇11固定在电池框1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池凹槽5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冷却板12。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框1的内侧还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13。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板12呈矩形结构,所述冷却板12的侧边设置有冷却管14,所述冷却管14里设置有冷却油。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框1的内侧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冷却油箱15,所述冷却管14连接到所述冷却油箱15中。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8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电池上挡板16。

使用时,设置有电池框1,在电池框1中设置有多个电池下挡板4,电池下挡板4之间形成多个电池凹槽5,将电池7放置于电池凹槽5中,并将盖板8放置于电池框1的上端,将盖板1上的连接插销9插入到连接插孔2中,用螺栓插入到连接螺纹孔3和连接通孔10中,从而将盖板8和电池框1连接在一起,用这种连接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用卡箍连接的方式,从而节约了空间,在电池凹槽5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冷却板12,在冷却板12上设置有冷却管14,冷却管14连接到冷却油箱15上,通过冷却管14将冷却油箱15里的冷却油进行循环,从而通过冷却油对电池进行冷却,并启动散热风扇11,通过散热风扇11的运行,将电池框1中的热空气散发到空气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13随时对冷却框1中温度进行监控,从而提高了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