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663发布日期:2018-06-06 01:0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各类电动汽车也逐步的取代传统燃油汽车。但是电动汽车中使用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影响锂电池的工作性能、降低了使用寿命,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结构的散热系统。现有的锂电池的散热技术中,多数使用的是水冷、风冷、热管和相变材料,通过增大制冷剂的流速来实现降低锂电池温度,在锂电池的水冷散热技术中,多数只是通过导热管道的布局进行散热,散热速度慢且散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通过改变导热管道的结构和锂电池单体散热形式,提高散热速度和实现锂电池单体的均匀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若干锂电池单体以及套设于锂电池单体上的至少一个传热套,所述传热套内壁与电池外表面热接触配合,还包括至少一根导热管道,所述导热管道与传热套贴合构成热接触配合,所述导热管道内设置有供制冷剂流通的流道,所述若干锂电池单体按多行多列的阵列设置,所述导热管道从第一排第一列的锂电池一侧延伸至同侧第一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处,从同侧第一排最后一列锂电池处延伸至与第一排相邻一侧的第二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处,从同侧第二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处延伸至同侧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处,依次类推,所述导热管道形成一个互通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热套内壁与锂电池单体外表面热接触配合,可吸收锂电池单体散发的热量,并通过导热管道内制冷剂降低传热套上的温度;导热套配合锂电池单体的排列,能增加传热套与导热管道间的接触面来加快散热,同时形成一个互通的流道,结构简单且弧形导管部分能充分与锂电池单体接触,散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管道包括横截面较小的小径段和以及截面较大的大径段,且所述小径段与大径段同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管道内制冷剂在小径段流速比较湍急,作为过渡段流向大径段时制冷剂会立即喷射出来,可以加大流速,另外在大径段周围由于制冷剂的扩流形成漩涡,带动热量交换从而加快管壁的冷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小径段与大径段通过锥面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制冷剂与管壁间的摩擦,起到导流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热套为第一传热套和第二传热套,所述第一传热套和第二传热套纵向方向间隔套设分布于锂电池单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传热套与第二传热套分别进行散热,增大了锂电池单体的散热面积从而加快散热。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管道为第一导热管道和第二导热管道,所述第一导热管道与第一传热套配合、第二导热管道与第二传热套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热管道与第一传热套配合、第二导热管道与第二传热套配合,加快第一传热套与第二传热套的散热速度,同时实现了均匀散热。

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锂电池单体按两行多列的阵列设置,所述导热管道与锂电池单体配合排列成“S”形的互通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锂电池两侧均与导热管道热接触配合, 加快散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传热套内壁与锂电池单体外表面热接触配合,可吸收锂电池单体散发的热量,并通过导热管道内制冷剂降低传热套上的温度;导热套配合锂电池单体的排列,能增加传热套与导热管道间的接触面来加快散热,同时形成一个互通的流道,结构简单且弧形导管部分能充分与锂电池单体接触,散热效果更好;导热管道内制冷剂在小径段流向大径段时可以加大流速,另外在大径段周围由于制冷剂的扩流形成漩涡,带动热量交换从而加快管壁的冷却;同时小径段与大径段通过锥面段连接,可以减少制冷剂与管壁间的摩擦,起到导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传热套;2、第二传热套;3、锂电池单体;4、第一导热管道;5、第二导热管道;6、小径段;7、锥面段;8、大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实施例1为一种锂电池散热装置,包括若干锂电池单体3以及套设于锂电池单体3上的两个传热套,传热套内壁与锂电池单体3外表面热接触配合,两个传热套分别为第一传热套1和第二传热套2,第一传热套1设置于锂电池单体3的上部分,第二传热套2设置于锂电池单体3的下部分。还包括两个导热管道,分别为第一导热管道4和第二导热管道5,第一导热管道4与第一传热套1贴合构成热接触配合,第二导热管道5与第二传热套2贴合构成热接触配合,同时导热管道内设置有供制冷剂流通的流道。若干锂电池单体3按两行六列的阵列设置,导热管道从第一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一侧延伸至同侧第一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从同侧第一排最后一列锂电池单体3处延伸至与第一排相邻一侧的第二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从同侧第二排最后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延伸至同侧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从同侧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延伸至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的另一侧,从同侧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延伸至该侧第二排第一列的锂电池单体3处,最终导热管道形成一个“S”形的互通流道,锂电池单体3会相嵌于导热管道之间。

传热套内壁与电池外表面热接触配合,可吸收锂电池单体3散发的热量,并通过导热管道内制冷剂降低传热套上的温度;导热套配合锂电池单体3的排列,能增加传热套与导热管道间的接触面来加快散热,同时形成一个互通的流道,结构简单且弧形导管部分能充分与锂电池单体3接触,散热效果更好;

参考图2,实施例2为导热管道的改进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导热管道包括横截面较小的小径段6和以及截面较大的大径段8,且小径段6与大径段8同轴设置,小径段6与大径段8通过锥面段7连接。

导热管道内制冷剂在小径段6流速比较湍急,作为过渡段流向大径段8时制冷剂会立即喷射出来,可以加大流速,另外在大径段8周围由于制冷剂的扩流形成漩涡,带动热量交换从而加快管壁的冷却。同时,所述小径段6与大径段8通过锥面段7连接,可减少制冷剂与管壁间的摩擦,起到导流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