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圆柱锂电池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9875发布日期:2018-12-11 22:59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圆柱锂电池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锂电池作为目前生产生活中主要使用的电池,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邮电通讯的不间断电源,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锂离子电池也以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已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

目前锂电池的封装结构主要分为三种,即圆柱、方形和软包,圆柱锂电池以其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良率高的优点占据了一部分市场,然而圆柱锂电池也有着自放电大、能量密度低、安全系数低、循环寿命低等缺点,并且圆柱锂电池在化成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而市面上许多厂商并没有将圆柱锂电池中的有害气体排除,导致圆柱锂电池在工作时有极大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圆柱锂电池的生产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圆柱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浆:将电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溶剂等所需原料混合搅拌并制浆;

在电极材料的选用中,配方如下

正极:正极活性物质80-100%粘结剂0-20%导电剂0-20%;

负极:负极活性物质80-100%粘结剂0-20%导电剂0-20%;

正极的固含量为50-70%,负极的固含量为30-50%;

正极材料:钴酸锂、镍钴锰、锰酸锂、镍钴铝、磷酸铁锂等金属氧化物材料;

负极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碳负极、石墨烯,纳米碳纤维管,碳黑等碳负极材料;

导电剂:炭黑导电剂(sp)、大颗粒石墨粉(ks-6)、碳纳米管(cnt)、石墨烯等导电材料;

溶剂:水、nmp等水系或者油性溶解液;

集流体:铝箔、铜箔、等金属导电材料;

壳体:金属镀镍或者其他耐腐蚀材料;

电解质:无水电解质。

(2)涂布:将制浆后的浆液涂布至金属箔片表面;

(3)装配:将金属箔片切成所需形状,装配,将装配后的产品进行烘烤并卷绕,进行高压测试,将下垫片装入电池下部,将制备好的电芯装入电池壳中,安装插针,点底焊接,安装上垫片,滚槽,焊接盖板,烘烤电芯;

(4)注液化成:向电池内部注入部分电解液,在真空环境下对电解液进行充电化成,再将剩余电解液分1-2次注入电池内部(后续进行1次注液,即总共2次注液,在电池化成形成sei膜后,注入需要的电解液,电解液足够即停止注液,封装;后续进行2次注液,即总共3次注液,可以保证电解液的量,如电池在第一次化成之后形成sei膜,先保护好正、负极片,然后后续继续分两次注入高温/低温等不同的电解液,再进行封装,后续进行2次注液,有助于改善电池性能,也可以避免电解液中的其他分子破坏极片,影响电池性能)。所述的电解液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分多次注入电池内部,也可以多次分别注入不同的电解液(包括高温型、低温型、倍率型、动力型电解液等),以改善电解液的性能,从而改善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电池,则加入高温型电解液等。

以下为在锂电池化成过程中不同电压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

化成电压对产气成分的影响(0.02c截止)

cv<2.5v:主要成分为h2和co2;

cv=3.0-3.5v:主要成分为c2h4,产气体积最大;

cv>3.5v:由于sei膜已经形成,故产气数量降低;

cv>3.75v:主要成分为c2h4;

本发明通过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化成,能够排出大部分上述有害气体。

(5)封装:将上述注液化成后的电池封口、老化,测试电池电压,对电池进行震动测试,将电池套膜、喷码分组,打包出货。

步骤(4)中,第一次向电池内部注入的电解液为总量的10-80%。由于在第一次注液后需要化成,加入的电解液小于10%则无法完全浸润正负极材料,加入的电解液过多则可能在化成阶段就导致电解液溢出,污染电池表面,故首次注液量以10-80%为宜。

步骤(4)中剩余电解液的注入次数为1次。分为两次注液,既保证了最终电池内部电解液的充足,也节省了3次注液的步骤。

步骤(4)中,充电要求为以0.01-1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2v,充电时间为1-60min。

步骤(5)中,封口之后将电池进行清洗,表面防腐处理,并搁置一段时间,对电池的防腐处理也有益于产品的后期使用。

步骤(4)中,所述真空环境的真空度为-0.01至-0.1mpa,保持操作环境中的真空度,有助于电池内部有害气体的排出,增长产品的寿命以及加强产品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圆柱形锂电池的多次注液,同时化成以及真空排气,释放了电池内部的有害气体,减小电池内压,同时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系数,也减少了电池的自放电,进而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本发明在操作时能够根据需求而多次注液,添加不同类型的电解液以满足不同的电池性能需求,并且注液化成在同一环境(手套箱内部)进行操作,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例1:取4支同批次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80%后在手套箱内充电夹具上充电5分钟,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注液剩余的电解液量20%,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分容。

实例2:取4支同批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70%后在手套箱内充电夹具上充电5分钟,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注液剩余的电解液量30%,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分容。

实例3:取4支同批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60%后在手套箱内充电夹具上充电5分钟,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注液剩余的电解液量40%,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分容。

实例4:取4支同批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50%后在手套箱内充电夹具上充电5分钟,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注液剩余的电解液量50%,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分容。

实例5:取4支同批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100%后在手套箱内充电夹具上充电5分钟,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分容。

对比例:取4支同批正极锰酸锂待注液的电芯(18650电芯1300mah容量),水份含量小于30ppm,放到手套箱内(湿度小于2%)。注液100%,后抽真空-0.07mpa,真空时间5min,,合上盖帽,取出电池(室内湿度小于30%)封口,封口后的电池在30摄氏度搁置48小时后上柜化成化成后搁置48小时(温度35摄氏度),搁置好的电池上柜分容。

表1:实例1-实例5以及对比例的电池内部气压、初始容量以及保持率等的对比

如表1所示,为实例1至实例5以及对比例电池内部气压、初始容量、循环后电量、电量保持率、初始电压以及存储后电压,以上5组实例使用了本发明的生产工艺,5组实施例中,第一次注液量分别为实例1:80%,实例2:70%,实例3:60%,实例4:50%,实例5:100%,而在之后电池容量的保持率中,实例5的保持率略高于实例1,而实例2、实例3、实例4的保持率逐渐降低,因此在初次注液中,注液量越高,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就越好。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当初次的注液量大于80%后,在化成时电解液就会溢出,不仅浪费电解液,也会污染电池表面,影响后续操作,因此电解液的初次注液量在80%以下为宜。

通过实例5与对比例的比较,实例5与对比例的差别在于实例5采用了本发明的注液化成一体工艺,而对比例采用的是传统的锂电池注液化成工艺,对比例没有多次注液并在初次注液后化成,其余条件相同;通过对比例与实例5的对比,对比例的电池容量保持率远低于实例5的电池容量保持率,并且电池的30天后电压也有一定的下降,因此,本发明的锂电池生产工艺,相较于传统的锂电池生产方法,能够更好的维持电池的容量,通过初次注液后直接化成,在真空环境将有害气体从电池内部排出,之后注入剩余的电解液,在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电池的综合性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